資料載入中.....
|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262
|
題名: | 清代慈禧內廷演劇研究(1861-1908) A Study on Court Drama under the Reign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in the Qing Dynasty (1861-1908) |
作者: | 錢思宇 Qian, Si-Yu |
貢獻者: | 蔡欣欣 Tsai, Hsin-Hsin 錢思宇 Qian, Si-Yu |
關鍵詞: | 慈禧太后 昇平署 清宮演劇 文化政治 性別研究 族群認同 宮廷玩藝 Empress Dowager Cixi Shengpingshu(Bureau of Drama) Court Drama in the Qing dynasty Cultural Politics Gender studies Ethnic Identity Court Acrobatics |
日期: | 2025 |
上傳時間: | 2025-08-04 12:47:27 (UTC+8) |
摘要: | 本文是對1861至1908年間晚清內廷演劇活動的專題研究,試圖呈現慈禧掌權時代下宮廷戲曲的歷史景觀。基於宮廷戲曲劇本、昇平署演出檔案、內務府奏銷檔、報刊史料等原始文獻,並結合晚清文人筆記、伶人口述、回憶錄等資料記載,本文聚焦於「慈禧」的戲曲審美、性別身份和族群認同,以戲劇學、歷史人類學、性別研究、文化政治等多元化的方法和視閾,重新審視慈禧對戲曲發展的貢獻,並系統考察慈禧主政近半個世紀間,清代內廷戲曲的基本面貌和發展變革。 全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闡明了本文的研究動機與對象,對所用清宮戲劇文獻和先行研究進行歸類、總結與回顧,並提出問題意識,總括章節架構。 第二章旨在從演劇風氣的變化、戲曲聲腔的革新、慈禧對宮廷演出的要求和創新入手,總括性地勾勒慈禧內廷演劇的基本樣貌。慈禧的觀劇興趣和審美取向深受丈夫咸豐皇帝的影響,她繼承並發揚了咸豐末年肆意觀劇的遺風,重啟外學,提倡亂彈,進一步推動了花部戲演出的「規範化」與「精緻化」進程。與此同時,慈禧也銳意創新,以極高的參與度,對宮廷戲曲演出之流程、穿關、用樂、儀式等都做出了與前代不同的調整和安排。 第三章從「女性攝政」的性別視角出發,探尋慈禧好「淫戲」等宮闈流言的生成機制和歷史真相,呈現「污名」理論下宮廷劇場中的「越軌女性」形象構建。通過對兩本引起宮廷關注的「女學戲」的研究,可見晚清「新政」時期,由慈禧倡導的女子教育政策在戲曲舞台上的改編和展演。此外,慈禧內廷劇場的性別特質,還集中體現在對伶人的管理上,是否具備演戲的才能,成為了「女主後宮」中太監晉升的全新捷徑。這一時期,內、外學伶人圍繞慈禧太后,展開了合作與競演,衍化出了更為複雜的宮廷劇場人際生態。 第四章由身份認同和族群文化的角度入手,討論慈禧內廷戲台上的滿洲文化對於漢人戲曲的入侵和改造,並聚焦「圍獵戲」和「朝貢戲」的編演檔案,發掘其於慈禧攝政時期的演出新變。從「圍獵戲」〈金主行圍〉到〈蕭后打圍〉的轉向,可見慈禧對非漢民族的女性統治者「蕭太后」這一歷史人物的情感投射和心理共情;而慈禧內廷演出頻繁的〈行圍得瑞〉則通過保留滿洲特色的麻克新(莽式舞)與「烏春」歌謠,以及「瓦爾喀」部樂舞、回子樂、蒙古音樂「綽哆囉密」等多民族文藝形式,於晚清宮廷戲台上重構了「多元一體」的帝國想象。此外,同治十三年(1874)起,原本為皇帝壽誕所演的「朝貢戲」《萬國嵩呼》頻繁出現在慈禧的萬壽慶典戲單中,一方面暗示了慈禧政治野心的膨脹,另一方面,戲中對異族身份的想象和編排,是晚清統治者全新「華/夷」觀念的體現,而戲中融入的時事問題,更直接反映出清廷於對藩屬問題上的態度和立場。 第五章以慈禧戲台上極具滿漢特色的文武「玩藝」表演為研究核心。除了傳統的戲曲演出外,曲藝百戲也是宮廷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諸如此類的雜技、歌舞、戲法、觔斗等演出,均在慈禧掌權的時代有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慈禧還通過妙峰山進香的宗教活動,勾連起了宮墻內外的各項技藝,不但豐富了內廷玩藝的演出,也促進了宮廷與民間藝術的相互交流。 第六章為「結論」,除對前文作出總結外,亦再次審視了慈禧在宮廷戲劇史和戲曲發展史上的貢獻,尤其是對於民間戲曲表演和現代舞台藝術的深遠影響,提出了繼續深入研究的面向和可能性。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n the theatrical activities in the inner cour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1861 to 1908, with Empress Dowager Cixi as the main research figure. Based on documentary materials such as opera scripts, court archives,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d combined with the diaries of scholars and the recollections of actor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dramatic aesthetic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 identity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in the court theatre. Under the diversified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drama studie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gender studies, cultural politics, etc.,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re-examines Cix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opera and court drama during her nearly half-century tenure in power. The entire degre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clarifi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t also classifies and summarizes the court materials and previous studies, raise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presents the chapter structure. Chapter Two starts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frequency of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the innovation of musical tunes, and Cixi's requirements and reforms for court dramas,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outline of the basic appearance of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in the inner court of Cixi. Cixi's interest in court dramas and her aesthetic orientation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her husband, Emperor Xianfeng. She inherited the extravagant trend of the late Xianfeng era, reintroduced folk actors, and advocated Luantan plays. With a high level of participation, Cixi made adjustments to the procedures, costumes, music, and rituals of court dramas that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 of "female regent", chapter three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istorical truth of court rumors that Cixi loved to watch lewd plays, as well as the portrayal of "deviant women" under the "Stigma" theory. Through the study on two plays about establishing girls' schools tha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imperial court, it can be seen how the new gender policies advocated by Cixi were adapted and performed on the opera stage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s reforms. In addition, the gender characteristics of Cixi's Court theater were also prominently reflected in the management of court actors. Whether they had the talent for acting became a brand-new shortcut for eunuchs to be promoted. During this period, acto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alace collaborated and competed in performances to please Cixi, presenting a more complex interpersonal ecosystem in the court theater. Chapter Fou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ntity and ethnic culture to discuss the inva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lassical drama by Manchu tradition.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changes in the performances of Weiliexi (plays about hunting tradition of Manchurians) and Chaogongxi (plays about all countries coming to pay homage to the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reign of Cixi. It can be seen that Cixi's emotional projection and psychological empathy towards the historical figure of Empress Dowager Xiao, a female ruler from the non-Han ethnic group.While play Xingweiderui, which was frequently performed in Cixi’s court theatre, reserved on Manchu’s traditions such as Maksin and Ucun, as well as the other multi-ethnic artistic forms like Olgi’s dances, Hui ethnic music and Mongolian Corodombi. Furthermore, the play Wanguosonghu, which was originally performed for the emperor's birthday, frequently appeared in Cixi's birthday celebrations.This implies the expansion of Cixi's political ambition and her position that surpassed the imperial power. The imagination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ethnic groups in the play is also a manifestation of the brand-new ethnic identi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Moreover, the political issues implied in the play more directly reflect the attitude and stanc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owards the issue of vassal states. Chapter Five takes the acrobatics on Cixi's theatre as the research core. Beyond traditional dramas, various folk art forms such as acrobatics, songs, dances and magic shows also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during the era when Cixi came to power. Meanwhile, taking religious activities like pilgrimage as opportunities, Cixi summoned various folk acrobatics to the Summer Palace, which not only enriched the acrobatics in the inner court but also promoted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royal arts and grassroots entertainment. Chapter Six is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In addition to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text, this chapter also re-examines Cixi's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ourt dram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opera, especially her profound influence on folk dramas and modern stage performances, and puts forward the aspects and possibilities for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 |
參考文獻: | 古籍原典 〔東晉〕王嘉撰;孟慶祥,商微姝譯注:《拾遺記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東晉〕張華著,祝鴻傑注:《博物志新譯》,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 〔南朝宋〕陶淵明著,孟二冬選注:《陶淵明詩選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南宋〕洪皓:《松漠記聞 附補遺》,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程敏政編:《明文衡》,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董含撰,于德源點校:《三岡識略校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 〔清〕楊賓:《柳邊記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陸次雲:《湖壖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計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點校:《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雍正皇帝編纂,張萬鈞,薛予生編譯:《大義覺迷錄》,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9年。 〔清〕阿桂等撰,孫文亮、陸玉華點校:《滿洲源流考》,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清〕趙翼:《檐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敦誠:《四松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朝鮮〕朴趾源著,朱瑞平校點:《熱河日記》,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清〕慶桂:《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戴璐:《藤陰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李汝珍:《鏡花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昭槤撰,冬青校點:《嘯亭雜錄 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王慶雲:《石渠餘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70年。 〔清〕梁恭辰著,王繼浩點校,王繼浩、謝敏奇、車其磊譯:《勸戒錄全集 全本全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23年。 〔清〕翁同龢:《翁同龢日記》,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清〕黃正元:《慾海慈航》,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年。 〔清〕梁溪坐觀老人著,王淑敏點校:《清代野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震鈞:《天咫偶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榮慶:《榮慶日記》,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6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龍顧山人纂,卞孝萱,姚松點校:《十朝詩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德齡著,秦瘦鷗譯:《御香飄渺錄》,崑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清〕傅崇矩編:《成都通覽》,成都:天地出版社,2014年。 〔清〕王祖詢:《蟫廬日記 外五種》,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清〕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第32輯,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1990年。 大連市圖書館文獻研究室,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譯編:《清代內閣大庫散佚滿文檔案選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文章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曲譜身段譜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王文章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王有立主編:《中華文史叢書之八十四 得一錄》,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王景海等主編:《中華禮儀全書》,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年。 王碧瀅,張勃標點:《燕京歲時記 外六種》,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俗文學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中華書局編:《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津市檔案館,天津市長蘆鹽業總公司編:《清代長蘆鹽務檔案史料選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注:《滿文老檔 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 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巴圖主編:《大清十朝聖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朱恆夫主編,徐宏圖編校:《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7年。 李德生,王琪編著:《清宮戲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 林虞生標點:《清昇平署岔曲 外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周明泰輯:《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清宮南府昇平署戲本》,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2017年。 哈佛燕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編:《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齊如山小說戲曲文獻彙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 俞冰著:《齊如山百舍齋藏本知見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葉志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6年。 經莉主編:《清內務府檔案文獻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年。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潘超等主編:《中華竹枝詞全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 薛曉金,丁汝芹:《清宮節令戲》,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年。 薛曉金,丁汝芹:《清宮壽戲》,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年。 薛曉金主編:《京劇傳統劇本彙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年。 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校:《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史料傳記 丁淑梅:《清代禁毀戲曲史料編年》,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上海書店編:《清朝野史大觀》,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 王玉祥《清宮內外秘聞》,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王芷章:《清代伶官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年。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崗,易克中點校:《門頭溝地方志叢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王瑤卿著,紐鏢編:《古瑁軒劇譚》,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 王德彰:《藝壇往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文員會編:《內蒙古文史資料 第12輯》,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史書社,1984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編 第44、45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東光縣委會:《東光文史資料彙編 1985-2016》,滄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東光縣委會,2016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木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木蘭文史資料 第3輯》,哈爾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木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輯,《政府公報》,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中國戲曲志 內蒙古卷》編輯部編:《中國戲曲志 內蒙古卷 內蒙古戲曲資料匯編 第1輯》,呼和浩特:內蒙古藝術研究所,1986年。 中國戲曲志編委會編:《中國戲曲志》,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0年。 左步青主編;孔祥吉等撰:《清代皇帝傳略》,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 北京市東城區園林局彙纂:《北京廟會史料通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北京宣武區大柵欄街道志編審委員會編:《大柵欄街道志》,北京:北京宣武區大柵欄街道志編審委員會,1996年。 朱壽鵬:《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李玉川:《清宮太監揭秘 李連英宮廷生活寫真》,北京:長城出版社,1995年。 李秉新等校勘:《清朝野史大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澍田主編;蔣秀松點校:《清實錄東北史料全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武進,張肖傖編著:《菊部叢談 歌台摭舊錄》,上海:大東書局,1926年。 周明泰:《北京戲曲史材 枕流答問 楊小樓評傳》,北京:文津出版社,2022年。 周傳家:《一代宗師 譚鑫培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文集》,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年。 周傳家:《譚鑫培的京劇人生》,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 周憲文等主編:《台灣文獻史料叢刊》,台北:大通書局,1984年。 承德戲曲全志》編輯部編:《承德戲曲資料彙編》,承德:《承德戲曲全志》編輯部,1986年。 信修明等著,周春暉,朱家溍記:《太監談往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待餘生,逆旅過客著;張榮起校注:《燕市積弊·都市叢談》,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 袁禾:《十通樂舞典章集粹》,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年。 (英)莊士敦:《紫禁城的黃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徐元勇,許可,陳伊笛編:《中國歷代筆記小說音樂史料輯錄與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22年。 徐城北:《梅蘭芳與二十世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 徐霽旻:《京劇創始人 程長庚傳》,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21年。 殷昭魯,張生,董為民編:《報刊資料》,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容齡,德齡:《慈禧與我 晚清宮廷私生活實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陳志明,王維賢選編:《《立言畫刊》京劇資料選編》,內部發行出版,2005年。 陳志明編著:《陳德霖評傳》,懷柔:渤海印刷廠,1993年。 陳定山:《春申舊聞》,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年。 孫文光:《中國歷代筆記選粹》,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孫希濤:《清宮秘聞》,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6年。 孫鶯編:《近代報刊文獻輯錄叢書 舊時北平》,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3年。 梅蘭芳述,許姬傳,朱家溍記:《舞台生活四十年》,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22年。 曹其敏,李鳴春:《民國文人的京劇記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年。 章開沅主編:《清通鑒》,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室善後委員會著:《故宮物品點查報告》,清室善後委員會刊行,1925年。 梁溪坐觀老人著,王淑敏點校:《清代野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永和:《皮黃初興菊芳譜 同光十三絕合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張仲枕著,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編:《我的祖父小德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 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張肖傖:《菊部叢譚·歌台摭舊錄》,上海:大東書局,1926年。 張毅編著:《老北京述聞 史籍志書》,北京:北京出版社,2021年。 葉赫那拉·根正,郝曉輝著:《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孫口述實錄》,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 馮伯群,屈春海:《清宮檔案探秘》,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 裕容齡:《清宮瑣記》,北京:北京出版社,1957年。 裕容齡:《慈禧與我》,沈陽:遼沈書社,1994年。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 福建文史研究館編:《文史擷英》,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8年。 趙復興主編:《固安縣志》,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 趙繼性編著:《青城譚故 呼和浩特文史資料 第20輯》,呼和浩特:政協文史和學習文員會編,2016年。 蔣效愚主編:《京畿叢書·海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遼寧大學歷史系編:《清初史料叢刊》,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年。 德齡:《慈禧傳》,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7年。 劉菊禪:《譚鑫培文獻專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 魏聲和著,鄭毅總主編,高閣元,於涇,邢國志校注:《長白文庫 吉林地志雞林舊聞錄》,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1年。 (英)濮蘭德,(英)貝克豪斯著,鐘小萌編譯:《我眼中的慈禧》,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20年。 鐘利戡,王清貴輯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綿陽市委員會等編:《大禹史料匯集》,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寶力格主編:《草原文化研究資料選編 第7輯》,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年。
學人專書 (美)R·W·康奈爾著,柳莉等譯:《男性氣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一凡主編:《慈禧的私交》,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丁道群等主編:《社會心理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刁書仁:《明清東北史研究論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于萍:《京劇旦角表演研究 演教研三記》,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年。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么書儀:《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清代至民初京師民間戲曲的輝煌》,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年。 王一樵:《紫禁城裡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 王元崇:《中美相遇 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 1784-1911》,上海:文匯出版社,2021年。 王向遠:《東方文學史通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王決:《曲藝漫談》,北京:廣播出版社,1982年。 王玫罡:《乾隆藝苑攬勝》,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季烈,葉德均:《孤本元明雜劇提要·宋元明講唱文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 王政,杜芳琴:《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考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 王偉萍,袁益梅:《中國傳統母教文化的現代價值研究》,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5年。 王雅娟:《權力話語下的身體規訓與社會變革:以近代服飾、編髮和纏足為中心的歷史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王樹村主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王鐘翰:《清史滿族史講義稿》,廈門:鷺江出版社,2005年。 (日)太田辰夫著,白希智譯:《滿洲文學考》,中國滿族文學史編委會,1980年。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 第4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委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 牛剛花:《《封神天榜》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1年。 戶力平:《光陰裡的老北京》,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年。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宮史研究 第11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 方越:《晚清小說「新人」形象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 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崑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尹變英:《清代八旗子弟書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年。 石繼昌:《春明舊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滿學研究 第1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京劇往事》,北京:北京出版社,2021年。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北京京劇史研究會供稿,北京市戲曲研究所編:《京劇史研究 戲曲論彙》,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年。 北京燕山出版社編:《古都藝海擷英》,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申旭:《老撾史》,崑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白蔚:《傳媒中的女性角色與現代性1990-1999》,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田黎明,劉禎主編,毛忠分冊主編:《二十世紀戲曲學研究論叢 戲曲理論與美學研究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年。 (義)尼古拉·薩瓦萊賽,安東尼奧·帕里奇·布羅齊著;趙韻怡譯:《海外中國戲曲研究譯叢 講述中國戲劇》,北京:團結出版社,2023年。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鄭克魯譯:《第二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 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朱瘦竹著,李世強編訂:《修竹廬劇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 伏滌濤:《《西廂記》接受史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任方冰:《明清軍禮與軍中用樂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年。 任仲泉:《爐邊談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羽戈:《激進之踵 戊戌變法反思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杜文玉:《大唐宮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 杜婉言:《佞幸:中國宦官與中國政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7年。 李文君編著:《西苑三海楹聯匾額通解》,長沙:嶽麓書社,2013年。 李世愉主編:《清史論叢(2007年號): 商鴻逵先生百年誕辰幾年專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 李亦園:《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1901-1911》,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 李芳:《清代說唱文學子弟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 李宏偉:《東亞社會變遷史中的琉球》,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年。 李拓之著,鄭朝宗編:《李拓之作品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7年。 李家瑞:《北平俗曲略》,北京:文津出版社,2018年。 李硯編:《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搶救與研究非物質文化系列 中國鄉村傳統音樂與戲曲》,深圳:深圳出版社,2023年。 李雲泉:《萬邦來朝 朝貢制度史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年。 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 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7年。 李德生:《梨花一枝春帶雨:說不盡的旗裝戲》,北京:人民日版出版社,2012年。 李豐春:《中國古代旌表研究》,崑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車文明:《中國古代劇場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肖永英,潘燕桃,陳定權,路永和編:《資訊管理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小如著,谷曙光編注:《吳小如戲曲文集全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20年。 吳剛:《金批《西廂記》與滿、蒙古、達斡爾《西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 吳曉玲:《吳曉玲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何新華:《清代朝貢文書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 何新華:《最後的天朝 清代朝貢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汪靖中:《無根之根——中國宦官史話》,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沈達人:《近現代戲曲史論批評家叢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1年。 社路應崑,周丹:《北京高腔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奉寬:《妙峰山瑣記》,北京:北京書局,1929年。 (日)武田昌雄:《滿漢禮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青木正兒原著,王古魯譯著:《中國近世戲曲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苗懷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獻學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范秀君:《丁耀亢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 范麗敏:《清代北京戲曲演出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呼和浩特群眾藝術館編:《滿族「八角鼓」》,呼和浩特:群眾藝術館出版,1985年。 季永海:《從輝煌走向瀕危——季永海滿學論文自選集》,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3年。 岳微:《清同治光緒年間京劇伶人內廷演戲考證 1862-1908》,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0年。 (美)佩內洛普·埃克特,(美)薩莉·麥康奈爾·吉內特著,丁建新譯:《語言與性別》,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 (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金受申:《北京通》,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 金培瑞主編:《東光民間故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 金登才:《清代花部戲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周明泰:《京戲近百年瑣記 近百年的京劇》,北京:文津出版社,2023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周貽白:《中國劇場史》,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 第七輯 宗教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郎秀華:《中國古代帝王與梨園史話》,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 屈定富主編:《三峽民間藝術集萃》,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 孟森:《心史叢刊》,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胡潔,周曉虹主編.:《集體記憶與多維敘事 比較視野下的社會科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 柯琳:《中國少數民族曲藝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年。 (美)查爾斯·霍頓·庫利著,包凡一等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年。 姜相順:《滿族史論集》,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年。 秦華生,丁汝芹:《宮廷北京》,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5年。 秦華生著,王文章主編:《金元清戲曲論稿》,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 秦翰才:《滿宮殘照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袁珂校註:《山海經校註》,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 莊吉發:《《西廂記》滿文譯本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 夏曉虹選編:《女子世界文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4年。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隨筆》,太原:三晉出版社,2023年。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翁思再主編:《京劇叢談百年錄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高志忠:《明代宦官文學與宮廷文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美)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高琦華:《中國演劇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 高巍編著:《翻鼓齊動十三檔》,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年。 郭萬金主編:《河朔貞剛 北方民族政權下的文學與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宮欽浩:《物的秩序》,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年。 陸勇:《清代「中國」觀念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陳平原主編:《現代中國 第1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平原等編:《晚清與晚明: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江明:《清代杭州八旗駐防史話》,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 陳孝信主編:《2013中國美術批評家年度批評文集》,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3年。 陳垣:《史諱舉例》,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陳捷先:《慈禧寫真 看慈禧如何「擅權禍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李博著:《2016圓明園學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 年。 孫琳:《清代水滸戲三種考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20年。 孫慶忠主編:《妙峰山:香會志與人生史》,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 孫曉飛:《繁盛與衰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孫繼新主編:《避暑山莊博物館紀念建館六十週年文集》,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 曹聚仁:《上海春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常人春,張衛東:《喜慶堂會:舊京壽慶禮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崔陟,文正:《太監宮女寫真》,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許斌:《文學史摷微》,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年。 康保成主編,華瑋著:《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 華瑋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 章宏偉:《十六—十九世紀中國出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章宏偉:《故宮學的視野》北京:故宮出版社,2017年。 商偉,章宏偉主編:《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梁燕主編,齊如山著:《齊如山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張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橋》,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年。 張林雨,張永志:《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年。 張佳男:《中國民族吹奏類器樂發展及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 張庚,黃菊盛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 張春曉:《兩宋民族戰爭本事小說戲曲故事演變》,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 國外論述與台灣經驗》,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張勇風:《中國戲曲文化中的「禁忌」現象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年。 張素玲:《文化、性別與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國女大學生》,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菊玲:《幾回掩卷哭曹侯 滿族文學論集》,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年。 張偉東:《張衛東論崑曲 賞花有時 度曲有道》,北京:商務出版社,2017年。 張琛,袁熙旸:《籬外的春天 中國女性與近現代文明的演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張福海:《中國近代戲劇改良運動研究1902-190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張雙智:《清代朝覲制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隋少甫,王作楫:《京都香會話春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 (瑞典)喜仁龍著,沈弘、聶書江編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老北京皇城寫真全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黃天驥,康保成主編:《中國古代戲劇形態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黃季鴻:《明清《西廂記》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黃育馥:《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北京:三聯書店,1998。 黃宗漢主編:《天橋往事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黃愛華,李偉編:《 戲劇理論評論文叢新潮演劇與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追求》,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年。 葉舒憲:《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景玉光主編:《燕趙名伶傳》,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8年。 單永軍:《民國戲曲期刊研究 1912-1949》,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1年。 單霽翔著,周高亮攝影:《故宮的聲音 四十六種聲音聽見這座城》,北京:故宮出版社,2022年。 程亞麗:《從晚清到五四 女性身體的現代想象、建構與文學敘述》,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年。 程炳達,王衛民:《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傅謹:《京劇學初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 傅謹:《京劇學前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年。 傅謹:《草根的力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出版社,2018年。 傅謹主編:《京劇歷史文選彙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日)須藤瑞代:《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清末民初的人權和社會性別》,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曾凡安:《晚清演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 費正清編:《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楊念群:《天命如何轉移 清朝大一統觀的形成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 楊耐:《戲曲盔頭製作技藝與盔箱藝術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年。 楊連啟:《清末宮廷承應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年。 楊連啟:《清代宮廷演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 楊連啟:《清萬壽慶典戲曲檔案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年。 楊壽柟,昂孫:《雲在山房叢書三種 網廬漫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楊興梅:《身體之爭:近代中國反纏足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賈志剛:《中國近代戲曲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 (美)路康樂:《滿與漢 清末民初的族群關係與權利力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英)愛德蒙·巴克豪斯,(英)濮蘭德著:《制度與變革 中國王朝600年》,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1年。 趙山林:《中國近代戲曲編年 1840-191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趙立瑋:《規範與自由 帕森斯社會理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趙汝珍著,于欽點評:《古玩指南》,青島:青島出版社,2014年。 趙志忠:《比較文學論稿》,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 趙志忠:《清代滿語文學史略》,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年。 趙林平:《晚明至清中葉戲曲的商業出版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3年。 蔡世英:《清末權監李蓮英》,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厲震林:《中國伶人性別文化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 厲震林:《中國伶人家族文化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年。 齊如山:《齊如山自述》,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年。 齊如山著,苗懷民整理:《齊如山國劇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齊如山著,喬繼唐編:《國劇藝術匯考》,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年。 齊秀梅,楊玉良:《清宮藏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鄭莉編著:《清代宮廷戲曲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2年。 鄭毅主編,雷廣平校注:《長白文庫 欽定滿洲源流考校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年。 鄭觀應原著,董沛文主編,盛克琦編校:《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 鄭觀應養生集 修真四要道術中外衛生要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 榮孟源:《近代稗海 第1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增緘著,寸孫鐵整理:《曾緘詩文集 康行集 折腰集》,成都:巴蜀書社,2021 歐文·戈夫曼著,宋立宏譯:《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劉利群,張敬婕主編:《媒介與女性研究教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年。 劉青松:《天朝的天窗 最後十年報刊風暴》,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劉洪升:《燕趙文化史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劉禎,劉水雲主編:《繼承與發展 慶祝車錫倫先生欣開九秩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劉滬生:《梨園擷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0年。 劉慶,厲震林,韓爽編:《第十二屆長三角戲劇影視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年。 潘光旦:《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美)薩拉·康格著,孫春蕾等譯:《北京信札:特別是關於慈禧太后與中國婦女》,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戴雲:《戲曲文獻論集》,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 戴鞍綱:《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上海:東方出版社,2015年。 檀琪主編,吳新苗著:《戲曲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 魏國忠主編:《肅慎:女真族系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 蘇移:《京劇二百年概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蘇移:《京劇發展史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 蘇移主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 (美)羅友枝:《清代宮廷社會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羅伯特·芮德菲爾德:《農民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對文明的一種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龐志陽著:《滿族舞蹈尋覓》,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年。 顧頡剛:《妙峰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期刊論文 〈故宮所藏昇平署劇本目錄〉,《故宮週刊》,1933年第276期,頁584。 〈慈禧太后愛看葷戲〉,《中國演員》,2013年第5期,頁59。 丁汝芹:〈同治年間清宮演劇〉,《中華戲曲》,2004年第30輯,頁75-85。 丁汝芹:〈清宮演劇再探〉,《戲曲研究》,2013年第2期,頁210-228。 丁汝芹:〈清宮演劇研究之回溯〉,《戲曲研究》,2019年第2期,頁122-136。 丁汝芹:〈關於道光朝改南府為昇平署〉,《戲曲研究》,2001年第1期,頁214-223。 丁淑梅:〈明清規訓禁戲與女性的戲場想象〉,《文學遺產》,2017年第1期,頁159-169。 于冷華:〈譚鑫培內廷供奉追憶〉,《武漢文史資料》,2012年第1期,頁49-56。 么書儀:〈西太后時代的「內廷供奉」〉,《尋根》,2001年第3期,頁88-96。 么書儀:〈晚清優伶社會地位的變化〉,《戲曲研究》,2005年,頁140-168。 么書儀:〈清代宮廷戲劇考述——以晚清七十年為中心〉,《嶺南學報》,2006年9月第3期,頁135-160。 么書儀:〈關於昇平署檔案〉,《文學遺產》,2018年第2期,頁115-123。 王一諾:〈《鐵冠圖》版本考述〉,《戲曲研究》,2023年第3期,頁194-208。 王文光,文衛霞:〈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中正統觀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思想戰線》,2021年第47卷第3期,頁63-70。 王玉淑:〈論漆室女熱心國事〉,《女鐸》,1928年第16期,頁41-42。 王玉淑:〈論漆室女熱心國事〉,《婦女雜誌》,1918年第11期,頁1。 王正華:〈走向「公開化」:慈禧肖像的風格形式、政治運作與形象塑造〉,《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2年第32期,頁239-320。 王永恩:〈明清宮廷戲曲演出之比較〉,《戲曲研究》,2017年第2期,頁373-387。 王岩,李玫:〈重新界定清代宮廷侉戲的內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頁87-94。 王岩:〈光緒帝的戲劇活動及其自主觀劇考〉,《四川戲劇》,2024年第11期,頁14-20。 王岩:〈普天同慶班創立動因及同治朝承應考〉,《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8期,頁16-21。 王岩:〈適應與背離:花雅之爭理論模型與清代宮廷演劇實際〉,《藝術探索》,2021年第35卷第6期,頁104-113。 王春曉:〈明代外交視域下的萬壽慶典 承應戲《祝聖壽萬國來朝》研究〉,《文化遺產》,2020年3月第2期,頁55-64。 王春曉:〈宮廷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視域下的明代外交圖景〉,《戲曲研究》,2020年第2期,頁165-181。 王春曉:〈清宮大戲《忠義璇圖》創編時間考述〉,《四川戲劇》,2011年第1期,頁74-76. 王春曉:〈清宮承應戲《太平王會》考論〉,《戲曲研究》,2023年第2期,頁1-20。 王政:〈「女性意識」與「社會性別意識」辨異〉,《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第1期,頁14-20。 王維江:〈從慈禧到「清流」:同光中興中的「聲」與「色」〉,《學術月刊》,2007年第39卷第12期,頁129-239。 王靜雅:〈周明泰的藏曲活動及其曲學研究〉,《中華戲曲》,2020年第1期,頁172-183。 王學鋒:〈清宮演劇用本《太平王會》初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4期,頁109-121。 王濤,顧軍:〈慈禧太后時期頤和園中的戲曲演出與改變〉,《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第6期,頁414-416;年第4卷,頁187-203。 王瓊:〈新見抄本《虎口餘生》考論〉,《古籍保護研究》,2020年第1期,頁50-58。 白鳳鳴:〈單弦史話(節錄)〉,《曲藝》,1980年第11期,頁26。 朱希祖:〈整理昇平署檔案記〉,《燕京學報》,1931年第10期,頁2083-2122。 朱家溍:〈昇平署時代「崑腔」「弋腔」與「亂彈」的盛衰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頁89-96。 朱家溍:〈清代宮中亂彈演出史料(上)〉,《戲曲研究》,1984年第13輯,頁224-258。 朱家溍:〈清代宮中亂彈演出史料(下)〉,《戲曲研究》,1985年1月第14輯,頁250-262。 任增強:〈多維視野中的傳教士漢學研究〉,《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頁209-212。 李士娟:〈《故宮博物院藏清宮南府昇平署戲本》出版前的編目問題與戲本形態〉,《中華戲曲》,2017年第2期,頁67-78。 李小紅,劉鐵:〈2008年以來清代宮廷戲曲研究現狀與思考〉,《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21年第4期,頁35-51。 李小紅:〈《鼎峙春秋》演出研究〉,《戲曲研究》,2008第76輯,頁211-230。 李小紅:〈清代宮廷戲曲研究述要〉,《雲南藝術學報》,2011年1月,頁29-34。 李立超:〈從演戲太監陳進朝告狀看清宮演戲活動與管理〉,《中華戲曲》,2023年第1期,頁236-255。 李金沐:〈涵化、趨向與新業態:報刊對清末戲曲發展的影響〉,《戲曲研究》,2021年第1期,頁131-149。 李金飛:〈清朝「大一統」觀的歷史書寫〉,《河北學刊》,2024年第44卷第1期,頁53-59。 李金飛:〈論清朝的疆域「大一統」觀〉,《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頁72-80。 李菁:〈從《大公報》看清末京津地區的戲曲改良活動〉,《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8年第39卷第3期,頁82-89。 李雲泉:〈再論清代朝貢體制〉,《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6卷第5期,頁93-100。 李濤痕:〈論今日之新戲〉,《春柳》,1918年12月第1期,頁18。 李鵬:〈順治帝的文學修養——兼及清初滿洲的漢化進程〉,《漢籍與漢學》,2021年第2期,頁157-169。 李躍忠:〈清代宮廷承應戲《行圍得瑞》的文化功能簡論〉,《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16年第1期,頁260-270。 李鑫午:〈岔曲的研究〉,《中德學志》,1943年第4期,頁667。 肖海明:〈清代《普慶昇平圖》卷研究——與《天津天后宮行會圖》比較之視角〉一文,《故宮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8期,總第232期,頁31-38。 吳宛怡:《析論梁濟的戲曲改良理念及其劇作之實踐》,《戲劇研究》,2013年7月第23期,頁1-40。 吳剛:〈達斡爾族《鶯鶯傳》與《滿漢合璧西廂記》關係考述〉,《中國文學研究》,2023年第1期,頁84-94,113。 吳剛:〈禁毀滿譯《西廂記》與金批《西廂》的傳播〉,《文學遺產》,2023年第3期,頁166-178。 吳新苗:〈清末民初北方地區戲曲改良活動考述(一)〉,《戲曲藝術》,2011年第32卷第3期,頁35-40。 吳羣祥:〈漆室女憂國論〉,《學生文藝叢刊》,1924年第7期,頁23~24。 宋忻怡:〈《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述評——兼談清代宮廷戲曲目錄的分類體系〉,《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2021年第十七輯,頁311-320。 范子燁:〈清代宮廷的慶隆舞〉,《文史知識》,2023年第6期,頁62-66。 范曉敏,李琳:〈清宮慶隆舞源流及文化承載考析〉,《文化月刊》,2021年第4期,頁152-153。 季永海:〈《滿漢西廂記》與《精譯才子詞》比較〉,《滿語研究》,2013年第1期總第56期,頁31-36。 岳微:〈清同治光緒年間內廷伶人的時代特徵及畸形的文化認同〉,《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頁55-60。 岳微:〈清同治光緒年間內廷演戲管理機構——昇平署〉,2009年第24期,頁148-151。 岳微:〈論晚清京劇伶人內廷演戲對京劇發展之促進作用〉,《歌海》,2015年第4期,頁34-41。 周丹:〈清宮連台大戲《昭代簫韶》皮黃本的音樂編創〉,《藝術傳播研究》,2024年第4期,頁101-112。 周志輔:〈《昭代簫韶》之三種腳本〉,《劇學月刊》,1934年第3卷第1-2期,頁32-51,56-64。 周春英:〈漆室女憂魯說〉,《女報(上海女報社)》,1909年第2期,頁7。 郝成文,馮花花:〈興唐外史的改編祖本考〉,《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20年刊,頁246-256。 郝成文:〈《昭代簫韶》的第四種腳本〉,《文化藝術研究》,2013年第6卷第2期,頁89-96。 胡光明:〈戊戌變法與皮黃本《昭代簫韶》的改編演出〉,《戲曲研究》,2014 年第1期,頁181-199。 胡光明:〈清代宮廷大戲《昭代簫韶》中的華夷之辨與身份認同〉,《雲漢學刊》,2014年第29期,頁229-248。 柯尊斌:〈新見清宮大戲《興唐外史》考論〉,《戲劇藝術》,2019年第4期,頁87-101。 洪逸柔:〈《西廂》演劇外一章:清宮《西廂記》演出考述〉,《戲劇研究》,2018年7月第22期,頁35-82。 洪逸柔:〈「失傳」的折子——〈草橋驚夢〉表演嬗變〉,《戲劇學刊》,2015年第22期,頁109-136。 韋鈾,李金沐:〈涵化、趨向與新業態:報刊對清末戲曲發展的影響〉,《戲曲研究》,2021年第1期,頁131-149。 紀希萱:〈昇平署伶人姚長泰生平考〉,《明清論叢》,2022年第1期,頁151-161。 侯傑,孫巍博:〈性別視閾中的家國權力——以慈禧太后為例〉,《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0卷第4期,頁93。 袁燮銘:〈安得海生平事跡考異〉,《史林》,2006年第6期,頁25-31。 夏曉虹:〈晚清女學中的滿漢矛盾——惠興自殺事件解讀〉,陳平原主編《現代中國 第1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141-158。 夏曉虹:〈舊戲台上的文明戲——田際雲與北京「婦女匡學會」〉,《現代中國 第5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28-47。 畢丞:〈「夷夏之辨」觀念在清代中國發展中的嬗變研究——兼論「夷夏之辨」對「文化自信」重塑的啟示〉,《山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7期,頁62-67。 晁福林:〈「大一統」學說的構建與中華民族形成進程中的觀念認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第1期,頁19-29。 徐明庭:〈譚鑫培內廷供奉二三事〉,《武漢春秋》,1998年第4期,頁43-44。 徐瑞:〈清宮皮黃戲發展考略〉,《文化遺產》,2020年第2期,頁90-96。 徐瑞:〈戲班入宮與晚清宮廷、民間戲劇交流〉,《四川戲劇》,2022年第6期,頁55-60。 徐懋福:〈漆室女憂國論〉,《青年雜誌(松江)》,1915年第5期,頁12~13。 海震:〈傳說與追憶晚清民國社會記憶中的譚鑫培〉,《戲友》,2023年第1期,頁18-21。 陸萼庭:〈典禮背後的世俗心態——讀《翁同龢日記》中的清宮演戲資料〉,《中華戲曲》,2004年第1期,頁53-74。 陳琛:〈「小戲」在清代宮廷的接受探賾〉,《戲曲研究》,2023年第3期,頁49-63。 陳靝沅:〈明清宮廷演劇的文本世界〉,《政大中文學報》,2022年6月第37期,頁5-52。 陳麗華,許凱:〈故宮博物院2004年-2010年文物藏品清理綜述〉,《故宮學刊》,2015年總第15輯,頁136-148。 孫書磊:〈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藏《合璧西廂》考述〉,《文化遺產》,2014年,頁81-86。 孫琳,王萃:〈《忠義璇圖》對水滸「忠義」的消解〉,《菏澤學院學報》,2021年第43卷第3期,頁127-133。 陶曉姍:〈朱家溍與清代宮廷戲曲研究〉,《故宮學刊》,2014年第1期,頁375-382。 陶曉姍:〈朱家溍關於清代宮廷戲曲二題〉,《故宮學刊》,2015年第2期,頁357-363。 曹心泉口述,邵茗生筆記:〈前清內廷演戲回憶錄〉,《劇學月刊》,1933年第5期,頁1-2。 曹心泉口述,邵茗生筆記:〈前清內廷演戲回憶錄〉,《劇學月刊》,1993年第5期,頁1-8。 曹南山:〈皇恩浩蕩與京劇崛起:晚清宮廷演劇恩賞差異化現象研究〉,《戲曲藝術》,2021年第42卷第1期,頁40-50。 曹曉華:〈晚清改良新戲和女學的互動——以《惠興女士傳》和《女子愛國》為中心〉,《現代中文學刊》,2017年第2期,頁89-96。 康小芬:〈清宮「水滸戲」的傳播——以《忠義璇圖》為核心〉,《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1期,頁58-65。 章宏偉:〈故宮博物院清朝宮廷戲劇文獻收藏現狀〉,《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1年第32卷第3期,頁23-31。 梁帥:〈朱希祖藏曲活動考論——兼談國立北平圖書館早期的戲曲入藏〉,《文獻》,2024年第5期,頁187-208。 梁帥:〈國家圖書館藏《海鹽朱氏所藏戲曲目録》校錄——兼談朱希祖藏曲的來源、去向及特色〉,《戲曲與俗文學研究》,2022年第2期,頁197-229。 梁帥:〈清代旗籍劇作家雜劇、傳奇作品敘錄〉,《中華戲曲》,2018年第2期,頁169-192。 梁帥:〈清宗室戲曲創作芻論〉,《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4卷第4期,頁182-190。 梁燕:〈晚清藝人口中的「內廷供奉」與慈禧太后——齊如山的《談四腳》與《清代皮簧名腳簡述》〉,《故宮學刊》,2016年第1期,頁352-360。 梁燕:〈齊如山筆下的「內廷供奉」〉,《紫禁城》,2013年第11期,頁108-114。 梁憲華:〈故宮博物院藏清宮戲本述論〉,《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8卷第2期,頁21-28。 梁憲華:〈清朝宮廷伶人〉《戲曲研究》,2013年第2期,頁229-240。 梁憲華:〈淺析故宮博物院藏《福祿壽燈》戲本〉,《瀋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2期,頁79-86。 張士欽:〈京劇《翠屏山》流變考述〉,《菏澤學院學報》,2023年第45卷第1期,頁126-131。 張小李:〈清宮火戲、燈戲戲目研究〉,《故宮學刊》,2012年第1期,頁155-170。 張小李:〈清宮燈戲《福祿壽燈》研究〉,《明清論叢》,2011年刊,頁239-247。 張林峰:〈清代昇平署檔案的經濟史料價值〉,《歷史檔案》,2018年第4期,頁123-128。 張淨秋:〈故宮博物院早期清宮戲曲整理與研究芻議〉,《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21年第42卷第3期,頁101-108. 張紫陽:〈論「梅程黨爭」與曲本整理〉,《戲曲藝術》,2024年第45卷第1期,頁 83-93。 張義,高志忠:〈清代皇家戲台補遺——以《內務府呈稿》所載史料為中心〉,《中華戲曲》,2021年第2期,頁23-36。 張瑩:〈清代宮廷演劇研究綜述〉,《戲曲研究》,2023年第1期,頁279-292。 彭秋溪:〈台灣傅斯年圖書館藏兩種清代內府抄本曲本考〉,《文化遺產》,2021年第2期,頁73-81。 黃卉:〈北京大學與清宮物品點查〉,《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0卷第4期,頁43-48。 葉子:〈「潛隱劇本」:清代宮廷「行圍承應」戲的特殊正統言說〉,《戲曲藝術》,2024年第45卷第1期,頁61-73。 葛兆光:〈朝貢、禮儀與衣冠——從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國王熱河祝壽及改易服色說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1-11。 董祎:〈京劇「水滸戲」在清宮的演出〉,《菏澤學院學報》,2020年第42卷第1期,頁93-97。 程芸:〈「燕行錄」戲曲史料的學術價值初探〉,《戲曲藝術》,2013年第34卷第2期,頁65-69。 馮幼衡:〈皇太后、政治、藝術——慈禧太后肖像畫解讀〉,《故宮學術季刊》,2012年第30卷第2期,頁103-155。 游富凱:〈晚清上海演劇文化對北方戲曲生態的影響:以王鐘聲在天津的演出活動軌跡為例〉,《民俗曲藝》,2018年第199期,頁127-126。 游富凱:〈晚清北京戲劇改良活動研究——以梁濟與《女子愛國》為中心〉,《有鳳初鳴年刊》,2015年第11期,頁86-107。 游富凱:〈晚清宮廷戲班「普天同慶班」初探〉,《藝術評論》,2012年第22期,頁1-43。 楊芷華、傅如一:〈從《昭代簫韶》看乾嘉宮廷戲曲之鼎盛 《楊家將論叢》之九〉,《山西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頁72-79。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皮黃亂彈〉,《中華文化畫報》,2018年第10期,頁54-63。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近代皮黃亂彈戲(一):再次興盛的宮廷戲曲〉,《中國京劇》,2014年第8期,頁60-63。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近代皮黃亂彈戲(二):萬壽慶典承應〉,《中國京劇》,2014年第9期,頁52-55。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近代皮黃亂彈戲(三):慈禧之六旬慶典〉,《中國京劇》,2014年第10期,頁56-61。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近代皮黃亂彈戲(四):戊戌變法與皮黃《昭代簫韶》〉,《中國京劇》,2014年第11期,頁68-71。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近代皮黃亂彈戲(五):宮廷唱戲的賞銀難拿〉,《中國京劇》,2014年第12期,頁66-69。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近代皮黃亂彈戲(六):昇平署與普天同慶班〉,《中國京劇》,2015年第1期,頁62-67。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近代皮黃亂彈戲(七):年節承應之正月大戲(內府年承應之一)〉,《中國京劇》,2015年第2期,頁68-71。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近代皮黃亂彈戲(八):內府承應之民俗節日(內府年承應之二〉,《中國京劇》,2015年第3期,頁70-75。 楊連啟:〈慈禧太后與近代皮黃亂彈戲(九):亂彈戲畫昇平署扮相譜〉,《中國京劇》,2015年第4期,頁52-57。 楊驥:〈清鈔孤本宮廷戲曲集《演劇十三種》考述〉,《文學研究》,2024年第10卷第1期,頁103-118。 路雲亭:〈庚子劇壇——清光緒二十六年北京的演劇業〉,《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頁139-155。 溫顯貴:〈清代宮廷戲曲的發展與承應演出〉,《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54-61。 趙山林:〈順治、康熙二帝的文化取向和戲曲的南北交流融合〉,《曲學》,2016第四卷第0期,頁187-203。 趙春寧:〈《西廂記》的禁毀與流傳〉,《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2期,頁63-67。 趙展:〈滿漢合璧劇本《煙鬼嘆》芻議〉,《滿語研究》,2000年第2期,頁99-105。 趙楊:〈清代宮廷戲曲活動綜述〉,《紫禁城》,2013年第11期,頁25~33。 聚寶:〈《滿漢西廂記》三種刻本考辨〉,《民族文學研究》,2024年第2期第42卷,頁128-139。 蔡繩格:〈北京禮俗小志(續)〉,《禮樂半月刊》,1947年第21期,頁8。 蔣小平:〈「禁」「觀」較量:從明清史料筆記看女性觀戲〉,《戲曲研究》,2012年第2期,頁256-269。 蔣晗玉:〈慈禧與京劇〉,《藝海》,2008年第1期,頁34-39。 管健:〈污名的概念發展與多維度模型建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126-134。 廖藤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朱絲欄鈔本朱絲欄鈔本《昇平寶筏》的價值〉,《戲曲學報》,2018年第18期,頁1-35。 齊如山:〈談劇:旗裝戲之研究〉,《戲劇半月刊(山東)》,1936年第1卷第10期,頁3。 齊峰:〈從《萬壽山過會圖》看清代末年香會的「官方化」傾向〉,《首都博物館論叢》,2012年刊,頁233-241。 鄭欣淼:〈關於故宮博物院徹底清理文物藏品的研究報告〉,《文物工作》,2005年第1期,頁8-14。 鄭萍:〈村落視野中的大傳統與小傳統 田野札記〉,《讀書雜誌》,2005年第7期,頁11-19。 鄭開元:〈論端午戲的歷史源流、演出時空及其文化意蘊〉,《戲曲研究》,2024年第1期,頁337-353。 鄭傳寅:〈《梅氏綴玉軒劇目》考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77卷第3期,頁95-102。 寧霄:〈清宮端午過節期間的戲曲演出〉,《紫禁城》,2017年第6期,頁84-95。 熊靜:〈清代內府曲本釋名〉,《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第2013年第2期,頁31-41。 熊靜:〈清昇平署文獻聚散考〉,《圖書館雜誌》,2011年第30卷第6期,頁79-84。 熊靜:〈跳靈官、淨台咒及清宮演劇的開場儀式〉 ,《戲劇藝術》,2013年第3期,頁33-43。 黎俊祥:〈20世紀90年代以來慈禧研究綜述〉,《池州學院學報》,2009年第23卷第2期,頁101-105。 劉乃和:〈從清室善後委員會到故宮博物院的成立〉,《紫禁城》,1983年第3期,頁46-48。 劉方玲:〈清初關於歷史上夷狄政權的正統辯論與清朝正統問題〉,《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9卷第1期,頁73-80。 劉冬穎,李思遠:〈「四海」觀念的歷史演變與「大一統」文化精神的生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26第1期,頁99-107。 劉禎:〈從景龢堂到綴玉軒 ——梅蘭芳藏珍稀戲曲鈔本述論〉,《藝術百家》,2020年第1期,頁 85-89。 劉薇:〈清初掌儀司:中國谷底內廷演劇機構發展的拐點〉,《藝術學界》,2021年第2期,頁312-327。 劉鐵:〈清代宮廷戲曲研究概述〉,《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0卷第2期,頁155-160。 潘天,劉水雲:〈清順治帝關注戲曲的社會文化背景及戲曲史意義〉,《文化遺產》2020年第6期,頁138-145。 薛若鄰:〈劇海拾微〉,《戲曲研究》,1983年第9輯,頁231-240。 錢志忠:〈清代宮廷戲劇演出的組織管理與經濟投入〉,《學海》,2011年第2期,頁178-182。 戴雲:〈梅氏綴玉軒所藏劇本述〉,《戲曲藝術》,2013年第34卷第2期,頁 6-10。 戴雲:〈清代南府彩繪戲劇臉譜——兼談梅氏綴玉軒藏清初崑弋臉譜的繪制年代〉,《中國京劇》,2006年第5期,頁33-34,68。 魏兵兵:〈「風化」與「風流」:「淫戲」與晚清上海公共娛樂〉,《史林》,2010年第5期,頁1-9。 羅明輝:〈清代宮廷宴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頁55-62。 鐵鸛客:〈清宮傳戲始末記〉,《戲雜誌》,1923年第6期。
學位論文 郝成文:《《昭代簫韶》研究》,山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錢雪琳:《梅蘭芳紀念館所藏綴玉軒曲本研究》,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文淑菁:《清代宮廷演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梁虹:《《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同治朝演劇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呂夢柯:《《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光緒朝演劇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楊昊冉:《清代淫戲考述》,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張義:《圓明園演劇活動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劉藝聰:《慈禧太后萬壽演劇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3年。 周思雨:《清代內廷亂彈演出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3年。 張義:《清宮朝貢題材劇目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23年。
會議論文 楊連啟:〈從侉戲到京戲——看清官廷對京劇文化的認同與引領〉,傅謹主編:《京劇的文學·音樂·表演 上 第六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頁334-335。 張淑嫻:〈從長春宮和鐘粹宮的建築修繕看慈禧、慈安地位的逆轉〉,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國明清史國際學術論壇文集》下冊(北京:故宮出版社,2022年),頁1199-1219。
報刊資料 〈兩宮垂詢學務〉,《大公報》1300號,1906年2月19日,頁3。 〈名優熱心〉,《京話日報》第563號,1906年3月22日,頁3。 〈女子愛國戲要出台了〉,《京話日報》第607號,1906年5月5日,頁3。 〈戲劇文明〉,《大公報(天津)》第1390號,1906年5月21日,第3版。 〈故伶田際雲略史〉,《大公報(天津)》第8144、8145號,1925年6月2日、3日,第6版。 〈坐腔戲不如扮演的力量大〉,《京話日報》第651號,1906年6月18日,頁3。 〈內廷演劇〉,《大公報(天津)》第1411號,1906年6月11日,第3版。 〈內廷傳演新戲〉,《大公報(天津)》第1425號,1906年6月26日,第4版。 《京話日報》第709號,1906年8月16日,頁6。 〈惠興女士傳〉,《北京女報》,1906年8月21日-9月3日,頁5。 〈飭呈改良戲目〉,《津報》,1906年10月10日,第12版。 〈惠興女士傳新戲〉,《惠興女學報》,1909年第12-19期,頁11-12。 朱慧貞:〈漆室女〉,《婦女時報》,1911年第2期,頁21-25。 玄郎:〈論改良舊劇〉,《申報》1912年1月7日。 〈清室優待條件〉,《協和報》,1912年第2卷第19期,頁12。 〈漆室女〉,《社會教育星期報》,1915年第2期,頁6。 寄簃:〈記《昭代簫韶》劇本並述老伶工陳德霖語〉,《時報》,1920年10月6-7日,第12版。 清廷宮女口述,馬二先生潤色:〈慈禧秘紀(續)〉,《國文週報》,1924 第1卷,第1-10期。 〈梨園進步〉,《大公報(天津)》第1410號,1906年6月10日,第3版。 〈戲劇文明〉,《津報》,1906年5月23日,第6版。 梓箴:〈戲劇先聲〉,《京話日報》第2320號,1918年3月23日,第1版。 清逸居士:〈旗裝戲考〉,《國劇畫報》,1932年第36期,頁142。 海上漱石生:〈旗裝戲自《四郎探母》始〉,《金剛鑽》,1933年5月21日,第1版。 不羣:〈談談旗裝戲〉,《力報》,1939年12月29日,第4版。 〈史界新發現:慈禧生於浙江乍浦〉,《人民日報》,1993年8月22日。
外文文獻 John Henry Gray:China: A History of the Laws,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People, Vol.1,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878, pp277-378. 김순희,〈명대궁정교방의「만국래조」공연에관한연구〉《중국학연구》,2017(81) pp.239-271. |
描述: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508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508 |
資料類型: | thesis |
顯示於類別: |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瀏覽次數 |
150801.pdf | 6883Kb | Adobe PDF | 0 | 檢視/開啟 |
|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