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719
|
Title: | 《盆語》——聲音劇場音樂專輯創作 "Whispers of a Basin": The Production of a Music Album and Sound Theatre |
Authors: | 林子蘭 Lin, Tzu-Lan |
Contributors: | 鍾適芳 Chung, Shefong 林子蘭 Lin, Tzu-Lan |
Keywords: | 民謠 聲景 漫遊者 聲音劇場 城市空間 攝影 Folk Soundscape Flâneur Sound theatre Singer-songwriter Photography |
Date: | 2025 |
Issue Date: | 2025-08-04 15:13:19 (UTC+8) |
Abstract: | 本創作來⾃創作者⾃⾝居於臺北的經驗與啟發,將個⼈對於台北盆地的所思所想、所⾒所聞轉換為⾳樂聲響以及攝影作品,完成以漫遊臺北為主要核⼼的聲⾳劇場⾳樂專輯創作。專輯以民謠為主要的⾳樂表現形式,內⽂爬梳 1960年代以降,以回應社會作為主要訴求的美國民謠、1970 年代在吸收美國流⾏⽂化之後,台灣所發展出的民歌運動、以及中國都市開發所催⽣的新民謠。聲⾳⽅⾯加⼊聲景作為劇場空間的指引,試圖創建漫遊者的城市空間,專輯從《午睡》曲⽬開始,開始這穿梭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旅程;攝影作品則以漫遊者的眼光觀看城市,留下漫遊者在臺北的城市⾜跡,作品共同呈現在最後的展演空間之中,完成漫遊台北盆地的主題。 本創作論述共有五個章節。第⼀、⼆章為創作動機以及相關理論與歷史資 料爬梳;第三章為創作計畫、內容構思與歌詞⽂本;第四章為專輯發表與作品 展演紀錄;第五章則為參與者的回饋與創作⼼得和相關討論與反思,探討作品 不⾜之處與未來發展可能性。 Drawing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Taipei, this project explores the Taipei Basin through music and photography. The musical approach blends influences from 1960s American Folk and 1970s Taiwanese Folk Songs, incorporating soundscapes to create an immersive urban journey. The album begins with "asleep," transitioning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wandering through the city like a flâneur.
This thesis include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focus on motivation and the review of background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chapter 3 documents project planning and lyrics; chapter 4 records album release and project exhibition; for the final chapter covers participant feedback, along with reflections on the work's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 future directions. |
Reference: | Boland, Eavan. (2004). After every war: Twentieth-century women poe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uthrie, Woody. (1961). Do Re Mi. Woody Guthrie Publication, INC. https://www.woodyguthrie.org/Lyrics/Do_Re_Mi.htm Hill, Joe. (1910). The Preacher and the Slave. Joe Hill HLC. http://joehillslc.org/joe-hill/joe-hill-songs/the-preacher-and-the-slave/ Mitchell, G. (2016). The North American Folk Music Revival: Nation and ident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1945–1980. Taylor & Francis Group. Sargent, H. C., & Kittredge, G. L. (1904). English and Scottish Popular Ballads. Sharp, Cecil James. (1907). English folk-song: Some conclusions. London: Simpkin. Simmel, G. (2023).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In Social theory Re-wired (pp. 438-445). Routledge. 中平卓馬、篠山紀信、黃亞紀譯(2017)。決鬥寫真論。台北:臉譜。 重返61號公路(2007)。遙远的乡愁 : 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北京:新星。 周文龍、陳湘陽、蔣義(2018)。錯置臺北城 : 循著學者的路人視角,從公園裡的銅馬出發,探勘百年首都的空間,權力與文化符號學。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 馬世芳(2014)。耳朵借我。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 馬世芳(2019)。導讀 以歌詞躋身當代文學史——談巴布・狄倫的創作歷程。台北:大塊。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 曹红蓓(2006)。城市民谣的纯真年代。中国新闻周刊,47,66–66。 陶曉清、楊嘉(2015)。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台北:大塊文化。 楊牧(1989)。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 游靜(2017)。不可能的家 : 游靜詩集。香港:dirty press。 廖偉棠(2020)。異托邦指南/詩歌卷:暴風反對。新北:聯經。 盧非易(1998)。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鍾永豐(2022)。菊花如何夜行軍。台北:春山。 Barthes, Roland、李幼蒸(2008)。符號學歷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Benjamin, Walter、李士勛、徐小青(2003)。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年。台北:允晨。 Baudelaire, Charlie、杜國清(2012)。惡之華 Les Fleurs du Mal。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Benjamin, Walter、張旭東、魏文生譯(2010)。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 論波特萊爾(二版)。台北:臉譜。 Berger, John、張世倫譯(2011)。另一種影像敘事(二版)。台北:臉譜。 Berger, John、劉惠媛譯(2017)。影像的閱讀。台北:麥田。 Berger, John、吳莉君譯(2021)。觀看的方式(三版)。台北:城邦。 Clarke, D.、廖勇超、林心如、簡伯如。(2004)。電影城市。台北:桂冠。 Dylan, B.、鍾永豐、陳黎、張芬齡、余三奇譯(2019)。巴布・狄倫詩集。台北:大塊。 Elkin, Lauren、許淳涵譯(2018)。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台北:大塊文化。 Jameson, Fredric、莊仲黎譯(2022)。班雅明:多重面向。台北:商周。 Kundera, Milan、尉遲秀譯(2003)。無知。台北:皇冠。 Mennel, Barbara、高郁婷、王志弘譯(2019)。城市與電影。新北:群學。 Perec, George、許綺玲譯(2019)。 空間物種 : 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台北:麥田。 Sontag, Susan、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唐山。 Woolf, Virginia、宋偉航譯(2021)。自己的房間。台北:漫遊者文化。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846404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464049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404901.pdf | 8052Kb | Adobe PDF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