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539/149589 (79%)
Visitors : 79198637      Online Users : 2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919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91


    Title: 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流通的台灣論述(1928-1945)
    Taiwan Discourses Circulating in China during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Period (1928–1945)
    Authors: 蔡慧宗
    TSAI, HUI-TSUNG
    Contributors: 林果顯
    Lin, Guo-Sian
    蔡慧宗
    TSAI, HUI-TSUNG
    Keywords: 台灣論述
    抗日戰爭
    民初四大報
    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
    民間輿論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5:41:0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探討1928年至1945年間,中國境內的台灣論述在民間輿論、國民黨與共產黨三個場域中的形成與變化。擇定此時期原因在於1928年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中國形成一個形式一統的中央政府,明確有了一個輸出「官方論述」和讓台灣人有「祖國」訴求的對象,獨立成為本文觀察之焦點。本論文指出,在此時期,中國民間輿論對台灣的認知經歷了從歷史情感連結到戰時猜忌與排斥的轉變,尤其九一八事件後,台灣人常被視為日本滲透中國的工具。國民黨方面,對台灣的立場從戰前的模糊態度,到1942年之後逐步明確提出「收復台灣」目標,並在開羅會議後進入具體籌劃接收階段。然而,這一過程中台灣人團體雖積極倡議光復,卻在接收政策制定上被邊緣化,造成戰後治理斷裂的伏筆。共產黨方面,早期主要將台灣視為帝國主義下的被壓迫民族之一,未見具體統一或收復政策,整風運動後對台論述更顯淡化。本論文認為,兩岸裂痕並非始於戰後,而是可追溯至戰前,並在抗戰期間透過輿論、政策與彼此想像中逐步生成。透過比較與史料爬梳,本文重新檢視「光復台灣」論述的建構與後續影響,揭示現代兩岸關係隱含的歷史裂痕源頭。
    Reference: 一、史料
    (一)報刊

    1. 《大公報》(香港)
    2. 《中央日報》(上海)
    3. 《民國日報》(上海)
    4. 《申報》(上海)
    5. 《紅色中華》(江西)
    6. 《新中華報》(陜北)
    7. 《益世報》(天津)
    8. 《解放日報》(延安)

    (二)史料彙編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共五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 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3. 張瑞成編,《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4. 張瑞成編,《臺籍志士在祖國的復臺努力》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二、專書

    1. 王政文,《台灣義勇隊──台灣抗日團體在大陸的活動(1937-1945)》,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7。
    2. 何池,《翁澤生傳》,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
    3. 李筱峰,《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台北:日創社文化,2006。
    4. 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台北:東大,1997。
    5. 林德政,《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歷史巨變下的台灣人》,台北:五南出版社,2014。
    6. 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7. 阿部賢介,《關鍵七十一天──二戰前後臺灣主體意識的萌芽與論爭》,台北:蔚藍文化,2020。
    8. 姚枬,《戰後南洋經濟問題》,上海:商務出版,1946。
    9. 埃德加.斯諾(Snow, Edgar)/董樂山譯,《紅星照耀中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10. 夏榮和、林偉盛、陳俐甫譯,《台灣.中國.二二八》,新北:稻鄉,1992。
    11.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12. 張深切,《在廣東發動的臺灣革命運動史略.獄中記》台北:文經出版社,1998。
    13. 張深切,《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分上下卷)台北:文經出版社,1998。
    14. 畢仰高(Lucien Bianco),《中國革命的起源(1915-1949)》,台北:聯經,2017。
    15.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
    16. 陳儀深,《拼圖二二八》,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9。
    17.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出版,2007。
    18. 楊克煌遺稿,楊翠華整理,《我的回憶》新北:楊翠華出版,2005。
    19. 樓子芳,《抗日烽火中的台灣義勇隊》,台北:世界綜合出版社,2003。
    20.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1994。
    21.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22.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新北:聯經,2012。
    23.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新北:楊翠華出版,2004。
    24. 簡炯仁,《台灣共產主義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三、期刊、專書與研討會論文

    1. 任立丞,〈中共意識型態的演進與現況〉,《嶺東學報》,第48期(台中,2021.12),頁125-157。
    2. 何池,〈中國共產黨指導成立台灣共產黨述評〉,《海峽評論》,188期(台北,2006.8),頁39-45。
    3. 呂芳上,〈蔣中正、開羅會議與東亞新秩序的形成〉,收錄於:吳思華、呂芳上、林永樂主編,《開羅宣言的意義與影響》(台北:政大出版社,2014),頁143-171。
    4. 林真,〈陪都重慶在台灣光復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台灣研究集刊》,2008年3期(廈門,2008.9),頁61-67。
    5. 林瓊華,〈左獨、左統與民主自治:台灣社會主義者謝雪紅的政治認同與實踐困境〉,《文史台灣學報》,第12期(台北,2018.9),頁105-129。
    6. 邱士杰,〈《臺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若干考訂之辨析-以翁澤生新見逸文〈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臺灣〉為中心的討論〉,《史原》,復刊第1期,總第22期(台北,2010.9),頁253-286。
    7. 高純淑,〈抗戰時期的中國國民黨臺灣黨務──臺灣黨部的成立與發展〉,《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3期(台北,1997.12),頁37-59。
    8. 許雪姬,〈臺灣中華總會館成立前的「台灣華僑」(1895-19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台北,1991.6),頁99-129。
    9. 許雪姬,〈戰後上海的臺灣人團體及楊肇嘉的角色:兼論其所涉入的「戰犯」案(1943-1947)〉,《興大歷史學報》,第30期(台中:2016.6),頁81-116。
    10. 陳小沖,〈中央蘇區的臺灣旋風──以《紅色中華》的〈臺灣記事〉為中心之研究〉,《台灣研究集刊》,160期(廈門,2018.6),頁91-98。
    11. 陳小沖,〈早期中國共產黨與台灣──從《黎明期的台灣》談起〉,《台灣研究集刊》,176期,(廈門,2021.6),頁11-19。
    12. 陳小沖,〈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臺灣論述──以張畢來為例之研究〉,《台灣研究集刊》,第166期(廈門,2019.6),頁83-91。
    13. 陳小沖,〈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與台灣〉,《台灣研究集刊》,第172期(廈門,2020.6)頁50-58。
    14. 廖大偉,〈關於國民政府準備收復台灣的幾個問題〉,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編,《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暨抗戰史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頁121-152。
    15. 褚靜濤,〈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與台灣地區的歷史連結〉,《臺海研究》,2021第4期(上海,2021.4),頁21-31。
    16. 劉性仁,〈中國大陸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之概念性研究〉,《復興崗學報》,第93期(桃園,2009.3),頁133-150。
    17. 潘銀良,〈中共與抗戰時期的台灣光復運動〉,《史料薈萃》(現改名為《黨史文苑》),1996第6期(江西,1996.6),頁41-43。
    18. 潘銘煒,〈略述林日高的政治運動歷程〉,《華岡史學》,第8期(台北,2021.3),頁29-52。
    19. 鄭淑蓮,〈梁啟超之遊臺與林獻堂(1907~1911)〉,《弘光學報》,第30期(台中,1997.10),頁161-175。
    20. 蕭阿勤,〈毛澤東與台灣──讀《毛澤東自述》小識〉,《當代》,第95卷(台北:1994.3),頁96-103。
    21. 薛化元,〈從歷史文獻看台灣國際的定位問題〉,「臺灣國際地位研討會」(臺北:臺灣法治暨政策研究基 金會、臺灣國際法學會、臺灣歷史學會、國立臺北大學城仲模教授學術講座主辦,2009年 11月21日),頁87-100。
    22. 蘇淑芬,〈日治時代臺灣醫生廖煥章在上海的焦慮書寫-以詩詞為例〉,《東吳中文學報》,第28期(台北,2014.11),頁213-244。
    23. 蘇瑤崇,〈論二戰期間美軍占領臺灣政策研究之變化(1941-1945)〉,《國史館館刊》,第67期(台北,2021.3),頁91-126。


    四、網路資源

    (一)資料庫

    1.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國家圖書館。
    2. 《中國近代圖書全文數據庫》,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
    3. 《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網頁資源

    1.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維基文庫,檢索網址: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4%B8%AD%E8%8F%AF%E8%98%87%E7%B6%AD%E5%9F%83%E5%85%B1%E5%92%8C%E5%9C%8B%E6%86%B2%E6%B3%95%E5%A4%A7%E7%B6%B1_(1931%E5%B9%B4),擷取日期:2025/3/13。
    2. 〈王秀南校長〉,蔴坡中化中學校史館,檢索網址:http://digitalarchives.chhs.edu.my/digitalarchives/s/chhs_his/item/1762,擷取時間:2025/7/2
    3. 〈朱希祖〉,民國近代史料,檢索網址:https://digroc.pccu.edu.tw/CNH/Personage/personage.aspx?ID=0001935。擷取日期:2025/5/12。
    4. 〈宋斐如〉,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檢索網址:https://www.228.org.tw/228heroes/d5639a25-5a54-4691-aae6-44ec5c30d691。擷取日期:2025/5/14。
    5. 〈初創時期《中國共產黨宣言》之謎〉,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檢索網址:https://www.dswxyjy.org.cn/BIG5/n1/2016/1219/c396980-28959969.html,擷取日期:2025/03/13。
    6. 〈施至善〉,國家文化記憶庫,檢索網址: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38270。擷取日期:2025/4/16。
    7. 〈常道直〉,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檢索網址:https://iice.ecnu.edu.cn/32517/list.htm。擷取日期:2025/5/14。
    8. 〈謝南光(春木)〉,臺灣記憶,檢索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6_002_0000300727&n=7&d=%7B%22page_limit%22:%2210%22,%22page%22:%221%22,%22query_words%22:%22%E8%AC%9D%E6%98%A5%E6%9C%A8%22,%22_hiding%22:0,%22_deleted%22:0,%22_hidingFromList%22:0%7D&query_words=%E8%AC%9D%E6%98%A5%E6%9C%A8。擷取日期:2025/5/1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715801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8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01401.pdf2151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