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786/149850 (79%)
Visitors : 81788807      Online Users : 2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922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221


    Title: 唐人對秩序的思考—以「質文論」為線索
    The perspectives on Order of Tang Elite from the clue of Zhi Wen lun
    Authors: 尹悦
    Yin, Yue
    Contributors: 王德權
    Wang, Te-Chuan
    尹悦
    Yin, Yue
    Keywords: 政治文化
    質文論
    秩序觀
    中唐思想轉折
    新《春秋》學
    大中之道
    political culture
    Zhi Wen Lun
    conception of order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in Mid-Tang
    the New Stud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Way of the Great Mean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5:58:01 (UTC+8)
    Abstract: 先秦孔子在一般概念層次建立質文論的思維模式。漢代董仲舒等人建立經義與制度層次的質文論。通常用於構建政權合法性及改革制度。此外,楊雄又建立文學層次的質文論。隋及唐前期基本延續了漢六朝質文論傳統,從制度思考秩序。將經義詮釋的質文論簡化為一種政治套辭,常見於官方詔令、制策中,主要用於構建政權合法性及改革制度。統治集團在意識形態上亦承襲西魏北周,採用文學層次的質文論,維護關隴集團主導政治的秩序。
    士人亦常用簡化的質文套辭說明政治理念及行為的合理性。李華的〈質文論〉呈現質文論在中唐的創新與轉折。其中點明唐代制度趨於繁瑣及形式化的問題。並開創出制度運作下為政士人的新層次,將維繫秩序的焦點從制度轉向人為中心。從質文論的變化可以看到中唐思想的轉折,有向內轉的趨勢,但並未完全轉向內。中晚唐的士人開始專注內在道德修養,不過仍將維繫外在秩序作為終極目標。在這種思想變遷的背景下,質文論因為與喪失道德價值的天道觀彼此糾葛,逐漸被拋卻,僅剩文學層次的運用流傳至今。而中唐新《春秋》學建立出「大中」之道的新型思維框架代替傳統的質文論。
    In the pre-Qin period, Confucius established a mode of thinking regarding the Theory of Zhi Wen Lun at a general conceptual level. During Han Dynasty, scholars such as Dong Zhongshu developed this theory further, applying it to the realms of classical exegesis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primarily to construct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upport institutional reforms. In addition, Yang Xiong introduced the theory within a literary context. During the Sui and early Tang dynasties, the tradition of the Zhi Wen discourse inherited from Han to Tang was fundamentally maintained, focusing on order through institutional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is time, the theory was often reduced to a political formula embedded in official edicts and policy documents, mainly employed to justify the legitimacy of ruling regimes and to rationalize systemic reforms. Ideologically, the ruling elite inherited the literary form of Zhi Wen thought from the Western Wei and Northern Zhou dynasties, using it to maintain the political order dominated by the Guanlong aristocracy.
    The evolution of Zhi Wen thought reflects a broade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 in the mid-Tang era. A clear inward turn is discernible, though it did not result in a complete internalization. From the mid- to late Tang, scholar-officials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inner moral cultivation, yet continued to regard the maintenance of external political order as their final objective. Against this backdrop of ideological change, the Zhi Wen discourse—closely entangled with a waning cosmological view of the Way of Heaven and its moral authority—gradually lost relevance, surviving only within literary expressions. Meanwhile,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Study of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during the mid-Tang period offered a new intellectu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Way of the Great Mean, effectively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Zhi Wen Lun.
    Reference: 一、史料
    1. 《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仁井田陞編撰,栗勁、霍存福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4. 孔穎達,《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 孔穎達,《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7. 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8.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9. 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59。
    10.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11. 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12.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13.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14. 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
    15. 皮瑞錫著,周予同註,《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
    16. 吳競,《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7. 呂溫,《呂衡州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 李林甫,《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19.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20.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21. 姚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22. 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23. 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24.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5. 范祖禹撰,劉韶君等譯註,《唐鑑》,北京:中華書局,2008。
    26.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27. 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28.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29. 張鷟著,郝潤華輯校,《朝野僉載輯校》,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
    30. 許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中華書局,2019。
    31. 陳立著,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32.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
    33. 陸淳(質),《春秋啖趙集傳纂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4. 陸淳(質),《春秋集傳微旨》,北京:中華書局,1991。
    35.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9。
    36. 楊雄著,張震澤校注,《楊雄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7. 董仲舒著,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38. 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7。
    39.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40. 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41. 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42. 劉寶楠正義,《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
    43. 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44.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45. 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46.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47. 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48. 魏徵,《群書治要》,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
    49.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0.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二、專書
    1. 丁俊,《李林甫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4。
    2. 王惟貞,《東漢皇權的深化與侷限——明、章二帝鞏固政權的措施》,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3. 王愛和著,金蕾、徐鋒譯,《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 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台北:政大出版社,2019。
    5. 包弼德(Peter K.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6. 任爽,《唐代禮制研究》,瀋陽: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7.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8. 吳雁南主編,《中國經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
    9. 孟憲實,《唐高宗的真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0. 林聰舜,《儒學與漢帝國意識形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1.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 姜海軍,《中國經學十五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3.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4. 胡寶華,《唐代監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5. 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17. 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
    18. 崔瑞德編,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譯,《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9. 張一兵,《明堂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20. 張勇,《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觀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20。
    21. 張勝德,《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22. 章士釗,《柳文指要》,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
    23. 郭桂坤,《文書之力:唐代奏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
    24. 陳寅恪,《唐代政治論述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25.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26.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23。
    27. 陸揚,《清流文化與唐帝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8. 陸雙祖,《唐代文質論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
    29.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30. 渡邊信一郎著,吳明浩、吳承翰譯,《中國古代的財政與國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31. 馮茜,《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
    32.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33. 葉煒,《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4. 雷家驥,《武則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5. 雷聞,《官文書與唐代政務運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36. 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公文型態、政務運行與制度變遷》,濟南:齊魯書社,2008。
    37.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歷代得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38.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39.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國史大綱(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40. 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9。
    41. 龍榆生選注,《古今名人書牘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2.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三、論文
    (一)專書論文
    1. 〈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和姚崇的關係——玄宗朝政治史發微之一〉,《汪籛隋唐史論稿》,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頁189-195。
    2. 丁晏,〈唐陸宣公年譜〉,《陸宣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頁295-320。
    3. 仇鹿鳴,〈一位「貳臣」的生命史:王伷在安史之亂中的沈浮〉,《長安與河北之間:中晚唐的政治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頁33-86。
    4. 內藤湖南著,黃約瑟譯,〈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於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集選譯》第1卷《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0-18。
    5. 戶崎彥哲著,王青譯,〈關於中唐的新春秋學派——以其家系、著作、弟子為中心〉,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455-490。
    6. 戶崎哲彥,〈流傳日本的有關陸質的史料及若干考證〉,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529-553。
    7. 戶崎哲彥著,金培懿譯,〈柳宗元的明道文學——其與陸淳《春秋》學之關係〉,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399-454。
    8. 戶崎哲彥著,龔穎譯,〈關於中唐新《春秋》學——以其創始者啖助的學說為中心〉,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491-528。
    9. 王運熙,〈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文學批評中的文質論〉,《中古文論要義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4,頁97-119。
    10. 吉原文昭著,孫彬譯,〈關於唐代《春秋》三子的異同〉,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339-398。
    11. 成一農,〈唐代的地緣政治結構〉,收入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8-59。
    12. 朱剛,〈從啖助到柳宗元的「堯舜之道」〉,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183-212。
    13.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頁167-258。
    14.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西魏「六條詔書」中的士大夫倫理〉,《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218-236。
    15. 那波利貞,〈唐の開元末・天寶初期の交が時世の一變轉期たるの考證〉、〈開元末・天寶初期の交が時世の一變轉期たるを顯著に證據だつべき若干の史的現象〉,《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74,頁2-192。
    16. 侯旭東,〈「制度」如何成為「制度史」?〉,《什麼是日常統治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頁178-209。
    17. 孫機,〈兩唐書輿(車)服志校釋稿〉,《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8. 島一著,金培懿譯,〈啖、趙、陸等之《春秋》學及其周邊〉,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283-304。
    19. 高明士,〈禮法意義下的宗廟——以中國中古為主〉,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家禮與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17-71。
    20. 副島一郎,〈從「禮樂」到「仁義」——中唐儒學的演變及其背景〉,《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81-100。
    21. 寇養厚,〈中唐新《春秋》學對柳宗元與永貞革新集團的影響〉,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165-182。
    22. 張穩蘋,〈啖、趙、陸《春秋》學中的「制經論世」觀研究〉,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213-250。
    23. 章群,〈宗廟與家廟〉,《唐代祠祭論稿》(台北:學海,1996),頁1-63。
    24. 陳飛,〈《登科考記》「光宅二年進士策試」辨略〉,《制度與文學:唐代策試及其他考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頁339-356。
    25. 陳弱水,〈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頁289-294。
    26.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頁339-382。
    27. 楊世文,〈啖助學派通論〉,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39-60。
    28. 楊惠文,〈陸質生平事蹟考——柳宗元交游考〉,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113-128。
    29. 葛兆光,〈盛世的平庸:八世紀上半葉的知識與思想狀況〉,《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頁80-116。
    30. 葛曉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復古思潮的濫觴〉,《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274-300。
    31. 趙昌平,〈開元十五年前後——論盛唐詩的形成與分期〉,《赵昌平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頁63-85。
    32. 劉光裕,〈唐代經學中的新思潮——評陸淳新《春秋》學〉,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89-112。
    33. 劉後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33-221。
    34. 劉乾,〈論啖助學派〉,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3-38。
    35. 劉寧,〈 「文質論」在漢唐間的流行——從「文質」到「文道」(上)〉,《同道中國——韓愈古文的思想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23,頁346-376。
    36. 稻葉一郎著,李甦平譯,〈中唐新儒學運動的一種考察——劉知幾的經書批判和啖、趙、陸氏的《春秋》學〉,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305-338。
    37. 賴亮郡,〈中唐新《春秋》學對柳宗元的影響〉,收入林慶彰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頁127-164。
    38.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頁247-330。
    39. 閻步克,〈「獨尊儒術」下的漢政變遷〉,《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300-359。
    40. 閻步克,〈唐朝冕服復古與君臣冕服衝突的解決〉,《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336-374。
    41. 閻步克,〈魏晉南北朝的質文論〉,《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頁292-320。
    42. 嚴耕望,〈略論《唐六典》之性質與施行問題〉,《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396-405。

    (二)期刊論文
    1. 仇鹿鳴,〈五星會聚與安史起兵的政治宣傳——新發現燕《嚴復墓志》考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上海,2011):114-123。
    2. 王四達,〈是「經學」、「法典」還是「禮典」?——關於《白虎通義》性質的辨析〉,《孔子研究》,2001:6(濟南,2001):54-60。
    3. 王德權,〈李華政治社會論的素描——中唐士人自省風氣的轉折〉,《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6:26(台北,2006):1-28。
    4. 王德權,〈決杖於朝廷——隋唐皇帝與官僚群體互動的一幕〉,《唐研究》,2015:21(北京,2015):95-135。
    5. 王德權,〈為國守法,期守律文——隋、唐前期的「守法」爭議與國制變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23: 59(台北,2023):1-42。
    6. 史正玉,〈禮從時變: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先祖祭祀與正統塑造〉,《中華文史論叢》,2022:148(上海,2022):237-407。
    7. 朱溢,〈唐宋時期太廟廟數的變遷〉,《中華文史論叢》,2010:98(上海,2010):123-393。
    8. 米運昌,〈泰山唐代雙束碑與武則天〉,《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3(北京,1986):93-96。
    9. 吳麗娛,〈關於唐代明堂禮的一些問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19:40(武漢,2019):163、164。
    10. 呂博,〈唐代德運之爭與正統問題——以「二王三恪」為線索〉,《中國史研究》,2012:4(北京,2012):115-141。
    11. 呂博,〈唐初明堂設計理念的變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18:37(武漢,2018):118-124。
    12. 李文材,〈明堂創制的構想與唐高宗的政治心態〉,《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2(西安,2015):54-63。
    13. 李琰,〈唐高宗乾封封禪與其權力回攏——以武則天降禪亞獻為例〉,《北京社會科學》,2015:6(北京,2015):90-95。
    14. 李萬生,〈說「關中本位政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4(北京,2010):19-32。
    15. 李劍鳴,〈美國政治文化史研究的興起與發展〉,《歷史研究》,2020:2(北京,2020):172-205。
    16. 金子修一,〈關於魏晉到隋唐的郊祀、宗廟制度〉,《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37-386。
    17. 孫正軍,〈二王三恪所見周唐革命〉,《中國史研究》,2012:4(北京,2012):97-113。
    18. 孫英剛,〈唐前期王府僚佐與地方府州關係考——以墓誌資料為中心〉,《早期中國史研究》,4:2(台北,2012):69-115。
    19. 康震,〈關隴集團與隋唐之際的文學觀念〉,《文藝研究》,2010:4(北京,2010):86-95。
    20. 陳贇,〈「內聖外王」與中國思想中的秩序結構〉,《政治哲學研究》,2024:2(北京,2024),頁83-101。
    21. 彭美玲,〈漢儒三代文質論脈絡考察〉,《漢學研究》,32:3(台北,2014):1-36。
    22. 渡邊信一郎,〈元會的建構〉,收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363-409。
    23. 渡邊信一郎著,魏煜民譯,〈《孝經》的國家論——秦漢時代的國家與意識形態〉,《早期中國史研究》,2020:12(台北,2020):203-299。
    24. 湯勤福,〈唐代玄元皇帝廟、太清宮的禮儀屬性問題〉,《史林》,2019:6(上海,2019):49-57。
    25. 黃永年,〈說永徽六年廢立皇后事真相〉,《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3(西安,1981):81-89。
    26. 黃清連,〈唐代散官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1(台北,1987):133-207。
    27. 楊念群,〈「文質」之辯與中國歷史觀之構造〉,《史林》,2009:5(上海,2009):82-90。
    28. 葉煒,〈信息與權力:從陸宣公集看唐後期皇帝、宰相與翰林學士的政治角色》〉,《中國史研究》,2014:1(北京,2014):49-67。
    29. 趙克堯,〈關於唐高宗永徽年間皇后廢立的問題〉,《阜陽師院學報(社科版)》1986第4期,頁27-36。
    30. 劉後濱,〈漢唐政治制度史中政務運行機制研究評述〉,《史學月刊》,2012:8(開封,2012):97-107。
    31. 劉影,〈論唐代封禪的變革〉,《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上海,1998):70-74。
    32. 劉豐,〈早期儒家的歷史思想與歷史哲學——以戰國時期的「文質」論為中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0:2(蕪湖:2022):1-9。
    33. 鄧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史學月刊》,2022:1(開封,2022):103-111。
    34. 鄧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試論盛唐後期到中唐前期的文儒思想及其文學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2(北京,2009):49-56。
    35. 閻步克,〈西晉之「清議」呼籲簡析及推論〉,《中國文化》,1996:14(北京,1996):112-128。
    36. 齋木哲郎著,曹峰譯,〈永貞革新與啖助、陸淳等新《春秋》學派的關係——7、以大中之說為中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1(西安,2008):48-5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1015301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153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1701.pdf4270KbAdobe PDF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