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368
|
題名: | 醫師違反告知義務民事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ivil Liability for Damage Resulting From Physicians' Violation of Legal Duty of Disclosure |
作者: | 郭子豪 Kuo, Tzu-Haw |
貢獻者: | 劉明生 Liu, Ming-Sheng 郭子豪 Kuo, Tzu-Haw |
關鍵詞: | 醫師告知義務 知情同意 醫病關係 病人自主權 民事損害賠償責任 physicians’ duty of disclosure informed consent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patient’s self-determination Civil liabilities for damage |
日期: | 2025 |
上傳時間: | 2025-09-01 16:45:34 (UTC+8) |
摘要: | 醫師告知義務與病人知情同意之概念,本為英、美傳入臺灣的法律觀念,近年臺灣社會發展進程快速,加上人們對於醫病關係的概念轉變,促使政府自1986年以來,多次增修醫療相關法規,而此後的醫療糾紛案件數量,便隨著病患自主意識提高,而開始不斷攀升。本研究首先將透過梳理醫師告知義務概念的發展,由醫師良知、倫理走向法律化的過程,進而理解醫師告知義務的法理依據,以及我國目前現行法下的規範與發展,並探討在醫療急迫程度不同的情況下,此一義務的限縮與擴張;其次,探討醫師告知義務的範圍、標準以及瑕疵類型,特別是瑕疵類型與違法性的關聯,進而探究舉證責任問題;最後,將聚焦於醫師違反告知義務在民事損害賠償上的適用性,以及損害賠償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並進一步檢視與探討當前急診醫療現場,醫師進行告知義務所面臨的困境,最終提出可能的建議。 The concepts of a physician's duty of disclosure and a patient's informed consent originated from legal principles introduced to Taiwan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years, Taiwan has undergone rapid social development, accompanied by a shift in public perception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is transformation has prompted the government to amend medical-related laws multiple times since 1986. As patients have become more aware of their autonomy, the number of medical dispute case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study will first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physicians' duty of disclosure, tracing its evolution from a matter of conscience and ethics to one of legal obligation. It will explore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this duty, as well as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and developments under Taiwan’s legal system. The study will also explore how the urgency of medical situations may affect the limit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is duty. Next, the research will analyze the scope and standards of the physician’s duty of disclosure, along with the types of defects in fulfilling this duty—particul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defects and legal liability—and will further examine the issue of the burden of proof. Finally, the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civil liabilities for damage resulting from a physician’s violation of the duty of disclosu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in such cases. It will also assess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physicians face in fulfilling this duty in emergency medical settings and conclude with potential recommendations. |
參考文獻: | (一)專書
文衍正,《看診法門──醫師之說明、注意與其他義務》,臺北:永然文化,1998年。 陳聰富,《醫療責任的形成與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年。曾淑瑜,《醫療過失與因果關係》,臺北:翰蘆出版社,2007 年。 黃丁全,《醫事法》,臺北:元照出版社,2000 年。
劉明生,《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減輕之新發展:類型與體系思維》,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20 年。
(二)期刊論文
王皇玉,〈醫師的說明義務與說明義務之免除〉,《萬國法律》,第 186 期,2012 年 12 月,頁 26-34。
王富仙,〈違反告知後同意法則之侵權責任(上)〉,《司法周刊》,第 1933 期,2018 年 12 月,頁 2-3。
王富仙,〈違反告知後同意法則之侵權責任(下)〉,《司法周刊》,第 1934 期,2019 年 1 月,頁 2-3。
王智弘,〈治療關係中知後同意過程的倫理考量〉,《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 45期,2008 年 2 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研究中心,頁 15-26。
伍開遠,〈刑法政策上醫療說明義務發展趨勢之研究〉,《犯罪學研究》,創刊號,2023 年 3 月,頁 185-235。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告知義務的範圍〉,《當代醫學》,第 419 期,2008 年9 月,頁 736-739。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告知義務的審查方式〉,《當代醫學》,第 420 期,2008年 10 月,頁 829-831。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告知義務的因果關係〉,《當代醫學》,第 421 期,2008年 11 月,頁 896-898。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告知義務的主體〉,《當代醫學》,第 422 期,2008 年12 月,頁 993-996。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告知義務的對象〉,《當代醫學》,第 423 期,2009 年1 月,頁 61-63。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告知義務的民事舉證責任〉,《當代醫學》,第 425 期, 2009 年 3 月,頁 228-231。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告知義務 VS.消費者保護法〉,《當代醫學》,第 430期,2009 年 8 月,頁 636-639。
吳俊穎、楊增暐、賴惠蓁,〈醫療過失的民事舉證責任:法、中及台灣現況簡介〉,《台灣醫學》,第 14 卷 1 期,2010 年 1 月,頁 72-80。
吳淑莉,〈論醫療法上違反告知後同意法則之侵權責任〉,《法令月刊》,第 67 卷2 期,2016 年 2 月,頁 35-52。
吳志正,〈違反醫療告知義務之法益侵害類型與民事責任──從實務裁判之猶疑談起〉,《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110 期,2019 年 6 月,頁 93-170。
吳俊穎,〈醫師告知義務急速擴張的時代──法界的期待與醫界的臨床實務之間的鴻溝〉,《法學新論》,第 14 期,2009 年 9 月,頁 87-111。
李芳年,〈急診病人侵入性檢查及治療同意書簽署人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 29 卷第 1 期,2010 年 2 月,頁 65-75。
李芳年,〈論醫師的說明義務與告知後同意〉,《北市醫學雜誌》,第 7 卷 1 期,2010 年 3 月,頁 13-20。
李昭仁,〈醫療糾紛──醫者的夢魘〉,《日新司法年刊》,第 9 期,2010 年 7 月,頁 37-38。
邢義田,〈古代兩河流域的君王和法律──從三部比漢摩拉比法典更早的西亞法典說起〉,《食貨月刊》,第 13 卷,第 11&12 期,1984 年 3 月,頁 449-459。
邱慧洳,〈論醫師醫療行為之注意義務──評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256 號民事判決〉,《法令月刊》,第 66 卷 2 期,2015 年 2 月,頁 58-75。
林瑞珠,〈醫療手術實施之說明義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76 期,2005 年11 月,頁 152-160。
林漢強,〈論醫療行為之說明義務〉,《全國律師》,第 8 卷第 12 期,2004 年 12月,頁 59-70。
侯英泠,〈消保法上醫師之安全說明義務──台灣高等法院八七年上字一五一號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37 期,2002 年 8 月,頁 63-77。
侯英泠,〈從德國法論醫師之契約上說明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 112 期,2004年 9 月,頁 9-23。
侯英泠,〈檢查結果告知義務:已離院病人毋庸告知是醫療慣行?還是醫療過失?〉,《月旦醫事法報告》,第 30 期,2019 年 4 月,頁 65-81。
侯英泠,〈檢查結果告知義務:已離院病人毋庸告知是醫療慣行?還是醫療過失?〉,《月旦醫事法報告》,第 30 期,2019 年 4 月,頁 65-81。
侯英泠,〈論醫師本身經驗之告知說明義務與醫院組織義務:微創神經外科手術次數說明爭議案──最高法院 110 年度臺上字第 2513 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 124 期,2022 年 10 月,頁 35-47。
侯英泠,〈檢查結果告知義務〉,《月旦醫事法報告》,第 63 期,2022 年 1 月,頁64-82。
侯英泠,〈X 光片判讀案:檢查結果告知義務〉,《月旦醫事法報告》,第 63 期,2022 年 1 月,頁 64-82。
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Informed Consent)」之法理〉,《東吳法律學報》,第 12 卷第 1 期,2000 年 2 月,頁 47-84。
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之法理在刑法上的效應(上)〉,《月旦法學雜誌》,第 179 期,2010 年 4 月,頁 227-245。
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之法理在刑法上的效應(下)〉,《月旦法學雜誌》,第 179 期,2010 年 4 月,頁 248-271。
陳昭德,〈談醫政改革之試金石──「醫療法」完成立法之時代意義〉,《臺灣醫界》,第 29 卷第 12 期,1986 年 12 月,頁 8-10。
陳淑玲,〈論醫師告知義務作為刑法注意義務之可能〉,《萬國法律》,第 228 期, 2019 年 12 月,頁 97-108。
陳孟佳、楊秀儀,〈急重症病患之「告知後同意」〉,《台灣醫學》,第 14 卷 6 期, 2010 年 11 月,頁 672-681。
陳聰富,〈醫療行為與犯罪行為(上)──告知後同意的刑法上效果〉,《月旦法學教室》,第 69 期,2008 年 7 月,頁 61-74。
陳聰富,〈醫療行為與犯罪行為(下)──告知後同意的刑法上效果〉,《月旦法學教室》,第 70 期,2008 年 8 月,頁 73-84。
陳聰富,〈告知後同意與醫師說明義務(上)〉,《月旦法學教室》,第 80 期,2009年 6 月,頁 75-91。
陳聰富,〈告知後同意與醫師說明義務(下)〉,《月旦法學教室》,第 82 期,2009年 8 月,頁 66-80。
許曉芬,〈告知說明義務之重新審思:以法國法上醫療責任之「機會喪失」理論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 36 期,2012 年 4 月,頁 115-152。 張麗卿,〈刑事醫療判決關於告知義務變遷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 39期,2013 年 4 月,頁 99-179。
張麗卿,〈醫事刑法中假設同意的運用〉,《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 58 期,2019年 9 月,頁 63-102。
曾品傑,〈我國醫療上告知說明義務之實務發展──最高法院相關判決評釋〉,《科技法學評論》,第 9 卷第 1 期,2012 年 6 月,頁 15-49。
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 121 期, 2005 年 6 月,頁 138-152。
楊秀儀,〈告知後同意法則之司法實務發展──最高法院九四年台上字第二六七 六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73 期,2005 年 8 月,頁 212-214。
楊秀儀,〈告知後同意之倫理法律再思考:縮小理論與實務的落差〉,《月旦法學雜誌》,第 162 期,2008 年 10 月,頁 5-16。
楊秀儀,〈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後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臺大法學論叢》,第 36 卷 2 期,2007 年 6 月,頁 229-268。 楊秀儀、林欣柔,〈告別馬偕肩難產事件?──新醫療法第八二條第二項評析〉, 《月旦法學雜誌》,第 112 期,2004 年 08 月,頁 24-34。
廖建瑜,〈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新變局評析:病人自主權利法對現行制度之影響(上)〉,《月旦醫事法報告》,第 3 期,2017 年 1 月,頁 143-158。
廖建瑜,〈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新變局評析:病人自主權利法對現行制度之影響(下)〉,《月旦醫事法報告》,第 4 期,2017 年 2 月,頁 133-149。
蒲慕州,〈漢摩拉比法典的性質──研究討論〉,《食貨月刊》,第 13 卷,第 11&12期,1984 年 3 月,頁 460-469。
蔡墩銘,〈病人只能聽天由命嗎?──論病人之權利與義務〉,《法律與你》,第 88期,1995 年 2 月,頁 20-49。
劉南英,〈論醫師告知義務之範圍〉,《致理法學》,第 11 期,2012 年 3 月,頁 103- 147。
劉彩娥、王萬琳、應立志,〈醫師與病患對醫病關係模式之看法分析〉,《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第 8 卷 3 期,2014 年 9 月,頁 54-66。
璩大維,〈從民法上之緘默詐欺論「告知後同意」規定〉,《財產法暨經濟法》,第18 期,2009 年 6 月,頁 1-36。
蘇嘉瑞,〈「誰開了這臺刀?」──「告知後同意」法則的精緻化與法學實證分析〉,《科技法學評論》,第 9 卷第 2 期,2012 年 12 月,頁 249-300。
(三)學位論文
王暉智,〈告知後同意於急診醫療之理論與實務〉,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石明穎,〈「告知後同意原則」於醫療民事案件之適用:以我國近十年地方法院民事判決為中心〉,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年。
朱育辰,〈「告知後同意原則」不適用於醫療刑法-併論「病患同意」在醫療刑法上之地位〉,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8 年。
朱宸佐,〈論醫師違反「告知後同意原則」之刑事及民事法律責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年。
吳俊達,〈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吳柏毅,〈論醫療告知說明義務〉,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4 年。
李永隆,〈台灣醫療知情同意的挑戰與對策〉,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年。
李進建,〈論醫療過失之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年。
邱琪雯,〈醫師告知義務法律責任之再研究-以是否負刑事責任為中心〉,中原大學論文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2006 年。
周祖佑,〈毋庸同意之醫療行為-論醫療行為告知後同意原則的適用限制〉,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 年。
林宇綸,〈醫療過失之告知義務在刑事責任之研究〉,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論文法律研究所碩士,2022 年。
林彧嘉,〈論醫療糾紛中告知後同意法則適用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4 年。
林宸羽,〈醫師告知後同意法理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許純琪,〈醫病關係中的告知後同意〉,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哲銘,〈醫療法上「告知後同意」原則於刑法上之效力〉,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6 年。
張百欣,〈論醫療上告知後同意法則及刑事實務上相關判決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陳淑玲,〈論醫師違反告知義務之刑事責任〉,國立臺灣大學論文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19 年。
陳美汎,〈醫療糾紛之民事責任〉,銘傳大學財金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陳冠諭,〈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與舉證減輕之研究──以醫療瑕疵、醫療過失與因果關係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3 年。
黃玉燕,〈從個人身體自主權論醫病關係上醫師之告知義務〉,國立中興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黃品欽,〈論醫療上告知後同意在醫療刑法上之定位〉,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楊慧鈴,〈醫師說明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劉文治,〈醫療行為告知後同意原則的例外──專斷醫療適法性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劉彥暉,〈醫療上告知後同意法則在我國實務的發展〉,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賴惠蓁,〈論醫師告知義務的效力範圍與其違反的法律責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錢冠頤,〈重新檢視「告知後同意原則」於醫療刑事案件之適用〉,國立臺北大 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 年。
羅元秀,〈「告知後同意」與「專斷醫療行為」於刑法適用關係上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
(四)外文資料
Allan Brandt, Martha Gardner. (2000) The golden age of medicine? Medic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oter, R. and J. Pickstone Eds., Howard Academic Publishers. pp21-37. Anthony Szczygiel. (1994). Beyond informed consent. Ohio North Univ Law Rev. 21(1) : supra note 5, p190.
Beauchamp, T. L. (1997). Informed consent. In: Veatch R,ed. Medical ethics. 2nd ed. Sudbury, MA: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 pp185-208.
Beauchamp, T. L., & Childress, J. F. (2019).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8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zekiel J. Emanuel, Linda L. Emanuel(1992). Four models of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JAMA 267(16) : pp2221-2226.
Katz J. (1998). Reflections on informed consent: 40 years after its birth. J Am Coll Surg 186(4) : pp466-474. Ludwig Edelstein, (1943). The Hippocratic Oath: Text,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
Pow, S; Stahnisch, FW (2016). Ludwig Edelstein (1902-1965): a German historian of medicine in North American exil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Hippocratic Oath. J Med Biogr. 24 (4) : pp 527-537.
Peter H. Schuck (1994). Rethinking informed consent. Yale Law J 103(4) : p934.
Pappas George. (1970). Informed Consent: A Malpractice Headache Notes and Comments. Chicago-Kent Law Review. 47 (2) : pp242-252.
Sherwin B. Nuland (1988). Doctors : the biography of medicine. New York : Knopf First edition. p491-510. Szasz TS, Hollender MH(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 the basic model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rch Intern Med 97(5) : pp585-592.
Silverman, W. A. (1989). The myth of informed consent: In daily practice and in clinicaltrials.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15, pp6-11.
Welfel, E. R. (1998). Ethic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Standards, research, and emerging issues. Pacific Grove, CA : Brooks/Cole, p120. |
描述: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7652001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652001 |
資料類型: | thesis |
顯示於類別: |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學位論文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瀏覽次數 |
200101.pdf | 1423Kb | Adobe PDF | 0 | 檢視/開啟 |
|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