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940/150005 (79%)
Visitors : 83603838      Online Users : 4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441


    Title: 族裔經濟視角下的社會網絡:阿里山鄉樂野村「平地人」高山茶產業個案
    Social Networks from an Ethnic Economy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the High-Mountain Tea Industry among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in Leye Village, Alishan Township
    Authors: 陳瑤玲
    Chen, Yao-Lin
    Contributors: 官大偉
    Kuan, Da-Wei
    陳瑤玲
    Chen, Yao-Lin
    Keywords: 阿里山鄉
    樂野村
    非原住民平地人
    高山茶產業
    族裔經濟
    社會網絡
    鑲嵌
    Alishan Township
    Leye Villag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High mountain tea industry
    Ethnic economy
    Social networks
    Embeddedness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7:04:19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為田野場域,聚焦於平地人從事高山茶產業的發展歷程與網絡關係,嘗試從族裔經濟與鑲嵌理論的視角,探討平地人在原住民地區如何建立茶產業體系,並透過社會、文化與制度的交織網絡,發展出具地方特性的高山茶經濟模式。本文將樂野村視為台灣山地農業中一個具代表性的異族群共居地點,透過質性研究方法與文獻分析,系統性探討平地人如何進入山地原住民鄉鎮,並在土地取得、技術轉移、勞動組織與市場拓展中形塑出一套特殊的產業體系。
    首先,研究說明平地人進入樂野村的背景與歷史條件,指出在交通改善與政策變遷之下,平地人在此地展開茶園開墾與製茶廠建設,形成季節性生產節奏與技術專業分工的茶業社群。他們所建立的茶廠經常涵蓋茶園種植、原料收購、製茶加工、品牌經營與茶葉銷售等完整鏈條,形成典型的「產、製、銷一體化」經營模式。這種高度整合的產業形態,結合家族企業運作與跨代技術傳承,亦體現了地方產業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調適能力。
    其次,研究分析平地人如何透過親屬、宗族與地方人際網絡建立穩定的社會資本,支撐茶產業的長期經營。如宗族關係常成為勞動動員與資源共享的基礎,家族成員則在茶廠中扮演不同角色,從生產現場到品牌經營,形成具有彈性又穩定的企業內部結構。此外,地方信仰如土地公、保安宮或吳鳳公等,也在平地人社群中扮演凝聚情感、祈求風調雨順與產業庇佑的角色,顯示宗教實踐與經濟活動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
    在土地取得方面,平地人普遍透過長期租賃的方式使用原住民保留地,並發展出各種穩定性策略來降低風險,如與地主建立長期信任關係。此外,透過契作制度的合作協議,平地人得以穩定掌握茶菁原料來源,進一步降低土地不穩定所帶來的產銷風險。
    在勞動力組織上,平地人茶廠也展現出高度彈性,除動員家族成員與熟人親友外,亦大量依賴外配、外籍勞工與鄰近部落的原住民勞動者,形成跨族群的合作模式。這些合作關係既有結構性的不平等,也伴隨著實用性的互賴與調適。此外,比賽茶製作、品牌行銷與觀光茶園經營等策略,顯示平地人在地生產的同時,也積極擴展外部市場,藉由社群媒體、展售活動與產銷班制度,形塑阿里山高山茶的整體品牌形象。
    本研究主張,樂野村平地人茶產業的發展,並非單純的經濟行動,而是深深鑲嵌於一套複合的社會網絡、地方文化與制度脈絡之中。透過族裔經濟的觀點,可以看出平地人如何運用自身的社會資源進入他者的空間,並在合作與緊張中發展出新的經濟秩序。本文對族裔經濟理論進行在地化的補充,亦試圖揭示台灣山地農業發展背後的多元主體性與動態權力關係。未來可進一步探討鄒族群體自身在茶產業中的參與與回應、與台灣其他族群混居地區的茶產業發展模式進行對比、氣候變遷影響茶產業等議題。
    This study uses Leye Village in Alishan Township, Chiayi County as the field sit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engaged in the high mountain tea industry,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establish a tea industry system in aborigin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economy and mosaic theory, and develop a high mountain tea economic model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intertwined network of society,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regards Leye Village as a representative place for ethnic groups to live together in Taiwan's mountain agriculture.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it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how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enter mountain aboriginal towns and shape a special industrial system in land acquisi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labor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expansion.
    First, the study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for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to enter Leye Village, pointing out that under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policy changes,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started to cultivate tea gardens and build tea factories here, forming a tea industry community with seasonal production rhythms and technical 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tea factories they established often cover the complete chain of tea garden planting, raw material procurement, tea processing, brand management and tea sales, forming a typical "production, production and sales integration" business model. This highly integrated industrial form, combined with family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cross-generational technology inheritance, also reflects the adaptability of local industrie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Secondly, the study analyzes how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build stable social capital through relatives, clans and local interpersonal networks to support the long-term operation of the tea industry. For example, clan relations often become the basis for labor mobiliz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and family member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tea factory, from production sites to brand management, forming a flexible and stabl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enterprise. In addition, local beliefs such as Tudigong, Baoan Temple or Wufenggong also play a role in gathering emotions, praying for good weather and industrial protection in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community, showing the inseparable connection between religious practice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erms of land acquisition,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generally use the Aboriginal reservations through long-term leases and develop various stability strategies to reduce risks, such as establishing long-term trust relationships with landowners. In addition, through cooperative agreements under the contract farming system,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are able to stabilize the source of raw materials for tea leaves, further reducing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risks brought about by land instability.
    In terms of labor organization,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Tea Factory also demonstrates a high degree of flexibility. In addition to mobilizing family members and acquaintances, it also relies heavily on foreign workers, foreign workers, and indigenous workers from neighboring tribes, forming a cross-ethnic cooperation model. Thes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have both structural inequality and pract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adaptation. In addition, strategies such as tea production competitions, brand marketing, and tourism tea garden management show that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are actively expanding external markets while producing locally, shaping the overall brand image of Alishan high mountain tea through social media, exhibitions and sales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eam system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of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in Leye Village is not a simple economic action, but is deeply embedded in a complex social network, loc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economy, we can see how the non-indigenous residents use their own social resources to enter the space of others and develop a new economic order in cooperation and tension. This article supplements the theory of ethnic economy in a localized way and also attempts to reveal the multiple subjectivities and dynamic power relation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in Taiwan. In the future, we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participation and response of the Tsou people themselves in the tea industry, compare the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with other ethnic mixed areas in Taiwan, 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tea industry.
    Reference: 中文
    二宮雅古以Yangui’e Yasiyungu
    2016年8月8日〈在鄒族處境中談原住民轉型正義〉。「新使者論壇」,下載日期:2025年1月15日,網址:https://www.newm.app/blog/2e25c6d094d。
    小雨
    1996年9月1日〈阿里山珠露茶,集日月精華〉。《農業知識入口網》,下在日期:2025年5月6日,網址: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kmweb.moa.gov.tw/redirect_files.php?id=149282。
    方偉晶、陸超明編,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王秀惠譯
    2011《華人族裔企業—全球與在地的視野》。台北:群學。
    王明珂
    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2003《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
    王星迪
    2015〈以鑽石模型理論為基礎─探討阿里山紅茶產業之經營問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王梅霞
    2014〈從waya看資本主義的轉化過程︰一個賽德克部落的經濟變遷〉。《考古人類學刊》80:53-102。
    王嵩山
    2003《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台灣中部原住民族的例子》。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4《鄒族》。台北:三民。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
    2001《台灣原住民史 鄒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嵩山總編纂
    2001《阿里山鄉志》。嘉義: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
    內政部國土計畫審議署
    2021年4月《嘉義縣國土計畫》。嘉義:嘉義縣政府。
    司法周刊
    2021年9月17日〈民事大法庭就原住民保留地借名登記作裁定〉。「司法周刊」,下載日期:2025年4月2日,網址: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429-499560-78f9c-1.html。
    古雪雲
    2012〈從技術創新與文化鑲嵌看苗栗地區梨作轉型〉。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棹吳鳳廟社群網站
    2019〈石棹吳鳳廟遶境路線〉。下載日期:2025年4月2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036263623147499&set=a.632236810216861&locale=zh_TW。
    石棹吳鳳廟管理委員會
    2021《石棹吳鳳廟農民曆2021年》。嘉義:石棹吳鳳廟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編印
    2019 《茶樹安全用藥》。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編著
    2023a《台灣製茶學》。台北:五南。
    2023b《台灣茶作學》。台北:五南。
    竹崎鄉戶政事務所
    2025〈114年2月人口統計〉。「竹崎鄉戶政事務所」,下載日期:2025年3月20日,網址:https://chuchi-hro.cyhg.gov.tw/。
    江復正、趙瑜玲
    2013《逐路細說台18線—阿里山公路的古往今來》。嘉義: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工處;新北:典藏文創。
    汪明輝
    1990〈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2002〈鄒族的民族發展—一個台灣原住民族主體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2007《96 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劃成果報告 I》。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文良
    2001〈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林
    2014〈伊斯蘭經濟互通體與中阿金融合作的非盈利模式〉。《西亞非洲》2:62-77。
    李佳芳等
    2025《解茶:高山茶都職人精神》。嘉義:嘉義縣政府。
    李耘心
    1980〈阿里山珠露茶茶業產銷班〉。國家文化記憶庫,下載日期:2025年4月5日,網址: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d=331306&indexCode=Culture_Event。
    呂炳寬、張毓真
    2015〈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演變: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7(3):1-28。
    吳秋瑾
    1998〈嘉義石縣竹崎鄉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1999〈奮起湖和石棹地區農業發展之比較〉。《臺灣人文》3:167-199。
    吳德亮
    2005 《臺灣找茶》。臺北:民生報事業處。
    余舜德
    2018〈「清香風味」作為研究主題:李亦園院士致力督促之身體感的研究取徑〉。《臺灣人類學刊》16(2):123-156。
    官大偉
    2002〈原住民保留地共有制施行基礎—公共資源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2014〈原住民族土地權的挑戰:從一個當代保留地交易的區域研究談起〉。《考古人類學刊》80:7-51。
    周俊霖
    2000〈山村的聚落發展與生活方式-奮起湖與石棹的比較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坪林鄉茶業博物館編著
    2004 《臺灣茶鄉之旅》。臺北:聯經。
    林立宏
    2006年7月1日〈發現台灣農業競爭力—阿里山珠露茶葉產銷班〉。《鄉間小路》32(7):49-51)。可從《農業知識入口網》,下載日期:2025年1月16日,網址:https://kmweb.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fengnian&id=89441。
    林沂霏
    2021〈印尼亞齊微貸組織之文化鑲嵌對社區發展的影響〉。《輔仁管理評論(社會企業專刊)》28(1):31-68。
    林長振
    2019〈論原住民族土地改革與土地信託之導入〉。《台灣原住民族研究》12(1):61-108。
    林委正
    2021〈台灣高山茶的產業發展與競爭力研究-以春億製茶廠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事業經營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林玟君
    2014〈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農業活動及生活調適─以宜蘭農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秋綿
    2001〈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台灣土地研究》2:23-40。
    林淑雅
    2006〈解╱重構台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
    林儒宏
    無出版日期 〈中南部各茶區特色說明〉。「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下載日期:2021年7月3日,網址:https://www.tbrs.gov.tw/ws.php?id=4804。
    林瓊華
    1997〈臺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東吳大學經濟學系博士論文。
    法律百科
    2023年9月8日〈出資買房掛在他人名下,卻被對方私自轉賣,有什麼補救方法?(一)——什麼是借名登記?〉。「法律百科」,下載日期:2025年3月28日,網址: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ousing-land-neighbors/1158。
    邱國民
    1995〈鄒族傳統的地權結構與轉化過程:以阿里山達邦社的發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阿里山鄉公所全球資訊網
    無出版日期〈阿里山鄉村落圖〉。「阿里山鄉公所」,網址:https://alishan.cyhg.gov.tw/。
    無出版日期〈各村簡介:樂野村〉。「阿里山鄉公所」,下載日期:2025年5月6日,網址: https://alishan.cyhg.gov.tw/cp.aspx?n=102878。
    無出版日期〈各村簡介:豐山村〉。「阿里山鄉公所」,下載日期:2025年8月5日,網址:https://alishan.cyhg.gov.tw/cp.aspx?n=102878。
    阿里山鄉農會直播影片(臉書粉絲專頁)
    2020年12月13日〈109年阿里山高海拔冬季優良茶比賽評審會場〉。「阿里山鄉農會臉書」,下載日期:2020年12月23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lishanfmtea/。
    洪伯邑、蕭彗岑
    2017〈蘋果的政治技術:台灣高山農業的領域政治與經濟〉。《台灣土地研究》20(2):1-29。
    施添福
    2003〈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東部台灣:第二台灣論述〉。刊於《台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王世慶先生七五華誕》,頁4-1-4-47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5月8、9日。
    侯怡如
    2020〈土地經濟與文化實踐─以環山部落果園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范增平
    1992 《臺灣茶業發展史》。臺北: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
    翁聖勳
    2018年1月8日〈國有地不續租 阿里山茶農陳情未果〉。下載日期:2025年6月3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08005133-260402?chdtv。
    翁燕菁
    2015年1月〈適足居住權之可裁判性—初探國際人權法及其實踐〉。《全國律師》19(1):4-17。
    陳宇翔
    2005 〈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業變遷─台灣茶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2007 〈從烏龍茶到高山茶:台灣茶壟斷租的社會建構〉。《台灣社會學刊》39:107-157。
    陳定銘、陳彥蓉、李逸婷
    2016〈南投桃米生態村發展之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分析〉。《戶外遊憩研究》29(3):1-42。
    陳品佑
    2011〈知識之獲取、擴散與地區產業之發展─以嘉義縣竹崎鄉石桌地區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美鈴等撰述;施添福總編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編輯
    2008 《臺灣地名辭書,卷八,嘉義縣》。南投:臺灣文獻館。
    陳培慈
    無出版日期〈茶園採收記事—採茶姑娘〉。「國家文化記憶庫」,下載日期:2025年4月28日,網址: https://cmsdb.culture.tw/event/4EBAD3D3-DD28-4490-80B5-5433ACC0621F。
    陳緯華
    2005〈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儷方
    2022年11月17日〈阿里山茶區雲霧繚繞不再? 暖化恐致雲霧帶上移 高山茶風土元素受衝擊〉。「農傳媒」,下載日期:2025年4月5日,網址: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93081。
    陳鐘聲
    2018年3月29日〈吳鳳公20年來首度遶境 信眾焚香設案恭迎〉。「今日新聞」,下載日期:2025年4月5日,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
    許秀雲
    2006〈在地性與知識實踐-高山農業的技術與文化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炳琨
    2014〈鹿谷凍頂烏龍茶產業發展與產地認證的探討〉。《臺灣土地研究》17(2):29-56。
    許彰敏總編輯
    2022《啡嚐嘉義:嘉義縣咖啡三部曲建置計畫—第一部曲》。嘉義:嘉義縣政府。
    張子午
    2022年7月13日〈在雲霧中尋找未來──氣候暖化下,阿里山高山茶的存續問題〉。「報導者」,下載日期:2025年4月5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climate-change-and-cloud-forests-alishan-high-mountain-tea。
    張峻嘉訪談
    2006 〈嘉義縣農業的行銷與創新—專訪嘉義縣政府農業局徐菱松局長〉。《嘉義縣文獻》33:14-16。
    張維安
    2001〈社會鑲嵌與本土化研究-以關係網絡與經濟活動研究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2:67-89。
    張翰璧
    2013《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台北:遠流。
    曾寶慧
    2016〈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地景:台灣高山農業的政治生態學〉。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宏忠
    2001年2月18日〈台灣阿里山鄒族社會發展之趨勢 (二)〉。「環境資訊中心」下載日期:2025年2月18日,網址:https://e-info.org.tw/sunday/culture/2001/culture01022501.htm。
    雲冠仁
    2018 〈越南台茶的移動性與領域化〉。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雲
    2016〈台灣阿里山紅茶製作技術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珮琪
    2013〈阿里山公路沿線茶產業變遷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登興、蔡青龍、蕭新煌
    2012《台灣越南配偶的族裔經濟》。台北: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黃淑鈴
    1998〈性別分工、家庭與勞動力市場再結構:南投高山茶區婦女採茶組織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謄鋒
    2020年11月11日〈室內萎凋靜置設施與機具—竹編笳歷〉。「國家文化記憶庫」,下載日期:2025年4月28日,網址: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d=602866&indexCode=Culture_Event。
    曾勝能
    2005〈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設置探討—以阿里山鄉鄒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曾嬿芬
    2001〈族群與經濟〉。收錄於朱燕華、張維安編,《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臺北:生智文化。
    雷家驥總纂修;吳昆財副總纂修
    2009 《嘉義縣志 卷七 經濟志》。嘉義:嘉義縣政府。
    詹素娟
    2017年4月〈日治時代原住民的土地變遷〉。《原住民族文獻》31(文獻電子期刊)。
    詹素娟編
    2011《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楊佳軒
    2016〈高山出好茶?台灣梨山高山茶崛起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語芸
    2023年6月30日〈04 變調的高山茶 茶園愈爬愈高,超限利用最嚴重 扭曲台灣茶產業〉。「上下游」,下載日期:2025年2月20日,網址:https://www.newsmarket.com.tw/mountain-agriculture/part1-4/。
    2023年6月30日〈08 土地正義篇 乞丐趕廟公,「原保地」名存實亡 租約一簽30年,原民二代回不來〉。「上下游」,下載日期:2025年2月20日,網址: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ountain-agriculture/part2-3/ 。
    楊蕙禎
    2007〈原漢的經濟表現與社會網絡:以東埔與草坪頭的茶作經營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經濟部水利署水文資訊網
    2024〈樂野村雨量站(福山)近十年的年雨量〉。「經濟部水利署水文資訊網」,下載日期:2025年5月19日,網址:https://gweb.wra.gov.tw/。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網站
    無出版日期〈植樹造林/獎勵輔導造林〉。「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網站」,下載日期:2025年3月28日,網址: https://www.forest.gov.tw/0000055。
    臺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2025年6月〈2025年4月全省各茶區毛茶批發價〉、〈茶葉統計數據資料〉。《2025年茶訊6月號》,下載日期:2025年7月5日,網址: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FP7frFIFGZDX-Osv9HdR2kx9ajQyseau/view。
    臺灣農業故事館
    2019年7月24日〈淨源護生保健康,坪林有機茶農契作再造茶鄉新風貌〉。「臺灣農業故事館」,下載日期:2025年4月28日,網址:https://theme.moa.gov.tw/theme_list.php?theme=storyboard&id=427。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15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 阿里山蕃 四社蕃 簡仔霧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廖國雄、吳繢杉
    2023年11月27日〈阿里山茶園疑爭產!哥害弟頭重創 監視器全錄下〉。《SETN三立新聞網》,下載日期:2025年8月17日,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89337。
    維基百科
    2023〈社會鑲嵌〉,下載日期:2025年7月2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4%BE%E6%9C%83%E9%91%B2%E5%B5%8C。
    2025〈石桌〉,下載日期:2025年8月4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F%B3%E6%A1%8C。
    嘉義縣竹崎鄉公所
    無出版日期〈村里介紹—中和村〉。「嘉義縣竹崎鄉公所」,下載日期:2020年12月23日,網址:https://chuchi.cyhg.gov.tw/cp.aspx?n=C19DF3211277D4E6&s=57F6E8909EA65082。
    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社區發展協會
    2019年2月15日《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社區農村再生計畫》。嘉義:阿里山鄉樂野社區發展協會。
    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2024〈觀光資源:嘉遊好步道—來嘉走走—阿里山頂湖步道〉。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下載日期:2025年7月1日,網址:https://hiking.chiayi.travel/trailinfo/971。
    2020〈觀光資源:探索18鄉鎮市—竹崎鄉—石棹〉。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下載日期:2025年8月4日,網址:https://tbocc.cyhg.gov.tw/Sight_Content.aspx?n=100757&s=513860。
    嘉義縣政府縣府新聞
    2024年5月1日〈阿里山「哇沙米」復育有成 發展山葵永續經濟〉。「嘉義縣政府縣府新聞」,下載日期:2025年4月5日,網址:https://www.cyhg.gov.tw/News_Content.aspx?n=16&s=237956。
    嘉義縣資訊教育網
    無出版日期〈阿里山鄉土文化資訊之民俗風情—樂野村〉。「嘉義縣資訊教育網」,下載日期:2025年3月28日,網址:https://alishan.cyc.edu.tw/1996/culture/html/image.htm。
    嘉義縣豐山社區發展協會臉書
    無出版日期〈簡介〉。「嘉義縣豐山社區發展協會臉書」,下載日期:2025年8月5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
    趙浩宏
    2016〈逃逸外勞與漢人茶廠:梨山茶區的泰雅族部落雇傭關係轉變〉。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練聿修
    2017 〈台灣茶為何又如何本土?從內銷轉向與高山化談起〉。「鳴仁堂」,下載日期:2021年6月6日,網址: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540/2247410 。
    2018 〈越界台茶與拼配的本土〉。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蝦皮
    無出版日期〈阿里山珠露茶 烏龍2025春茶上市〉。「蝦皮」,下載日期:2025年5月6日,網址:https://shopee.tw/。
    歐陽宇、曾漢洲、施鴻志
    1998〈原住民保留地使用及經營管理之探討〉。國土規劃與利用,《人與地》172:34-42。
    劉玲君
    2006〈國家適應世界貿易組織規範差異之研究—以制度變遷觀點檢視〉。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家豪
    2012年11月22〈石棹吳鳳廟〉。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下載日期:2025年5月6日,網址: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iayiCounty/juchi/1014023-SZWFM。
    劉聖中
    2010《歷史制度主義︰制度變遷的比較歷史研究》。中國:上海人民。
    劉意婕
    1987〈阿里山珠露茶歷史與名稱由來〉。「國家文化記憶庫」,下載日期:2025年4月28日,網址: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573583。
    1987〈阿里山珠露茶茶業產銷班之命名來由〉,「國家文化記憶庫」,下載日期:2025年4月28日,網址: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d=331309&indexCode=Culture_Event。
    鄭佩茜
    2013〈阿里山鄒族樂野部落「藝術家屋」催生之經驗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國雄
    2011《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謝曉君
    2025〈非原住民使用原住民保留地爭議問題之探討—以南投縣仁愛鄉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賴思妤
    2017〈原鄉茶事:梨山高山茶產業的原住民性〉。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愛靜、官大偉
    2004a 〈原住民地區共用資源自主治理模式之探討—以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部落森林經營為例〉。《台灣林業》30(5):34-52。
    2004b 〈傳統制度與制度選擇:新竹縣尖石鄉兩個泰雅族部落共用資源自主治理案例分析〉。《地理學報》37:27-49。
    顏愛靜、陳亭伊
    2012〈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變遷及課題與對策之研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2(2):1-25。
    顏愛靜、楊國柱
    2004 《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新北:稻鄉。
    顏學誠
    2006〈《考古人類學刊》中漢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53-69。
    2008 〈專家、物性、身體感:茶葉比賽中的社會秩序〉,刊於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頁405-429。新竹:清華大學。
    羅文君
    2017〈山地鄉的平地客家人—以新竹縣尖石鄉前山地區客家住民之經濟活動為核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藤井志津枝
    1997《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2001《 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蘇登照
    2009〈台灣茶葉生產現況與輔導措施〉。《農政與農情》201:無頁碼。
    顧玉珍、張毓芬
    1999〈臺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221-292。
    Google Map
    〈阿里山鄉地圖〉、〈樂野村地圖〉、〈樂野村曾文溪流域圖〉、〈嘉義縣地圖〉、〈石棹與樂野村運輸路線圖〉、〈嘉義縣鄉鎮圖〉、〈樂野村周邊平地人信仰地圖〉等。「Google Map」,網址:https://www.google.com/maps/。
    PC home 24h
    無出版日期〈季之鮮三冠茶王阿里山極品珠露茶包〉。「PC home 24h」,下載日期:2025年8月10日,網址:https://24h.pchome.com.tw/prod/DBALAQ-A900EYM17。
    Fredrik Barth(中譯:弗雷德里克˙巴斯)主編;李麗琴譯
    2014[1969]《族群與邊界:文化差異下的社會組織》。北京:商務印書館。
    Karl Polanyi(中譯:卡爾˙博蘭尼);黃樹民譯
    2020《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春山。
    Lin Nan(中譯:林南)著;林祐聖、葉欣怡譯
    2005《社會資本》。台北:弘智文化。
    Mark Granovetter(中譯:馬克˙格蘭諾維特)著,羅家德譯
    2007《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Mark Granovetter(中譯:馬克˙格蘭諾維特)著,王水雄、羅家德譯
    2019《社會與經濟:信任、權力與制度》。北京:中信出版。
    Ronald S. Burt(中譯:羅納德˙S.伯特)著,任敏、李璐、林虹譯
    2017《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Pierre Bourdieu(中譯:皮耶˙布赫迪厄)著,宋偉航譯
    2009《實作理論綱要》。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英文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NY: Greenwood.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1360–1380.

    Granovetter, 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3), 481–510.

    Granovetter, M. (1992). 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 In N. Nohria & R. G. Eccles (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pp. 25–56).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Jiang, H.(姜鴻)(2025). Commodity, nature, and taste: The making of Taiwan’s high-mountain tea. Geographical Review, 115(1-2), 191-206.

    Kloosterman, R., van der Leun, J., & Rath, J. (1999). Mixed embeddedness: (In)form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immigrant businesses in the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3(2), 252–266.

    Light, I., & Gold, S. J. (2000). Ethnic economie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Mobasher, M. M. (2002). Review of the book Ethnic Economies, by I. Light & S. Gold.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ociology, 9, 17–21.

    Polanyi, K.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Boston, MA: Beacon Press.

    Portes, A., & Zhou, M. (1992). Gaining the upper hand: Economic mobility among immigrant and domestic minoriti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5(4), 491–522.

    Waldinger, R., Aldrich, H., & Ward, R. (1990). Ethnic entrepreneurs: Immigrant busines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Newbury Park, CA: Sage.

    Yu, Shuenn-Der(余舜德)(2019). Qingxiang: A taste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Taiwan’s high mountains. Journal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15(1), 123–158.(中譯:〈清香:一個改變台灣高山地景的味道〉,《中國飲食文化》15(1):123-158。)

    Zhou, M. (2004). Revisiting ethnic entrepreneurship: Convergencies, controversies, and conceptual advancement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8(3), 1040–1074.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52595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2595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50201.pdf27739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