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中文部分
于國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臺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128,46-49。
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補助作業要點(2008年5月6日)。
王克文(2001)。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臺北縣:國史館。
王旭統(2000)。新政府「政府再造」的新取向。人事月刊,31(4),20-26。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立法院(2012)。立法院公報。第 101 卷第 30 期。臺北:立法院。
台灣省政府暫行組織規程(1999年6月29日)。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1994)。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中:台灣省政府主計處。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文獻輯錄(上)、(下)。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3)。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4)。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 (1947) 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總報告。出版地不詳: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a)。2004年文化政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b)。2004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2006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2008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2010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古宜靈、廖淑容(2004)。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都市與計劃。31(2),91-111。
任德厚(1993)。政治學。臺北市:自刊。
行政院經建會(1997)。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組織條例(1981年7月31日)。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打造精簡、彈性、有效能的政府—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說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 政府組織改造與評估:以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為例。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2010)。我國文化藝術補助政策與執行評估。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江大樹(2003)。台灣政黨輪替後的政府再造工程:續階改革或第二波寧靜革命?。東吳政治學報,16,25-46。
朱岑樓(1981)。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三民書局。
李志夫(1996)。現代台灣宗教與社會變遷之因果關係。載於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一);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出版社。
李昭容(2011)。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新北市:稻香出版社。
李雲漢(1995)。中國國民黨黨史研究與評論。台北市:國民黨黨史會。
吳秉恩(1991)。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吳定(1994)。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順達。
吳定(2000)。政府再造與政策制定。人力發展月刊。83,18-23。
吳玲玲(譯)(2004)。組織行為 (原作者:George,Jennifer M.&Jones,Gareth RJones) 。台北:智勝。(原著出版年:2001)
吳家興(2005)。韓國的經濟發展與政策。臺北:臺灣商務。
吳密察(2003)。文化創意産業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月刊,27(4),59-65。
何俊志(2004)。結構、歷史與行為:歷史制度主義對政治科學的重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65-297。
何景榮(譯)(2002)。新制度主義政治學 (原作者:Jan-Erik Lane&Svante Ersson) 。台北:韋伯。(原著出版年:1999)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
李哲文(1998)。三次近衛聲明與盧溝橋事變的擴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本炫(1994)。對我國文化政策的省思。國家政策雙週刊,78,2-3。
林保堯(2002)。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制度沿革略析(1)。藝術評論,13,261-285。
林信華 (2009)。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臺北:揚智。
林佩欣(2012)。圖解台灣史。台北:五南。
林煜宜(2010)。跨文化經營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
林瑞明(1996)。騷動的靈魂:決戰時期的台灣作家與皇民文學。載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北:玉山社。
林嘉誠(2003)。政府部門的研究發展機制及其評估。研考雙月刊,27,3-11。
周美華編(1996)。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第三冊:軍政部(一)。臺北:
國史館。
周啟乾(譯)(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第四卷)(原作者:信夫清三郎)。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82)。
周婉窈(1994)。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載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北:玉山社。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2004)。文化行政。臺北市:五南。
卓鳴鳳(2011)。André Malraux其人其事,兼談法國文化部。巴黎視野,15,9-17。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心理出版社。
韋伯韜、蔡憲唐(2004)。我國政府統計組織與制度調整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洪靖欽(2000)。中華民國文化建設委員會與法國文化部之經費運用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洪麗完(2009)。臺灣史。臺北市:五南。
郭定平(2000)。韓國政治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范祥偉、王崇斌(2000)。政府績效管理:分析架構與實務策略。中國行政評論,10(1),155-183。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反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公共行政學報》(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發行), 6 ,29-65。
徐良維(2010)。文化公民權--國家照顧人民精神生活之憲法保障。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22,47-75。
教育部文化局組織條例(1967年9月7 日)。
馬群傑(2011)。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公眾參與認知研究。公共行政學報,40,1-39。
孫正和(2008)。 文化創意、數位內容產業發展之比較研究─以台灣、韓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陳羚芝(譯)(2010) 。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原作者:Pierre Moulinier)。台北:五觀藝術。(原著出版年:2007 )。
陳雅玲(2005)。「韓流」從文化熱潮邁向投資熱錢。商業周刊,924,64。
陳麗如(譯)(2003)法國文化政策:從法國大革命至今的文化藝術機制(原作者:Gerard Monnier)。台北:五觀藝術管理。(原著出版年1995)
湯志傑(2009)。民族主義政黨為何鎮壓民族主義運動?──從保釣到革新保台的辯證。九十年來家國:1919.1949.2009』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梁明雄(1996)。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梁蓉(2007)。另種全球化-法國文化例外與文化共存。淡江人文社會學刊,31,95-112。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出版社。
陳坤銘、李華夏(譯)(1995)。廠商、市場與法律(原作者: Ronald H. Coase)。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8)
陳義彥(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原作者: David Marsh & Gerry Stoker。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鈕則謙(譯)(2011)。基礎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原作者: Neuman, W. L.)。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粘耿嘉(2003)。全球化文化衝擊下的法國文化產業策略。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勝冠(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秀瑞(2003)。第五屆第三會期通過的法案總體檢。2003澄社監督國會報告。
黃信彰(2009)。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黃昭堂(1994)。台灣總督府。台北:鴻儒堂。
黃英哲(2009)。法國文化政策的保護主義色彩。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40,243-258。
張騰蛟(1990)。我國政府公共關係制度史要﹣行政院新聞局的角色與功能。國史館館刊,8,92-108。
彭懷恩(2008)。台灣政治變遷史。臺北:風雲論壇。
楊碧川(1996)。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
葉石濤(1998)。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遠流台灣館編(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中國政治學會, 171-201。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16(4),15-44。
彭錦鵬(2009)。各國中央政府組織架構分析:主要以OECD國家為例。研考雙月刊,33,32-43。
黃聿卉(2005)。從法國經驗看藝術節對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雪霞(2009)。馬勒侯開啟的文化政策。哲學與文化,36,91-103。
黃源協(2010)。推動長期照顧服務機制效益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黃錦堂(2008)。政府職能與角色分析架構建立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鄒明智(1990)。法國文化行政。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力亞(2010)。行政院組織改造的契機與結果:政治社會環境系絡觀點。府際關係研究通訊,9,5~8。
張其祿(2010)。強化中央行政機關橫向協調機制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楊志誠(2010)。華人社群的「全球化」策略:華人文化創意園區的全球佈局。海峽評論,232 ,37-38。
蔡宛蓁(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之政經分析─以兩次政黨輪替為焦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廖儷鍞(1993)。日本文化財保護行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漢寶德(2011,1月13日)。文化部與文化發展。聯合報,A19版。
薛曉源、陳家剛 (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市: 五南書局。
劉軍寧(譯)(1994)。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原作者:Samuel P. Huntington)。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1)
蕭乃沂(2006)。我國政府資訊管理業務與政策的演變:結合歷史制度論與系統思考的觀點。台北市:國家科學委員會。
蕭全政(1997)。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1,1-16。
蕭全政(2010)。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回顧。研考雙月刊,36(2),11-22。
蕭武桐,陳衍宏(2008)。從新制度論觀點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全球文化下的文化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
簡江作(2005)。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北市:臺灣商務。
羅世宏、胡元輝主編(2010)。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經驗與台灣省思。台北:允晨文化。
鍾從定、賴其勛(譯)(2009)。研究方法 : 量化與質化方法的探索(原作者: Daniel Druckman)。臺北市 : 鼎茂圖書。 (原著出版年:2005)。
懷念不慎出局的「文化觀光部」【社論】(2010年5月10日)。中國時報,A14版。
謝綺蓉(譯)(2001)。第三智慧─運用量子思維建立組織創造性思考模式(原作者: Danah Zohar)。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年:1997)
謝俊義(2000)。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68,6。
瞿海源(1996)。查禁與解禁一貫道的政治過程。載於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頁147-167)。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嚴長壽 (2008年9月2日)。要整併的文化觀光-- 還是整倒的文化觀光?。中國時報,E4版,人間副刊。
蘇尚堯(199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機構(1949-1990年)。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11)。2010創意經濟報告。台北:師大書苑。
劉立倫(2011)。實施募兵制對退伍軍人輔導體系影響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劉宏裕( 2009)。政府組織再造之我見-對成立教育體育部之看法。台北市:行政院研考委員會。
劉永逸(2008)。台灣政黨輪替前後文化政策之研究-以 1993-2008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政策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一一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
外文部分
Daft, Richard L.(2005). Fundamentals of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Ohio: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DiMaggio, Paul and Powell , Walter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147-160.
Easton, D. (1953).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NY: Knopf .
Granovetter, 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481-510.
Hall, Peter A. & Rosemary C. R. Taylor(1996). Political sciences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s.Political Studies, 44(4), 936-957.
Homans, G. C.,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Y: Harcourt Brace.
Isaak, Alan( 1975).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NY: Harcourt College Pub.
Kanter, S., & Todd, D.J. (1992). The challeng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how company experience it and leaders guide it. NY: Free Press.
Koelble, Thomas A. (1995).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27 (2):231-243.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Illons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wndes, V.(1996).Varietie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Public Administration, 74: 181-97.
Luecke, Richard (2003). Managing Change and Transition: Your Mentor and Guide to Doing Business Effectively. 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
Marsh and G. Stoker.(1995)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Basingstoke,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March, J. G. and J. P. Olsen (1989).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NY: Free Press.
North D. C.(1990).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ondo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 C.(2005).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Olson, Mancur(1971).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G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Y: Continuum, 97-125.
Pollitt, C.(1984).Manipulating the machine: changing the pattern of ministerial departments 1960-83. England,London: Unwin Hyman.
Sanders, D. (2002). Behavouralism .In D. Marsh & G. Stoker (Eds.). Theory and method in politicl science (2nd ed., pp. 45-64). NY: Palgrave MacmillanPress.
Simon, H. A. (1982). Model of bounded rationality.MA: MIT Press.
Thenlen, Kathleen and Fran Longstreth.(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Londo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lbert, Pamela S. and Zucker, Lynne G.(1994). Institutional Analyses of Organizations: Legitimate but not Institutionalized. ISSR Working Paper , 6(5).
Ward, H.(2002). Rational choice.In D. Marsh & G. Stoker (Eds.).Theory and method in politicl science (2nd ed., pp. 65-89). NY: Palgrave Macmillan .
電子化資料
人民網(2011年12月16日)。魔法少女小圓獲15回日本媒體藝術大賞。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people.com.cn/
中央選舉委員會。歷次選舉摘要。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17日。取自http://web.cec.gov.tw/files/11-1000-1642-1.php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8日。取自http://db.cec.gov.tw/
中時電子報(2012年1月27日)。定位文化部要精緻更要通俗。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3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機關。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jgsz/bjg/
中華文化總會。歷史沿革。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17日。取自http://www.gacc.org.tw/pub/LIT_6.asp?ctyp=LITERATURE&pcatid=0&catid=1425&ctxid=1766&single=Y
文化部。成立沿革。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28日。取自
取自http://www.moc.gov.tw/
文化部。組織執掌。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28日。取自
http://www.moc.gov.tw/about.do?method=list&id=3
文化部。施政理念。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28日。取自
http://www.moc.gov.tw/about.do?method=list&id=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及中長程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11日取自http://cci.culture.tw/cci/upload/law/20110309085034-c2e6327501f66a9802be30bb98e8901a.pdf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預算與決算。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2月23日。取自http://www.cca.gov.tw/public.do?method=list&categoryId=5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00年度施政績效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wmid=921&WDID=3157
文部科學省。組織図・各局の紹介。線上檢索日期: 2012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soshiki2/04.htm
公共電視(2012年12月27日)。夢想家結案 10大藝文新聞仍居第3。
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17日。取自http://www.pts.org.tw/
立法院。立法統計。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11日。取自http://npl.ly.gov.tw/do/www/lawStatistics;jsessionid=23F2C3C3B889A11F190E19192CA6CF6B
民主進步黨全球資訊網。十年政綱─文化。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17日。取自http://10.iing.tw/2011/08/blog-post_08.html
交通部觀光局。交通部觀光局預算與決算書。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2月23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93
江昭倫(2012年1月28日)。組織架構出爐文化部520正式掛牌升格。中央廣播電臺。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3日。取自http://www.vft.com.tw/
江昭倫(2012年5月24日)。龍應台提四大施政方向 全國文化會議化整為零。中央廣播電臺。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取自http://news.rti.org.tw/
李先鳳(2008年3月6日)。台文建會組織改造 王拓:朝文化觀光部邁進。大紀元。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people.com.cn/
李欣芳(2002年1月7日)。文建會體委會併為文化體育部。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台北市文化局(2008)。臺北市文化局「爭取2016世界設計之都」廣告宣傳。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3日。取自http://21thyoung.timesawards.com/home/strategy_bill.aspx?sid=37
行政院組織改造(2010)。新機關組織調整規劃報告審定結果。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529757&ctNode=11573&mp=14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中央行政機關基準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說明。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Data/9561035871.pdf
行政院研考會。行政院組織新架構。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lp.asp?ctNode=11593&CtUnit=2310&BaseDSD=7&mp=14
邱祖胤(2012年5月21日) 。四大難題未解 文化部元年恐空轉。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13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邱莉玲(2012年5月1日)。文化部預算 明年爭取200億。工商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13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林恕暉、曾韋禎、凌美雪(2011年11月2日)。綠指控:國慶音樂劇燒2.15億 圖利「馬友友」。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1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政大選研中心。第2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政黨席次統計表。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8日。取自http://vote.nccu.edu.tw/cec/B1992006.PDF
_________。第3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政黨席次統計表。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8日。取自http://vote.nccu.edu.tw/cec/B1995005.PDF
_________。第4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政黨席次統計表。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8日。取自http://vote.nccu.edu.tw/cec/B1998006.PDF
_________。第5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席次統計表。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8日。取自http://vote.nccu.edu.tw/cec/B2001006.PDF
_________。第6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席次統計表。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8日。取自http://vote.nccu.edu.tw/cec/B2004006.PDF
_________。第7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席次統計表。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8日。取自
http://vote.nccu.edu.tw/cec/B2008006.PDF
_________。第8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席次統計表。線上檢索日期: 2012年11月8日。取自http://vote.nccu.edu.tw/cec/B2012006.PDF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人權發展大事紀。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nhrm.gov.tw/
康俐雯(2004年9月9日)。「文化暨觀光部」 定案 行政院十三部新版本 。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歷史沿革。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16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ap/index.aspx
曾韋禎、范正祥(2010年1月13日 )。 政府再造4法通過 2012實施。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張世欣、陳杉榮(2002)。第四屆立委 留下數百項法案。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植根法律網。法規資訊。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月19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B240010051000100-0860531
楊珮欣(2002年12月20日)。民眾對政府文化施政滿意度二成六
「文化體育部」輸給「文化觀光部」。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鄒欣寧(2005年6月5日)。關於文化部,你該知道的八件事!。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1月6日。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
蔡鵑如(2012年8月15日)。韓六大產業市值 超越日本。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2月20日。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
趙曉泮(2005年5月26日 )。“文革”爆發前一年國務院為何對文化部大改組。中華網新聞。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0月8日。取自http://news.china.com/
趙敬(2012)。試論日本戰後文化行政的變遷。日本學刊。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4日。取自http://qk.cass.cn/rbxk/qkml/2012year/4/201207/t20120705_35790.htm
鄧蔚偉(2008年12月4日)。「馬區長」領軍 文化總會沒了文化 淪為「政商總會」。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1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官網。歷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9月1日。取自http://www.mcst.go.kr/chinese/aboutus/history.jsp
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官方網站官網。各個機構的主要業務。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mcst.go.kr/chinese/bureauofOffice/deptIntro01.jsp
韓國文化體育部官方網站。歷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9月1日。取自http://www.mcst.go.kr/chinese/aboutus/history.jsp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Industries。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8月17日。取自 http://www.unesco.org/bpi/pdf/memobpi25_culturalindustries_en.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