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文譯著 〔丹麥〕安徒生(H.C. Andersen)著、葉君健譯:《安徒生故事全集》(Eventyr og Historier),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日〕大林太郎著,林相泰、賈福永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吉田禎吾著,王子今、周蘇平譯:《宗教人類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日〕蜂屋邦夫:《儀禮士冠疏》,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4年。 〔加拿大]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的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an Introduction),新店:立緒文化,1999年。 〔法]馬賽爾‧莫斯(Marcel Mauss)著;汲喆譯:《禮物:古代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An essay on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Primitive mentality),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法〕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La Pensée Sauvag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法〕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與熟食》(Mythologiques:Le Cru Et Le Cuit),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0年。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The rites of passage),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法〕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等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苗栗:桂冠圖書出版,1992年。 〔法〕葛蘭言(Marcel Granet)著,汪潤譯:《中國人的信仰》(La religion des Chinois),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2年。 〔美〕Diane K. Osbon著,朱侃如譯:《坎伯生活美學》,新店:立緒文化,1997年。 〔美〕Joseph Cambell,Bill Moyers著,Betty Sue Flowers編,朱侃如譯:《神話》(The Power of Myth),新店:立緒文化,2012年。 〔美〕Joseph Cam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Thousand Faces),新店:立緒文化,2012年。 〔美〕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 〔美〕Robert H.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The Guided Tour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新店:立緒文化,1997年。 〔美〕艾蘭(Allen,S.)著,余佳譯:《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The Heir and the Sage:Dynastic Legend in Early China),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艾蘭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藝術和宇宙觀研究》(The Shape of Turtle:Myth,Art 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艾蘭著,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斯塔伯克(E.D. Starbuck)著,楊宜音譯:《宗教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苗栗:桂冠,1997年。 〔美〕路易士‧海德(Lewis Hyde)著,吳佳綺譯:《禮物的美學》(The Gift :Imaination and the Erotic Life of Property),臺北:商周出版社,2007年。 〔美〕潘乃德(Ruth Bemedict),黃道琳譯:《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ture),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美〕閻雲翔著,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The Flow of Gift: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英〕J.G.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譯,汪培基校:《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英〕汪濤著;郅曉娜譯:《顏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英〕泰勒(Edward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Philosophy,Religion,Language,Art,and Custo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著,金澤等譯:《宗教人類學導論》(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An Introduction),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英〕赫麗生(Jane Ellen Harrison)著,謝世堅譯:《古希臘宗教的社會起源》(Themis:A Study of Greek Religion),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著,李至宜、謝靜怡譯,蔡佩伶、陳琳美審定:《圖騰與禁忌》(Totem und Tabu),臺中:好讀,2013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瑞士〕卡爾‧榮格主編,龔卓君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Man and His Symbols),新店:立緒文化,2013年。 〔瑞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Sparche und Mythas),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德〕卡西爾著,結構群譯:《人論》(An essay on man :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神話思維》(Mythical Thought),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利普斯(Julius E.)著,汪寧生譯:《事物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ings(A culture history of man)),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82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The Great Mother),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苗栗:桂冠圖書,200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馬尼亞〕耶律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Le Mythe de l\'eternel retour : archetypes et repetition),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蘇格蘭〕特納(Victor Witter Turner)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希人儀式散論》(The Forest of symbols:Aspects of Ndembu Ritual),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蘇格蘭〕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柳博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