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812245      Online Users : 9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069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695


    Title: 私人使用GPS取證之刑事法問題研究
    The enquiry of criminal law in the study of evidence acquired by private conduction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uthors: 蘇軒儀
    Su, Hsuan I
    Contributors: 許恒達
    Hsu,Heng Da
    蘇軒儀
    Su, Hsuan I
    Keywords: 全球定位系統
    刑法第315條之1
    合理隱私期待
    違法通訊監察罪
    私人不法取證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7-03 14:41:22 (UTC+8)
    Abstract: 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為人類社會帶來許多便利,但若未善用於正當的途徑將可能產生某種程度的反噬而成為侵害他人權利之工具。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方式為汽車導航,然其同時具備的定位功能若用以作為取得他人位置資訊以及行車軌跡之手段,即有侵害被追蹤者隱私法益之疑慮,因此,在刑事實體及程序法上有其探討之必要。私人使用GPS取得證據之行為可分別從刑事實體及程序法之角度進行剖析,在實體法上所可能涉及者為刑法第315條之1的竊視竊聽竊錄罪與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24條的違法通訊監察罪。本文首先詳細分析刑法第315條之1的內涵,並進而討論私人取得證據之行為是否構成刑法第315條之1的竊視竊聽竊錄罪。針對「非公開」要件的判斷,本文先就合理隱私期待的概念做出詳實的介紹,並輔以美國法上著名案例,從合理隱私期待的視角檢視「非公開」這個要件。另外,以GPS取得之資訊是否符合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中所稱「通訊」之意涵而有該當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24條之違法通訊監察罪的可能本文亦一併進行探析。
    而在程序法的層面,私人使用GPS取得證據之行為與私人不法取證有涉,本文於定義私人不法取證後,進一步分析私人使用GPS取得證據之行為是否符合私人不法取證之內涵。私人不法取證之證據能力於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並無明文規定,實務與學說對此亦尚無較為統一之見解,本文嘗試從比較法的角度觀察,期能以外國法作為借鏡,提供不同面向的思考途徑。
    Reference: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
    1.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自版2刷,2001年11月。
    2.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之性質與目的,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出版,2003年6月。
    3.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 三民出版,2004年2月。
    4.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民,初版,2009年6月。
    5.朱石炎,刑事訴訟法論,三民出版,,修訂3版1刷,2010年9月。
    6.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五版一刷,2009年9月。
    7.吳巡龍,私人不法取得證據應否排除,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全集,新學林出版,1版1刷,2008年11月。
    8.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自版,修訂五版,2005年9月。
    9.林世宗,言論新聞自由與毀謗隱私權,三民出版,2005年8月。
    10.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出版,六版,2010年。
    11.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2006年4月二版。
    12.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作者自版,初版一刷,2003年2月。
    13.陳新民,公共利益的概念,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元照出版,第五版,1999年。
    14.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自版,三版,1997年。
    15.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修訂三版,2011年9月。
    16.黃清德,科技定位追蹤監視與基本人權保障,元照,初版,2011年11月。
    17.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證據篇》,元照出版,2002年11月版。
    18.楊雲驊,私人違法取得證據之評價與衝突解決—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台上字第二六七七號判決,《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5年9月初版。
    19.莊智清,衛星導航,全華圖書,2012年12月。
    20.蔡聖偉,妨害秘密罪章的新紀元,刑法問題研究(一),元照出版,初版(一), 2008年。
    21.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修訂五版一刷,2006年9月。

    (二)譯著
    1.德國刑事訴訟法,Claus Roxin,吳麗琪譯,三民出版,初版,1998年11月。
    2.德國刑事訴訟法—附德國法院組織法,連孟琦譯,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一刷,2016年9月。

    (三)專書期刊及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
    1.王崑義,中國發展北斗衛星系統對台灣安全的威脅與因應之道,全球政治評論,34期, 2011年4月,頁41-70。
    2.王皇玉,汽車內活動是「非公開」活動嗎?,月旦法學教室,76期, 2009年2月,頁14-15。
    3.王皇玉,短裙下的大腿是隱私部位嗎?月旦裁判時報,7期,2011年,頁28-32。
    4.王皇玉,論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二四條與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的適用疑義⎯⎯兼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五八〇二號判決、高等法院台南分院九十一年上訴字第一一五三號判決與九十四年上更(一)字第五九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60期,2008年9月,頁249-264。
    5.王皇玉,拘禁、違法搜索與偷拍,台灣法學雜誌,131期,2009年,頁132-137。
    6.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中),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7期, 2007年8月,頁27-50。
    7.王兆鵬,重新定義高科技時代下的搜索,月旦法學雜誌,93期,2003年2月,頁166-182。
    8.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的相關問題,刑事法雜誌,43卷3期,1999年6月,頁17-48。
    9.王士帆,禁止不計代價發現真實與私人不法取證—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刑事裁判BGHSt 14,358譯介,司法周刊第1599期,2012年6月,頁2-3。
    10.石世豪,偷拍性愛光碟案有如雪球越滾越大-媒體競爭下的隱私權保障及其漏洞,月旦法學雜誌,81期, 2002年,頁167-177。
    11.李振燾、陳松安、王昭融,模擬結合多個衛星系統導航定位之研究,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18期, 2008年9月,頁65-87。
    12.李茂生,刑法秘密罪章新修條文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1999年8月,頁93-114。
    13.李惠宗,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衝突—愛滋病學童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期, 1999年,頁162-166。
    14.李佳玟,在場人錄音之證據能力(下),台灣法學雜誌,第118期,2008年12月,頁110-118。
    15.吳耀宗,私人為了取證而竊錄他人電話通訊之合法可能性——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第四五四六號刑事判決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裁判時報,3期,2010年6月,頁114-121。
    16.吳巡龍,刑事證據法入門:第三講證據排除,月旦法學教室,第57期,2007年7月,頁60-70。
    17.吳巡龍,私人不法取得證據應否證據排除-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臺上字第二六七七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2004年5月,頁223-235。
    18.吳巡龍,私人取證,月旦法學教室,第133期,2013年10月,頁36-38。
    19.林明武、林輝龍,導航衛星於電子戰作為之研究,國防雜誌,25卷5期,2010年10月,頁75-87。
    20.林老生,GPS與地圖的關係,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12期,2002年7月,頁157-164。
    21.林子儀,基因資訊與基因隱私權——從保障隱私權的觀點論基因資訊的利用與法的規制,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中),2002年,頁693-726。
    22.林鈺雄,德國證據禁止論之發展與特色,《干預處分與刑事證據》,國立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出版,2008年1月,頁56-72。
    23.郭介恆,通訊監察與祕密通訊之自由學術研討會,憲政時代第23卷第2期,1997年10月,頁4-50。
    24.許恒達,GPS抓姦與行動隱私的保護界限——評臺灣高等法院一〇〇年度上易字第二四〇七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4期,2013年12月,頁59-78。
    25.許恒達,論違法通訊監察之行為主體——法益取向的解釋觀點,月旦法學雜誌,169期, 2009年6月,頁168-185。
    26.許恒達,通訊隱私與刑法規制——論「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刑事責任,東吳法律學報,21卷3期,2010年,頁109-159。
    27.許恒達,新聞自由與記者的侵犯隱私行為:以業務上正當行為的解釋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46卷2期,2017年6月出版(尚未發表)。
    28.陳樸生,刑事訴訟之證據排除與禁止(四),軍法專刊,第38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2-11。
    29.陳通和,論私人不法取證之證據適合探析——以錄音、錄影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10期,2010年11月,頁247-265。
    30.陳運財,違法證據排除法則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2004年10月,頁27-50。
    31.張立宇,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救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3期, 1991年,頁127。
    32.張詒翔、楊名,電子化全球衛星即時動態定位系統應用於車載移動製圖平台定位表現之研究, 國土測繪與空間資訊,2卷1期,2014年1月,頁65-83。
    33.黃子恬,從來電顯示論隱私權保護,月旦法學雜誌,101期,2003年10月,頁205-216。
    34.黃清德,位置資料蒐集與基本人權保障——以警察利用衛星定位系統GPS蒐集資料為探討中心,警專學報,4卷5期,2009年,頁125-161。
    35.黃朝義,誘捕偵查之相關法律問題-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台上字第九一八號等相關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3期,2000年8月,頁87-105。
    36.莊武能,使用衛星定位追蹤器跟監之法律問題探討,警學叢刊,39卷3期,2008年11月,頁117-142。
    37.詹明華、李文章,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犯罪偵防上之應用,刑事科學,59期, 2005年9月,頁1-20。
    38.詹鎮榮,「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5)──秘密通訊自由」,法學講座,第21期, 2003年,頁1-15。
    39.楊雲驊,賠了夫人又折兵?私人違法取得證據在刑事訴訟的證據能力處理,台灣法學雜誌,第41期, 2002年12月,頁1-22。
    40.劉靜怡,網路社會的資訊隱私權保護,二十一世紀,第63期,2001年,頁17-27。
    41.劉靜怡,法學觀點—「隱私」何物?,科學人,第80期,2008年,頁48-53。
    42.賴進貴,導航系統發展與地圖問題之探討,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7期, 1996年12月,頁27-36。
    43.蔡尚峰,新傳播科技—“衛星系統”簡介,中學工藝教育,30卷2期, 1997年2月,頁12-16。
    44.蔡聖偉,妨害秘密罪章新紀元(上),月旦法學雜誌,70期, 2001年3月,頁151-162。
    45.蔡聖偉,妨害秘密罪章的新紀元(下),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2001年,頁96-107。
    46.蔡聖偉,私裝GPS跟監與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評臺灣高等法院一〇〇年度上易字第二四〇七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32期, 2015年2月,頁31-37。
    47.蔡蕙芳,從美國隱私權法論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與相關各構成要件(上),興大法學,第6卷,2010年6月,頁71-111。
    48.蔡蕙芳,從美國隱私權法論刑法第315條之1與相關各構成要件(下),興大法學,第7期, 2010年6月,頁29-67。
    49.蔡蕙芳,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身體隱私部位」之涵義,月旦裁判時報,7期, 2011年2月,頁114-122。
    50.蔡蕙芳,刑法第315條之1「非公開」與「無故」要件——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九十六年自字第三一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期, 2010年4月,頁138-144。
    51.蔡墩銘,通訊監聽與證據排除,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1期,1995年2月,頁1-11。
    52.薛智仁,衛星定位追蹤之刑責——評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上易字第2407號判決,科技法學評論,11卷1期, 2011年,頁119-154。
    53.薛智仁,基於取證目的之私人竊聽,台灣法學雜誌,183期,2011年9月,頁162-176。
    54.薛智仁,禁止國家使用私人違法取得證據之理論基礎—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七三四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121期,2011年6月,頁53-105。
    55.薛智仁,刑事程序上私人取證之證據能力—評析最高法院判決的新發展,台灣法學雜誌,260期,2014年11月,頁47-62。
    56.羅春秋,中共「北斗」導航衛星發展及其軍事戰略意涵,國防雜誌,29卷6期, 2014年11月,頁63-79。

    (四)學位論文
    1.吳國華,運用視覺偵測可視衛星遮蔽在GPS定位精度之改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論文, 2015年5月。
    2.吳昭興,國立臺灣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應用GPS/GIS於汽車導航系統設計之研究, 2000年。
    3.李明勳,合理隱私期待之研究,以定位科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4.李崇僖,行動定位技術之隱私權意涵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周姵吟,刑法妨害秘密罪意涵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6.林欣苑,網路上隱私權保護途徑之分析,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7月。
    7.姜昱全,我國刑事訴訟證據排除法則之法制與實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8.唐志傑,應用GPS定位資訊於無線電密文交換作業之研究,國防大學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9.連文園,刑法第315條之1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年1月。
    10.殷玉龍,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衝突—以刑法第315條之1及第315條之2規定為重心,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碩士論文,2006年8月。
    11.徐子婷,新聞自由與刑法之衝突,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2.郭芳君,論不法取證之證據排除–以私人不法取證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7,2004年。
    13.陳以儒,網際網路上隱私權保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年6月。
    14.陳薇婷,論私人不法取證之證據能力—以我國實務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03年1月。
    15.陳志龍,秘密通訊自由之侵害及其取得證據之適格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16.莊武能,使用衛星定位追蹤器偵防犯罪之法律爭議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17.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7月。
    18.廖韋傑,以GPS追蹤裝置偵查犯罪之法律問題研究,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 2013年6月。
    19.簡榮宗,網路上資訊隱私權保護問題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0.蘇慶良,私人取得之證據在刑事審判上之效力-----以證據排除法則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二、外文參考文獻

    (一)專書
    1.C.Keith Bonne,Privacy and Community, 9,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1983).
    2.Daniel J. Solove,Understanding Privacy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3.Daniel J. Solove ,The Future of Reputation: Gossip,Rumor and Privacy on the Internet(2011).
    4.John C. Klotter,Criminal Evidence,Anderson Publishing Co,7th edition(2000).
    5.Laurence H. Tribe ,American Constitution Law , Foundation Press (1978).
    6.Richard C. Turkington&Anita L. Allen ,Privacy Law : Cases and materials (1994).

    (二)期刊論文
    1.Alan Westin,Privacy and Freedom,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Volume 25, Issue 1 (1968).
    2.Brian J. Serr,Great Expectation of Privacy: A New Model for Fourth Amendment Protection,73 Minn. L. Rev. 583,(1989).
    3.Brian J. Serr,Great Expectations of Privacy: A New Model for Fourth Amendment Protection,73 Minn. L. Rev. 583(1989).
    4.David Myers, The Warrantless Use of GPS Tracking Devices: Fourth Amendment Protection Restored through Application of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3 Case W. Reserve J.L. Tech. & Internet.155(2011).
    5.David E . Pozen ,The Mosaic Theory, National Security,and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115 YALE L.J. 628 (2005).
    6.Daniel J. Solove,Conceptualizing of Privacy,90 California Law Review, 1087(2002).
    7.Elizabeth Paton-Simpson, The Protection of Privacy in Public Places,50 U. TORONTO L. J. 305 (2000).
    8.Elizabeth Beardsley ,Privacy:Autonomy and Selective Disclosure,in NOMOS XIII,ed. Pennoch and Chapman.New York:Atherton Press(1971).
    9.Jim Harper,Reforming Fourth Amendment Privacy Doctrine,57 AM. U. L. REV. 1381(2007) .
    10.June Mary Z. Makdisi,Genetic Privacy:New Intrusion a New Tort?,34 CREIGHTON L. REV. 965 (2001).
    11.Laurence H. Tribe ,American Constitution Law , Foundation Press(1978)
    12.Lewis R. Katz,In Search of a Fourth Amendment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65 IND. L. J. 549 (1990) .
    13.Michael D. Granston,“Note: From Private Places to Private Activities,101 YALE L. J. 1305(1992).
    14.Michael Campbell, Defining A Furth Amendment Search: A Critique of the Supreme Court`s Post-Katz Jurisprudence,61 WASH L. REV.191 (1986).
    15.Richard G. Wilkins,Defining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 An Emerging Tripartite Analysis ,40 VAND. L. REV. 1077(1987).
    16.Samuel Warren & Louis Barandeis,The Right to Privacy,4 HARV. L. REV.193(1890).
    17.Tom Gerety,Redifining Privacy ,12 Harv. C. R. C. L. L. Rev. 233 (1977).
    18.William L. Prosser,Privacy,48 CAL. L. REV.383(1960).

    (三)外國判決
    1.Corliss v.Walker,57 Fed.Rep.434(1893);64Fed.Rep.280(1894).
    2.Pavesich v. New England Life Ins. Co.,50 S.E. 68,1905.
    3.Olmstead v. United States,277 U.S. 438 (1928).
    4.Katz v. United States ,389 U.S. 347 (1967).
    5.United States v Karo ,468 U.S. 705 (1984).
    6.United States v. Knotts,460 U.S. 276 (1983).
    7.United States v. Jones,132 S.Ct. 945 (2012).
    8.Kyllo v. U.S.,533 U.S. 27(2001).
    9.Smith v. Maryland,442 U.S. 735 (1979).
    10.Boyd v. U.S,116 U.S. 616(1886).
    11.Adalns v. New York 192 U.S. 585(1904).
    12.Wolf v. Colorado,338 U.S.25(1949).
    13.Rochin v. California,342 U.S.165(1952).
    14.Mapp v. Ohio,367 U.S. 643(1961).
    15.Rawlings v. Kentucky,448 U.S. 98(1980).
    16.Burdeau v. Mcdowell,256 U.S. 465(1921).
    17.Camara v. Municipal Court of County of San Francisco,387 U.S. 523(1967).
    18.New Jersey v. T.L.O,469 U.S. 325(1985).
    19.Michugan v. Tyler,436 U.S. 499(1978).
    20.State v. Sanders,327 N.C. 319(1990).
    21.California v. Ciraolo, 476 U.S. 207.(1986).
    22.U.S. v. Snowadzki,723 F.2d 1427(9th Cir. 1984).
    23.U.S. v. Walther,652 F.2d 788(1981).
    24.State v. Kornegay ,313 N.C. 1,326 S.E.2d 881(1985).
    25.U.S. v. Ellyson,326 F.3d 522(2003).
    26.State v. Hauser,115 N.C. App.431(1994).
    27.U.S. v. Gomez,614 F.2d 643(1979).
    28.Virdin v. State,780 A.2d 1024(2001).
    29.U.S. v. Cleaveland,38 F.3d 1092(1994).
    30.Walter v. U.S,447 U.S. 649(1980).
    31.U.S. v. Jacobsen,466 U.S.109(1984).
    32.United States v. Chadwick ,433 U.S. 1(1977).

    三、政府出版品
    甘大空,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採訪、報導自由的衝突及其解決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25輯第17篇,司法院印行,2005年11月。

    四、網路資料
    (一)立法院法律系統
    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最後瀏覽日期:2016/11/15)
    (二)維基百科
    https://www.wikipedia.org(最後瀏覽日期:2016/06/3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365105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65105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5301.pdf1830KbAdobe PDF2156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