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14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097/141043 (78%)
造访人次 : 46396649      在线人数 : 9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148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487


    题名: 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流變及實踐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wind god
    作者: 陳吟文
    Chen, Yinwen
    贡献者: 高莉芬
    陳吟文
    Chen, Yinwen
    关键词: 風神
    四方風
    風伯
    風神廟
    神聖秩序
    神話學
    Chinese wind god
    Cardinal winds
    Divine order
    Mythology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7-07-31 11:08:55 (UTC+8)
    摘要: 風是自然界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巨大,這種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需求上,更體現於對人們思維觀念的深層影響。本文以中國風神信仰為研究對象,在釐清中國古代風神信仰的來源及流變的基礎上,揭示風所具有的神聖性質及中國風神信仰的特點。同時,本文還將以臺南風神廟為具體實例,對風神信仰作在地的考察,探析中國風神信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尋求風神文化從古至今的延承線索。
    參考文獻: 一、甲骨文叢書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释文》,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 , 上海 : 上海辭書, 2006年。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
    羅振玉撰:《殷虛書契前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二、古籍叢刊
    〔周〕李耳撰,[魏]王弼注:《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周﹞尸佼撰,﹝清﹞汪繼培輯,黃曙輝點校:《尸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春秋]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山東:齊魯書社,2005年。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高誘注:《明刻淮南鴻烈解》,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蔡邕:《獨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谷神子撰,劉登閣點注:《博異志》,收錄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牛增孺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歷代會要第一期書》(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范成大:《石湖詞》,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張鎡:《南湖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元]脫脫 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元]宋无:《子虛翠寒集》,收錄於[清]顧嗣立編:《元詩選》(下冊)戊集,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明﹞佚名撰:《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白雲霽撰:《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西遊記》,收錄於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三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八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蕭智漢撰:《新增月日紀古》,收錄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27),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錢大昭撰,黃建中,李發舜點校:《廣雅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清﹞黃伯祿輯,王秋桂、李豐楙主編:《集說詮真》,收錄於《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蔣元樞纂輯,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3年。
    [清]李汝珍著:《鏡花緣》,臺北:微風草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方向東撰:《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楊伯峻撰:《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黃靈庚疏證:《楚辭章句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子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呂德申著:《鐘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1958-1961年。

    三、中文專書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323-324。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余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播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登財,劉還月:《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臺北:常民文化出版,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周清泉:《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林進源:《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 1996年。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孫作雲: 《孫作雲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徐志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 : 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年。
    張正明:《秦與楚》,武漢:華中師範出版社,2007年。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收錄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來:《古代、宗教思想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辰文化,2005年。
    陳夢家:《甲夢寶存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楊利慧、張成福編著:《中國神話母題索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2016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鐘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蔣亮夫:《蔣亮夫全集》,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鄭振鐸著,葛劍雄主編:《鄭振鐸講文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 : 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市:聯經出版,2012年。
    魯瑞菁:《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謝奇峰:《圖解臺灣神明圖鑑》,臺中 :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羅振玉:《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龔恆嬅編著:《中國傳奇故事》,臺南:西北出版社,2002年。

    四、外文譯著
    史宗主編:《20世界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
    [日]安森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縣中和市 : 地平綫出版社,1979年。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白川靜撰,溫天河、蔡哲茂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法]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9年。〔法〕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法]葛蘭言著,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節慶與歌謠》,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法〕葛蘭言著,汪潤譯:《中國人的信仰》,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2年。
    [美]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美﹞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英]魯惟一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恩斯特 · 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德﹞恩斯特 · 卡西勒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德﹞恩斯特 · 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五、期刊論文
    牛天偉:〈漢畫風伯形象及其功能探析〉,《古代文明》,2008年第3期,頁102-109。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十六卷四期,2005年12月。
    田天:《先農與靈星:秦漢地方農神祭祀叢考》,《古代史與文物研究》,2013年第8期,頁60-67。
    白建忠:〈說「孟婆」〉,《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3期,頁146-152。
    李立:〈從箕星、風師到風伯神——論漢代風神崇拜模式的建立〉,《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41-44。
    李凇:〈走回圖像——從兩個漢代實例看讀圖的誤區〉,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年第5期,頁14-21。
    李晨:〈試論皇城中的風神廟與風神信仰〉,《北京文博文叢》,2014年第1期,頁88-90。
    李學勤:〈商代的四風與四時〉,《中州學刊》,1985年第5期,頁99-101。
    林巳奈夫:〈關於江蘇盱眙東陽西漢木椁天文圖〉,《東南文化》,1994年第5期,頁79-85。
    竺可楨:〈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1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552-560。
    信立祥:〈論漢代的墓上祠堂及其畫像〉,南陽漢代畫像石學術討論會辦公室編:《漢代畫像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年第1期,頁49-86。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年3月。
    常正光:〈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收錄於《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五集)(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年),頁39-55。
    張應斌:〈「風」與文學發生學〉,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31-37。
    張應斌:〈上古的風神崇拜與風神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頁49-57。
    曹錦炎:〈讀甲骨文劄記〉,《上海博物館集刊》,1987年第00期,頁195-197。
    連劭名:〈卜辭商代思想中的四風與天命〉,《華夏考古》,2004年第2期,頁95-97。
    陳連山:〈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思維理論淺說〉,長江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15年第12期。
    馮時:〈殷卜辭四方風研究〉,《考古學報》,1994年第2期,頁131-154。
    黃沚青:〈敦煌文書S.5747《張承奉祭風伯文》性質再探〉,《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頁64-67。
    楊卓、羅建平:〈風神崇拜對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影響〉,《河北學刊》,2010年第4期,頁48-51。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文學報》,2008年第23期,頁33-53。
    賈雯鶴:〈《山海經》四方神與風名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108-113。
    過常寶:〈「風」義流變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劉宗迪:〈《山海經·大荒經》與《尚書·堯典》的對比研究〉,《民族藝術》,2002年第3期,頁58-62。
    劉泰然,陳雪:〈風:一個影響中國文化的本源性「概念」〉,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130-134。
    蔡哲茂:〈甲骨文四方風名再探〉,收錄於《金祥恆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1989年),頁123-152。
    蔡哲茂:〈說甲骨文北方風名〉,《東華漢學》,2013年第18期,頁1-24。
    鄭杰祥:〈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頁5-11。
    鄭慧生:〈商代四方神名、風名與後世春夏秋冬四時的關係〉,《史學月刊》,1984年第6期,頁7-12。
    嚴一萍:〈卜辭四方風新義〉,收錄於大陸雜誌社編選:《先秦史硏究論集》(上)(臺北市:大陸雜誌社,1970年),頁110-116。
    饒宗頤:〈四方風新義〉,《中山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頁67-72。

    六、學位論文
    邱千芬:《臺南市月老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徐麗琪:《府城五條港聚落空間歷史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周謝宏:《中國「過年」儀式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班論文,2011年。

    七、圖錄
    高淳縣文化局:《明清道教神像畫》,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張繼禹主編:《中國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1年。

    八、電子資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索系統,http://ctext.org/zh。
    《感光臺南》網站,http://www.coretronicart.org.tw/Ch/tainan/。
    《漢籍電子全文資料庫》檢索系統,製作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hanji.sinica.edu.tw。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檢索系統,製作單位:臺史所史籍自動化室,http://hanji.sinica.edu.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3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3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3001.pdf24927KbAdobe PDF294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