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2721/143689 (78%)
造访人次 : 49519541      在线人数 : 69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44


    题名: 白行簡律賦研究
    作者: 黃佳鳳
    Huang, Chia-Feng
    贡献者: 陳成文
    黃佳鳳
    Huang, Chia-Feng
    关键词: 白行簡
    律賦
    《賦譜》
    句式
    押韻
    日期: 2019
    上传时间: 2019-08-07 16:30:11 (UTC+8)
    摘要: 「律賦」乃因應科舉制度而生,其形式的要求,原是要取得評斷的客觀性,然而規矩越來越嚴密的情況下,良善的立意也逐漸被扭曲,甚至偏離了文學「言情」的根本,故元、明兩代甚至直斥為「唐無賦」。然而時至清代卻又以為「詩莫盛於唐,賦亦莫盛於唐」,王芑孫更將「賦」和「詩」一同視為唐代興盛的文體,認為唐賦在賦史的發展上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扭轉了以往「唐無賦」的看法。白行簡,文學聲望雖未若其兄白居易高,但在文學上亦有一定的成就,其律賦名列中唐五大家之一。然而歷來關於白行簡的研究卻不多,關於其十八篇律賦之研究更是稀少。因此對其律賦創作進行全面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故期能透過白行簡律賦研究,得使後人正視白行簡律賦之成就與地位,更期能透過其律賦研究對唐律賦研究起積極之作用。
    本論文共分五章節,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指出筆者的觀念闡發與界定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進路,以確立本論文的研究方向與目的。第二章為白行簡律賦之題材內容,本章欲詳細探討白行簡十八篇律賦之題旨內容,以見白行簡作品之內容風格。第三章為白行簡律賦用韻研究,全面性探究白行簡律賦之用韻情況。第四章為白行簡律賦句式研究,以《賦譜》範式為依據,全面性探析白行簡十八篇律賦句式結構、段落字數與賦譜中句式、分段格式作一對照論述,以明白行簡律賦之句式特色,同時亦可觀察其是否符合中唐典範之形塑。第五章為結論,總括本論文各章歸納整理之結果,闡述白行簡律賦思想內涵、形式風格,觀察其作是否符合當代格律,了解中唐律賦標準形制,確立白行簡在律賦史上的地位、價值,以及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
    〔周〕呂望,《六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漢〕司馬遷,《史記三家注》,臺北:樂天出版社,1959年。
    〔後漢〕袁康、吳平,《越絕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後漢〕趙曄,《吳越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晉〕杜預,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1984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杜寶,《大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弘法大師著,王利器校注,《文鏡祕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臺北:中華書局,1994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王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明〕陳鳴鶴,《東越文苑》,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清〕浦銑著,《復小齋賦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清〕王修玉,《歷朝賦楷》,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清〕陸心源輯,《全唐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余丙照編《新增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國光書局,1962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力,《古漢語字典》,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王力,《漢語音韻》,香港:中華書局 2000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王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王壽南著,《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任爽,《唐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何沛雄、畢萬忱、洪順隆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宋安華,《歷代名賦選》,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8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周慶華,《詩話摘句批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中國文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俞紀東《漢唐賦淺說》,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年。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第四屆國際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洪順隆,《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嗣德、程國節主編,《古典詩詞曲賦概說》,長沙: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萬光治編,《賦學研究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高光復,《賦史述略》,瀋陽:長春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孫福軒、韓泉欣編,《歷代賦論彙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秋升、王洪軍主編,《中國儒學史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 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鐘凡,《中國韻文通論》,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
    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友琴,《白居易》,臺北:群玉堂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傅隸樸,《中國韻文概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5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黃水雲,《歷代辭賦通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萬曼,《唐集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書局,2002 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華齡出版社,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王欣慧,《唐代訪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陶紹清,《晚唐賦與科舉及銓選之關系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李玉珍,《論中晚唐賦的創作及其價值》,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子芳,《唐代寓言賦的藝術特色及地位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林毓莎,《徐寅研究》,廈門: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朱國偉,《唐代器用賦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8 年。
    陳芳汶,《中晚唐詠史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呂海波,《中唐試賦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 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3 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4 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登科記考補正》之再補〉,《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頁1-5,2008年6月。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化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頁9-14,1996年1月。
    尹占華,〈論賦的文體特征的無規范性以及唐賦形式的兩極分化〉,《濟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頁27-32,2005年。
    王士祥,〈唐代進士科試賦題目出處考述〉,《河南社會科學》第17卷第5期,頁117-119,2009年9月。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頁78-83,1998年8月。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載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89-905,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12月。
    左燦麗,〈黃滔著述考略〉,《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48-54,2004年。
    何敦鏵,〈唐五代時期福建人士登科及其詩文〉,《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頁75-80,1995年6月。
    何敦鏵,〈唐五代時期福建人士登科及其詩文〉,《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頁40-45,1995年9月。
    何敦鏵,〈唐五代時期福建人士登科及其詩文〉,《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頁49-56,1994年12月。
    何新文,〈二十世紀賦文獻的輯錄與整理〉,《文獻》第2期,頁54-64,1998年。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頁50-53,1997年。
    何新文,〈論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10-113、118,1995年。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01-106,1991年。
    何新文、龔元秀,〈論賦話的淵源及其演進〉,《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頁91-96,2008年1月。
    何綿山,〈五代閩國文學探論〉,《文史哲》第6期,頁49-53,1997年。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4期,頁105-112,2003年。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頁34-39,2004年4月。
    吳在慶,〈略論唐賦的三種作意及其相關問題〉,《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1卷第2期,頁17-23,2010年4月。
    吳儀鳳,〈唐賦的帝國書寫特質探討〉,《東華漢學》第4期,頁67-111,2006年9月。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頁51-63,1994年。
    李冰,〈《賦譜》探微〉,《安徽文學》第11期,頁189-190,2008年。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頁45-49, 2003年2月。
    林金強,〈黃滔詩歌用韻考〉,《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7卷第1期,頁10-13,2002年2月。
    祁立峰,〈聲律的實踐與示範:論唐律賦「題韻」與「題義」的互文性〉,《人文研究學報》第42期,頁23-39,2008年。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頁67-72,1995年。
    姜子龍,〈唐代律賦的「雅」與「麗」——關於唐代律賦批評的兩個關鍵詞〉,《暨南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頁120-124,2009年。
    柏夷,〈賦譜略述〉,《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1992年。
    孫福軒,〈唐宋賦學論議〉,《濟南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頁38-43,2007年。
    耿志堅,〈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頁117-166,1990年。
    馬積高,〈論唐賦的新發展〉,《湖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00-102,1986年。
    高光復,〈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載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9-532,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12月。
    商偉,〈論初唐詩歌的賦化現象〉,《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67-72,1986年。
    康正果,〈辭賦論述及其策略〉,《中國文史哲通訊》第11卷第4期,頁161-172,2002年12月。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0卷第1期,頁25-37,1987年1月。
    張國風,〈一種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頁72-75,1995年。
    張嘯虎,〈唐賦略論〉,《貴州社會科學》第8期,頁27-32,1986年。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27-160,2016年。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頁115-119,1994年。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第3期,頁85-88,1990年。
    梁淑媛,〈唐賦敘事對話主角類型研究〉,《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5卷第2期,頁1-28,2010年9月。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第6期,頁118-128,1998年。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頁86-94,1994年。
    許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載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9-88,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
    許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文學遺產》第4期,頁77-80,1994年。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43-52,1996年。
    許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82-87,1993年。
    許結,〈賦體句法論〉,《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頁165-174,2018年。
    郭建勛、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第4期,頁61-68,2007年。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頁97-116,1998年。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辭賦文學論集》,頁559-577,1999年12月。
    傅修延,〈賦與中國敘事的演進〉,《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頁26-38,2007年。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頁75-89,2005年3月。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頁10-15,1992年。
    黃大宏,〈白行簡年譜〉,《文獻季刊》,第3期,頁65-78,2002年7月。
    黃大宏,〈白行簡行年事迹及其詩文作年考〉,《文學遺產》,第四期,頁35-50,2003年。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第5期,頁93-95,1990年。
    萬光治,〈從文學描繪到描繪性文體的產生──散體賦文體特徵探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頁47-55,1988年。
    葉幼明,〈元明清辭賦的歷史地位〉,《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頁30-39,1994 年。
    葉幼明,〈賦論發微〉,《求索》第3期,頁81-96,1990年。
    詹杭倫,〈李調元和他的「雨村賦話」〉,《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頁335-347,1994年。
    詹杭倫,〈清代律賦平仄論──兼論律詩平仄譜式之定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頁19-36,1999年12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頁131-147,2002年10月。
    廖志強,〈唐寫本《賦譜》闡微:從中唐幾篇律賦說起〉,《新亞論叢》第6期,頁150-166,2004年。
    趙成林,〈律賦體式標準問題辨略〉,《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頁12-15,2008年。
    趙俊波,〈唐代試賦的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系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頁127-131,2011年1月。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頁165-170,2004年2月。
    趙俊波,〈論中晚唐文體賦的產生〉,《四川師範大學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頁78-85,2006年3月。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頁61-65,2004年11月。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頁146-149,2004年3月。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載於《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頁53-74,1991年4月。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載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頁533-548,1996年。
    鄧國光,〈祝堯《古賦辯體》的賦論(上)〉,《故宮學術季刊》12卷第1期,頁119-132,1994 年。
    鄧國光,〈祝堯《古賦辯體》的賦論(下)〉,《故宮學術季刊》12卷第2期,頁157-186,1994年。
    霍松林,〈論唐人小賦〉,《文學遺產》第1期,頁37-47,1997年。
    戴偉華,〈初唐詩賦詠物「興寄」論〉,《文學遺產》第2期,頁25-30,1992年。
    薛亞軍,〈拯弊與集權:唐五代覆試及與宋初殿試的關係〉,《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頁5-9,2002年6月。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頁122-128,2001年3月。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頁7-11,1998年。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載於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9-91,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1999年1月。
    簡宗梧,〈試論《文苑英華》的唐代賦體雜文〉,《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頁389-432,2008年10月。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載於《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09-127,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
    簡宗梧,〈賦的可變基因與其突變──兼論賦體蛻變之分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頁1-26,2006年6月。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頁1-16,2000年。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頁68-74,2005年1月。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粘附與偏離〉,《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頁24-34,1993年。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頁9-20,1985年5月。
    譚朝炎著,〈也談唐傳奇作家白行簡的生平事跡〉,《文學遺產》第4期,頁54-62,2005年。
    龔克昌,〈中國古代賦體研究總論〉,《東方論壇》第3期,頁26-29,2001年。
    龔喜平,〈明清辭賦論述〉,《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頁26-33,1999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13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500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1301.pdf2821KbAdobe PDF269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