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595224      Online Users : 43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06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61


    Title: 小民及其作品研究
    The research of Xiao-min and her literature works
    Authors: 張天馨
    Contributors: 張堂錡
    張天馨
    Keywords: 小民
    主婦文學
    懷鄉散文
    親情散文
    文學家庭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8-03 17:48:39 (UTC+8)
    Abstract: 劉長民(1929-2007),1929年出生於中國長春,1948年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定居,1970年以小民為筆名,在《中央日報》副刊刊登第一篇投稿作品,便開啟了她的寫作生涯。為探究小民及其作品,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論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及研究相關資料與架構。第二章梳理小民的生平經歷與創作歷程。第三章論述小民所創作的散文、詩、小說之內涵,小民所創作的散文以親情、懷鄉、生活為主題,詩以懷人和詠物為主題,小說則以人情為主要內容。第四章針對第三章所分析的內容,以修辭角度加以闡述,歸納出小民常用的修辭手法。第五章分析小民家人的寫作活動與創作內容,如其夫喜樂、其子保真、保健皆受到小民的影響而發展出各自的創作。第六章為結論,本章綜合前述並總述小民的書寫特色,並1929-2007),1929年出生於中國長春,1948年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定居,1970年以小民為筆名,在《中央日報》副刊刊登第一篇投稿作品,便開啟了她的寫作生涯。為探究小民及其作品,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論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及研究相關資料與架構。第二章梳理小民的生平經歷與創作歷程。第三章論述小民所創作的散文、詩、小說之內涵,小民所創作的散文以親情、懷鄉、生活為主題,詩以懷人和詠物為主題,小說則以人情為主要內容。第四章針對第三章所分析的內容,以修辭角度加以闡述,歸納出小民常用的修辭手法。第五章分析小民家人的寫作活動與創作內容,如其夫喜樂、其子保真、保健皆受到小民的影響而發展出各自的創作。第六章為結論,本章綜合前述並總述小民的書寫特色,並給予小民文學定位。
    Reference: 一、 小民作品(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小民:《多兒的故事》,香港:道聲出版社,1973年。
    小民:《紫色的毛線衣》,香港:道聲出版社,1973年。
    小民:《媽媽鐘》,台北:道聲出版社,1974年。
    小民:《多兒的世界》,台北:道聲出版社,1975年。
    小民:《五月的餘音》,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76年。
    小民:《彩虹與永約》,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76年。
    小民:《紫窗外》,台北:巨浪出版社,1977年。
    小民:《婚禮的祝福》,台北:道聲出版社,1977年。
    小民:《回憶曲》,台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
    小民:《永恆的火炬》,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8年。
    小民:《光芒的麥穗》,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8年。
    小民全家:《全家福》,台北:文豪出版社,1978年。
    小民:《小民散文自選集》,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
    小民編:《母親的愛》,台北:道聲出版社,1980年。
    小民編:《朋友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
    小民:《小民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81年。
    小民:《紫色的書簡》,台北:道聲出版社,1981年。
    小民全家:《紫色的家》,台北:道聲出版社,1981年。
    小民編:《上帝的愛》,台北:中華聖經公會,1981年。
    小民編:《師生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
    小民:《親情》,台北:道聲出版社,1983年。
    小民:《故都鄉情》,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
    小民:《淡紫色康乃馨》,台北:論壇出版社,1983年。
    小民編:《珍惜:同胞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小民:《春天的胡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小民編:《父母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
    小民全家:《闔家歡》,台北:光復書局,1987年。
    小民:《紫色的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小民:《故園夢》,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小民編:《走過歲月》,台北:晨星出版社,1988年。
    小民編:《歡喜冤家》,台北:健行出版社,1991年。
    小民:《永恆的彩虹》,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小民:《紫水晶戒指》,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小民編:《走出流淚谷》,台北:道聲出版社,1994年。
    小民:《生肖與童年》,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小民:《桂花月月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二、專書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孔子述、朱熹集注:《論語》,台北:金楓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德威:《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冉欲達:《文學描寫技巧》,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弗朗西斯.馬丁主編,李安琴譯:《使徒行傳》,台北:校園書房,2011年。
    白荻:《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西蒙.德.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4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89年。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李有成:《離散》,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2013 年。
    李怡、羅維斯、李俊杰編:《民國文學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李翠瑛:《雪的聲音──台灣新詩理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周維東:《民國文學:文學史的「空間」轉向》,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15年。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
    林鎮山:《家國.離散.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保真:《人性試驗室》,台北:道聲出版社,1976年。
    保真:《大森林》,台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
    保真:《水幕》,台北:道聲出版社,1988年。
    保真:《失去的原始林》,台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
    保真:《生命旅途中》,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保真:《刑家大少》,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
    保真:《希望的鐘聲響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保真:《兩盆常春藤》,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保真:《孤獨的旅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
    保真:《林裡林外》,台北:道聲出版社,1979年。
    保真:《保真領航看小說》,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保真:《森林三部曲》,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保真:《鄉夢已遠》,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保真:《種一棵希望的樹》,台北:健行出版社,1994年。
    保真:《醒來,仍在江上》,台北:健行出版社,1997年。
    保真:《歸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
    保健:《一粒藥丸的故事》,台北:瀛舟出版社,2003年。
    保健:《春風在望──東西南北人的故事》,台北:健行出版社,1999年。
    保健:《從貝聿銘到關穎珊》,台北:健行出版社,2002年。
    保健:《萬花筒人生》,台北:健行出版社,1997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局,1973年。
    封德屏編:《比翼雙飛:二十三對文學夫妻》,台北:文訊雜誌社,1988年。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1998年。
    約翰.麥克阿瑟著,劉思潔譯:《彼得前書》,台北:天恩出版社,2012年。
    唐魯孫:《中國吃》,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
    張明、張雪茵、劉枋編:《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年。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百年回望》,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7年。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14年。
    梁實秋:《雅舍談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陳正治:《修辭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傅德岷:《散文藝術論》,四川:重慶出版社,1988年。
    喜樂:《北京城不是一天造成的》,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喜樂:《喜樂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87年。
    喜樂:《喜樂畫北平》,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
    焦桐、林永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
    琦君:《玻璃筆》,台北:九歌,2006年。
    琦君:《紅紗燈》,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普天出版社,1976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馮夢龍編:《喻世名言》,台北:三民書局,2017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黃維樑主編:《中華文學的現在與未來-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鑪峯學會,1994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
    楊宗翰編:《新世代星空-林燿德佚文選I-批評卷》,台北:天行社,2001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台北:秀威資訊出版公司,2010年。
    楊錦郁:《嚴肅的遊戲─當代文藝訪談錄》,台北:三民書局,1994。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五屆小說獎暨附設報導文學獎、新詩獎作品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4年。
    劉俐俐:《文學「如何」: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盧俊義:《聖經導讀(新約.使徒書信):羅馬書》,台北:信福出版社,2014年。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2006年。
    錢虹:《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簡媜總策畫:《吃朋友》,台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09年。
    A.W.Logue 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Dennis Klass, Phyllis R. Silverman, and Steven L. Nickman:《Continuing bonds :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英國:Routledge,1996。
    Jean Anthelme Brillat Savarin著,敦一夫、傅麗娜譯:《廚房裡的哲學家》,台北:霍克文化,2006年。
    Laura Esquivel著,湯世鑄譯:《內心深處的美味》,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
    Susanne K.Langer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公司,1991年。
    Warren Belasco著,曾亞雯、王志弘譯:《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台北:群學出版社,2014年。

    三、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小琳:〈青春與家國記憶——論五○年代大陸遷台女作家的憶舊散文〉,《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3年。
    李有成、張錦忠:〈在文學研究與創作之間:離散經驗〉,《思想》17期,2010年。
    封德屏:〈遷台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以武月卿主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為研究場域〉,《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5年。
    范銘如:〈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三期2013年12月。
    張中良:〈民國文學歷史化的必要與空間〉,《文藝爭鳴》,第六期,2016年。
    張堂錡:〈「民國文學」研究的時空框架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年12月。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第205期,2002年11月。
    陳玉箴:〈 從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 1960-1980 年代台灣飲食文學中的北平懷鄉書寫〉,《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五期, 2014年11月。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
    劉秀美:〈位移的南方、想像的鄉愁-張系國七〇年代小說中的故土想像〉,台
    劉俐俐:〈論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與詩學》第1期,2008年7月1日。
    潘宗億:〈瑪德萊娜時刻:以戰後台灣飲食書寫中的食物記憶爲例〉,《中國飲食文化》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6年,第十八期。

    四、報紙文章
    張瑞芬:〈夢向南行-詩情.小民.覃子豪〉,《聯合報》副刊,2007年2月13日、2月14日。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的原鄉書寫》,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孫鴻業:《汙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惠椀:《80年代以來台灣飲食散文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楊雅涵:《80年代以降女作家在小說中的飲食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作家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鄭淑娟:《台灣飲食散文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賴孟潔:《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閻曉萱:《林貴真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謝舒怡:《蔡珠兒及其散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六、影音資料
    王璞:《小民自傳》,王璞先生拍攝作家錄影傳記,200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2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2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776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101.pdf6147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