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42411      Online Users : 6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9208


    Title: 畫中有「話」―― 陳澄波嘉義與淡水街景畫的空間敘事
    Words Expressed in Paintings--Spatial Narrative of Chen Cheng-po`s Streetscape Paintings in Chiayi and Tamsui
    Authors: 吳奕萱
    WU-YI-XUAN
    Contributors: 鄭文惠
    Cheng, Wen-Huei
    吳奕萱
    WU-YI-XUAN
    Keywords: 陳澄波
    點景人物
    日治時期
    現代性
    街景畫
    本土意識
    群眾
    空間敘事
    Chen Cheng-po
    Small figures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Modernity
    Streetscape paintings
    Local consciousness
    Crowd
    Spatial narrative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3-01 17:12:33 (UTC+8)
    Abstract: 本文以臺灣畫家陳澄波(1895-1947)嘉義與淡水街景系列畫作為例,嘉義為陳澄波自小成長的故鄉,他能以特殊的視角展開對原鄉景致的勾勒,蘊含他對在地的獨特情感與意義;淡水則是他1934年到1936年間經常寫生之地,喜用俯瞰視角繪寫紅瓦街景與山城港都,極富敘事性與故事場景感。
    筆者從四方面論述:第一部分透過畫面中點景小人物細節,包含族群、衣著、配件、畫面位置等,歸納人物在畫中的意涵。第二部分從街景空間的構圖、街景元素切入,整理畫作的視覺審美序列,探究其對鄉土的「觀看」與「凝視」特點。第三部分則承接前兩部分,對讀人物與街景之間的關係,探究陳澄波的畫作特色與地景文化,並思考陳澄波如何站在旁觀者的距離,運用畫筆繪出多個瞬間的畫格,筆者試圖理解圖像背後的群眾意識與廣場意識。第四部份則處理日治殖民背景下,陳澄波如何透過官方畫展表達與再現,擺脫殖民體制下的觀景窗,以「全景」、「現代化」、「小人物」、「街道」破除遮蔽,強化真實而多元的現代化臺灣面貌與本土意識,進而呈顯「美學—社會—時代」的訊息。
    This thesis takes Taiwanese artist Chen Cheng-po`s (1895-1947) series of the street scenes paintings in Chiayi and Tamsui as an example. Chiayi is the hometown where Chen Cheng-po grew up. His paintings capture the scenery of his hometown from his unique perspective, embodying his unique sentiments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local area. Tamsui was a place where he often sketched from 1934 to 1936. He likes to paint the red tile street scenes and the harbor of the mountain city from an overhead perspective, which is rich in narrative and storytelling scenes.
    There are four aspects of discussion. First, via the details of the small figures in the scenes, including their ethnic groups, clothing, accessories, and picture positions, the meaning of the figures in the painting is summarized. Second,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treet space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street scene, the visual aesthetic sequence of the painting is organize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viewing″ and ″gazing″ on the countryside are explored. Following the first two parts,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treet scen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Cheng-po`s paintings and the culture of the landscape. The author examines how Chen Cheng-po uses his brush to paint multiple transient frames from the distance of a spectator,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sense of crowd and square behind the images. The fourth part deals with how Chen Cheng-po expresses and reappears his creations through the official exhibition in the context of Japanese colonialism, shedding the window of view under the colonial system and using ″panorama″,″ modernity″, ″small figures ″,″ streetscape ″ to break the obscurity, and strengthen the real and diversified face of modernized Taiwan and local onsciousness so as to present the message of ″aesthetics-society-era″.
    Reference: 一、專書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晉源區文物旅遊局編:《太原隋虞弘墓》,太原:文物出版社,2005年。
    山梨繪美子/李淑珠譯:〈陳澄波裸體畫的一大特色――從日本學苑繪畫的比較來看〉,收於創價藝文中心委員會編:《阿里山之春:陳澄波與臺灣美術史研究新論》,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3年,頁7-24。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文貞姬:〈陳澄波1930年代的現代主義:上海時期(1928-1933)為主〉,收於創價藝文中心委員會編:《阿里山之春:陳澄波與臺灣美術史研究新論》,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3年,頁74-91。
    文貞姬:〈陳澄波蒐集的視覺美術資料與公募展〉,《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年。
    王軍平:《中華文化叢書:國畫》,臺北:崧博出版,2019年。
    王素峰:《融合•演化•新未來――臺灣美術現代化的幾個徵象》,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王曉明:《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 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白適銘:〈寫生與現代風景之形構――陳澄波早年(1913-1924)水彩創作及其現代繪畫意識探悉〉,收於創價藝文中心委員會編:《阿里山之春:陳澄波與臺灣美術史研究新論》,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3年,頁92-135。
    石川欽一郎:《水繪の第一步》,東京:東京出版,1932年。
    江榮森編:《陳澄波畫作精選集》,嘉義: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2011年。
    吳根明、曾光正:《南臺灣社會研究的三元思考――區域研究、社會議題與公民社會》,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11年。
    吳慧芳、曾媚珍編輯,陳美智等翻譯:《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年。
    呂采芷(羽田ジェシカ):〈終始於臺灣試探陳澄波上海時期的意義〉,收於《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年,頁13-30。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修訂版)》,臺北:麥田,2011年。
    李峻霖、莊亦婷:《建築設計:涵構與理路》,臺北:五南,2020年,頁262。
    李淑珠:〈寫意嫵媚之軀――陳澄波淡彩速寫裸女初探〉,收於創價藝文中心委員會編:《阿里山之春:陳澄波與臺灣美術史研究新論》,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3年,頁136-187。
    李淑珠:《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陳澄波繪畫考》,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12年。
    李欽賢:〈連結美術運動的軌跡――北美館溯時代典藏〉,收錄於《臺灣美術近代化歷程 : 1945年之前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年,頁88-96。
    沈冠東:〈敘事語言與時空表達:《點石齋畫報》圖像敘事研究〉,江蘇:江蘇大學出版社,2018年。
    周登富:《電影美術概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
    林育淳、李瑋芬編輯:《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年。
    林育淳:《油彩・熱情・陳澄波》,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98年。
    林英純、林婉鈴、鄭功詔執行編輯:《再現澄波萬里:陳澄波作品保存修復特展》,高雄: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2012年。
    邱再興文教基金會編輯:《畫外知音:陳澄波典藏作品集》,臺北:邱再興文教基金會,2004年。
    邱函妮:〈陳澄波「上海時期」之再檢討〉,收於林育淳、李瑋芬編:《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年,頁32-49。
    邱函妮:〈陳澄波嘉義圖像初探〉,《檔案.顯像.新「視」界――陳澄波文物資料特展暨學術論壇》,臺北: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1年,頁103-118。
    邵大箴:《現代藝術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
    侯嘉政總編輯:《陳澄波:103年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成果專輯》,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14年。
    姚銘偉、伊藤由夏編輯:《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臺北: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2019年。
    柯宗明:《陳澄波密碼》,臺北:遠流出版,2018年。
    胡志毅:《世界藝術史・建築卷》,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
    胡亞敏:《敘事學》,臺中:若水堂出版社,2014年。
    胡建斌:《中國名畫背後的秘密:飛天像中的「華蓋」之謎》,北京:中版數媒,2017年。
    夏鑄九:《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叢刊出版,1995年。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
    張義雄:《原鄉思念:張義雄百歲藝術之道與傳承:103年陳澄波日──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14年。
    張德文〈北宋郭熙的繪畫思想〉,《中國畫學研究論集》,臺北:三餘堂,1996年。
    莊伯和:〈日治時代臺灣圖像的建立〉,收於《臺灣美術近代化歷程:1945年之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年,頁122-135。
    許結:〈漢代文學與圖像關係敘論〉,收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第十屆漢代文學與思想暨創系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7年,頁113-134。
    郭熙:〈林泉高致〉,《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17年。
    陳長華:《臺灣美術家:陳澄波》,臺北:臺灣省教育廳出版,1997年。
    陳思和、楊揚:《90年代批評文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陳韋聿:《話說陳澄波與淡水》,新北:淡江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17年。
    陳葆真:《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臺北:石頭,2011年。
    陳橋生:《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陶淵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
    傅瑋思,蔡依婷譯:〈主體認同與殖民主義:陳澄波的繪畫〉,收於《檔案・顯像・新「視」界──陳澄波文物資料特展暨學術論壇論文集》,嘉義:嘉義政府文化局,2011年,頁83-102。
    傅瑋思:〈跨國文化、混雜認同〉,收於創價藝文中心委員會編:《阿里山之春:陳澄波與臺灣美術史研究新論》,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3年,頁188-207。
    創價藝文中心委員會編:《阿里山之春:陳澄波與臺灣美術史研究新論》,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3年。
    創價藝文中心委員會編:《豔陽下的陳澄波》,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2年。
    尊彩藝術中心策劃:《璀璨世紀:陳澄波廖繼春作品集》,臺北:尊彩國際,2010年。
    雄獅美術編:《陳澄波畫集》,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79年。
    黃冬富:〈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風之發展〉,收於《臺灣美術丹露》,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年,頁150-155。
    黃可萱:《藝術100關鍵詞》,臺北:華滋,2020年。
    黃克武主編:〈《點石齋畫報》所展現之近代歷史脈絡〉,收於《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1-25。
    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黃惠君主編:《陳澄波與蒲添生紀念特展專刊》,臺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10年。
    楊孟哲:《日帝殖民下臺灣近代美術之發展 》,臺北:五南,2013年,頁273。
    嘉義市藝術叢書編輯部:《陳澄波日: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13年。
    廖新田、黃冬富、邱琳婷、蔡耀慶專文,江桂珍主編:《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9年。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陳澄波百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年。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91年。
    劉紀蕙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臺北:立緒文化公司,1999年。
    鄭明娳:《小說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蕭瓊瑞:〈風格的形塑――陳澄波創作的美術史意義〉,收於《檔案・顯像・新「視」界──陳澄波文物資料特展暨學術論壇論文集》,嘉義:嘉義政府文化局,2011年,頁45-46。
    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七卷:個人史料〈II〉》,臺北:藝術家,2018年。
    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九卷:收藏〈II〉》,臺北:藝術家,2015年。
    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二卷:炭筆素描、水彩、膠彩、水墨、書法》,臺北:藝術家,2013年。
    蕭瓊瑞總編:《陳澄波全集第八卷:收藏〈Ⅰ〉》,臺北:藝術家,2015年。
    蕭瓊瑞總編:《陳澄波全集第十二卷:論評〈I〉》,臺北:藝術家,2021年。
    蕭瓊瑞總編:《陳澄波全集第六卷:個人史料〈Ⅰ〉》,臺北:藝術家,2018年。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麥田,2011年。
    蕭瓊瑞總編:《藏鋒: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臺北:陳澄波文化基金會,2014年。
    賴明珠 :〈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9年。
    賴貞儀:《臺灣日治時期西畫家的自我形塑與文化認同(1895-1945)》,芝加哥大學安納堡分校(Publication No.AAT 3343126),2008年。
    賴萬鎮總編:《陳澄波.嘉義人》,嘉義:嘉義市政府,1994年。
    龍迪勇:《空間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謝世英:《日本殖民主義下的臺灣美術:1895-1945》,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謝國興、王麗蕉主編:《光影旅行者:陳澄波百二互動展:展覽紀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4年。
    鄺可怡:《黑暗中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7年。
    顏娟英:《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日)西村睦男著,余萬居譯:〈臺北市の地理学的研究〉,收於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地理學教室編:《地理論叢》第10輯,東京:古今書院,1939年。
    (日)飯田實雄:〈臺灣美術界秋季展望〉,收於顏娟英:《風景心境》上冊,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
    (法)巴爾特(Roland Barthes):〈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收於張寅德選編:《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頁17-32。
    (法)莉絲.娥佐格(Lise Herzog)著,杜蘊慧譯:《繪畫的基本II》,臺北:一起來出版,2017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述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俄)尤.迪尼亞諾夫(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ынянов)著,方珊等譯:《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美)W.J.T.米切爾:《風景與權力》,江蘇:譯林出版社,2014年。
    (美)約翰.薩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著,戴願錚編譯:《攝影師的眼睛》,收於顧錚:《西方攝影文論選》,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頁108-116。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達比(Wendy J. Darby),張箭飛、趙紅英譯:《風景與認同:英國民族與階級地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美)戴衛.赫爾曼(David Herman)著,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美)薩義德(Edward Said):〈虛構、記憶和地方〉,收於W.J.T.米切爾:《風景與權力》,江蘇:譯林出版社,2014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艾紅華、毛建雄譯:《論攝影》,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英)西蒙·沙瑪:《風景與記憶》,江蘇:譯林出版社,2013年。
    (英)保羅(Paul Smith)著,羅竹茜譯:《印象主義》,臺北:遠流,1997年。
    (德)萊辛(Lessing)著,朱光潛譯:《拉奧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期刊論文
    文貞姬:〈另類學習――論陳澄波蒐集的視覺美術資料〉,《藝術家》第476期(2015年1月),頁192-197。
    方林:〈古意與自然風味的地方風景――石川欽一郎作品初探〉,《美育》第62期(1995年8月),頁10-20。
    王加華:《中國古代耕織圖的時空表達》,《民族藝術》第4期(2016年8月),頁119。
    王克文:《傳統中國畫的「異時同圖」問題》,《美術研究》第4期(1988年,紀念刊),頁70-72。
    王素峰:〈生之自覺—―「五月」.「東方」與臺灣現代美術發展的關係〉,《現代美術》第29期(1990年4月),頁4-15。
    王德育:〈八里.巴黎――從顏水龍的《淡水晨曦》論日本殖民地時期臺灣畫家對巴黎的縈思夢繫〉,《現代美術學報》第13期(2007年5月),頁11-45。
    王鎮庚:〈論「印象派」—―外光派〉,《現代美術》第92期(2000年10月),頁73-74。
    本刊訊:〈世界名畫家全集推出〈印象派繪畫大師莫內〉〉,《藝術家》第42卷第4期(1996年4月),頁168-171。
    白雪蘭、王素峰、林銓居、張振宇:〈臺灣前輩畫家經典作品賞析〉,《典藏藝術》第32期(1995年5月),頁154-162。
    江玉林:〈原鄉與殖民認同――陳澄波「送役圖」與「慶祝日」畫作意象〉,《法制史研究》第26期(2014年12月),頁199-232。
    江婉綾:〈家‧國‧童話――論陳澄波〈嘉義公園〉(1937)象徵意涵〉,《臺灣美術期刊》第82期(2010年10月),頁40-61。
    吳安蘭:〈走入莫內畫中的「吉維尼莫內花園」〉,《歷史月刊》第165期(2001年10月),頁4-10。
    李明明:〈眼的藝術,心的藝術—―莫內(Claude Monet)與印象主義〉,《聯合文學》第9卷第5期(1993年3月),頁17-27。
    李彥鋒:《中國傳統繪畫圖像敘事的頃間》,《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第4期(2009年4月),頁23-28。
    李既鳴:〈莫內.臺灣.印象〉,《現代美術》第88期(2000年2月),頁19。
    李敏勇:〈殞落的星――陳澄波――世紀的追悼與臺灣美術的某些反思〉,《雄獅美術》第276期(1994年2月),頁46-51。
    李淑珠:〈陳澄波(1895∼1947)年表的重編――以三份履歷表為主要依據〉,《典藏今藝術》第126期(2003年3月),頁108-120。
    李淑珠:〈陳澄波的「言」與「思」――以寄自東京的「家書明信片」為例〉,《臺灣美術》第88期(2012年4月),頁30-51。
    李淑珠:〈陳澄波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藝術學研究》第7期(2010年11月),頁97-182。
    李淑珠:〈陳澄波與普羅美術〉,《臺灣美術》第85期(2011年7月),頁20-43。
    李淑珠:〈寫意與寫生――論陳澄波和莫內的「撐傘人物」〉,《臺灣美術》第78期(2009年10月),頁4-27。
    李欽賢:〈陳澄波用彩筆見證臺灣之近代化〉,《鹽分地帶文學》第46期(2013年6月),頁28-40。
    李隴西:〈百年後的相逢――記陳澄波、劉錦堂百年紀念展〉,《交流》第18期(1994年11月),頁17-21。
    林伯賢:〈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2):圖像研究與圖像學〉,《藝術欣賞》第2卷第1期(2006年1月),頁24-27。
    林育淳:〈陳澄波「臺展、府展」入選作品賞析〉,《現代美術》第55期(1994年8月),頁42-48。
    林育淳:〈想像的脈絡、創作的軌跡――從陳澄波的創作稿與作品比對圖談起〉,《現代美術》第161期(2012年4月),頁96-107。
    林金標:〈激越與超越――談蘇丁的外放與陳澄波的內蘊〉,《現代美術》第88期(2000年2月),頁29。
    林洪錢:〈細覺.心視域—―視覺隱喻與身體醒覺〉,《書畫藝術學刊》第22期(2017年6月),頁65-90。
    林葳:〈內外辯證的張力場域—―莫內(Claude Monet)的「花園」(1883-1926) 〉,《議藝份子》第11期(2008年9月),頁161-183。
    邱函妮:〈陳澄波繪畫中的故鄉意識與認同――以〈嘉義街外〉(1926)、〈夏日街景〉(1927)、〈嘉義公園〉(1937)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3期,(2012年9月),頁271-342、347。
    邱琳婷〈陳澄波的文人畫觀〉,《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29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6-13。
    施金承、劉瑞芬:〈臺灣水墨風格插畫之初探〉,《藝術學報》第5期(2016年9月),頁112-141。
    柳悅孝:〈臺灣早期美術發展的契機—―臺展〉,《藝術家》第33卷第6期(1991年12月),頁246-249。
    胡永芬:〈陳澄波――美術史與大歷史交會的座標人物〉,《典藏今藝術》第117期(2002年6月),頁46-48。
    胡懿勳:〈突破數字的迷宮――陳澄波作品千萬身價分析〉,《典藏藝術》第15期(1993年12月),頁174-177。
    秦雅君:〈愈琢磨愈亮的鑽石――廖繼春和陳澄波是本土前輩藝術家多頭指標〉,《典藏藝術》第63期(1997年12月),頁157-161。
    高淑媛:〈每月書摘――慘死二二八的畫家陳澄波〉,《人本教育札記》第237期(2009年3月),頁57-65。
    張元鳳 :〈澄波重現――簡論陳澄波作品的保存與維護〉,《藝術家》第515期(2018年4月),頁96-100。
    張玉萱:〈描寫或敘事?─── Svetlana Alpers 與十七世紀寫實藝術〉,《議藝份子》第11期(2008年9月),頁27-36。
    張振宇:〈騷動不安的靈魂――陳澄波〉,《典藏藝術》第32期(1995年5月),頁162。
    張禮豪:〈拍立得端出陳澄波――張英夫舊藏「淡水」現拍場〉,《典藏今藝術》第140期(2004年5月),頁190。
    張禮豪:〈香港蘇富比亮麗收槌‧陳澄波《淡水》破紀錄〉,《典藏今藝術》第170期(2006年11月),頁302-303。
    張禮豪:〈陳澄波《淡水》‧香江聚焦〉,《典藏今藝術》第169期(2006年10月),頁238-239。
    曹慧如:〈同化政策教育的縮影――陳澄波《岡》1936〉,《議藝份子》第11期(2008年9月),頁201-220。
    盛鎧:〈裏町人生:臺灣日治時期美術與文學中的後街風貌〉,《臺灣美術》第85期(2011年7月),頁4-19。
    盛鎧:〈電線桿與兒童:陳澄波和黃土水作品中的現代性、自然性與時間意識〉,《臺灣美術》第107期(2017年1月),頁33-60。
    盛鎧:〈臺灣美術中城市街景的現代性與反現代性:從陳澄波到侯俊明〉,《臺灣美術》第98期(2014年10月),頁22-45。
    連德誠:〈論現代繪畫的平面化之2:談莫內(Claude Monet)的影響〉,《雄獅美術》第178期(1985年12月),頁38-42。
    郭東榮:〈五0年代以來日本現代美術發展的概況〉,《現代美術》第30期(1990年6月),頁72-75。
    陳水財:〈文化追尋與身分糾葛――陳澄波的淡彩畫〉,《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29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14-21。
    陳水財:〈臺灣最高的稜線――陳澄波〈阿里山遙望玉山〉〉,《藝術認證》第88期(2019年10月),頁90-95。
    陳俊吉:〈臺灣近代畫作――陳澄波畫輯明信片〉,《中華原圖集郵協會會刊》第10期(2003年6月),頁40-41。
    陳重光:〈回首竟百年――「嘉義人――陳澄波百年祭」紀念展有感〉,《雄獅美術》第276期(1994年2月),頁35-45。
    陳徵毅:〈陳澄波――殞落於二二八事件中的藝壇慧星〉,《藝術家》第58卷第3期(2004年3月),頁246-253。
    陳澄波:〈製作隨感〉,《臺灣文藝》第2卷第7號(1935年7月),頁124-125。
    陳曉屏:《權力空間化的視覺轉譯及其表徵近代中國圖像敘事的空間再現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第2期(2016年3月),頁98。
    陳懷恩、王慧萍、許光廷、彭馨慧:〈圖像學的繪畫閱讀操作方式〉,《環境與藝術學刊》第1期(2010年6月),頁161-181。
    馮明珠:〈藏鋒――陳澄波特展序言〉,《故宮文物月刊》第381期(2014年12月),頁4-11。
    黃冬富:〈回顧與展望—―文化中心與地方美術發展〉,《文化生活》第1卷第1期(1997年9月),頁29-30。
    黃冬富:〈陳澄波畫風中的華夏美學意識――上海任教時期的發展契機〉,《臺灣美術》第87期(2012年1月),頁4-31。
    黃光男:〈從莫內(Claude Monet)的圖畫看現代藝術的發展〉,《故宮文物月刊》第10卷第11期(1993年2月),頁62-75。
    黃圻文:〈映照南國風土的多情彩光――談陳澄波生命際遇與繪畫表現〉,《典藏今藝術》第138期(2004年3月),頁138-139。
    黃姍姍:〈時代的觀察者與推動者――試論陳澄波的文獻收藏:明信片與書冊〉,《藝術家》第486期(2015年11月),頁180-185。
    黃茜芳:〈「淡水」油畫大作迭創高價――陳澄波畫作流向及市場現況〉,《典藏藝術》第55期(1997年3月),頁173-176。
    新屋藝術中心:〈臺灣美術巨匠系列之(2)――陳澄波〉,《藝術家》第50卷第5期(2000年4月),頁518-519。
    楊佳玲:〈海上澄波:陳澄波與三○年代上海藝壇趨勢〉,《臺灣美術》第101期(2015年7月),頁22-65。
    葉倫炎:〈油彩的化身――陳澄波〉,《中國文物世界》第136期(1996年12月),頁94-95。
    廖新田、陳曼華:〈藝術論述的機制與促成:2012年~2013年臺灣美術史文獻狀況摘報〉,《臺灣美術》第101期(2015年7月),頁66-97
    廖新田:〈陳澄波藝術中的摩登迷戀〉,《故宮文物月刊》第381期(2014年12月),頁30-39。
    廖瑾瑗:〈視覺/思維/記錄――陳澄波素描簿之研究〉,《藝術家》第462期(2013年11月),頁212-219。
    鳳甲美術館:〈大時代的藝術對話――陳澄波.潘玉良雙個展〉,《藝術家》第58卷第3期(2004年3月),頁254。
    劉太乃:〈陳澄波――引進大陸美術思潮的前輩畫家〉,《統領雜誌》第121期(1999年8月),頁91-92、94-96。
    劉巧楣:〈莫內(Claude Monet)的筆觸與空間〉,《當代》第83期(1993年3月),頁60-75。
    劉奇俊:〈存在光之中的真實:印象派的兩個系譜—―莫內、雷諾瓦和印象派展〉,《藝術家》第59卷第3期(2004年9月),頁378-387。
    編輯部〈收藏家鼎力相助――尊彩舉行「陳澄波與陳碧女紀念畫展」〉,《典藏藝術》第65期(1998年2月),頁108。
    蔡怡玟:〈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李永沱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地理研究》第54期(2011年5月),頁43-68。
    蔡承豪:〈側寫嘉義電力發展史――從陳澄波畫作中的電線桿談起〉,《故宮文物月刊》第386期(2015年5月),頁90-102。
    蔡榮順:〈日治時期嘉義市的工業――從陳澄波將工業煙囪入畫觀察〉,《嘉義市文獻》第23期(2015年4月),頁153-174。
    蔡耀慶:〈點、線、面――陳澄波與所藏書畫〉,《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29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22-31。
    蔣伯欣:〈群眾在何方?陳澄波與普羅美術運動初探〉,《藝術觀點》第56期(2013年10月),頁56-64。
    蔣勳:〈日出.印象談莫內〉,《聯合文學》第19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62-63。
    鄭惠美,〈由教育愛到民族愛――陳澄波的生命終極關懷〉,《現代美術》第55期(1994年8月),頁35-41
    鄭惠美:〈異國的祕境――木下靜涯、陳澄波的淡水〉,《藝術家》第54卷第5期(2002年5月),頁264-265。
    鄭惠美:〈觀音山的夕照――陳澄波的淡水〉,《源雜誌》第37期(2002年1月),頁47-49。
    蕭瓊瑞:〈「臺灣人形象」的自我形塑──百年來臺灣美術家眼中的臺灣人〉,《炎黃藝術》第72期(1996年11月),頁66-79。
    蕭瓊瑞:〈建立在史料上的詮釋――詳讀顏娟英的《勇者的畫像――陳澄波》〉,《藝術家》第37卷第6期(1993年12月),頁272-277。
    蕭瓊瑞:〈認同與懷鄉――臺灣方志八景圖中的文人意識(以大八景為例)〉,《臺灣美術》第65期(2006年7月),頁4-15。
    蕭瓊瑞:〈澄波與決瀾――陳澄波與30年代上海新派洋畫運動的一段因緣〉,《臺灣美術》第98期(2014年10月),頁4-21。
    蕭瓊瑞:〈澄海波瀾――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的歷史意義〉,《藝術家》第465期(2014年12月),頁134-141。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1)――社會寫實風格的乍興〉,《藝術家》第440期(2012年1月),頁146-161。
    蕭瓊瑞:〈藏鋒於拙――陳澄波油彩創作中的水墨特質〉,《故宮文物月刊》第381期(2014年12月),頁12-28。
    賴明珠:〈日治時期「地方色彩」理念――以鹽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第3期(2000年5月),頁72-73。
    龍迪勇:〈試論作為空間敘事的主題:並置敘事〉,《江西社會科學》第7期(2010年7月(2011年7月),頁24-40。
    謝世英:〈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 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藝術學研究》第10期(2012年5月),頁127-204。
    謝世英:〈由鄉原古統〈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看日治臺北現代化生活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19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70-81。
    謝慧青:〈當代藝術中的臺灣意識—―從文化全球化與在地觀點看臺灣近二十年的美術發展〉,《美育》第175期(2010年5月),頁62-72。
    鍾奇芬:〈嘉義西畫源流――馳胸中逸氣的陳澄波〉,《嘉義市文獻》第21期(2012年7月),頁71-98。
    顏美香:〈到淡水拜訪臺灣梵谷――陳澄波〉,《臺灣教育》第705期(2017年6月),頁38-39。
    蘇文惠:〈莫內早期作品中的現代性:以「花園中的女人」為例〉,《議藝份子》第6期(2004年4月),頁161-179。
    蘇振明:〈風格與美感的探索─2019順益臺灣典藏繪畫系列展導言〉,《藝術家》第529期(2019年6月),頁302-308。
    蘇意茹:〈光之留顏 ――陳澄波、顏水龍眼中的臺灣風景〉,《幼獅文藝》第574期(2001年1月),頁26-27。
    蘇意茹:〈光之留顏――陳澄波、林玉山眼中的臺灣風景〉,《幼獅文藝》第569期(2001年5月),頁28-29。
    鰅鱅:〈「印象.日出」談莫內(Claude Monet)——捕捉光影與空氣的魔術師〉,《典藏藝術》第4期(1993年1月),頁128-131。

    三、學位論文
    王悅丞:〈臺灣戰後文學小說中的現代交通移動性及其空間敘事(1948~200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王澤民:〈使用者建構空間敘事──以住宅之情感與記憶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古奕潔:〈陳澄波裸體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吳佩穎:〈劉錦堂、陳澄波、郭柏川民族油畫風格之探研〉(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5月)。
    吳婉寧:〈虛擬實境之空間敘事性研究──以VR-CAVE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李妙晏:〈後鄉土小說中的空間敘事──以李儀婷、楊富閔、陳柏言為研究對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1月)。
    李佩澐:〈公私夥伴關係觀點之地方文化館之價值共創的探討――以國立臺灣文學館、交趾陶館、夕遊水逸埠頭及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李茗洋:〈二二八、陳澄波與嘉義美術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周亭妤:〈數位治理下的文化行政:以陳澄波數位展覽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4月)。
    周姝余:〈螺情幻想──探討空間敘事之書寫與描繪──以西螺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7月)。
    林定杰:〈駱以軍《西夏旅館》的敘事空間與空間敘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2月)。
    林岳峰:〈陳澄波人物傳記多路徑視覺敘事設計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7月)。
    林岳鋒:〈陳澄波人物傳記多路徑視覺敘事設計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7月)。
    林鴻濱:〈陳澄波風景畫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金儒農:〈九○年代臺灣都市小說中的空間敘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唐若淳:〈陳澄波作品收藏趨勢研究――以近十年拍賣市場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殷豪飛:〈1930年代臺語流行歌的空間敘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6月)。
    商俊雄:〈嘉義市日治時期文化資產於遊程規劃之利用――林業、市街、陳澄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7月)。
    張玉萱:〈日治時期赴中國之臺灣洋畫家――以劉錦堂、陳澄波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張洪誠:〈探討中文原創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之角色詮釋――以陳澄波之角色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表演及創作組碩士論文,2018年7月)。
    許博雯:〈張讓散文中的空間敘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陳丹怡:〈歷史創傷經驗與解說――以嘉義市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陳盈妃:〈臺灣女性歷史小說中的空間敘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郁琳:〈陳澄波相關紙絹類繪畫作品及其書信之保存〉(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陳順惠:〈記憶與地誌──一種空間敘事的設計方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曾傑:〈失敗者的迴返──臺灣後──新電影空間敘事與地方性〉(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1月)。
    黃耿垣:〈嘉義市觀光畫架展示效應探討――以嘉義市國華街合作金庫壁面陳澄波「琳瑯山閣」複製畫展示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勝博:〈國族.日常.後人類: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楊詠琳:〈織於憶,織於隙──衣之空間敘事〉(臺北: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7年7月)。
    廖佳玲:〈美國藝術社會學理論探討及實證研究以畫家陳澄波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劉長富:〈論陳澄波的繪畫理念與特色〉(臺北: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歐陽立中:〈「三言二拍」舟船空間敘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維玲:《集聚.等待──蔡維玲都市群像彩墨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賴承平:〈空間標籤──一種都市空間敘事的探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戴妙如:〈現代性在東亞的塑成:以陳澄波城市風景畫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7月)。
    謝明儒:〈跨越邊界:論《使女的故事》中的空間敘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7月)。
    簡秀枝:〈臺灣前輩油畫家市場之研究――以陳澄波、廖繼春、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之油畫市場行情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蘇育平:〈紅外線浮水印於數位印刷品之應用――以陳澄波〈嘉義公園一景〉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2月)。

    四、外文書籍
    Berry,Paul. and Morioka,Michiyo. Literati Modern: Bunjinga from Late Edo to Twentieth-Century Japan: The Terry Welch Collection at the Honolulu Acdemy of Arts, Hawaii: Honolulu Academy of Arts, 2009.
    Cahill, James. Scholar Painters of Japan: the Nanga School. New York: Asia House Gallery, 1972.
    Hagerstrand, T.″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24, 1970.

    五、電子資源
    王士源:〈我是油彩的化身 故宮「藏鋒」開展〉,https://artemperor.tw/focus/702,檢索時間:2020年9月11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章第三條,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1,檢索時間:2021年6月12日。
    何傳坤:〈專題討論:世界遺產的第四類-文化地景〉,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http://wh.cca.gov.tw/epaper/8/041120-1.html,檢索時間:2020年12月5日。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光影旅行者――陳澄波百二互動展〉,https://artemperor.tw/tidbits/795,檢索時間:2020年9月11日。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從陳澄波明信片收藏談「地方色彩」(三)〉,https://chenchengpo.dcam.wzu.edu.tw/showNews.php?aid=298,檢索時間:2022年1月30日。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澄海波瀾――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https://chenchengpo.dcam.wzu.edu.tw/Events show.php?eid=87,檢索時間:2020年9月11日。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中研院GIS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s://chenchengpo.dcam.wzu.edu.tw/Education_Workref.php?wid=128,檢索時間:2021年5月16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鋒――陳澄波特展〉,https://artemperor.tw/tidbits/1506,檢索時間:2020年8月30日。

    六、報刊資料
    魏清德:〈島人趣味一班(七)書道繪畫界之一瞥〉,《臺灣日日新報》,昭和5年(1930年)7 月,刊4版。
    〈畫室巡禮 將線條隱藏於筆觸中 以帝展為目標 陳澄波氏〉《臺灣新民報》,1934年秋,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
    石川欽一郎:〈臺灣方面的風景鑑賞〉,《臺灣新民報》,大正15年(1926)3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4912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1201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0319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301.pdf6417KbAdobe PDF25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