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42846      Online Users : 10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160


    Title: 胡炳文《四書通》研究
    Authors: 林淑卿
    LIN, SHU-CHING
    Contributors: 陳逢源
    林淑卿
    LIN, SHU-CHING
    Keywords: 胡炳文
    四書通
    四書
    元代四書學
    新安理學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8-01 18:08:13 (UTC+8)
    Abstract: 宋、元之際,朱熹(1130-1200)門人,各立門戶,各自演譯四書義理,各自發揮意見,造成四書學術分歧,諸家學說意見歧異,致使學術紛亂揉雜。新安學人胡炳文(1250-1333)堅守朱學核心思想,建構婺源為理學原鄉,所撰《四書通》彙整諸家學說,義理詮釋與文字推敲,為最貼切朱熹核心思想,且貫通經文與朱注的義理詮釋,解決諸儒學說的歧異與整合分歧意見。其次,篤守家學,以《易》理視角觀點,融貫四書內涵精神,強調踐履篤實修身工夫,回歸儒家心性思路。同時,融合北宋理學與朱熹天道觀,以「理、氣」論形而上的道德觀,具體轉化為體用工夫,強調道德的實踐性,發揮「性之本善」道德自覺,肯定《孟子》性善價值。《四書通》一書,成為明代官書《四書大全》底本之一,學術思想深遠影響明、清兩代,四書學發展脈絡。另一方面,藉由明經書院推廣朱學,以朱熹為宗族象徵,強化朱學的正當性,教導門人子弟經世致用的經學觀,形塑婺源為綱常倫理模範地方特色,開啟明、清社會型態,良善的道德觀與宗族文化。
    本文藉由胡炳文《四書通》文獻分析,透過經典義理詮釋,檢視胡炳文學術思想內涵,梳理新安學人在元代初期的學術傳承內容,釐清胡炳文學脈淵源、《四書通》學術特色與價值,對朱學的開展與貢獻。同時,以經學視角印證,《四書通》義理詮釋成就,從中觀察元代四書學的發展趨向。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胡炳文著作及相關書籍(依出版日期排序)

    (元)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收入於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元)胡炳文,《純正蒙求》,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元)胡炳文,《雲峯集》,收入於《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元)胡炳文,《四書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3冊,1986年。
    (元)胡炳文著,江增華校注,《雲峰胡先生文集》校注,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二、古籍專書(以經史子集分類,依成書時代排序)

    (一) 經部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趙順孫,《四書纂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史伯璿,《四書管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明)胡廣,《四書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收入於林慶彰等編《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二)史部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元)不著撰人,《兩朝綱目備要》,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戴廷明、程尚寬等撰,朱萬曙、王平、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名族志》,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程曈輯撰,王國良、張健點校,《新安學系錄》,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明)胡皋纂修,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編,《明經胡氏宗譜》,收入於《古籍珍本叢刊》第24冊,據明嘉靖隆慶刻本,明隆慶間胡樹跋影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
    (清)王懋竑,《宋朱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邵遠平,《元史類編》,收入於《遼金元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
    (清)施璜撰,陳聯、胡中生點校,《紫陽書院志》,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清)丁廷楗修,趙吉士纂,《徽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收入於王挺之、李勇先、范國強主編《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歷史文獻叢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子部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四)集部
    (唐)韓愈撰,(清)馬永昶校注,馬茂元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宋)周敦頤撰,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收入於楊訥編《元史研究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元)吳澄,《吳文正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汪克寬,《環谷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楊士奇等撰,《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蔡有鵾輯,蔡重增輯,《蔡氏九儒書》,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程敏政輯撰,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三、近人著作
    (一) 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方彥壽,《朱熹考亭書院源流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方彥壽,《朱熹書院與門人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國良主編,《新安理學與宋元明清哲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史甄陶,《家學、經學和朱子學:以元代徽州學者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04年。
    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牟宗三等著,楊祖漢主編,《儒學與當今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李明輝,《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國鈞,《中國書院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李瑞良,《中國目錄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杜維明,《詮釋《論語》「克己復禮為仁」章方法的反思》,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5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8年。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臺北:萬卷樓出版,2012年。
    周曉光,《新安理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曉光,《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03年。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1980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林慶彰,《經學研究論叢》第三輯,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林慶彰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袁金書,《孔子及其弟子事蹟考詮》,臺北:上海印刷廠,1995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馬愷之、林維杰主編,《主體、工夫與行動:朱熹哲學的新探索》,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年。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梁廷燦,陶容,于士雄編,《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許道勛、徐洪興著,《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郭建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陳來,《宋明理學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
    陳來、朱杰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逢源,《「融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陶悅,《道德形而上學:牟宗三與康德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傅偉勛,《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公司,1990年。
    傅偉勛,《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傅偉勛,《生命的學問》,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馮浩非,《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黃俊傑,《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楊晉龍、陳淑誼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0年。
    楊儒賓,《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解光宇,《新安理學論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
    廖雲仙,《元代論語學考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5年。
    劉成群,《元代徽州理學家群體與新安理學的傳承發展》,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蔡仁厚,《新儒家與新世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蕭啟慶,《九州四海風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展》,臺北:中研院、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文化公司,1998年。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7年。
    錢穆,《四書釋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公司,1982年。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錢穆等,《論孟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藏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譚正璧,《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孔恩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2015年。
    日本教育學會著,王向榮譯,《四書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本田成之著,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
    安井小太郡等著,林慶彰、連清吉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莊兵譯,林慶彰校訂,《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

    (二)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為祥,〈張載對「形而上」的辨析及其天道本體的確立〉,《中國哲學》2021年第1期,2021年1月,頁68-77。
    史甄陶,〈從《感興詩通》論胡炳文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2008年9月,頁93-122。
    史甄陶,〈論饒魯與朱熹對《中庸》解釋的異同〉,《思辨集─第十二屆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論文集》第9集,2006年10月,頁167-185。
    全栽成,〈關於《易傳》中道德本題論的考察〉,《菏澤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6年2月,頁48-53。
    朱漢民,〈朱熹《四書》學與儒家工夫論〉,《北京大學學報》第4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2-15。
    朱漢民、汪俐,〈從工夫到工夫論〉,《中國哲學》2019年第11期,2019年11月,頁20-26。
    朱漢民、張國驥,〈兩宋的《論語》詮釋與儒學重建〉,《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4期,2008年4月,頁87-94。
    江增華,〈胡炳文生平、著述敘評與《雲峰集》版本流變〉,《宿州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14年1月,頁58-60。
    李禹階,〈儒家道德本體論的哲學反思〉,《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年5月,頁118-121。
    李霞,〈論新安理學的實踐理性精神〉,《湖南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2005年3月,頁26-28。
    周春健,〈元代新安學派的四書學〉,《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2期,2007年2月,頁114-120。
    唐艷、余治平,〈儒家「以直報怨」與恕道的原則要求〉,《中國哲學》2020年第4期,2020年4月,頁68-76。
    高海波,〈論北宋理學家對普遍性的追求──以周敦頤、張載、二程為例〉,《中國哲學》2021年第2期,2021年2月,頁47-54。
    常桂蘭,劉成群,〈元代新安理學的《易》學思想〉,《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2009年9月,頁318-320。
    張平平,〈宋元明清時徽州學者人性論的形成、繼承、改造與顛覆〉,《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14年1月,頁86-91。
    張平平,〈略論元代新安理學家胡炳文〉,《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8期,2008年8月,頁107-111。
    張金桃,〈儒家修身觀及其現代意義〉,《武漢大學學報》第58卷第3期,2005年5月,頁324-328。
    許家星,〈《四書集注》定本之辨與朱子晚年定見──以胡炳文、陳櫟之爭為中心〉,《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20年第6期,2020年6月,頁41-52。
    許家星,〈「此心此理」──以陳櫟、胡炳文為中心重思元儒「心」「理」觀及元代朱陸合流〉,《孔子研究》2021年第2期,2021年4月,頁16-28。
    許家星,〈「膠執門戶」還是「批判發明」──論《四書通》的批判精神兼駁《四庫提要》之誣評〉,《江右四書學研究》第3期,2011年3月,頁38-47。
    郭振香,〈論胡炳文對朱熹《周易本義》的推明與發揮〉,《安徽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2010年2月,頁27-33。
    郭園蘭,〈論朱熹學術的功夫論傾向──以《論語》為「仁」詮釋為中心〉,《中國哲學》2020年第4期,2020年4月,頁77-83。
    陳立勝,〈作為修身學範疇內的「獨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獨工夫新論〉,《復旦學報》2016年第4期,2016年4月,頁71-81。
    陳逢源,〈《四書大全》徵引人物系譜分析〉,《東吳中文學報》第23期,2012年5月,頁219-246。
    陳逢源,〈四書「官學化」進程:《四書大全》纂修及其體例〉,《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第1期,2010年7月,頁87-102。
    陳逢源,〈重塑道統──《四書大全》中的新安學脈〉,《成大中文學報》第63期,2018年12月,頁39-78。
    陳逢源,〈從《四書集注》到《四書大全》──朱熹後學之學術系譜考察〉,《成大中文學報》第49期,2015年6月,頁75-112。
    陳逢源,〈從五賢信仰到道統系譜──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聖門傳道脈絡之歷史考察〉,《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121-156。
    陳雯怡,〈「吾婺文獻之懿」──元代一個鄉里傳統的建構及其意義〉,《新史學》20卷2期,2009年6月,頁43-113。
    温克勤,〈儒學對道德本體的探尋及其評價〉,《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3期,2004年5月,頁15-24。
    楊自平,〈胡炳文《易》學學統的建立與以《本義》會通眾說析論〉,《成大中文學報》第58期,2017年9月,頁23-58。
    楊澤,〈胡炳文「心外無理」思想初探〉,《中國哲學史》2014年第4期,2014年4月,頁74-96。
    楊澤,〈胡炳文的道統觀與學術傾向〉,《孔子研究》2016年第2期,2016年4月,頁93-100。
    楊澤,〈胡炳文對朱子心理關係的繼承與發展〉,《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21年第6期,2021年11月,頁38-45。
    楊澤,〈論胡炳文易學的時中觀〉,《周易研究》2015年第6期,2015年6月,頁83-88。
    董衛國,〈性善與工夫──孟子言性善的角度與理論特色〉,《孔子研究》2019年第3期,2019年5月,頁87-98。
    靳友霞,〈論新安理學家的家學傳統〉,《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2008年4月,頁103-108。
    廖雲仙,〈元代《四書》學的繼承與開創──以元儒許謙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67-88。
    劉成群,〈新安理學與元代徽州地區的宗族建構〉,《學術界》總第147期,2010年8月,頁153-160。
    潘攀,〈論儒家道德本體構建的三次演進〉,《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9期,2015年9月,頁11-16。
    蔡方鹿,〈朱熹論修身〉,《江南大學學報》第11卷第2期,2012年3月,頁24-27。
    蔣偉、文美玉,〈試論周敦頤以「誠」為本的道德本體思想〉,《船山學刊》2015年第6期,2015年6月,頁36-43。
    盧盈華,〈誠體是如何活動的──立足於《中庸》對「誠」之現象的闡明〉,《中國哲學》2020年第6期,2020年6月,頁88-91。
    蕭啟慶,〈元代科舉特色新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1分,2010年3月,頁1-33。
    謝輝,〈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版本考略〉,《山東圖書館學刊》2015年第6期,2015年12月,頁89-93。
    顧永新,〈從《四書輯釋》的編刻看《四書》學學術史〉,《北京大學學報》第43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04-113。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志文,《論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立志與為己之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年。
    王志瑋,《《四書》義理詮解中的對話──以明初纂修《四書大全》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 年。
    史甄陶,《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年。
    吳佩,《趙順孫《四書纂疏》初探》,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林正萍,《董仲舒道德本體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洪曉麗,《仁:作為道德本體的構成——孔子仁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徐軒,《《孟子通》述旨初探》,海口:海南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高新滿,《胡炳文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偉,《朱熹「四書學」思想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郭哲驊,《陳天祥《四書辨疑》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
    傅武光,《四書學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馮欣,《元代孟學著述考略》,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黃成,《胡炳文哲學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君,《元代理學家《大學》「誠意」觀研究》,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劉俞彤,《克己復禮:孔子仁禮關係論及其內在教化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491201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12017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045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701.pdf2197KbAdobe PDF210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