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06344      Online Users : 20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71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15


    Title: 宋儒道統思想之研究
    Authors: 黃瀚儀
    Contributors: 陳逢源
    黃瀚儀
    Keywords: 宋代
    儒學
    道統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4 11:21:32 (UTC+8)
    Abstract: 「道統」這一名詞的正式創用與成為時代焦點是在宋代,但在先秦儒家思想體系中已具有道統思想的成分,只是尚未明確提出,其理論針對性也不明確。直到唐代的韓愈,以弘揚儒家聖人之道為己任,明確提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和「傳授系統」,以挽救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不為人所重視下,造成的社會動盪之局面。韓愈的〈原道〉標誌著儒家「道統」觀念的明確提出,又北宋前期的道學先驅,孫復與石介師徒亦繼承韓愈的道統思想。
    時至北宋中期,張載與二程為孔、孟之後的儒家倫理道德規範提供形上學的理論依據,以求更有效地反擊佛、老學說,再次將儒學積極入世的精神加以發揚,所以張載與二程皆否定漢、唐諸儒的傳道地位,而程頤以程顥接續孟子以後失傳的儒家聖人之道,也開啟了宋代道學家建立儒家聖人「心傳」的道統思想。時至南宋的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正式創用「道統」一詞,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是《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內聖與外王合一的上古聖人,聖聖相承的「道統」精義(「道體」),也是《中庸》所詮釋的幽微至理;又朱熹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傳授系統」,重點人物是孔子開創「道學」以保存與發明內聖外王合一的「道體」。因此,宋代道學承繼的是先秦孔、孟闡明內聖外王之「道體」的使命,以「內聖之學」的探討為其特色,但「內聖之學」的闡明目的不僅是達到聖賢的道德造詣,而是能夠實現「外王事業」,對於人間秩序進行合理的重建。
    宋儒秉持著對於朱熹「道統」的信仰,立身治學並不循功名利祿之途,而是試圖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個人修養,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不僅顯示出中國文化重視內省修養的特點,亦形成中國文化崇尚聖賢的理想人格和以倫理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以及重文化傳統的特色,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區別之處。如此,宋儒的道統思想,其影響可謂深遠。
    Reference: 一、古籍
    (一)經部
    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2.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3. (漢)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月)。
    4.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6.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7.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8.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9. (宋)王安石著:《周官新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5月)。
    6. (宋)王柏著:《魯齋王文憲公文集》,《歷代畫家詩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6月)。
    7. (宋)石介著:《徂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8. (宋)朱熹著:《朱子全書》(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7年2月)。
    9. (宋)朱熹著:《朱子遺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10. (宋)朱熹著:《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11. (宋)牟巘著:《牟氏陵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2. (宋)何基著:《何北山先生遺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3. (宋)李侗著:《李延平先生文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4. (宋)李覯著:《直講李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15. (宋)周敦頤著:《周子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9月)。
    10. (宋)朱震著:《漢上易傳》,(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
    16. (宋)金履祥著:《仁山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17. (宋)金履祥著:《濂洛風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18. (宋)契嵩著:《鐔津文集》,《新修大正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台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7月)。
    19. (宋)柳開著、張景編:《河東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20. (宋)胡宏著:《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
    21.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點校:《范文正公文集》,《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22. (宋)孫復著:《孫明復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3. (宋)晁補之著:《雞肋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24. (宋)真德秀著:《文章正宗》,《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25. (宋)真德秀著:《真文忠公全集》(台北:文友書店,1974年)。
    11. (宋)朱熹著:《四書或問》(京都:中文出版社,1998年12月)。
    26. (宋)張栻著:《南軒文集》,《南軒集》(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6月)。
    27. (宋)張載著:《張載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28. (宋)陳亮著:《陳亮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
    29. (宋)陳淳著、陳□編:《北溪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0. (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月)。
    31.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32.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點校:《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33. (宋)黃榦著:《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2月)。
    34. (宋)黃榦著:《黃勉齋先生文集》(台北:青山書屋,1957年5月)。
    35. (宋)葉適著:《水心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12.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
    36. (宋)熊禾著:《勿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7. (宋)劉爚著:《雲莊劉文簡公文集》(明弘治間劉煓刊嘉靖間增補本)。
    38. (宋)歐陽修著:《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39. (宋)蔡襄著:《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40. (宋)羅從彥著:《羅豫章先生文集》,《叢書集成新編》第7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41. (宋)蘇軾著:《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42. (金)趙秉文著:《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43. (元)吳澄著:《吳文正公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4月)。
    44. (元)許衡著:《許魯齋集》,《叢書集成新編》第7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45. (元)許謙著:《許白雲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13. (宋)朱熹著:《詩集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10月)。
    46. (元)黃溍著:《黃文獻公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47. (清)全祖望著:《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
    48. (清)朱彝尊著:《曝書亭全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49. (清)李紱著:《穆堂初稿》、《穆堂別稿》,《續修四庫全書》第14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50. (清)陳鴻墀著:《全唐文紀事》,《中國學術名著•文學名著》第四集(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0月)。
    51. (清)焦循著:《雕菰集》(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52.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二、近人論著
    1. 孔令宏著:《儒道關係視野中的朱熹哲學》(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2. 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1月)。
    14. (宋)陳祥道著:《論語全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 任卓宣著:《道統新論》(台北:帕米爾書店,1971年)。
    4.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5.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2月)。
    6. 余英時著:《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6月)。
    7.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
    8. 余英時著:《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
    9.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0月)。
    10. 孟淑慧著:《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8月)。
    11.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12. 姚瀛艇等著:《宋代文化史》(台北:昭明書版社,1999年9月)。
    15. (元)許謙著:《讀四書叢說》,《叢書集成新編》第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3. 夏君虞著:《宋學概要》(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
    14. 孫振青著:《宋明道學》(台北:千華出版公司,1986年9月)。
    15. 徐洪興著:《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16. 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17. 張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18. 張立文著:《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
    19. 張純一著:《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9月)。
    20. 陳志信著:《朱子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2月)。
    21. 陳來著:《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22. 陳郁夫著:《周敦頤》(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16. (明)梅鷟著:《尚書考異》,《叢書集成新編》第10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23. 陳植鍔著:《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
    24. 陳榮捷著:《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25. 陳榮捷著:《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4月)。
    26. 陳榮捷著:《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
    27. 陳鐘凡著:《兩宋思想述評》(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
    28. 麥仲貴著:《宋元理學家著述生卒年表》(香港:新亞研究所,1968年9月)。
    29. 馮炳奎等著:《宋明理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7月)。
    30. 董金裕著:《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10月)。
    31. 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32. 漆俠著:《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17. (清)胡渭著:《易圖明辨》(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
    33. 熊琬著:《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4月)。
    34. 蒙培元著:《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月)。
    35. 劉子健著:《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
    36. 劉述先著:《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2月)。
    37. 劉復生著:《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38. 劉琳、沈治宏著:《現存宋人著述總錄》(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8月)。
    39. 蔣義斌著:《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40. 蔣義斌著:《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9月)。
    41. 蔡方鹿著:《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
    42. 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18. (清)黃宗炎著:《圖學辯惑》,趙蘊如編:《大易類聚初集》第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0月)。
    43.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五冊(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7月)。
    44.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四冊(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1月)。
    45. 錢穆著:《中國學術通義》(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
    46. 錢穆著:《朱子新學案》,《錢賓四先生全集》第十一~十五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47. 錢穆著:《宋明理學概述》,《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九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48. 錢穆著:《國史大綱》下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二十八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49. 錢穆著:《論語新解》(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1月)。
    50.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51. 韓廷一著:《韓昌黎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2月)。
    三、期刊論文
    (二)史部
    1. 方蕙玲著:〈西銘釋義〉,《東吳哲學學報》第1期(1996年3月)。
    2. 王明蓀著:〈略述元代朱學之盛〉,《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8年3月)。
    3. 王書華著:〈荊公新學與二程洛學在經學領域的對立與分歧〉,《河北學刊》第21卷第2期(2001年3月)。
    4. 王德毅著:〈黃榦的學術與政事〉,《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
    5. 付長珍著:〈宋儒境界論—以儒釋道會通為視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2年5月)。
    6. 朱雲鵬著:〈論北宋時期之崇道及其對官員的影響〉,《中州學刊》第4期(1993年7月)。
    7. 何雋著:〈葉適與朱熹道統觀異同論〉,《鵝湖月刊》第21卷第11期(1996年5月)。
    8. 何雋著:〈論韓愈的道統觀及宋儒對他的超越〉,《孔孟月刊》第33卷第3期(1994年11月)。
    9. 余貴林著:〈宋代士大夫的心態與行為〉,《中州學刊》第2期(1993年3月)。
    10. 吳康著:〈陸象山學述〉,《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12月)。
    1.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11. 宋晞著:〈宋代洛學之流派〉,《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二輯(台北:蘭台出版社,2002年10月)。
    12. 宋晞著:〈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華岡文科學報》第20期(1995年4月)。
    13. 周慶華著:〈道統—中國傳統立國精神的現代價值〉,《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5卷第2期(1997年6月)。
    14. 林政華著:〈黃東發對於前朝理學家之評述〉,《書目季刊》第11卷第3期(1977年12月)。
    15. 邱琳婷、林啟屏著:〈從馬麟《聖賢圖》看宋代儒家道統說的影響〉,《第一屆台灣與儒家學術思想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集》(2003年10月)。
    16. 施忠賢著:〈論朱熹、陳亮「漢唐之爭」〉,《文藻學報》第9期(1995年3月)。
    17. 洪修平著:〈略論宋代禪學的新特點〉,《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第1期(1993年1月)。
    18. 胡元玲著:〈宋代理學體用論探討〉,《中國文化月刊》第263期(2002年2月)。
    19. 范立舟著:〈宋儒聖人史觀論析〉,《孔孟月刊》第36卷第12期(1998年8月)。
    20. 范佳玲著:〈二程與佛學思想之交涉〉,《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1997年4月)。
    2.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21. 孫又予著:〈論「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斷句〉,《大陸雜誌》第95卷第5期(1997年11月)。
    22. 高紀春著:〈宋高宗朝初年的王安石批判與洛學之興〉,《中州學刊》第1期(1996年1月)。
    23. 張永□著:〈朱熹「義利之辨」之倫理價值觀探源〉,《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期(2001年1月)。
    24. 張永□著:〈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
    25. 張亨著:〈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台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4年6月)。
    26. 許玉敏著:〈濂洛風雅及其評註研究〉,《雲漢學刊》第10期(2003年6月)。
    27. 郭學信著:〈時代遷易與宋代士大夫的觀念轉變〉,《文史哲》第3期(2000年5月)。
    28. 陳寅恪著:〈論韓愈〉,《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29. 陳榮捷著、萬先法譯:〈朱熹集新儒學之大成〉,《宋史研究集》第十三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年10月)。
    30. 彭永捷著:〈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文史哲》第2期(2001年3月)。
    3. (三國吳)韋昭著:《國語韋氏解》(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8月)。
    31. 程元敏著:〈宋元之際的學者—金履祥和他的遺著〉,《宋史研究集》第四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6年8月)。
    32. 賀麟著:〈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9月)。
    33. 黃博仁著:〈孔門心法釋義〉,《社會科教育學報(竹師)》第1期(1998年6月)。
    34. 黃進興著:〈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第5卷第2期(1994年6月)。
    35. 黃彰健著:〈鵝湖之會朱陸異同略說〉,《宋史研究集》第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9月)。
    36. 黃寬重著:〈秦檜與文字獄〉,《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10月)。
    37. 黃繁光著:〈論南宋趙鼎政治集團與張浚的分合關係〉,《淡江史學》第6期(1994年6月)。
    38. 楊祖漢著:〈朱陸論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會通〉,《歷史月刊》第138期(1999年7月)。
    39. 董平著:〈葉適對道統的批判及其知識論〉,《孔子研究》第1期(1994年3月)。
    40. 董金裕著:〈朱熹與四書集注〉,《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0期(1995年6月)。
    4. (晉)干寶著:《晉紀》,(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第3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41. 董根洪著:〈司馬光是理學的重要創始人〉,《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6年11月)。
    42. 漆俠著:〈蘇軾蜀學與程頤洛學在思想領域中的對立〉,《河北學刊》第21卷第5期(2001年9月)。
    43. 趙效宣著:〈朱子家學與師承〉,《宋史研究集》第五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10月)。
    44. 劉復生著:〈宋仁宗時期反佛老思潮及其特點〉,《中州學刊》第4期(1993年7月)。
    45. 蔣復璁著:〈「宋史道學傳」的意義〉,《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史學系,1988年9月)。
    46. 蔣義斌著:〈朱熹之排佛及其對王安石之評價〉,《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8年3月)。
    47. 蔡方鹿著:〈朱子之《四書》學及其與道統論的關係〉,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四輯(台北,聖環圖書公司,1996年4月)。
    48. 蔡方鹿著:〈宋代理學心性論之特徵及其時代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第173期(1994年3月)。
    49. 鄧國光著:〈道的本質和傳承—辨韓愈的傳道觀和程朱道統論的分野〉,《孔孟月刊》第31卷第2期(1994年10月)。
    50. 鄧廣銘著:〈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86年4月)。
    5. (南朝梁)蕭子顯著:《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51. 戴君仁著:〈朱子與陸象山的交誼及辯學的經過〉,《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12月)。
    52. 謝明憲著:〈切近朱熹—思想史的入口〉,《文學前瞻》第2期(2001年6月)。
    53. 謝政諭著:〈中國正統思想的本義、爭論與轉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論述〉,《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1995年1月)。
    54. 羅家祥著:〈北宋新學的興衰及其理論價值〉,《河北學刊》第21卷第2期(2001年3月)。
    55. 蘇樹華著:〈從儒與禪的比較上來看儒家的道統傳承〉,《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6期(2003年6月)。
    四、學位論文
    1. 王樾著:《韓愈的道統論及其與儒學蛻變的關係》(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2. 朱盈靜著:《葉適的哲學思想暨其對理學與經學的批判》(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3. 何佳駿著:《《近思錄》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4. 林政華著:《黃震之經學》(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5月)。
    6. (唐)吳競著:《貞觀政要》,《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5. 林慶忠著:《朱熹與陳亮「三代漢唐之辨」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6. 邱佳慧著:《道學運動中的劉安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7. 孫華璟著:《葉適思想研究——從對程朱道統觀的批判談起》(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8. 徐偉俊著:《試論黃震躬行之學的形成》(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9. 高光敏著:《北宋時期對韓愈接受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10. 許玉敏著:《北山學派文道合一發展脈絡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月)。
    11. 程誌華著:《學術與政治:南宋「慶元黨禁」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12. 劉素玲著:《宋儒論韓愈排佛與師道》(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13. 劉醇鑫著:《唐代後期儒學的新發展》(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6月)。
    五、外文專書
    7.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
    1.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著:《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
    2.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編、楊立華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3. 諸橋轍次著、唐卓群譯:《儒學之目的與宋儒(慶歷至慶元百六十年間)之活動》(南京:國民印務局,1937年7月)。
    4. 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7月)。
    8.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6月)。
    9. (宋)朱熹著:《伊洛淵源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10. (宋)江少虞著:《皇朝類苑》,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三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6月)。
    11. (宋)李心傳著:《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
    12. (宋)李心傳著:《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1月)。
    13. (宋)李心傳著:《道命錄》,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三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6月)。
    14. (宋)李攸著:《宋朝事實》,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
    15. (宋)李燾著、(清)黃以周等輯補:《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16. (宋)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書目續編》(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12月)。
    17. (宋)高似孫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18. (宋)歐陽修、宋祁等著:《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19. (宋)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20. 不著撰人:《靖康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1. 不著撰人:《慶元黨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2. (元)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
    23. (元)脫脫等著:《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24. (明)宋端儀著:《考亭淵源錄初稿》(舊鈔本)。
    25. (明)宋濂等著:《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26. (明)陳邦瞻著:《宋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4月)。
    27. (明)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清)王梓材、馮雲濠、何紹基校:《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
    28. (清)王夫之著:《讀通鑑論(宋論合刊)》(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2月)。
    29. (清)王懋竑著:《朱子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
    30. (清)鄂爾泰、張廷玉同奉敕編:《雍正硃批諭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11月)。
    (三)子部
    1. (周)李耳著、(晉)王弼注:《老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2. (漢)王充著:《論衡》,《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77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
    3. (漢)揚雄著、(晉)李軌注、(清)汪榮寶疏:《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6月)。
    4.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
    5.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8月)。
    6. (南朝梁)僧祐著:《弘明集》,《新修大正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台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7月)。
    7.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中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48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
    8. (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黃帝內經素問》,《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9. (唐)林慎思著:《伸蒙子》,《叢書集成新編》第1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0.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5月)。
    11.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
    12. (唐)道宣著:《續高僧傳》,(梁)慧皎等著:《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
    13. 不著撰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正統道藏》第1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4. (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叢書集成新編》第8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5. (宋)王得臣著:《麈史》,《叢書集成新編》第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6. (宋)王曾著:《王文正公筆錄》,《叢書集成新編》第11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7. (宋)王開祖著:《儒志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第12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18. (宋)王應麟著:《困學紀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19. (宋)呂本中著:《童蒙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0. (宋)李元綱著:《聖門事業圖》,(宋)左圭輯:《百川學海》丙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6月)。
    21. (宋)邵博著:《邵氏聞見後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2. (宋)洪邁著:《容齋續筆》,《叢書集成三編》第7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23. (宋)陳淳著、王雋編、(清)顧秀虎補遺:《北溪字義》(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9月)。
    24. (宋)陳善著:《捫虱新話》,《叢書集選》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
    25. (宋)陸游著:《避暑漫抄》,《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26. (宋)章如愚著:《群書考索》(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9月)。
    27. (宋)智圓著:《閑居編》,《卍續藏經》第101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
    28. (宋)黃震著:《黃氏日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5月)。
    29. (宋)葉適著:《習學記言序目》,《叢書集成續編》第1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30.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7月)。
    31. (宋)曉瑩錄:《雲臥紀譚》,《卍續藏經》第148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
    32. (宋)釋志磐著:《佛祖統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3月)。
    33. (宋)釋惠洪著:《冷齋夜話》,《叢書集成新編》第7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34. (明)呂坤著:《呻吟語》(台北:志一出版社,1994年7月)。
    35. (明)宗本集:《歸元直指集》,《卍續藏經》第108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
    36. (明)陳建著:《學蔀通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3月)。
    37. (清)毛奇齡著:《太極圖說遺議》,《西河合集》,(清康熙間書留草堂刊本)。
    38. (清)王植著:《正蒙初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9. (清)倪濤著:《六藝之一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0. (清)張心澂著:《偽書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5月)。
    41. (清)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42.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4月)。
    (四)集部
    1. (唐)皮日休著:《唐皮日休文藪》,《叢書集成續編》第12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2.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
    3. (唐)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2月)。
    4. (宋)王安石著:《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5. (宋)王柏著:《金華王魯齋先生傳集》,(清)金律輯:《金華六先生集》(清雍正至乾隆間遞刊本)。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2151002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0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0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