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934/141854 (78%)
造访人次 : 47822876      在线人数 : 73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829


    题名: 我國外籍家庭看護工失聯問題之初探
    作者: 趙文徽
    贡献者: 江明修
    趙文徽
    关键词: 外籍勞工
    家庭看護工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09-09-14 12:21:35 (UTC+8)
    摘要: 外籍勞工一旦失聯(行蹤不明),即脫離正常之外勞管理體系,流散至社會各個角落,對於社會治安、勞動市場、勞動條件、甚至於對該失聯外籍勞工本身之基本權利,例如:人身權、財產權、自由權等之保障,多伴隨負面影響。
    因「產業外勞」與「社福外勞」之工作條件、生活環境與法規保障有顯著之不同,例如:「產業外勞」有勞動基準法之適用、大多數為集中住宿並設有管理人員;而「社福外勞」中之「外籍家庭看護工」則因工作型態特殊、散居於各雇主之家庭內、且目前尚無勞動基準法之適用;加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所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外籍勞工失聯接近7成為「外籍家庭看護工」。因此,對於「外籍家庭看護工」失聯的相關問題,引起本人極大之興趣。
    本研究之研究資料,主要係利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3年至95年所發布之「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報告」相關資料進行比較及94年6、7月份查獲失聯外勞移送直轄市或縣(市)政府科罰之筆錄,進行分析研究。另外,本研究之限制在於:進行失聯外勞筆錄內容分析之部分,僅能就所蒐集之40筆資料,進行描述性的分析而無法推估預測;致於推估預測部分,則有待日後大規模的搜集資料進行統計運算,建立模型。而研究客體限於「藍領外籍勞工」中之「外籍家庭看護工」,至於非「外籍家庭看護工」而仍屬「藍領外籍勞工」之「產業外勞」部份,受限於研究時間及經費,無法作不同類型的比較,此一議題亦有待日後研究加以補充,附此敘明。
    參考文獻: 1.中華民國93年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4.12
    2. 中華民國94年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5.12
    3. 中華民國95年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6.12
    4林佳和,外勞人權與行政管制--建立外勞保護體系之初步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2004.2.2.
    5. 劉梅君,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0,第38期
    6新加坡與香港外勞制度考察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報告人:劉邦棟、莊國良),2005
    7. 陳宗韓,台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1999
    8. 陳菊,植基於勞動人權與勞動競爭力之台灣外勞政策,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0
    9.羅紀琼、尤素娟、吳淑芬,外籍監護工政策初探,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2004.9
    10.劉玉蘭、謝家宜,外籍看護工之引進與國內照顧服務體系的建立,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2004.9
    11.藍科正,在台外來勞工人數的推估,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2004.9
    12.蔡青龍,外籍勞工政策中的勞工考量,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2004.9
    13.焦興鎧,全球化與核心國際勞動基準之建構,中央研究院「全球化論壇」書面資料,2003.7
    14.焦興鎧,規範外籍勞工國際勞動基準之研究--兼論對我國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90期,2002.11
    15.黃長玲,全球化與國際勞動人權,美歐季刊,第15卷第1期,2000
    16.Taylor, S. J.,&Bogdan, R.,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4
    17.Janice R. Bellace, The ILO Declaration of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Right at work, 17 Int’l J. Comp. Lab.L. & Indul. Rel. 269,2001
    18.Brian A. Langille, The ILO and the New Economy:Recent Developments, 17 Int’l J. Comp. Lab.L. & Indul. Rel. 269,1999
    19.http://www.cla.gov.tw
    20. http://www.evta.gov.tw
    21. http://www.nap.gov.tw
    22. http://law.moj .gov.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89921010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92101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58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