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525/141442 (78%)
Visitors : 47077453      Online Users : 8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857


    Title: 士官兵適應問題之研究
    Authors: 周彥中
    Contributors: 林顯宗
    周彥中
    Keywords: 士官兵
    適應問題
    生活適應
    生活壓力
    人際關係
    憂鬱情緒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4 12:24:49 (UTC+8)
    Abstract: 當今社會是一個變化快速、重視物質文明、普世價值多元的環境,復以家庭結構改變及大眾傳媒發達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此背景下的青年在進入軍中後,是否會衍生相關適應問題,殊值深究。
    基於此,研究者希望透過對士官兵適應問題的蒐整,探討其中潛在因素,除了提供理論貢獻外,尚可讓實際負責官兵生活管理的基層幹部及相關心理輔導工作人員,據以瞭解士官兵在生活適應程度、生活壓力高低、人際關係好壞、憂鬱情緒掌握的程度,藉以做為官兵輔導工作的依據以及改善部隊適應問題政策的參考。
    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法,選擇北部地區陸軍單位義務役士官兵1089員為施測對象,最後以1044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有效比率為95.87%)
    研究工具依據文獻探討所得資料,結合軍中從事官兵心理輔導工作人員、心理(社工)系所畢業人員、學者專家以及研究者個人工作經驗共同編製
    。問卷共有126題,其中120題為測量題,6 題為個人基本資料,內容包含「個人特質」以及「生活適應」、「生活壓力」、「人際關係」、「憂鬱情緒」等四個部分;個人特質則包含受試者的性別、年齡、階級、職務、單位性質、婚姻狀況、以及服役時間等。因素分析結果:生活適應之解釋力為 54.31%,分別命名為環境壓力、身心調適、人際互動、生理需求及正向想法;生活壓力之解釋力為 55.39%,分別命名為連隊壓力、任務達成、管教感受、勤務經驗及支持系統;人際關係之解釋力為 53.15%,分別命名為人際疏離、人際圓融、人際分享、人際信賴及團體領導;憂鬱情緒之解釋力為 60.33%,分別命名為無意義感、情緒轉換、穩定情緒、自我傷害及情緒控制。而整體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信度α值為 .98,且其建構效度結果均為解釋同一因素,解釋量為81.25%。
    本研究共提出五個假設,有一個假設獲得驗證,另外四個假設獲得部份驗證。研究發現,在適應問題上,士官兵學歷的高低扮演著重要因素,且有學歷愈高者,服役期間的適應問題愈少的趨勢。另外,以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了解問卷各因素對士官兵適應問題之預測力,結果發現有效解決士官兵適應問題的方法是從降低其憂鬱情緒困擾、增加其生活適應能力、改善其人際互動關係及紓解其生活壓力感受等四個面向著手;而實際輔導作為則可以從降低個人「連隊壓力」、「無意義感」、「人際疏離」以及「環境壓力」的困擾;提昇個人「身心調適」、「情緒轉換」及「人際圓融」等技巧。因為同時降低或提高一單位上述因素的困擾或能力,就會相對減少士官兵約79.6%的適應問題。
    根據研究結果之發現,提出以下十項建議:(一)充實學識,提昇適應能力—學歷愈高者,其適應狀況愈好;因此,提供學歷較低的士官兵在職進修的機會,以提昇其適應能力。(二)適應輔導,建立人際網絡—入伍未滿半年之士官兵,其生活適應能力與人際互動關係均較差;因此,應加強輔導渠等之生活適應能力,以及人際網絡的建立。(三)不適應者,暫予職務調整—擔任文書業務之士官兵,其適應狀況較佳;因此,遇有適應問題之士官兵時,暫時調整其職務或擔任文書類的工作,或可有效改善其適應狀況。(四)服役期間,注意憂鬱情緒—士官兵的憂鬱情緒,並不會因服役時間的增長而減少,表示幹部在士官兵服役期間,均須注意士官兵因憂鬱情緒所產生的適應問題。(五)休假安排,甚獲士兵重視—有近七成六的士官兵擔心自己事情做不好而影響到休假,表示「休假」問題仍是他們相當關心的議題。(六)培養節儉,注意經濟問題—有近四成六的士官兵有經濟上的困擾;因此,應多注意士官兵的經濟狀況,並在平日生活中培養其正確理財觀念,以及節儉勤奮的習慣。(七)服從觀念,平日教育要務—有近七成五的士官兵對長官所交辦的任務均能用心完成,且貫徹命令,這種服從觀念的養成,是各級幹部平日教育訓練的成果,應持續保持並強化精進之。(八)合理管教,重視情緒管理—單位管教作為以及幹部個人的情緒,均會影響士官兵適應狀況的好壞;因此,單位今後更應積極朝向正常、合理的管教作為,並增加幹部情緒管理及溝通技巧等學能,落實凡事「說清楚」、「講明白」之雙向溝通模式。(九)增加適應,改善外在環境—影響士官兵適應狀況的不外乎是個人內在認知問題、外在環境問題以及個人與環境互動的問題,要改變個人內在認知的困難度或許比較大,但外在環境的改變卻是顯而易做的,而且可收具體實效。(十)適應問題,有賴體系解決—部隊管理者在處理士官兵適應問題的方法時,可從降低其憂鬱情緒困擾、增加其生活適應能力、改善其人際互動關係及紓解其生活壓力感受等方向著手。
    最後,針對未來研究發展方向提出五點看法:(一)質性研究之發展—針對士官兵的填答結果實施訪談,進一步了解其內心世界及想法,以期獲得量化資料所無法窺知的細微資料。(二)不同軍種之比較—了解不同軍種的士官兵在適應問題上,與本研究之差異。(三)志願役軍官及士官兵之探討—以了解志願役軍官及士官兵在適應問題上,與本研究之差異。(四)役前社會工作經驗之探討—了解士官兵役前社會工作經驗長短,對其部隊適應良窳的影響。(五)其他國家之探討—了解其他國家部隊士官兵的適應問題,以及對適應不良士官兵之輔導策略,提供國軍日後精進作法之參考。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1999)。《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台北:合記出版社。
    王淑芬(1991)。《保護管束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美珍(1998)。〈軍校學生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政戰學校為例〉。《復興岡學報》,63,149-165頁。
    何雪珍(1997)。《護理科應屆畢業生憂鬱傾向及其與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殺傾向之相關性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幸怡(1998)。《認輔學生的家庭結構性別及依附風格對其人際關係價值觀的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思儀(2003)。《國民中學特殊教育組長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顯宗(1999)。《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顯宗(2000)。《工業社會學》。台北:文芳印刷事務有限公司。
    林顯宗(2001)。《社會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俞曉鈞譯(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Powell, D. H. , Understanding Human Adjustment—Normal Adaptation Through the Life Cycles)。台北:揚智出版社。(原作1983出版)。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光遠(1998)。〈新新人類部隊生活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 1,131-151頁。
    孫敏華(1995)。〈軍中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9-74頁。
    孫敏華(1999)。〈軍中適應量表發展及其效度之研究〉。《測驗年刊》,1,35-56頁。
    孫敏華(2000)。《役男軍中適應:理論模式、工具編制及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台北:大航家企業。
    張長芳(1982)。〈大一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觀念及歸因特質的關係〉。《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1-16頁。
    張春興(199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培英(2004)。《托兒所保育員家庭壓力、家庭需求與個人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靜(1994)。《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亨月(2003)。《保全人員工作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昌蘭(2001)。《陽光照不到的青春—憂鬱傾向青少年人際問題的歸因與因應之探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泉。(1990)。《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國立空中大學。
    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霈(1988)。〈認知與適應部隊生活—做個快樂的大兵〉。《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 2,14-41頁。
    楊孝榮(1982)。《傳播研究與統計學》。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楊國展(1995)。《警察工作壓力與適應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錦登(1998)。《國軍軍事院校學生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馨(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6),6-7頁。
    劉焜輝(1985)。《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出版社。
    潘正德(1996)。〈大一新生人格特質、生活適應與學業成績的關係〉。《中原學報》,24(2),35-51頁。
    蔡文佩(1995)。《入伍新生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困擾之相關因素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佩(1996)。《入伍新兵社會支持與身心困擾之探討》。國防醫學院碩士論文。
    蔡玉瑟(1994)。《資優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淑芬(1994)。〈軍事院校學生的生涯適配與軍事社會化的關聯性之探討〉。《復興崗學報》,51,385-420頁。
    謝琇玲(1998)。〈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與憂鬱傾向之調查研究〉。《義守大學學報》,5,367-380頁。
    鍾明鈞(2000)。《國軍官兵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不良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rkoff,A. (1968). Adjustment and M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eck, A.T., Ward, C.H., Mendelson, M., Mock, J. (1961).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 561-571.
    Cannon,W.B.(1932). The wisdom of the body. New York:Norton(2nd.,1939).
    Caroll, B. J., Feinberg, M., Smouse, P. E., Rawson, S. G., & Greden, J. F.(1981). The Carroll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I. Development, reliability,valid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8,205-209.
    Derlega, V. J.,& Janda, L. H. (1981). Personal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Hamachek(1982). Encounters with others. New York: Dryden.
    Heider, F. (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 Harper.
    Holmes, T.H.,& Rahe,R.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1,213-218.
    Kelley, H. H. (1973). The process of causal attribu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107-128.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3nd ed.). N.Y.: McGraw-Hill Inc.
    Lazarus, R.S. (1969/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New York: McGram-Hill.
    Lewinsohn, P. M., & Graf, M. (1973). Pleasant activities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1, 261-268.
    Lubin, B. (1965). Adjective checklists for measurement of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2, 57-62.
    Meyer, B. E. B. & Hokanson. J. E. (1985).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social behaviors of depression prone individual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1(1), 29-34.
    Newcomb,Theodore M. (1953).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ve Acts. Psychological Rrview, Vo1.LX. 393-404.
    Nezu, A. M., & Perri, M. G. (1989). Social problem-solving therapy for unipolar depression: An initial dismantling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7 (3), 408-413.
    Schutz, W. C.(1973). Elements of encounter. Big Sur, CA : Joy Press.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 Hill.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Zung, W. W. K. (1965).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rchive General Psychiatry, 12, 63-70.
    Zung, W. W. K.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affect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s in Psycho-pharmacology, 7, 17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1921011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1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for Eminent Public Administrator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1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