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813331      Online Users : 11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廣告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10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103


    Title: 台灣村上春樹小說讀者之研究
    Authors: 謝珮瑩
    Hsieh ,Pei-ying
    Contributors: 柯裕棻
    Ko,Yu-fen
    謝珮瑩
    Hsieh ,Pei-ying
    Keywords: 村上春樹
    流行文化
    論述分析
    閱聽人研究
    Murakami Haruki
    popular culture
    discourse analysis
    audience study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5:31:01 (UTC+8)
    Abstract: 1979年,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以小說《聽風的歌》奪得日本講談社群象新人獎,由於風格新穎廣受年輕人歡迎,被評論家視為日本文學新旗手,同時也代表日本當代文學的轉折。1987年《挪威的森林》以七百萬冊的銷售量晉身日本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文學作品,奠定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壇的地位。至今他是目前全球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一系列的作品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村上春樹也成為當今日本文化的代表。八○年代中期,村上春樹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台灣媒體上。這位隨後在台灣被塑造成巨星形象的日本作家,以其獨特的符號和囈語寫作風格,創造的「村上式」文風及思考模式,在台灣成為一種流行的閱讀、創作以及生活品味象徵。結合行銷體系、網際網路及其作品具備發展成大眾文學的潛力,「村上春樹現象」由小眾、精英轉變為大眾蔓延開來,成為台灣社會特定時期鮮明的流行文化圖騰。本研究主要採取文獻與影音的跨文本閱讀,以探討村上春樹流行現象之文獻與村上文本為起點,並透過和村上讀者的深入訪談記錄,檢視國內村上論述之發展與內涵交相型構出的辯證過程,由產製到閱讀一一爬梳,勾勒一個由多種論述共同織就的村上春樹圖譜,進而解答為何村上作品能穿透地域和語言的限制,成為台灣九○年代唯一常踞書市的外文暢銷書,而村上春樹現象又為本地文化研究者和創作者帶來何種啟發。
    Reference: 中文部分
    方謙譯(1992)。《羅蘭巴特》。台北:桂冠。
    李清志(2000)。《台北方舟計畫》。台北:紅色。
    李永熾 (1991)。《日本式心靈》 。台北:三民。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曹順慶(2003)。《比較文學論》。台北:揚智。
    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6)。《消費》。台北:巨流。
    張大春(1995)。《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
    陶東風譯(2000)。《文化研究˙第一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陳原(2001)。《在語詞的密林裡:應用社會語言學》。 台北:台灣商務。
    焦桐(1998)。《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
    彭德中譯(1992)。《新消費文化解析》。台北:遠流。
    焦桐(1999)。《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市:生智。
    楊照(1996)。《文學的原象》。台北:聯合文學。
    楊澤編(1994)。《七O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
    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遠流。
    黃威融(1997)。《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台北:新新聞。
    鄭樹森(1992)。《國際文壇十家》。台北市 : 聯合文學。
    鄭粟兒等(1998)。《遇見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樹》。台北:時報。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
    劉 暉(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新華。
    簡潔(2001)。德語文學評論節目「文學四重奏」即將成為歷史。世界文學,1(1)。2001年11月10日。
    報紙
    水瓶鯨魚(2000,10月7日)。不時髦的事。中國時報。
    李茶(1998,8月3日)。村上春樹展現雙重面貌。中央日報。
    李友中(1999,8月26日)Kitty貓流行與村上春樹熱。自由時報。
    周月英(1998,8月7日)。進入村上春樹的網路森林。中國時報。
    洪金珠(1998,11月30日)。村上春樹 再掘沙林事件真相。中國時報。
    洪金珠(1998,8月5日)。台灣年輕讀者最喜愛的日本作家首度接受台灣媒體專訪,中國時報。
    周美慧(1997,3月25日)。爵士樂:台灣掀浪潮。中國時報。
    兼介村上的近況與變貌:村上春樹獲讀賣文學獎小說獎。(1996,4月10日)。中國時報。
    許舜英(1997,7月11日)。嗨!村上春樹日。中國時報。
    紀慧玲(2000,11月17日)。拼湊村上春樹的異象----許樹寧演一齣沒有主題的戲。民生報。
    陳文芬(1998,6月9日)。村上春樹首部報導文學台灣問世。中國時報。
    陳文芬(1998,10月2日)。上網入林與村上春樹對話。中國時報。
    村上春樹狂賣不衰,歐美爵士文藝復興。(1998,12月5日)中國時報。
    陳文芬(1999,1月10日)。誠品年度書籍排行-----村上春樹魅力無法擋,中國時報。
    賴廷恆(1998,10月4日)。村上春樹的「爵士群像」好聽好看。中國時報。
    賴明珠譯(2000,10月6日)。給台灣讀者的一封信。中國時報。
    賴明珠(1997,6月25日)。我與村上春樹。中國時報。
    辜振豐(1997,7月5日)。村上春樹藉「奧姆真理教事件」跨出寫作新領域。中央日報。
    網路資料
    最新德譯本引風波 取自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murakami/chatroom/chat0045.htm#1
    「情書」構思緣自《挪威的森林》 取自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murakami/reports/report019.htm
    《台灣地區社會學書籍考察:1951-2000-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觀點》 取自
    http://www.newsfamily.com/editor/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研究所
    87452004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452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告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5200401.pdf66KbAdobe PDF2981View/Open
    45200402.pdf97KbAdobe PDF2912View/Open
    45200403.pdf77KbAdobe PDF21064View/Open
    45200404.pdf83KbAdobe PDF21011View/Open
    45200405.pdf331KbAdobe PDF21421View/Open
    45200406.pdf558KbAdobe PDF22403View/Open
    45200407.pdf627KbAdobe PDF21770View/Open
    45200408.pdf406KbAdobe PDF25009View/Open
    45200409.pdf184KbAdobe PDF21336View/Open
    45200410.pdf106KbAdobe PDF2112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