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85095      Online Users : 8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4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46


    Title: 持戒清淨對於天台止觀修證之重要性——以智顗《摩訶止觀》之論述為中心
    Authors: 何名容
    Contributors: 熊琬教授
    何名容
    Keywords: 持戒清淨
    十支戒
    中道之戒
    有相懺悔
    無相懺悔
    一心三觀
    圓融妙諦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8 15:17:53 (UTC+8)
    Abstract: 論文提要

    佛法修行以解脫為目標,解脫的意義可分為世俗超脫和究竟解脫;戒律是以解脫為目標,作為修行的重要依止;天台止觀中的持戒清淨,其內涵即是從世俗的超脫到究竟的解脫,亦即從事律儀戒到理戒,以戒律和止觀修證的關係,透過一心三觀、圓融妙諦的思想型態說明持戒的意涵。
    本論文以《摩訶止觀》中的持戒清淨作為討論主題,從持戒清淨本身的討論,包括戒律的持犯與懺悔,以及討論智者大師以一心三觀和圓融妙諦對於持戒清淨意涵的深化。由此可知,天台論持戒清淨是屬於圓戒思想,周備圓融;持戒清淨亦融攝戒定慧三者於其中,其具體的表現亦可於懺悔內涵中呈顯。本文即是從持戒和止觀的關係,說明戒行清淨為止觀修證之首務,以天台止觀之觀陰界入、觀不可思議境與持戒清淨皆以觀心乃至中道為圓頓思想的實現。
    以下,略述本論文的各章內容。
    第一章,說明本論題的基本背景,以及論題形成的因素,以及針對此論題的研究意義;其次,說明研究現況,釐清本論題的研究宗旨;第三,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論述程序。
    第二章,以《摩訶止觀》的持戒內容作詳細的介紹,以戒名、戒相、持犯不定、犯戒的種類為說明,針對持戒的內容掌握,以此探究持戒義理之特殊性的基礎。其中輔以智者大師其他止觀著作加以呈現。
    第三章,以《摩訶止觀》中持戒清淨的第四部份—懺悔之內容梳理。首先對於懺悔的意義—戒體清淨,以及懺悔的方法—有相持戒之懺悔、無相持戒之懺悔等內容說明。
    第四章,於前二章對於《摩訶止觀》之持戒清淨的內容之後,進一步與從止觀的義理論述其二者的關係。首先,一心三觀與圓頓妙諦為《摩訶止觀》一書的宗旨,一心三觀即是其圓頓止觀的方法,以即空即假即中之中道觀為正觀,而中道正觀即是以圓頓妙諦為內涵,中道亦是不二無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非一切之圓融無礙。又一心三觀持理戒,以中道觀心持戒,無戒不備,是以於止觀修證中,亦是以觀心為主要觀法,是以在圓頓之理觀上,持戒亦得以圓滿,止觀修證亦是為圓滿,是則戒定慧三者由一心三觀之止觀修證而互融無礙。於此持戒清淨與止觀的特殊性之處依此而開展。
    第五章,本文以《摩訶止觀》中持戒與止觀為討論,主要探討持戒於天台止觀的重要性,由前文對於《摩訶止觀》之持戒的內容,以及《摩訶止觀》中論述止觀修證的思想,並由二者的內涵中發現二者的關係實是同以觀心為主,又如以此觀心為止觀修證,則法界圓融是當下圓滿,因為一即一法界,一法界即一,非一非一法界的思想,是以天台戒學以此為內涵,亦是周備圓融。又在此周備圓融觀法中,戒定慧三者的關係是相互融攝,此即為天台就學尤重戒定慧融合之特殊點。另從戒律發展史中呈現智者大師對於戒的定位和意義的闡發,如以戒和定的結合,而使其將十戒的次序以隨定戒作為最終,且其以圓頓實相之法,亦將兼攝大小乘諸戒。又持戒與懺悔本為重屬的關係,「持戒清淨」懺悔而使之清淨,而天台之懺悔思想之深入圓融,影響後來中國佛教的懺法,以一併說明。
    Reference: 重要參考書目:
    (一)、印度漢譯經典、論典(依大正藏次序排列)
    《央掘摩羅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八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八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八冊。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
    《大般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劉宋•慧嚴等再治,《大正藏》,第十二冊。
    《般舟三昧經》,後漢•支婁迦讖譯,《大正藏》,第十三冊。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四冊。
    《諸法無行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五冊。
    《禪秘要法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五冊。
    《坐禪三昧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五冊。
    《禪法要解》,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五冊。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五冊。
    《月燈三昧經》,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大正藏》,第十五冊。
    《菩薩瓔珞本業經》姚秦•竺佛念譯,《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梵網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中論》,龍樹菩薩造,清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三十冊。
    《百論》,提婆菩薩造,婆藪開士譯,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三十冊。
    《十二門論》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三十冊。
    (二)、中國佛教典籍(依大正藏次序排列)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智顗說,灌頂錄,《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法華經玄義釋籤》唐•湛然述《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妙法蓮華經文句》,隋•智顗說,灌頂錄,《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觀音玄義》,隋•智顗說,灌頂記,《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維摩經玄疏》,隋•智顗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請觀音經疏》,隋•智顗說,灌頂記,《大正藏》,第三十九冊。
    《金光明經玄義》,隋•智顗說,灌頂錄,《大正藏》,第三十九冊。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唐•道宣撰,《大正藏》,第四十冊。
    《天台菩薩戒疏》,唐•明曠刪補,《大正藏》,第四十冊。
    《法華經安樂行義》,陳•慧思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諸法無諍三昧門》,陳•慧思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大乘止觀法門》,陳•慧思說,《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摩訶止觀》,隋•智顗說,《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唐•湛然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止觀義例》,唐•湛然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止觀大意》,唐•湛然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隋•智顗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始終心要》,唐•荊谿尊者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隋•智顗說,《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六妙法門》,隋•智顗說,《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四念處》,隋•智顗說,《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隋•智顗說,《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觀心論》,隋•智顗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四教義》,隋•智顗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教觀綱宗》,明•智旭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方等三昧行法》,隋•智顗說,《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法華三昧懺儀》,隋•智顗說,《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覺意三昧》,隋•智顗說,《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唐•湛然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隋•灌頂撰,《大正藏》,第五十冊。
    《高僧傳》,梁•慧皎撰,《大正藏》,第五十冊。
    《續高僧傳》,唐•道宣撰,《大正藏》,第五十冊。
    《景德傳燈錄》,宋•道原纂,《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天台九祖傳》,宋•士衡編,《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撰,《卍續藏經》,第二十八冊。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隋•天台智者大師講述,章安灌頂大師筆記,唐•荊溪湛然大師註釋,明•傳燈大師增科,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4年。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述記》,民•寶靜法師講述,顯明法師補述,美國:止觀弘法印經處,1995年。
    (三)現代專輯論著
    太虛 《中國佛學特質在禪》(高雄:佛光,1997年)
    尤慧貞 《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王雷泉釋譯《摩訶止觀》(台北:佛光, 1997年)
    冉雲華 《中國禪學研究論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
    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 1990年)
    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
    安滕俊雄著,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展開》(台北:慧炬出版社, 1998年)
    何國詮 《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吳汝鈞 《佛學研究方法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吳汝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呂澂□m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
    呂澂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李四龍《天台智者研究—兼論宗派佛教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志夫《中印佛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
    李志夫編《摩訶止觀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李淼編著《禪宗思想大全》(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台南市 : 臺灣復文興業總經銷, 1994年)
    阿部正雄著,王雷泉、張汝倫譯《禪與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柳田聖山著,毛丹青譯《禪與中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1997年初版二刷)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1994年)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高雄:佛光,1991年)
    夏金華《緣起•佛性 •成佛—隋唐佛學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議之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新田雅章著,玉盞譯《天台哲學入門》(台北:東大,2003年)
    雲門學園編製《六妙門表解》(台北:原泉出版社,1999年)
    雲門學園編製《釋禪波羅蜜表解》(台北:原泉出版社,1999年)
    雲門學園編製《摩訶止觀表解》(台北:原泉出版社,1999年)
    董平著《天台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曼濤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2•禪學論文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張曼濤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1•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張曼濤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5•天台學概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張曼濤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6•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張曼濤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天台典籍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張曼濤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8•天台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張曼濤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70•佛教各宗比較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郭敏俊譯,忽滑谷快天作《禪學思想史》(台北縣汐止:大千 2003年)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初版,2000年二版四刷)
    陳英善 《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陳英善《天台性具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傅偉勳 《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 1995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年)
    創古仁波切著,帕滇卓瑪譯《止觀禪修》(台北: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智顗大師述、寶靜大師講《修習止觀作禪法要》(新店:圓明出版社,1992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北朝佛教史》(上)(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公司,1991年)
    辜宗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
    黃連忠譯《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台北:佛光,1998年)
    聖嚴法師《菩薩戒指要》(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聖嚴法師《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
    聖嚴法師《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年)
    慧廣法師《懺悔的理論與方法》(鳳山:法喜出版社,1990年)
    賴永海《湛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藍吉富主編《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迹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初版,1998年二版二刷)
    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
    釋見憨•鐘修三•歐先足•林正昭譯,佐藤達玄著《戒律在中□磞繸衁熊o展》(上、下)(嘉義:香光書鄉,1997年)
    釋聖嚴等作《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正聞初版社,2000年)
    釋慧嶽編著《天台教學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纂社,1974年)
    (四)碩博士論文:
    林志欽《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林明莉《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陳玉美《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柏源《智顗醫學思想之研究——以《摩訶止觀》「觀病患境」為中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趙東明《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趙海涵《天臺宗智者大師懺儀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韓子峰《天台法華三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五)期刊論文資料:
    仁惟法師〈《法華三昧懺儀》無相懺與十乘觀法之圓觀一心〉(華梵大學:天台學會第四屆研討會,2001年)
    林志欽〈天台智顗教觀思想體系〉(《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1年,頁205-232)
    林志欽〈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2001年,頁89-135)
    陳英善〈天台圓頓止觀之修證—就十乘觀法而論〉(《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五期 台北:中華佛研所,2002年,頁305-333)
    陳英善〈天台懺悔與戒定慧之關係〉(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佛教與廿一世紀」,台北:中華佛研所,2002年)
    陳英善〈《摩訶止觀》、《釋觀》、《小止觀》之比較〉(《諦觀》第80期,台北:諦觀雜誌社,1995年,頁1-22)
    陳英善〈論述天台智者大師的次第戒聖行—十支戒〉(《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 台北:1993年,頁141-160)
    陳英善〈天台智者的戒體論與《菩薩戒義疏》〉(《佛學中心研究學報》第五期,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2000年,頁113-133)
    韓子峰〈「童蒙」止觀之正修研究〉(《華梵學報》第一卷第一期,台北:華梵人文科技學院,1993年,頁19-36)
    釋大常〈智者大師立「三藏教」依據之探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第六期,2002年,頁205-23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0151011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151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01101.pdf13KbAdobe PDF21108View/Open
    15101102.pdf9KbAdobe PDF21037View/Open
    15101104.pdf64KbAdobe PDF22346View/Open
    15101105.pdf124KbAdobe PDF22212View/Open
    15101106.pdf86KbAdobe PDF23153View/Open
    15101107.pdf86KbAdobe PDF22143View/Open
    15101108.pdf50KbAdobe PDF22103View/Open
    15101109.pdf19KbAdobe PDF21379View/Open
    15101110.pdf27KbAdobe PDF21971View/Open
    15101111.pdf7KbAdobe PDF281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