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543754      Online Users : 9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6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61


    Title: 論唐君毅對朱子思想的詮釋——以當代之相關研究為對比
    Authors: 吳略余
    Contributors: 杜保瑞
    吳略余
    Keywords: 唐君毅
    朱子
    牟宗三
    理學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8 15:20:20 (UTC+8)
    Abstract: 朱子是宋明儒學中舉足輕重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國文化裡也是足以和孔子媲美的大儒,其歷史地位由此已可見一斑。儘管在他之後的儒者,對其有肯定與否的差異,但總的說來,傳統上朱子是被定位在集理學之大成的位置上的。這樣的定位,在現代依然被許多學者所肯定和接受。然而,在此之外,臺灣的學界也出現了另一股不同於以往且位居主流的評價,這便是以牟宗三為代表的「別子為宗」說。在牟先生的詮釋下,朱子的思想不再是集理學之大成,而是成為了儒學的歧出者。對於這樣的界定,筆者深感不安。與此同時,同樣身為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唐君毅,對於朱子的思想卻有著一番十分不同於牟宗三的詮釋樣貌。在唐先生的詮釋下,朱子和陸、王都是儒學中可以有的兩種義理型態,彼此是相互補足,而非相互排斥的關係。而當我們進一步閱讀朱子的文獻,以及相關的研究時,便發現唐先生的詮釋確實有其獨到的洞見在,可惜的是,他的觀點在當代還沒有得到廣大的重視。本文的研究,便是希望藉由唐先生對朱子理氣、心性、工夫等思想的詮釋作為進路,一方面闡發唐先生的觀點,二方面對其他當代朱子學研究提出商榷,由此而期望對朱子的哲學能提供一些可能性的參考理解。
    Reference: (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唐君毅之朱子學相關文獻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全集校訂版。
    二、古籍
    朱 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朱 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三、專著
    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
    田 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台灣哲學學會編:《儒家哲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4。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1969。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臺北:葉強出版社,1987。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5。
    朱傑人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李 杜:《唐君毅先生的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再版。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硏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
    吳汝鈞:《儒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周群振等:《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內聖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海峽兩岸論朱熹》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
    唐君毅:《哲學概論》(二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全集編委會編:《年譜‧著述年表‧先人著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全集校訂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祝平次、楊儒賓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增訂再版。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陳 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第二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90,六版。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梁燕城:《破曉年代—後現代中國哲學的重構》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
    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二版。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楊儒賓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修訂二版。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增訂三版。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1。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蕭萐父:《船山哲學引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錢 穆:《朱子新學案》(五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1至15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三冊)臺北:戴顧志鵷,1980。
    四、期刊論文
    丁為祥:〈從形式與質料到真際與實際—馮友蘭朱子詮釋芻議〉,《人文雜志》2001年 第4期,頁52–57。
    丁為祥:〈朱子本體意識的裂變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 第2期(2003.06),頁101–116。
    向世陵:〈朱熹的「性理」學及與他的理本論體系—從二程、胡宏到朱熹的「性善」與「性無善惡」之辨〉,《哲學與文化》第32卷 第7期(2005.07),頁7–24。
    杜保瑞:〈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造與發展〉,《哲學雜誌》第25期(1998.08),頁94–115。
    杜保瑞:〈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哲學與文化》第27卷 第9期(2000.09),頁837–851。
    杜保瑞:〈對牟宗三宋明儒學詮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雜誌》第34期(2000.01),頁120–143。
    杜保瑞:〈書評: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哲學與文化》第31卷 第8期(2004.08),頁127–131。
    杜保瑞:〈書評: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第31卷 第8期(2004.08),頁133–138。
    杜保瑞:〈朱熹哲學研究進路〉,《哲學與文化》第32卷 第7期(2005.07),頁93–110。
    杜保瑞:〈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揭諦》第11期(2006.06),頁1–60。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7.03),頁15–90。
    杜保瑞:〈中國哲學中的真理觀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4卷 第4期(2007.04),頁101–121。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 第2期(2001.12),頁1–32。
    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上)〉,《鵝湖》第33卷 第3期(2007.09),頁11–21。
    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下)〉,《鵝湖》第33卷 第4期(2007.10),頁11–16。
    吳略余:〈對牟宗三詮釋朱子心性、工夫論的若干疑義—以唐君毅之朱子學為 主要視角〉,《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10),頁15–27。
    吳略余:〈唐君毅之朱子學〉,《鵝湖》第33卷 第7期(2008.1),頁38–49。
    金春峰:〈馮友蘭《中哲史》(三十年代)論新儒家的得失之評論〉,《哲學與文化》第28卷 第7期(2001.07),頁650–678。
    金春峰:〈朱熹晚年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 第1期,頁70–80。
    林維杰:〈萬物之理與文章之理—朱熹哲學中形上學與詮釋學的關連〉,《揭諦》第4期(2002.07),頁99–130。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09),頁185–213。
    林維杰:〈朱熹哲學中的經典詮釋與修養工夫〉,《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12),頁217–241。
    姜廣輝:〈論朱熹集大成的心性學說〉,《漢學研究》第11卷 第1期(1993.06),頁29–48。
    高柏園:〈論唐君毅先生對二程理學之理解態度(下)〉,《鵝湖》第28卷 第12期(2003.06),頁15–22。
    高柏園:〈論唐君毅先生對二程理學之理解態度(上)〉,《鵝湖》第28卷 第11期(2003.05),頁33–40。
    陳代湘:〈現代新儒家的朱子學研究概述〉,《哲學動態》2002年 第7期,頁25–28。
    陳代湘:〈馮友蘭對朱子學的繼承和超越〉,《船山學刊》2003年 第1期,頁109–112。
    張永儁:〈從程朱理氣說析論朱熹心性論之要義〉,《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2期(1989.01),頁73–106。
    張永儁:〈朱熹的教育哲學思想及其人生價值觀〉,《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6期(1993.01),頁97–120。
    張 璉:〈從自得之學論朱[子]陸[九淵]異同〉,《漢學研究》第13卷 第2期(1995.12),頁119–129。
    黃進興:〈所謂「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制的例證〉,《食貨月刊》第7、8期(1984.11),頁353–364。
    彭 華:〈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史研究—關於方法論的討論與比較〉,《宜賓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頁30–34。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12),頁29–70。
    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 第4期(2000.11),頁572–580。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 第1期(2001.06),頁103–136。
    楊儒賓:〈羅欽順與貝原益軒—東亞近世儒學詮釋傳統中的氣論問題〉,《漢學研究》第21卷 第1期(2005.06),頁261–290。
    楊儒賓:〈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附林月惠之評論及該場討論),《中國文哲通訊研究》第15卷 第3期(2005.09),頁33–74。
    楊儒賓:〈「自性化」與「復性」—榮格與朱子的異時空交會〉,《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12),頁137–160。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 第2期(2006.12),頁1–39。
    楊儒賓:〈性命之書的轉折:理學的經典詮釋〉,《法鼓人文學報》第3期(2006.12),頁77–100。
    楊儒賓:〈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第25卷 第1期(2007.06),頁247–281。
    楊祖漢:〈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12),頁213–240。
    楊澤波:〈橫攝系統與超越存有—從朱子看牟宗三的超越存有論及其缺陷〉,《學術月刊》2005年 第2期,頁63–69。
    蒙培元:〈「所以然」與「所當然」如何統一—從朱子對存在與價值問題的解決看中西哲學之異同〉,《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 第23卷 第1期,頁1–11。
    蔡茂松:〈朱子的四端七情理發氣發問題〉,《中華學苑》第55期(2001.02),頁35–59。
    蔡仁厚:〈朱子性理系統形成的關鍵與過程〉,《哲學與文化》第28卷 第7期(2001.07),頁597–605。
    劉國強:〈唐君毅的哲學方法〉,《鵝湖》第20卷 第1期(1994.07),頁35–39。
    鄧克銘:〈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第19卷 第2期(2001.12),頁33–57。
    劉原池:〈朱熹對張載「心統性情」說的開展〉,《哲學與文化》第32卷 第7期(2005.07),頁25–42。
    謝大寧:〈「詮釋」與「推證」—朱子格物說的再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期(2004.12),頁171–189。
    羅 光:〈朱熹的形上結構論〉,《哲學與文化》第9卷 第6期(1982.06),頁21–3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027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2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701.pdf42KbAdobe PDF2861View/Open
    102702.pdf84KbAdobe PDF2896View/Open
    102703.pdf90KbAdobe PDF2886View/Open
    102704.pdf268KbAdobe PDF21180View/Open
    102705.pdf444KbAdobe PDF21543View/Open
    102706.pdf415KbAdobe PDF22060View/Open
    102707.pdf340KbAdobe PDF21999View/Open
    102708.pdf140KbAdobe PDF2848View/Open
    102709.pdf145KbAdobe PDF2181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