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51428      Online Users : 9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60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607


    Title: 程小青偵探小說中的上海文化圖景
    Shanghai Culture Prospect in Cheng Xiaoqing `s Dective Novels
    Authors: 賴奕倫
    Lai, Yi-Lun
    Contributors: 唐翼明
    Tang,Yi-Ming
    賴奕倫
    Lai, Yi-Lun
    Keywords: 程小青
    霍桑探案
    偵探小說
    上海
    文化圖景
    Cheng Xiaoqing
    Huosang Detect
    Dective Novels
    Shanghai
    Culture Prospect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8 15:27:24 (UTC+8)
    Abstract: 大抵面對一連串戰敗、不平等條約的陰霾,英法日德美各國殖民勢力的入侵,民初上海因為歷史造成地域血緣上的混雜性,掙扎於「華╱洋」夾縫內,注定要以邁向「現代化」作為自我建構身分和翻轉形象的策略。彼時一波波新政策、新思維和新文化景觀衝擊著上海,民初上海的文化歷史舞台,上演著政治性、戰鬥性和革命性等直截的激烈論爭,以及文學性、哲學性和藝術性等間接的表述詰疑。民初上海,因為其獨特的身世背景――租界空間、華洋文化、都市治理、建築形構和住民型態等――已構成一個豐富的文本;如今,再加上歷來研究者建立在這個文本上的批評研究――懷舊記憶、商品消費、新聞產製、建築美學和社會空間實踐等――使它構成一個更為多義和可解讀的龐大文本。
    程小青(1893—1976)創作的《霍桑探案》,作為民初新興的偵探文類,交會著地理學、都市學、社會學、新聞學、犯罪學、心理學、科學和醫學等多方視域,確實值得加以探勘。本論文雖立基在前人對於上海學的研究基礎上,卻針對「偵探――文本――都市文化」之間的緊密關係,作一個更為清晰的分層處理。從《霍桑探案》泰半取材自上海市井民間的文化故事與社會平日的案件觀之,其以小博大之視野,呼應了近現代中國政潮起伏、社會局勢凌替,和民生人心動盪之圖景,則不容小覷。是而,本論文將聚焦於程小青的偵探小說,對其上海文化圖景之內蘊與意涵,作層層之釐析。論文主體分別由地理空間層面、文化記憶層面、傳媒消費層面和醫學科學層面,逐次地展開「街道的表情學」、「日常生活的實踐」、「跨時空之旅」和「從偵察路線圖探討民初上海的醫病關係」層層深入的剖析。
    以地理空間層面言,《霍桑探案》不以考究學理和艱深詞彙的地理學介紹為目的,倒是反過來鑑照了民初上海的地理空間,鮮活地捕捉每個街道的表情──從馬路上的黃包車、馬車、汽車和電車,到街坊里弄的舊石庫門、新石庫門和洋房,均豐富了民初上海立體多層的歷史記憶。
    就文化記憶層面言,《霍桑探案》透過「偵探」的日常生活以實踐一種與市民經常性、韻律性和對話式的互動關係,從而對老上海文化記憶與摩登上海文化風情進行建構。在建構過程中,「小食挑子、老虎灶、孵茶館」和「舞廳、戲院、西餐廳」不啻成為兩組強大的反差和對比,霍桑和包朗將第二組概念視為歧出,力圖拉近與第一組概念的距離,似乎想以此贖救上海文化逐漸掉失、歪斜、墮落的「本」。
    在傳媒消費層面上,以《霍桑探案》作為探討的個案,文本中所展現的「新聞圖景」和「偵探遊戲」,所蘊涵著脈絡化的意義,可從傳媒和消費兩個層面來辨析。以傳媒角度言,新聞報紙不僅被挪用、編織、進入小說的偵探版圖,又成為偵探偵查時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依據。
    由醫學科學層面言,綜合「敘事層面」、「地理景觀」、「身體空間」三層面探討的「偵察路線圖」,可歸納出《霍桑探案》不只勾勒偵探個人的「探案歷程」,還過渡到對社會「醫/病關係」的想像。
    本論文以文學研究為主,偵探理論和文化研究為輔,分為地理空間、文化記憶、傳媒消費和醫學科學等層面論述之,以此勾勒出一幅嶄新的民初上海文化圖景,豐富了偵探小說、上海都市和文化研究的區塊。
    Reference: 說明:按時間順序排列
    一、專 書
    1.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
    2.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
    3.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11)。
    4.唐沅等編,《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彙編》(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5.周憲、羅務、戴耘編,《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7)。
    6.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天宇出版社,1988.9)。
    7.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9.秦亢宗等主編,《中國小說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10.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3)。
    11.陳俊一,《趣談偵探小說》(臺北:銀禾出版社,1991.1)。
    12.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上海通社,1992)。
    13.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文學理論,世界文學,中文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14.吳承惠,〈程小青和《霍桑探案》〉,收錄於蕭金林編,《中國現代通俗小說選評‧偵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頁18-19。
    15.謝昕、羊列容、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3)。
    16.蕭金林,《中國現代通俗小說選評‧偵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17.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10)。
    18.(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真理與方法》(Truth and Method)(下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19.賈植芳、俞桂園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0.李瞻,《世界新聞史》(臺北:三民書局,1993)。
    21.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22.程小青著,范伯群編,《偵探泰斗――程小青》(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4)。
    23.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6)。
    24.范伯群,《中國偵探小說宗匠程小青》(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0)。
    25.鄔昆如,《西洋百位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26.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
    27.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10)。
    28.黃澤新、宋安娜,《偵探小說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29.盧潤祥,《神秘的偵探世界――程小青孫小紅小說藝術談》(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1)。
    30.史梅定,《追憶――近代上海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6)
    31.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6.9)。
    32.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67-1989)――理論與批評」》(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6.9)。
    33.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1996.9)。
    34.程小青,《霍桑探案集》(共六冊)(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2)。
    35.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7)。
    36.李清志,《都市偵探學》(臺北:創興出版社,1997.10)。
    37.于潤琦主編、洪迅點校,《清末民初小說書系――偵探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
    38.吳亮,《老上海‧已逝的時光》(南京:江蘇美術館出版社,1998)。
    39.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40.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41.汪暉、餘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42.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臺北:漢威出版社,1998.2)。
    43.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編,周振德責任編輯,《1840s-1940s上海百年掠影》(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7)。
    44.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8)。
    45.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2)。
    46.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47.周武、吳桂龍,《上海通史‧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8.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當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9.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9.3)。
    50.孔慧怡,《翻譯‧文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1.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12)。
    52.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53.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
    54.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4)。
    55.任翔,《文學的另一道風景:偵探小說史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56.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57.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
    58.賀照田主編,《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
    59.仲富蘭編,《圖說中國社會生活變遷(1840-1949)》(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1)。
    60.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1.劉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場學――中國當代文化市場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62.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63.馬永強,《文化傳播與現代中國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1)。
    64.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
    65.陳平原‧山口守編,《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1)。
    66.高福進,《「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67.方明光,《海上舊夢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68.李康化,《漫話老上海知識階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69.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7)。
    70.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984-1911)(臺北:麥田出版,2003.8)。
    71.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10)。
    72.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History and Memory in the Shadows of Globalization)(香港:Oxford University, 2004)。
    73.陸其國,《老上海迷人風情》(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4.3)。
    74.吳紅婧,《老上海摩登女性》(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4.3)。
    75.李天綱,《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6)。
    76.孟兆臣編,《老上海圖說大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6)。
    77.李天綱,《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6)。
    78.盧漢超,《霓虹燈外:二十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Beyond the Neon Lights: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9.李歐梵,《未完成的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0.時影編著,《民國洋房》(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1)。
    81.吳亮,《老上海洋場時光》(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6)。
    二、西方、日本專書譯著
    1.(法)鮑福(Fortune de Boisgobey)著,上海知新室主人譯,趼廛主人評,《毒蛇圈》,《新小說》第八至二十四號,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8月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2月印行。
    2.林紓、魏易譯,《歇洛克奇案開場》(《血字的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08)。
    3.(美)韋勒克(René Wellek)、華倫(Austin Warren)著,《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Theory of Literature)(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10)。
    4.(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11)。
    5.(法)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11)。
    6.(美)西比奥克(Sebeok,Thomas A.)、伍米克‧西比奥克(Umiker-Sebeok,Jean)著,《福爾摩斯的符號學――皮爾士和福爾摩斯的對比研究》中譯本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
    7.(美)艾恩.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novel)(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7)。
    8.(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絮愷譯,《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10)。
    9.胡經之、王嶽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
    10.(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Mythplogies)(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
    11.(德)沃爾夫岡‧顧彬(Wolfgang Kubin)講演,曹衛東編譯,《關於「異」的研究》(Exotism and Salvatio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0)。
    12.(俄)巴赫金(Bakhtin, Mikhail)著、白春仁等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3.(英)柯南道爾著,程小青譯,《福爾摩斯探案全集:血字的研究》(臺北:世界書局出版社,1998.2)。
    14.(日)川崎賢子,〈大眾文化成立期における〈探偵小說〉ジャンルの変容〉,川本三郎,《大眾文化とマスメディア》(東京:岩波書店,1999)。
    15.(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9.7)。
    16.(法)莫里斯.納布朗(Leblanc, Maurice)著、文俊淩譯,《智鬥福爾摩斯》(臺北:角色文化出版社,1999.9)。
    17.(美)雷內‧韋勒克(René Wellek)著,張今言譯,《批評的概念》(Concepts of Criticis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12)。
    18.(法)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La soci& eacute;té de consommation)(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9.(英)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0.(奧)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常宏、徐偉譯,《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0)。
    21.(美)安德森森‧班納迪克(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
    22.(義)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11)。
    23.(美)阿瑟‧阿薩‧柏傑(Berger, Arthur Asa)著、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1)。
    24.(英)約翰‧斯道雷(John Storey)著,楊竹山、郭發勇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二版)》(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
    25.(英)史屈納迪(Dominic Strinati)著,閻嘉譯,《通俗文化理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lar Culture)(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
    26.(法)布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
    27.(英)弗蘭克‧莫特(Frank Mort)著,余寧平譯,《消費文化――20世紀後期英國男興氣質和社會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5)。
    28.(法)盧布朗(Leblanc, Maurice)著,陳藍、林兒譯,《怪盜與名偵探》(臺北:小知堂文化出版社,2001.6)。
    29.(日)樽本照雄編,《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
    30.(英)柯南.道爾(Doyle, Conan)著、丁鍾華等譯,《福爾摩斯探案全集》(The CompleteSherlock Holmes)(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1)。
    31.(美)亞瑟‧阿薩‧伯傑(Arthur Asa Berger)著,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Everyday Lif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2)。
    32.(英)約翰‧史都瑞(Storey, John)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臺北:巨流出版社,2002.5)。
    33.(法)柯比意(Le Corbusier)著,葉朝憲譯,《都市學》(Urbanisme)(臺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2.7)。
    34.(加)芮夫(Edward Relph)著,謝慶達譯,《現代都市地景》(臺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2.10)。
    35.(法)弗蘭克.埃夫拉爾(Evrard, Franck)著、談佳譯,《雜聞與文學》(Faits divers et literature)(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
    36.(法)達維爾.方丹(de la Fontaine)著,陳靜譯,《詩學――文學形式通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
    37.(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德萊爾》(臺北:臉譜出版社,2003.3)。
    38.(英)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10)。
    39.(美)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丁寧譯,《媒體文化――介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0.(英)馬丁‧菲多(Martin Fido)著,徐新、金光輝、王曄、葉建軍譯,《福爾摩斯的世界》(The World of Sherlock Holmes)(北京: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3)。
    41.(美)開文‧林區(Kevin Lynch)著,宋伯欽譯,《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臺北:臺隆書店,2004.10)
    42.(英)海默爾(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5.3)。
    43.(美)迪克•瑞利、麥克阿裡斯特著,劉軍平、朱靜、李娜、袁婷譯:《偵探福爾摩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5)。
    44.(美)迪克‧萊利(Dick Riley)、潘‧麥克阿莉絲特(Pam McAllister)著,黃政淵譯,《煙鬥、帽子、放大鏡裡的福爾摩斯》(臺北:圓神出版社,2006.2)。
    三、中文期刊論文
    1.知新室主人,〈《毒蛇圈》譯者識語〉,《新小說》第8號,1904。
    2.程小青,〈怎麼樣試驗空氣的壓力》,《學生雜誌》第8卷第3號,1921.3。
    3.程小青,〈人類學上的新發見〉,《學生雜誌》第9卷第9號,1922.9。
    4.程小青,〈偵探小說作法一得〉,《小說世界》第12卷第6期,1925。
    5.程小青,〈論偵探小說〉,《新偵探》創刊號(上海:上海藝文書局,1946)。
    6.陳鏡波,〈軟派文學與拙作〉,《臺北文物》第3卷第3期,1954.12,頁68-69。
    7.陳敬之,〈程小青與偵探小說〉,《暢流》第61卷第1期,1980.2,頁36-40。
    8.鄭逸梅,〈人壽室憶往錄之5:偵探小說家程小青〉,《大成》第133期,1984.12,頁51-54。
    9.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十七集下冊,1988.12,頁141-194。
    10.伊哲(Wolfgang Iser)著,單德興譯,〈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中外文學學》第19卷第12期,1991.5,頁85-103.
    11.關國煊,〈程小青(1893-1976),《傳記文學》第59卷2期,1991.8,頁149-150。
    12.黃永林,〈中國公案小說與西方偵探小說的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第3期,1994,頁41-45。
    13.宋安娜、黃澤新,〈西方偵探小說的發展趨勢〉,《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頁58-65。
    14.孔慧怡,〈殊途不同歸――論譯本作為譯入語文化產品的意義〉,《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第3期,1995,頁4-6。
    15.王光明,〈偵探文學與城市〉,《小說評論》第6期,1995,頁58-62。
    16.湯哲聲,〈等待超越:偵探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1996,頁112-119。
    17.宋安娜、黃澤新,〈中國偵探小說的發展趨勢〉,《天津師大學報》第5期,1996,頁61-65。
    18.郭延禮,〈近代翻譯偵探小說述略〉,《外國文學研究》第3期,1996,頁81-85。
    19.孔慧怡,〈還以背景,還以公道――論清末民初英語偵探小說中譯〉,《通俗文學評論》第4期,1996,頁24-36。
    20.李歐梵講、蔡芳玲記錄,〈「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四○至六○年代」研討會記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期,1996.9,頁53-76。
    21.孔慧怡,〈以通俗小說為教化工具:福爾摩斯在中國(1896-1916)〉,《清末小說》第19號,1996.10,頁 46-53。
    22.劉為民,〈論白話偵探小說的新文學性質〉,《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頁74-79。
    23.曾永義,〈民間文學、俗文學、通俗文學命義之商榷〉,《國文天地》第148期,1997.9,頁18-29。
    24.袁洪庚,〈舊瓶中的新酒:玄學偵探小說論〉,《蘭州大學學報》第26卷1期,1998,頁127-134。
    25.朱潔美,〈英美偵探小說兩大創作模式淺論〉,《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期,1998,頁64-66。
    26.孔慧怡,〈晚清翻譯小說中的婦女形象〉,《中國比較文學》第2期,1998,頁71-87。
    27.王德威主持,李翠芝記錄,〈「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40――60年代」第三次研討會記錄――國家論述與民間文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期,1998.3,頁55-68。
    28.蔣秋華主持,蔡芳玲記錄,〈「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40至60年代」第二次研討會記錄――國家政策與通俗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期,1998.3,頁29-54。
    29.孔慧怡,〈中國翻譯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國翻譯》第1期,1999,頁12-14。
    30.孔慶東,〈抗戰時期的偵探滑稽等小說〉,《涪陵師專學報》第15卷第2期,1999.4,頁7-13。
    31.唐翼明,〈毛澤東講話與趙樹理方向〉,《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印行,1999.12),頁39-54。
    32.燕世超,〈「中國偵探小說第一人」程小青〉,《江淮文史》第2期,2000,頁133-135。
    33.鄭曉薇、馬建明,〈試論偵探小說的創作土壤〉,《湖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2000,頁53-55。
    34.胡和平,〈偵探小說,百年中國文學中的特殊現象〉,《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第1期,2000,頁80-82。
    35.馬驥伸,〈大眾媒體的品味與受眾的互動影響〉,《社教雙月刊》第98期,2000.8,頁11-13。
    36.王瑾著、王昶中譯,〈中國大眾文化研究中的國家問題〉,《臺灣社會研究》第39期,2000.9,頁153-190。
    37.陳薏如,〈報紙副刊連載小說的大眾性〉,《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9期,2000.9,頁350-364。
    38.袁洪康,〈解構中的建構:兩樁案件的偵探小說程式分析〉,《蘭州大學學報》第29卷第6期,2001,頁10-17。
    39.苗懷明,〈從公案到偵探――論晚清公案小說的終結與近代偵探小說的生成〉,《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1,頁47-66。
    40.袁洪庚,〈歐美偵探小說之敘事研究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3卷第3期,2001.5,頁223-229。
    41.胡和平,〈試談中國偵探小說〉,《理論與創作》第6期,2001.6,頁63-65。
    42.袁洪康,〈轉折與流變:中國當代玄學偵探小說發生論〉,《文藝研究》第2期,2002,頁74-82。
    43.李世新、高建青,〈中國近代偵探小說發生的意義及其現代性思考〉,《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2,頁72-73。
    44.洪喜美,〈一九三○年代語文大眾化爭論的探討〉,《近代中國》第148期, 2002.4,頁136-162。
    45.張萍,〈偵探文學在中國的兩次譯介熱潮及其影響〉,《中國翻譯》第23卷第3期,2002.5,頁53-55。
    46.高傑,〈論文化視野中的偵探文學〉,《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3卷第3期,2002.5,頁72-76。
    47.許磊,〈文本讀解與翻譯策略――談近代偵探小說的譯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2002.12,頁91-94。
    48.胡和平,〈個性突出,多級對立――談中國偵探小說的人物形象〉,《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8卷第6期,2002.12,頁158-159。
    49.李勇,〈通俗文學與現代性關聯〉,《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03,頁31-36。
    50.黃薇,〈溝通中西偵探小說的橋樑――程小青〉,《學海》第2期,2003.2,頁190-192。
    51.李德超、鄧靜,〈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翻譯熱潮探源〉,《天津外過國語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3.3,頁1-6。
    52.徐朝友,〈鴛鴦蝴蝶派對柯南道爾小說女性形象的移植〉,《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3.11,頁714-718。
    53.梁虹,〈大眾傳媒技術與個體感知的嬗變――麥克盧漢相關思想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第6期,2004,頁59-63。
    54.郭奇正,〈上海租界時期中產階級城郊宅地的社會生產〉,《地理學報》第35期,2004,頁57-59。
    55.李歐梵,〈福爾摩斯在中國〉,《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04,頁8-15。
    56.姜維楓,〈時長變形與時序變形――談《霍桑探案》的敘述時間〉,《濟南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4,頁43-46。
    57.王潤華,〈駱駝祥子沉淪之旅的三個驛站――人和車廠、毛家灣大雜院、白房子〉,《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2),頁103-115。
    58.姜維楓,〈談《霍桑探案》的語言特徵〉,《濰坊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2004.5,頁69-73。
    59.姜維楓,〈實踐之外的探索――程小青的偵探小說理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4.6,頁149-151。
    60.胡和平,〈談偵探小說中的思維方式〉,《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3期,2004.6,頁80-82。
    61.于啟宏,〈中國現代翻譯偵探小說的意義〉,《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7期,2004.7,頁18-21、26。
    62.丁燦,〈當代中國偵探類小說敘事策略淺析〉,《理論與創作》第2期,2005,頁19-21。
    63.楊劍龍,〈論鴛鴦蝴蝶派偵探小說的敘事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2005,頁57-70。
    64.袁洪庚,〈現代英美偵探小說起源及演變研究〉,《國外文學》第4期,2005,頁60-69。
    65.王巧俐、朱振武,〈西方偵探小說模式的創立〉,《遼甯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5.3,頁96-99。
    66.余君偉,〈都市空間實踐和現代性問題――試論浪漫時期至維多利亞前期幾位作家的倫敦遊記〉,《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7,頁22-23。
    67.孫麗華,〈從明清公案小說看小說模式的發展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4期,2005.9,頁56-62。
    68.劉文,〈拉康的鏡像理論與自我的建構〉,《學術交流》第7期,2006,頁24-27。
    69.陳建華,〈由精察轉向公正――論唐代至元代之間公案文學關注焦點的轉變 〉,《四川戲劇》, 第4期,2006,頁73。
    70.李世新,〈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合流的社會文化探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6,頁160-162。
    71.余傑,〈不徹底的「虛無」――從晚清小說《女偵探》談起〉,《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第4期,2006,頁20-29。
    72.張昀,〈論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翻譯熱之原因〉,《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期,2006,頁73-76。
    73.王永霞,〈偵探小說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6,頁77-79。
    四、英文專書、期刊論文
    1.Arthur H. Smith.(1914)“Proverb and Common Sayings”, Shanghai: The American Preabyterian Mission.
    2.Freeman, R. A.(1924)“The art of the detective story”, London: Dodd, Mead.
    3.Sayers, D. L.(1929)“The omnibus of crime. Introduction to The Omnibus of Crime”, New York: Payson and Clarke.
    4.Alfred Schutz (1964) “Mozart and the Philosophers”, Collected Papers, vol. 2,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p.199.
    5.Eco, U. (1966). ‘Narrative Structures in Fleming’, “Role of the Reader: Explorations in the Semiotics of Texts”, Bloomington: Indiana, 1979, pp.144-172.
    6.Tews Ruth M. (1968) ‘Bibliotherapy’,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2. New York: Marcel Dekker,pp.99.
    7.Todorov, Tzvetan.(1977). The Poetics of Prose, Trans. Richard Howard,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
    8.Donna Bennett.(1979) ‘The detective story: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he genre’, “PTL: A Journal for Descriptive Poetics and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vol. 4, pp.233-266.
    9.Porter. (1981)“ The Pursuit of Crime: Art and Ideology in Detective Fic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10.Morson, Gary Saul. (1981) “The Boundaries of Genre: Dostoevsky’s Diary of a Writer and the Traditions of Literary”, Utopia,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11.Stephen Karetzky. (1982) “Reading Research and Librarianship : A History and Analysis”,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2.Kevin Pender. (1983) “The Role of the School Library Resource Centre in the School’s Reading Programme”, School Librarian 31,pp.211.
    13.Mieke Bal. (1985) “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14.Gerald Prince(1987).“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 University of Nebraska .
    15.Rimmon-Kenan, Sholmith.(1989)“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16.Fiske,J. (1989) “Reading the popular”, London and N.Y.
    17.Hermansky, H. (1990) “Perceptual linear predictive (PLP) analysis of speech”, J. Acoust. Soc. Am.
    18.Bennett, Tony.(1990)“Popular Fiction: Technology, ideology, production, read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Zizek Slavoj, Looking Awry.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Cambridge, MIT Press.
    20.Fiske,J. (1992) “The culture economy of fandom”, L.A: Lewis.
    21.Fiske,J. (1992)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London and N.Y.
    22.M. S. Sanders and E. J. McCormick. (1993) “Human factors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McGraw-Hill.
    23.Doyle, Conan. (1994) “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London: Penguin Books.
    24.Pyrhönen, Heta. (1994) “Murder from an Academic Angl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Detective Narrative”, Columbia: Camden House.
    25.Farnell B. (1995) “Human Actions and Signs in Cultural Context: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in Movement and Dance”. Metuchen, NJ: Scarecrow.
    26.Donald, J.(1995)“The city, the cinema: Modern spaces. In C. Jenks, Visual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77-95.
    27.Appadurai, Arjun.(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p.33-37.
    28.Patricia Merivale.(1998) “The Metaphysical Detective Story from Poe to Postmodernism,. Patricia Merivale and Susan Elizabeth Sweene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9.McLuhan, Marshall.(1999)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Introduction by Lewis Lapham. Cambridge: MIT, pp. 3-47.
    30.Flandrin, Jean-Louis.(1999) “Food : a culinary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Jean-Louis Flandrin and Massimo Montanari”, translated by Clarissa Bosfo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31.Kinkley, Jeffrey C. (2000) “Chinese Justice, The Fi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32.Eileen R. (2000) ‘Meehan, Leisure or Labor? Fan ethnography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Ingunn Hagen and Janet Wasko, “Consuming Audience?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in Media Research”, US: Hampton.
    33.Rowland, Susan. (2001) “From Agatha Christie to Ruth Rendell: British women writers in detective and crime fiction.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34.King-fai Tam. (2001) ‘The Traditional Hero as Modern Detective: Huo Sang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The Post-Colonial Detective”,New York: Palgrave Publishers,pp. 140-158.
    五、學位論文
    1.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保淳先生指導,1996.6)。
    2.朱定愛,《論程小青的偵探小說》(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吳建波先生指導,2002.5)。
    3.游任濱,《現代巴別塔?――生命科技論述中的身體圖像及其倫理意涵》(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靜伶博士指導,2002.7)。
    4.姜維楓,《程小青與《霍桑探案》研究》(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武潤婷先生指導,2003.4)。
    5.呂淳鈺,《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英哲、黃美娥先生指導,2004.7)。
    6.鄧小紅,《《霍桑探案》中的現代傳媒符碼》(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劉進才先生指導,2005.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2151009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009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09201.pdf84KbAdobe PDF2858View/Open
    51009202.pdf150KbAdobe PDF2905View/Open
    51009203.pdf140KbAdobe PDF2975View/Open
    51009204.pdf171KbAdobe PDF21064View/Open
    51009205.pdf412KbAdobe PDF21774View/Open
    51009206.pdf589KbAdobe PDF21662View/Open
    51009207.pdf603KbAdobe PDF22304View/Open
    51009208.pdf591KbAdobe PDF21370View/Open
    51009209.pdf531KbAdobe PDF21447View/Open
    51009210.pdf214KbAdobe PDF2937View/Open
    51009211.pdf328KbAdobe PDF21460View/Open
    51009212.pdf7227KbAdobe PDF2175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