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462280      Online Users : 10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306


    Title: 爭議型政策的協商式參與過程之研究─以「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制定過程為例
    Authors: 莊祐瑄
    Contributors: 莊國榮
    莊祐瑄
    Keywords: 規則制定
    政策爭議
    政策參與
    協商
    校園輔導管教政策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9 13:07:23 (UTC+8)
    Abstract: 民主政治涉及了多方利益的競逐、結盟與協調,在決策階段未化解的政策爭議將成為執行的問題,而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共識、支持與配合也往往是政策能否順利執行的關鍵。因此,本文主要關注的問題即為行政機關如何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化解爭議,並與利害關係人達成政策共識。本文以「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為研究個案,探討在校園輔導管教與體罰問題衝突對立不斷,且因教育基本法零體罰條款的通過而更顯爭議的政策環境下,教育部如何納入利害關係人、教育團體以及學者專家的多元參與,並使各方參與者達成共識而完成「注意事項」的修訂。
    本文透過深度訪談以及既有的文獻資料蒐集,分析「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與進行方式、得以形成共識的原因、制定過程的特殊性以及「注意事項」的評價與執行成效。研究發現,「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在形式上雖與其他政策或法令制定過程相似,實際上則是一次特殊且成功的法規制定協商實務。「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讓原本立場不同的團體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透過不斷的溝通妥協與意見整合,在與會者皆具專業性與代表性,並願意密集參與會議深入討論、有負責意見整合之協調者協助會議順利進行以及發布時限的限制等條件成立的情況下,擬出各參與代表皆能認同的共識版本;後續也透過網路公告、公聽會和說明會的方式廣納教師與社會大眾的意見,因此獲得各界的正面評價,就教育部與人本校園體罰調查看來,在違法管教措施的遏止上也有初步成效。惟「注意事項」雖符合各界期待,在後續的執行方面則仍需加強落實。
    教育部此次訂定「注意事項」的成功經驗應可作為日後行政機關訂定政策或法規的參考,亦顯現在政策實務上確實能透過利害關係人或團體代表的參與及協商化解政策爭議,制定出符合共識的政策方案。
    Reference: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編輯部(2007)。台灣反體罰運動里程碑。人本教育札記,211,8-11。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編輯部(2004)。近七成中小學生在校遭體罰─將推動台灣成為第三十六個立法禁止體罰國家。人本教育札記,179,38-39。
    王震武、林文瑛(1994)。升學制度與升學症候群,載於羊憶蓉、林全等著,台灣的教育改革(頁502-533),台北市:前衛。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王叢虎、牛文展、任端平、宋凯利 (2005)。政治體制中的行政法(K. F. Warren原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8)。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三版)。台北市:五南。
    李介至、林美伶(2000)。國中教師管教現況與問題。中等教育,51(2),67-76。
    李彥慧(2005)。學校管教與正當法律程序--以美臺學校管教之比較為範圍。中等教育,56(5),78-96。
    李建良(2007a)。老師,妳(你)在怕什麼?也談「零體罰條款」的真義。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1,1-7。
    李建良(2007b)。老師應多體諒、勿體罰─零體罰條款之規範意旨。人本教育札記,214,98-102。
    李震山(2007)。行政法導論(七版)。台北市:三民。
    李真文(2008)。教育上懲罰運用的正當性。教育實踐與研究,21(1),33-63。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何明修(2006)。重構國家與教師的關係:朝向統合主義的利益組織中介。研究台灣,1,5-57。
    何琦瑜(2007)。《天下》品格教育大調查─教與罰的掙扎。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頁80-92)。台北市:天下雜誌。
    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
    林永淵(2000)。教師組織運作與瓶頸。師友,394,10-14。
    林 斌(2006)。中英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法學之觀點。教育研究集刊,52(4),107-139。
    林佳範(2008)。憲法的原理原則與教師的輔導管教,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三版)(頁176-193)。台北市:五南。
    林明鏘(2005)。行政命令之聽證程序─以全民健保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為例。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頁207-239),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
    林秀蓮(2005)。行政程序法有關聽證制度之檢討。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頁263-296),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
    林靜淑(1997)。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松敏麗(2006)。文教類非營利組織參與公共政策過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
    周聖心(1999)。細說從頭─一段人本歷史小故事。人本教育札記,24,5-9。
    洪鼎堯(2008)。懲罰的極限。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著,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三版)(頁37-40)。台北市:五南。
    吳一藝、吳福源(2007)。國民小學實施友善校園成效與相關問題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0(2),165-207。
    吳芝儀(2007)。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的輔導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4,5-15。
    吳重禮 (2007)。利益團體。載於陳義彥(主編),政治學(二版) (頁499-527)。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6)。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4-135。
    吳沛璇(2006)。非營利組織教育政策參與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未出版。
    吳宛真(2005)。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之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未出版。
    周怡君(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許育典(2007)。教育法。台北市:五南。
    許秋萍(2004)。我國民間教育利益團體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主婦聯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未出版。
    許朝信(2001)。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以教育基本法制定為例。教育制策論壇,4(1),167-19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志平(2006,12月13日)。台灣第109國立法禁體罰 學生可國賠。聯合報,A6版。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2001)。Lindblom, C. E.& Woodhouse, E. J.著。最新政策制定的過程(The Policy-Making Process)。台北市:韋伯文化。
    陳恆鈞、蔣麗君、韓家瑩、侯淑嫣、周劭彥(譯)(2004)。Weimer D. L. & Vining A.R著。最新政策分析:概念與實踐(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台北市:韋伯文化。
    陳明堂、郭宏榮(2007)。行政程序法上聽證運作之實務與技巧。研考雙月刊,31(3),41-49。
    陳雅貞(2007)。從教師輔導管教落實人權教育。國民教育,47(4),34-45。
    陳智華(2005,4月8日)。零體罰未配套班級管理難度升高。聯合報,C8版。
    莊玉如(2005)。師資培育制度變革與制定過程之分析。教育研究(高師),13,57-68。
    莊國榮(2007)。告別體罰-培養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師友,482,10-15。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孫志麟(2007)。舊問題/新挑戰:學生輔導與管教政策。竹縣文教,36,1-6。
    高有智、曾薏蘋(2006,12月3日)。台灣是全球第一O九個立法國家 校園零體罰立法 連罰站都不行。中國時報,15版。
    黃光輝(2005)。環境影響評估之諮詢參與機制與聽證制度。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頁241-261),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
    黃武雄(1996)。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市:遠流。
    黃武雄(1991)。專制民族的烙記─體罰事件初探。人本教育札記,28,4-12。
    黃碩斌(2005)。台灣道德教育問題分析--以體罰作為分析指標。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黃維明、何琦瑜(2007)。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頁100-109)。台北市:天下雜誌。
    黃木蘭(2007)。教育難以面對的真相-學生管教問題。師友,482,22-26。
    黃旭田(2006)。「友善校園」的困境、反省與推動策略。全國律師,10(6),33-37。
    黃柏勳(2008)。臺灣中小學教科書一綱多本政策制訂過程分析。學校行政,53,254-271。
    黃富源(2002)。反對暴力,不管他批著什麼樣的外衣?。人本教育札記,152,79。
    馬向忠(2003)。我國中央及地方教師組織參與教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俊榮、張文貞(1992)。環境行政上的協商─我國採行美國「協商式規則訂定」之可行性。經社法治論叢,10,83-116。
    葉俊榮(2003)。二元民主與行政程序。載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程序法之檢討、傳播行政之爭訟(頁27-61)。台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
    葉俊榮(2006)。行政命令,載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三版)(頁389-474)。台北市:元照。
    董保城(1997)。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載於董保城著,教育法與學術自由(頁251-281)。台北市:月旦。
    湯德宗(2006)。行政程序法,載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下)(三版)(頁26-155)。
    詹智慧(2002)。家長動起來。台北市:聯經。
    張瀛之(2005,6月15日)。零體罰逾6成家長反對。中國時報,C1版。
    楊巧玲(2007)。友善校園,對誰友善?。教育研究月刊,154,42-53。
    楊蕙菁(1996,4月9日)。六十八個民間社團聲明:教育部開時代倒車的作法應收回開放「打手心」 教育理念棄守。聯合報,6版。
    傅麗英(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頁325-395)。台北市:智勝文化。
    賴光祺(2008)。「輔導與管教辦法注意事項」修訂過程評析。中等教育,59(2),100-113。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台北市:前衛。
    顏國樑(2001)。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內容分析、特色及建議。學校行政,13,89-100。
    謝小芩(2003)。對抗、競爭與合作:台灣民間教育改革團體與學校體制的互動模式─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為例。載於黃顯華、孔繁盛(主編),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夥伴協作(頁19-47)。香港新界:中文大學。
    謝季桓(2007)。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謝卓君(2004)。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描繪:以我國教育基本法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2(5),3-31。
    謝碧瑩(2004)。全國教師會之集體行動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
    蘇進棻(2007)。台灣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和社區教育現況分析。研習資訊,24(2),27-35。
    Balla S. J. (2000). Legislative Success and Failure and Participation in Rule 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0(3), 633-653.
    Bingham, L. B., Nabatchi, T. & O`Leary R. (2005). The New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for Stakeholder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of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5), 547-558.
    deLeon, P., & deLeon, L. (2002). What Ever Happened to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2(4), 467-492.
    Florino, D. J.(1988). Regulatory Negotiation as a Policy Proce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8(July/Aug.), 764-774.
    Furlong, S. R.(1997). Interest Group Influence on Rule Making. Administrtion & Society, 29(3), 325-347.
    Furlong, S. R.(1998).Political influence on the bureaucracy: The bureaucracy speak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8(1),39-65.
    Furlong, S. R. & Kerwin, C. M.(2005). Interest Group Participation in Rule Making:A Decade of Chang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5(3), 353-370.
    Golden M. M.(1998). Interest Group in the Rule-Making Process: Who Participate? Whose Voices Get Heard?.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 245-270.
    Perritt, H. H.(1986). Negotiated Rulemaking in Practice.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5(3), 482-495.
    Kerwin, C. M. & Langbein,L I.(2000). Rugulatory Negoti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Rule Making: Claims, Counterclaim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0(3), 599-632.
    Kerwin, C. M.(2003). Rulemaking: How Government Agencies Write Law and Make Policy.third edition.Washin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Langbein,L I.(2002).Responsive Bureaus, Equity, and Regulatory Negotiation: An Empirical View.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21(3), 449-464.
    Rowe G. & Frewer L. J.(2000).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5(1), 3-29.
    Rosenbloom, D. H. & Kravchuk, R. S.(2002).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fifth edition). New York : McGraw-Hill.
    Ryan C. M.(2001).Leadership in Collaborative Policy-Making : An Analysis of Agency Roles in Regulatory Negotiation. Policy Science, 34, 221-245.
    West, W.(2005). Administrative Rulemaking: An Old and Emerging Litera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6), 655-668.
    West, W. F. (2004). Formal Procedures, Informal Processes,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in Bureaucratic Policy Making: An Institutional Policy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 66-80.
    Williams, J. A.(2000). The Delegation Dillema: Negotiated Rulemaking in Perspective. Policy Studies Review, 17(1), 125-146.
    Yackee, S. W.(2006). Sweet-Talking the Fourth Branch: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Group Comments on Federal Agency Rule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6, 103-124.
    Yang, K. & Callahan, K.(2007). Citizen Involvement Efforts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Participatory Values, Stakeholder Pressure,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a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2), 249-26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4256011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6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01101.pdf94KbAdobe PDF2872View/Open
    601102.pdf136KbAdobe PDF2913View/Open
    601103.pdf121KbAdobe PDF2876View/Open
    601104.pdf138KbAdobe PDF2774View/Open
    601105.pdf466KbAdobe PDF21068View/Open
    601106.pdf399KbAdobe PDF21858View/Open
    601107.pdf193KbAdobe PDF2867View/Open
    601108.pdf638KbAdobe PDF21374View/Open
    601109.pdf172KbAdobe PDF2897View/Open
    601110.pdf278KbAdobe PDF21687View/Open
    601111.pdf262KbAdobe PDF21027View/Open
    601112.pdf153KbAdobe PDF292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