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871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097/141043 (78%)
造访人次 : 46402278      在线人数 : 11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871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18


    题名: 酒醉駕車之酒精測試檢定與檢查身體
    Alcohol concentration testing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drunken driving
    作者: 楊汝滿
    Yang, Ju Man
    贡献者: 何賴傑
    Her, Lai jier
    楊汝滿
    Yang, Ju Man
    关键词: 酒醉駕車
    酒測
    檢查身體
    drunken driving
    BAC
    physical examination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10-04-09 15:01:38 (UTC+8)
    摘要:    酒醉駕車可能同時涉及行政違序行為及刑事犯罪行為,而血液中酒精濃度更為判定行為責任之重要準據,現行警察職權行使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及刑事訴訟法就呼氣或抽血取得行為人酒精濃度數值固有相關規範,惟並未確切掌握其為干預基本權之性質,以致規範不完備而有違反正當法律程序之虞。本文第一章即先就問題之緣起、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作一全面性之概述。
       第二章探討酒醉駕車所涉及之行政責任及刑事責任。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自民國57年立法以來,迄今已六度修正提高酒醉駕車之裁罰標準,88年4月間刑法增訂185條之3不能安全駕駛罪,將酒醉駕車入罪化;而授權警察得下命強制抽血檢測酒精濃度之規定則係於90年1月間增訂,而92年間警察職權行使法之修訂,使警察發動酒測得有較為明確之授權依據,然而實務運作上仍存有諸多爭議,並因酒駕可能僅為行政責任、亦可能同時涉及刑事責任,致使強制抽血檢測酒精濃度措施究屬警察的行政調查手段,抑或已屬犯罪偵查領域而應適用更為嚴謹的程序規範,即應加以釐清以杜合法性之爭議。
       第三章探討強制抽血檢測酒精濃度所涉及之基本權,就人身自由權、身體不受傷害權、隱私權及不自證己罪原則逐一探討。首先概述上開基本權之權利內涵,確認其是否屬我國憲法所保障之基本權,如為肯定,再探討強制抽血檢測酒精濃度是否侵害該基本權。而依本文之觀察,強制抽血酒測應已侵及人身自由權、身體完整不受侵犯權及隱私權。
       第四章採用比較法研究,探討強制採血以取得血液中酒精濃度數值作為刑事犯罪證據使用,在刑事訴訟法之體系定位為何,並比較92年1月刑事訴訟法就侵入體內取證之行為在修法前後之法規依據、相關學說爭議及實務運作情況。其次,基於鑑定之檢查身體規定係繼受自德國刑事訴訟法第81條a,因此本章中除著重於追本溯源,以德國立法例作為主要的外文文獻參考資料,透過對於德國法的立法解釋、學說見解及實務案例的分析,希望能對檢查身體制度在我國制度定位上有一定的幫助外,並輔以美國法上對於檢查身體的相關案例與見解,期能進一步釐清檢查身體制度的意義及定位。
       第五章探討現行檢查身體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體系定位,以其乃為具有強制處分性質之措施,惟在現行法卻有定位不明之憾,形式上固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惟在實質合法性上則似不盡符合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未來修法上實應明確訂定該等強制處分發動的程序與實體要件、執行規範、事後審查與救濟規定,期能同時兼顧人權保障與實體真實之發現。
       第六章則綜合整理歸納各章論述重點,並認未來檢查身體在刑事訴訟法上有明確規範後,現行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授權警察得逕為下命移送醫療檢驗院所強制抽血之規定則亦有相應調整之必要性,期以程序正義保障實體之正義,落實法治國原則保障人民權益之價值理念。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DWI) may involve in disordering administrative law or committing criminal crime, which mainly depends on the person`s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BAC). According to the Police Act, the Act Governing the Punishment of Violation of Road Traffic Regulations and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we have relevant regulations for BAC measurement (a mass of alcohol per volume of blood) through breath alcohol testing or blood testing. These regulations, however, are fragmented and against due process because of violating the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people. Therefore, I begin at overview of the origin of the studies, the purpose of studies, the methodology of studies and the range of studies in Chapter 1.
    In Chapter 2, I discuss responsibility of DWI in administrative code and criminal code. According to the Act Governing the Punishment of Violation of Road Traffic Regulations (which enacts in 1968), we have revised standard and raised the penalty on DWI. In April 1999, the Criminal Code revised and augmented Article 185-3- not safety driving crime. That is, criminalization of DWI. In January 2001, the police are authorized to implement BAC testing due to law augment. The revises of the Police Act grant the police to enforce BAC testing while there are disputes in practice. DWI maybe just against administrative liability or involve criminal li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us, the enforcement of BAC testing belongs to either the methods of the police administrative investigation or the field of delinquency investigation. If it belongs to the latter, we should adapt due process more strictly so that we could prevent legality from disputes
    In Chapter 3, I discuss the enforcement of BAC testing in accordance with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people, including personal freedom, defense of bodily harm, privacy right and Principle of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First of all, we should make sure whether the content of nature rights corresponds to Constitution or not. When it is approval, we will discuss whether the enforcement of BAC testing trespasses on nature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the enforcement of BAC testing against personal freedom, defense of bodily harm and privacy right.    
    In Chapter 4, I us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order to obtain a mandatory BAC value as criminal evidence in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Besides, I compare the evidence obtained by body invasion before and after amending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in January 2003, the disputes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Secondly,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provided by the German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Article 81 a, we not only use the German legislation as major reference but also analyze the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 insights and practical cases of German Law. We are eager to anchor our system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ssociated with relevant the US cases and insights so that we can further adv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Chapter 5, I discuss the present physical inspection in our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due to its compulsory measure. It is a pity that, however, the present criterion for physical inspection is invalid. Although it conforms to principle of legal reservation, it does not consist with due process of law on the real legitimacy. We should consider due process of compulsory measure as well as substantive requirements, execution regulations, retrospective review and remedy when we amend the law in the future. By doing so, we not only protect human rights but also discover the substantive reality.
    In Chapter 6, I summarize the keynotes of all chapters and consider clearly definition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The Act Governing the Punishment of Violation of Road Traffic Regulations, which empowers the police to transfer the suspects to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for blood testing, should adjust accordingly. By doing so, we can protect the entity of justice through due process and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constitutional state. That is, to secure the interest of human rights.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依發表先後排序)
    一、 教科書與專書
    1. 司法院第二廳編輯,《西德刑事訴訟法》,1990年3月。
    2. 蔡墩銘譯,《德日刑事訴訟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7月,初版1刷。
    3. 李昌珂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1995年5月,初版1刷。
    4. 法治斌研究主持,《行政檢查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96年6月,初版1刷。
    5.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1997年12月,重訂12版。
    6. Claus Roxin 著,吳麗琪譯,《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7.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中華民國憲法》,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1月,修訂版。
    8. 粱添盛,《警察權限法》,作者自版,2000年11月,2版1刷。
    9. 林鈺雄,《搜索扣押注釋書》,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版1刷。
    10.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冊)》,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修訂5版1刷。
    11. 張家洋,《行政法》,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增訂3版1刷。
    12.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制度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版1刷。
    13.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中華民國憲法》,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10月,修訂3版3刷。
    14. 李震山,《警察法論-警察任務編》,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15.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證據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1月,初版1刷。
    16.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二)》,作者自版,2003年4月,2版1刷。
    17. 黃東熊、林朝榮、黃朝義、柯耀程、林俊益、王兆鵬、葉建廷、張麗卿、朱朝亮、劉秉鈞、何賴傑、陳運財、吳景芳合著,《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3年6月,初版,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一)》,作者自版,2003年9月,初版3刷。
    19. 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
    20. 黃朝義,《犯罪偵查論》,漢興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1刷。
    21. 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公益信託法治斌教授學術基金出版,2004年5月,初版1刷。
    22.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增訂9版3刷。
    23.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5版1刷。
    24. 黃東熊、吳景芳合著,《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6版1刷。
    25. 王兆鵬,《新刑訴‧新思維》,作者自版,2004年10月,初版1刷。
    26. 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1刷。
    27. 林宜民撰寫∕呂太郎審查,《依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論法庭活動-以鑑定為中心》,臺灣南投地方法院印行,2004年11月。
    28. 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作者自版,2004年12月,初版1刷。
    29. 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合著,《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初版1刷。
    30.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概要》,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修訂7版1刷。
    31.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修訂5版。
    32.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修訂6版1刷。
    33. 梁添盛,《警察法專題研究(二)》,作者自版,2006年8月20日,2版1刷。
    34.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4版3刷。
    35.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一品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36.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冊)》,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7版1刷。
    37. 李翔甫,《從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警察實施酒測之職權》,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初版1刷。
    38.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3版1刷。
    39. 柯慶賢,《刑事強制處分》,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增修2版。
    40.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10版1刷。
    二、學位論文
    1. 丘立誠,《酒醉駕駛行為特性分析與防制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2. 林國禎,《酒醉駕駛問題現況分析與執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3. 許哲嘉,《刑事緘默權理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4.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7月。
    5. 蔡銘書,《科學證據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6. 陳志忠,《個人資訊自決權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7. 吳景欽,《從憲法上正當程序的觀點檢視行政警察與司法警察之區分-警察行為在危險防禦與刑事訴追任務間法規範適用上的交錯》,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5月。
    8. 張新岳,《從正當法律程序論酒醉駕車之取締程序》,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9. 林添進,《酒後駕車之刑事責任問題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10. 王宗博,《危險犯之研究-以刑法第185條之3酒醉駕車問題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11. 李明昌,《吐氣、血液、唾液及尿液酒精濃度之鑑析》,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2. 熊谷秀,《論鑑定制度之理論構成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13. 許恆達,《科學證據的後設反省-以刑事程序上的DNA證據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4. 鍾國瑞,《行政法與刑事法的交錯-以處理酒醉駕車行為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5. 陳信伍,《行政調查之研究-以其與刑事偵查程序之轉換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8月。
    16. 王清暉,《呼氣酒精測試證據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17. 陳姝樺,《強制處分權限分配構想之建構-以被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2月。
    18. 蕭明東,《論檢查身體之強制處分》,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9. 周燕輝,《行政調查法制之研究-以警察臨檢法規範為核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0. 巫淑芳,《刑事訴訟程序中證據取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1. 龔士哲,《刑事證物採集法制及其監控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2. 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以人身為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1月。
    23. 謝咏庭,《合理隱私期待與搜索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24. 鄭勝元,《論警察之犯罪偵查與身分查證》,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25. 陳貞卉,《論侵入性檢查身體處分》,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18日。
    26. 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27. 李翔甫,《從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警察實施酒測之職權》,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28. 林永瀚,《論前偵查程序-行政調查與刑事偵查之中間地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29. 巫聰昌,《我國勘驗法制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30. 李憲人,《行政警察活動與犯罪偵查》,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5日。
    31. 李永祺,《以血液作為科學證據之證據能力與調查方法》,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32. 陳筱屏,《對被告侵犯性的檢查身體》,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三、文章
    1. 朱柏松,〈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近代隱私權概念之形成及發展(上)〉,《法學叢刊》,第29卷第2期:第114期,1984年4月,頁75-88。
    2. 朱柏松,〈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近代隱私權概念之形成及發展(下)〉,《法學叢刊》,第29卷第3期:第115期,1984年7月,頁94-104。
    3. 吳從周譯,〈關於「人身不受侵犯之基本權要求」之判決(體液抽驗案)〉,收錄於司法院秘書處編印,《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二)》,1991年12月,頁13-22。
    4. 施多喜,〈酒精(乙醇)之鑑定〉,《刑事科學》,第36期,1993年9月,頁19-30。
    5. 陳運財,〈偵查之基本原則與任意偵查之界限〉,《東海法學研究》,第9期,1995年9月,頁281-303。
    6. 蔡震榮,〈德國道路交通法之介紹〉,八十五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1996年6月。
    7. 劉秉鈞,〈刑事訴訟法之基本概念〉,收錄於《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1刷,頁263-287。
    8. 柯耀程,〈刑事訴訟目的與「無罪推定原則」-歷史觀的評價〉收錄於《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1刷,頁419-439。
    9. 高寶珠,〈呼氣酒精濃度的測試〉,《量測資訊》,第59期,1998年1月,頁27-35。
    10. 陳志龍,〈法治國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收錄於《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法務部印行,1998年3月,初版,頁3-39。
    11. 陳志龍,〈偵查中強制處分之決定〉,收錄於《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法務部印行,1998年3月,初版,頁69-78。
    12. 陳景發,〈論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警大法學論集》,第3期,1998年3月,頁127-151。
    13. 黃朝義,〈科學證據與鑑定〉,《法學叢刊》,第43卷2期,1998年4月,頁17-27(收錄於氏著《刑事證據法研究》,2000年4月,2版1刷,頁227-259)。
    14. 張麗卿,〈以刑罰制裁酗酒駕車的一般預防功能〉,《法令月刊》,第49卷第5期,1998年5月,頁14-21。
    15. 黃朝義,〈警訊筆錄的證據法上問題〉,《法學叢刊》,第171期,1998年7月,頁35-51。
    16. 陳運財,〈論緘默權之保障〉,收錄於《刑事訴訟與正當法律之程序》,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1刷,頁313-367。
    17. 何賴傑,〈正當法律程序-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1999年4月,頁46。
    18. 朱富美,〈刑事鑑定在訴訟實務衍生問題之研究(一)〉,《法務通訊》,第1928期,1999年4月29日,第5-6版。
    19. 朱富美,〈刑事鑑定在訴訟實務衍生問題之研究(二)〉,《法務通訊》,第1929期,1999年5月6日,第5-6版。
    20. 朱富美,〈刑事鑑定在訴訟實務衍生問題之研究(三)〉,《法務通訊》,第1930期,1999年5月30日,第3-5版。
    21. 許文義,〈交通警察任務與職權之分析與探討〉,收於八十八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6月。
    22. 林鈺雄,〈被告地位之形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期,1999年6月,頁123-127(收錄於林鈺雄、陳運財、何賴傑、黃朝義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頁13-26)。
    23.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錄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7月,初版,頁55-101。
    24. 簡旭成,〈體液證據與憲法保障之基本權〉,《刑事法雜誌》,第43卷第4期,1999年8月,頁64-91。
    25. 蔡尚穎著,〈酒精對人體生理與行為之影響〉,載於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彙編「刑法第一八五條之三酒後駕車『不能安全駕駛』認定標準」之相關論文資料,1999年11月。
    26. 韋恩 ・瓊司著,蘇志強譯,〈法醫學的酒精測定-血液或呼氣酒精濃度〉,《警學叢刊》,第30卷第4期,2000年1月,頁19-55。
    27. 郎尼・吉柏格著,王勝盟,姜雲生譯,〈司法呼氣酒精測試方法及其品質保證〉,《警學叢刊》,第30卷第4期,2000年1月,頁57-87。
    28. 羅柏・佛司著,林燦璋譯,〈降低喝酒開車事故發生的對策〉,《警學叢刊》,第30卷第4期,2000年1月,頁153-171。
    29. 李震山,〈從憲法觀點論身體不受傷害權〉,收錄於《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1刷,頁159-205。
    30. 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收錄於《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2000年2月,頁275-318。
    31. 魏大喨,〈台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易字第四八五六號判決補充理由-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三酒後駕車不能安全駕駛之刑事責任〉,《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2000年3月,頁65-75。
    32. 張麗卿,〈酒醉駕車應屬有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2000年3月,頁76-84。
    33. 許玉秀,〈無用的抽象具體危險犯〉,《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2000年3月,頁85-89。
    34. 〈「酒後駕車相關問題座談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2000年3月,頁90-115。
    35. 許炳華,〈酒精濃度呼氣測試之相關法律問題探討〉,《警學叢刊》,第30卷第5期,2000年3月,頁287-313。
    36. 鄭善印,〈日本法制上警察之行政質問權與司法偵查權之糾葛〉,收錄於《法與義-Heinrich Scholler教授七十大壽祝賀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5月,初版1刷,頁457-490。
    37. 凌永健、陳媛婷,〈酒後開車人體中的酒精濃度之檢驗〉,《警學叢刊》,第31卷第1期,2000年7月,頁241-274。
    38. 王兆鵬,〈自令狀原則論我國相關規定之缺失〉,收錄於氏著《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頁43-75。
    39. 游明燦、何敏群、翁景惠,〈干擾呼氣酒精測試物質之探討〉,《刑事科學》,第50期,2000年9月,頁15-22。
    40. 朱富美,〈強制酒後駕車涉嫌人呼氣或抽血檢驗酒精濃度是否侵害其緘默權?(一)〉,《司法周刊》,第1007期,2000年11月22日,第2版。
    41. 朱富美,〈強制酒後駕車涉嫌人呼氣或抽血檢驗酒精濃度是否侵害其緘默權?(二)〉,《司法周刊》,第1008期,2000年11月29日,第3版。
    42. 朱富美,〈強制酒後駕車涉嫌人呼氣或抽血檢驗酒精濃度是否侵害其緘默權?(三)〉,《司法周刊》,第1009期,2000年12月6日,第3版。
    43. 高一書,〈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之評析〉,《律師雜誌》,第255期,2000年12月,頁113-131。
    44. 李惠宗,〈論比例原則作為刑事立法的界限-大法官釋字第517號解釋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8期,2001年1月,頁23-38。
    45. Ellen Alderman&Caroline Kennedy著,吳懿婷譯,《隱私的權利》,2001年2月。
    46. 吳俊毅,〈德國刑事訴訟程序中DNA鑑定相關規定之介紹(上)〉,《軍法專刊》,第47卷第3期,2001年3月,頁11-19。
    47. 吳俊毅,〈德國刑事訴訟程序中DNA鑑定相關規定之介紹(下)〉,《軍法專刊》,第47卷第4期,2001年4月,頁8-15。
    48. 蘇志強、洪文玲、張新岳,〈從正當法律程序論酒醉駕車之取締程序〉,《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1卷第6期,2001年5月,頁143-172。
    49. 王兆鵬,〈新修訂刑訴法之緊急搜索〉,《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2001年5月,頁99-115。
    50. 王兆鵬,〈法官審核搜索票之權責〉,司法周刊,第1041期第2版,2001年7月25日。
    51. 黃朝義,〈無罪推定原則〉,收錄於《無罪推定-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2001年8月。
    52. 〈「搜索新法實務問題研討」學術研討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6期,2001年9月,頁51-115。
    53. 陳瑞仁,〈新法下搜索扣押之理論與實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6期,2001年9月,頁51-76。
    54. 劉邦繡,〈偵查中對被告及第三人為侵入性檢查身體之強制處分-刑事訴訟法第204條與第213條、215 條有關檢查身體為DNA鑑定之問題〉,《法學叢刊》,第185期,2002年1月,頁29-39。
    55. 劉嘉發,〈交通行政強制執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9期,2002年4月,頁105-131。
    56. 〈「從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法制與實務」研討會〉,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2002年4月,頁61-122。
    57. 王兆鵬,〈從美國法論釋字第535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2002年4月,頁61-68。
    58. 林鈺雄,〈論偵查法官〉,收錄於氏著《刑事法理論與實踐》,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1版再刷,頁31-67。
    59. 李震山,〈論憲法未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收錄於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2002年9月,頁355-394。
    60. 林裕順,〈司法警察的偵查定位與偵查原則〉,警察法學,創刊號,2003年1月。
    61. 王兆鵬,〈重新定義高科技時代下的搜索〉,《月旦法學雜誌》,第93期,2003年2月,頁166-182(收錄於氏著,《新刑訴‧新思維》,作者自版,2004年10月,初版1刷,頁57-92)。
    62. 楊雲驊,〈被告地位之形成與告知義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4期,2003年3月,頁144-148。
    63. 李志鵬,〈淺析警察人員執行取締酒駕勤務中部分行為之法律性質〉,警光雜誌,第561期,2003年4月。
    64. 陳運財,〈刑事程序DNA鑑定之研究〉,《成大法學》,第5期,2003年6月,頁85-119。
    65. 朱朝亮,〈緘默權之研究〉,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6月,頁293-361。
    66. 柯耀程,〈證據取得與調查的思維〉,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6月,頁105-154。
    67. 張麗卿,〈鑑定制度之改革〉,《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126-140(收錄於氏著《驗證刑訴改革脈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2版1刷,頁139-166)。
    68. 方文宗,〈強制抽血取證正當性之研究〉,《律師雜誌》,第286期,2003年7月,頁136-149。
    69. 林素鳳,〈日本個人資訊保護法制之展望與課題〉,《警大法學論集》,第8期,2003年8月,頁81-101。
    70. 黃朝義,〈勘驗與鑑定〉,《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年10月,頁74-86(收錄於氏著《犯罪偵查論》,漢興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1刷,頁193-221)。
    71. 李震山,〈檢肅流氓條例與留置處分-「不具刑事被告身分者」之人身自由保障〉,《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2期,2003年11月,頁179-187。
    72. 李建良,〈論人身自由之憲法保障-兼談SARS防疫措施的合憲性〉,《思與言》,第41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111-144。
    73. 蔡庭榕,〈論警察之查證身分〉,《「刑事訴訟法(交互詰問制)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論文集》,2003年12月12日。
    74. 蔡震榮,〈交通執法與警察職權行使之探討〉,《警政論叢》,第3期,2003年12月,頁1-13。
    75. 黃朝義,〈偵查概念與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4期,2003年12月,頁66-74。
    76. 謝秉錡,〈論我國身體檢查之缺失〉,《軍法專刊》,第47卷第12期,2003年12月,頁32-42。
    77. 李震山,〈身體不受傷害權〉,《法學講座》,第25期,2004年1月,頁1-25。
    78. 林鈺雄,〈對被告/犯罪嫌疑人之檢查身體處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年2月,頁56-78。
    79. 〈「警察職權行使法評析」研討會〉,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6期,2004年3月,頁97-149。
    80. 林鈺雄,〈從基本權體系論身體檢查處分〉,《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49-200。
    81. 黃朝義,〈偵查中之強制處分與檢警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2004年5月,頁54-63。
    82. 陳運財,〈檢警關係定位問題之研究-從貫徹檢察官控訴原則的立場〉,《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2004年5月,頁64-77。
    83. 林鈺雄,〈對第三人之身體檢查處分-立法原則之形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4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01-143。
    84. 湯儒彥、陳賓權,〈擴大酒駕處罰對象的合理性探討〉,《都市交通季刊》,第19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15。
    85. 施俊堯,〈交通事故處理與鑑定之司法程序-有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警察交通事故處理與鑑定報告〉,收錄於《九十三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光碟資料),2004年9月,頁1-18。
    86. 陳友新,朱和貴,〈取締酒後駕車執法之探討-以更精準儀器實施二次檢測之疑義〉,九十三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國際研討會,2004年9月。
    87. 蔡庭榕,〈論警察暫時拘束人身自由-以「警職法規定將人民帶往勤務處所查證身分」為中心〉,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2004年10月,初版1刷,頁665-667。
    88. 李惠宗,〈交通大執法正當性問題的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3期,2004年10月,頁119~133。
    89. 蔡震榮,「研究吐氣酒精濃度測試檢定程序計畫」,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專案,2004年12月。
    90. 吳景欽,〈從刑事訴訟法的修正談警察的強制採樣權-以英國PACE法為參考例〉,《軍法專刊》,第51卷第2期,2005年2月,頁14-26。
    91. 錢建榮,〈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案例檢討(上)-以舉發通知單為中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8期,2005年3月,頁5-15。
    92. 劉嘉發,〈論警察取締交通違規之職權-以酒醉駕車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2期,2005年7月,頁51-86。
    93. 陳景發,〈試論幾則取締酒駕的法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2005年12月,頁84-105。
    94. 洪文玲,〈行政調查制度之研究〉,《警察法學》,第4期,2005年12月,頁403-455。
    95. 林鈺雄,〈論不自證己罪原則-歐洲法整合趨勢及我國法發展之評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5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60。
    96. 蔡震榮,〈行政罰裁處程序〉,《警察法學》,第5期,2006年10月,頁201~229。
    97. 劉嘉發,〈論警察交通攔停、搜索與盤查之權限-以美國法制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執法新知論衡》,第2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85-126。
    98. 李翔甫,〈警察下命抽血檢驗酒精濃度值正當性問題之探討(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2期,2007年3月,頁7-17。
    99. 林鈺雄,〈不自證己罪原則之射程距離-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回顧與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3期,2007年4月,頁221-237。
    100. 李翔甫,〈警察下命抽血檢驗酒精濃度值正當性問題之探討(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期,2007年4月,頁1-9。
    101. 王兆鵬,〈刑事訴訟中被遺忘的權利-緘默權〉,《月旦法學雜誌》,第145期,2007年6月,頁171-190。
    【外文文獻】
    (依字母排序)
    一、德文文獻
    1. Amelung, Probleme der Einwilligung in strafprozessule Grundrechts-beeinträchtigungen, StV 1985, 257ff.
    2. Beulke, Strafprozeßrecht, 5. Aufl., 2001, Rn. 241, 256.
    3. Breyer/Mehle/Osnabrügge/Schaefer, Strafprozessrecht, 2005.
    4. Benfer, Rechtseingriffe von Polizei und Staatsanwaltsschaft, 3. Aufl., 2005, Rn. 919, 923, 924, 925, 950, 974, 978.
    5. Eb. Schmidt, Lehrkommentar zur Strafprozeßordnung und zum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Nachtragsband I, 1967, §81a Rn.10,14.
    6. Eisenberg,Beweisrecht der StPO, Spezialkommentar, München,Verlag C.H.Beck, 5.Aufl.,2006.
    7. Gerd Pfeiffer,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ßordnung und zum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mit Einführungsgesetz, München, Verlag C.H.Beck, 5.Aufl.,2003.
    8. Krey, Strafverfahrensrecht II, 1990, Rn.414.
    9. König Josef, Eingriffsrecht: Massnahmen der Polizei nach der StPO und dem Polizeigesetz Baden_Württemberg, 2. Aufl., 2001.
    10. Karlsruher Kommentar Strafprozeßordnung, 5. Aufl., 2003.
    11. Lutz Meyer-Goßner,Strafprozessordnung,Kommentar,München, Verlag C.H.Beck,
    46.Aufl.,2003.
    12. Lutz Meyer-Gossner, Strafprozessordnung: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Nebengesetze und ergänzende Bestimmungen, München : C.H. Beck, 2007
    13. Nelles, Kompetenzen und Ausnahmekompetenzen in der Strafprozeßordnung, 1980., S. 245, 253ff.
    14. Paulus, in: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ßordnung(KMR), Stand 1997, §81a Rn. 8.
    15. Pfeiffer Gerd, Straffprozessordnung:kommentar München, Beck, 5. Aufl., 2005.
    16. Pohle, Gerhard, Eingriffsmassnahmen, Sicherheitsleistungen und Beweismittel der Strafprozessordnung, Stuttgart:Richard Boorberg, Verlag, 2. Aufl., 2005.
    17. Roxin, Strafverfahrensrecht, 25. Aufl., 1998.
    18. Schlüchter, Das Strafverfahren, 1981, Rn. 174.
    19. Schäfer, Die Praxis des Strafverfahrens, 6. Aufl., 2000, Rn. 384.
    20. Wassermann, in: Alternativkommentar zum Strafprozeßordnung(AK-StPO), Band 1, 1988, §81a Rn.1.
    二、英文文獻
    1. Breithaupt v. Abram 352 U.S. 432(1957)
    2. Schmerber v. California 384 U.S. 757 (196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0651025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651025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1025101.pdf1901KbAdobe PDF2567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