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520051      Online Users : 6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63


    Title: 學以詩現,詩以彰學----清代讀書詩探究
    Authors: 劉靜宜
    Contributors: 吳彩娥
    劉靜宜
    Keywords: 讀書詩
    閱讀接受
    清代學術
    考據學
    清詩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24 17:39:39 (UTC+8)
    Abstract: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論 文 摘 要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Reference: (一)總集與叢書
    1、晚晴簃詩匯╱徐世昌編;聞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出鈑,1990年
    2、清詩紀事初編╱鄧之誠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
    3、清詩紀事╱ 錢仲聯主編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4、清詩話╱(清)王夫之等著;丁福保校訂 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5、歷代詩話╱(清)何文煥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6、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輯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7、清詩話續編╱ 郭紹虞編撰;富壽蓀校點 台北:藝文出版社,1985年
    8、文淵閣四庫全書╱紀昀主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紀昀主編 台北:藝文出版社,1979年
    10、全唐詩╱孫通海、王海燕責任編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11、全宋詩╱傅璇琮等主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1991年
    12、叢書集成新編╱ 編輯群主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13、叢書集成續編╱ 編輯群主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14、叢書集成三編╱ 編輯群主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二)詩人全集、別集(依人物年代先後排列)
    1、杜少陵集詳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2、陳子龍詩集╱(清)陳子龍著;(民國)施存蟄、馬祖熙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翁山詩外╱(清)屈大均著; (民國)歐初、王貴忱主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4、錢牧齋全集╱(清)錢謙益著;(清)錢曾校注;(民國)錢仲聯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吳梅村全集╱(清)吳偉業著;(民國)李學穎集評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顧亭林詩集彙注╱(清)顧炎武著; (民國)王籧常輯注、吳丕基標校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7、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著; (清)黃汝成集釋
    台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8、亭林文集╱(清)顧炎武著; (民國)劉九洲、黃俊郎注校
    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9、秋笳集╱(清)吳兆騫著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10、曝書亭集箋注二十三卷╱(清)朱彝尊著 出版者、年月不詳
    11、施愚山集╱(清)施閏章著 (民國)施存蟄、馬祖熙標校
    安徽:黃山書社出版,1992年
    12、王士禛全集╱(清)王士禛著; (民國)袁世碩主編
    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3、敬業堂詩集╱(清)查慎行著; (民國)周劭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4、樊榭山房全集╱(清)厲鶚著; (民國)沈雲龍主編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15、袁枚全集╱(清)袁枚著; (民國)王英志點校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16、甌北集╱(清)趙翼著; (民國)李學穎、曹光甫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新編汪中集╱(清)汪中著; (民國)田漢雲點校
    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18、船山詩草╱(清)張問陶著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9、鄭板橋集╱(清)鄭燮著 台北:九思出版社,1979年
    20、惜抱軒全集╱(清)姚鼐著 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21、洪北江詩文集╱(清)洪亮吉著 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22、洪亮吉集╱(清)洪亮吉著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23、柏枧山房詩文集╱(清)梅曾亮著;(民國)彭國忠、胡曉明點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4、兩當軒集╱(清)黃景仁著;(民國)李國章標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5、孫淵如先生全集╱(清)孫星衍著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26、紅杏山房遺稿╱(清)宋湘著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27、龔自珍詩詞選╱(清)龔自珍著;(民國)孫欽善選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8、曾文正公全集.第九冊╱(清)曾國藩著 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29、東洲草堂詩集╱(清)何紹基著;(民國)曹旭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0、海藏樓詩集╱(清)鄭孝胥著 台中:中庸出版社,1961年
    31、陳衍詩論合集╱(清)陳衍著;(民國)錢仲聯標校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32、陳石遺集╱(清)陳衍著;(民國)陳步編輯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33、沈曾植集校注╱(清)沈曾植著;(民國)錢仲聯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34、全祖望鮚埼亭校注╱(清)全祖望著;(民國)詹海雲校注
    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35、黃宗羲全集╱(清)黃宗羲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三)史籍
    1、史記會注考證╱(漢) 司馬遷著 (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訂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2、漢書╱(漢)班固撰 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3、後漢書╱(宋)范瞱撰 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4、晉書╱(宋)范瞱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5、舊唐書╱楊希義、牛致功新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6、新唐書╱(宋)歐陽修等著 台北:鼎文書局,1996年
    7、魏書╱(北齊)魏收著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8、宋史╱(元)脫脫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9、金史╱(宋)脫脫著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10、明史╱(清)張廷玉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11、清史稿╱趙爾巽等纂修 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12、清實錄╱編輯部 台灣:華文書局,1964年
    13、資治通鑑╱司馬光等著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四)專書(依出版年代排列)
    1、唐摭言╱王定保著 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2、大宋宣和遺事╱佚名 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3、清代通史╱蕭一山著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63年
    4、清詩選╱吳遁生選註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3年
    5、書林清話╱(清)葉德輝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6、歷史與思想╱余英時著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余英時著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8、國故論衡╱章太炎著 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9、翁方綱及其詩論╱李豐楙 台北:嘉新文化基金會,1978年
    10、中國藏書家考略╱楊立誠、金步瀛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11、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2、嘯亭雜錄╱昭槤著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13、莊子集釋╱(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輯 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14、詩品校注╱(梁)鍾嶸著、(民國)楊祖聿校注
    1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16、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 台北:水牛出版社,1981年
    17、明清文學批評╱張健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18、書林清話╱葉德輝著 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19、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著(民國)周振甫注 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20、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著(民國)余嘉錫箋疏
    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
    21、清詩別裁集╱沈德潛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2、清代詩學初探╱吳宏一著 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85年
    23、清詩三百首╱錢仲聯編選;錢學曾注 湖南:岳麓出版社,1985年
    24、詩話續探╱龔顯宗著 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年
    25、兩宋文史論叢╱黃啟芳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26、清人詩論研究╱王英志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
    27、沈德潛詩論探硏╱胡幼峰著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28、中國書史╱鄭如斯等著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7年
    29、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30、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司仲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31、談藝錄╱錢鍾書 台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32、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室 台北:國際孔學會議,1988年
    33、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
    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89年
    34、清詩鑒賞╱朱則杰著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1991年
    35、清詩精華╱陳祥耀選注 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36、清代詩話硏究╱張健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37、嚴羽和滄浪詩話╱陳伯海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38、聞一多全集╱聞一多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9、中國出版簡史╱吉少甫著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40、中國實學思想史╱葛榮晉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41、中國詩學╱陳慶輝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42、中國文學理論史╱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43、中國詩歌美學史╱莊嚴、章鑄著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44、清初虞山派詩論╱胡幼峰著 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45、神韻詩史研究╱王小舒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46、清代詩歌發展史╱霍有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47、中國圖書史╱陳力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48、中國古籍版本學╱曹之著 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
    49、清詩流派史╱ 劉世南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50、談藝錄導讀╱周振甫,冀勤編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51、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馬積高著 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52、清代文化與浙派詩╱張仲謀著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53、清詩史╱嚴迪昌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
    54、清詩選╱王鎮遠編著 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55、清詩三百首新譯╱王興康選譯 台北:建安出版社,1998年
    56、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葉太平著 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57、清代文學批評論集╱吳宏一著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58、乾嘉考據学硏究╱漆永祥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
    59、魯迅全集╱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60、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陳文忠著 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61、清代詩学硏究╱張健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
    62、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蔡鎮楚著 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63、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著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64、中國詩學第六輯╱蔣寅、張伯偉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
    65、清代學術文化史論╱王俊義;黃愛平著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66、清詩史╱朱则杰著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67、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陳居淵著 北京:百花洲文藝,2000年
    68、袁枚的文學批評╱王建生撰 台灣:聖環圖書公司出版,2001年
    69、中國詩話史╱蔡鎮楚著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
    70、清代學術論叢╱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硏究中心編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
    71、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孫欽善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72、詩典新編╱田松青,胡真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73、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清刻本╱任繼愈編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74、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1950--2000) ╱鄺健行,吴淑钿编选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2002年
    75、明清詩精選╱錢仲聯编选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發行,2002年
    76、明清詩選╱錢仲聯編選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77、中國詩學史.清代卷╱劉誠著 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78、詩話與詩╱張健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79、清刻本╱黃裳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元明清詩鑒賞辭典(清.近代)╱鐘仲聯編著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清代學術思想論叢╱鮑國順著 高雄:復文出版社,2002年
    81、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孫立著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2、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嚴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83、清代考據學研究╱郭康松 北京:崇文書局,2003年
    84、宋元戲曲史.自序╱王國維著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85、印刷史話╱羅仲輝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86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 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87、中國典籍史╱ 李致忠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8、清代詩話考述╱吳宏一主編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出版,2004年
    89、清詩選評╱朱則杰著 陝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
    90中國古代典籍十講╱胡道靜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91、中國經典詮釋傳統╱楊儒賓編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92、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蔣寅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年
    93、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鄔國平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94、明末清初的學風╱謝國禎著 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95、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鄔國平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96、中國文學批評史╱王運熙、顧運生著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97、清代詩文理論研究╱王建生編著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7年
    98、錢謙益詩學研究╱楊達民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99、漢語典故大辭典╱趙應鐸 主編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100、近五十年臺灣地區古典詩學硏究槪況:以1949-2006年碩博士論文為觀察範
    疇╱林淑貞著 台北:花木蘭文化有限公司,2007年
    101、清代文學研究集刊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
    102、清初理學思想研究╱楊菁著 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五)期刊論文(依發表年代排列)
    (一)台灣地區
    1、清盛世的學術工作與考據學的發展╱杜維運
    2、大陸雜誌,1964年5月第28卷第9期
    3、清詩的派別及其成果╱余我 文壇,1970年8月第122期
    4、清代同光派之詩風與特色╱尤信雄 中國詩學,1970年7月第14期
    5、清詩試評╱高越天 中國詩季刊,1970年6月第1卷第2期
    6、「清代詩學研究」提要╱吳宏一 華學月刊,1974年4月第28期
    7、關於清代詩學研究╱吳宏一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5年5月第8卷第5期
    8、吳宏一的「清代詩學初探」╱魏子雲 文學思潮,1982年7月第12期
    9、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林慶彰
    台北:書目季刊,1984年12月第18卷第3期
    10、清代詩歌(上)(下)╱王建生
    中國文化月刊,1990年9、10月第132、133期
    11、清代考辨群經風氣的探討╱林慶彰
    台北:復興崗學報,1990年6月第43期
    12、明末清初的實學╱何佑森 台北:台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第4期
    13、試論清初人選清初詩╱謝正光 漢學研究,1997年12月第15卷第2期
    14、清代考據學為什麼興起╱張麗珠 故宮學術季刊,2002年第15卷第1期
    15、論明清詩話對唐七古的正變之爭╱陳美朱 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7月第232期
    16、學人與詩人的際會合流──清代「學人之詩」的形成與發展╱嚴明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明清詩學研究專輯,2003年9月第13卷第3期
    17、從折中思維論清代詩學審美思潮的文化意蘊╱廖宏昌
    文與哲,2004年6月第4期
    18、沈德潛格調說論杜評議╱徐國能 淡江中文學報,2004年12月第11期
    19、翁方綱杜詩學探微╱徐國能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06年7月第1期
    20、王士禛杜詩批評析辨╱徐國能 漢學研究,2006年6月第24卷第1期
    21、格調的追求--論沈德潛對明清詩學的傳承與突破╱陳岸峰
    漢學研究,2006年12月第24卷第2期
    22、清代詩論家之比興觀初探──以王士禛、袁枚、翁方綱、沈德潛為考察對象
    ╱謝明輝 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2006年7月第1卷第8期
    23、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楊玉成
    淡江中文學報,2006年6月第14期
    24、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張高評
    漢學研究,2006年12月第24卷第2期
    25、〈說文解字系傳〉引書考╱楊恒平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2期
    26、清人對滄浪詩學的反思╱廖宏昌 文學新鑰(南華大學),2007年6月第7期
    27、從資書為詩到比興寄託:陸游讀詩詩析論╱張高評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7年12月第47期
    28、唐代讀詩詩與閱讀接受╱張高評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2007年12月第42期
    29、清代詩壇的折中思維與其創意論述╱廖宏昌
    文學新鑰(南華大學),2008年6月第7期
    (二)大陸地區
    1、文學評議╱嚴迪昌 文學遺產,1984年第2期
    1、清詩簡論╱徐永端 蘇洲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2、評價清詩的幾個問題╱陳祥耀
    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
    3、試說清詩力破唐宋之餘地╱馬亞中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
    4、談清詩 ╱金克木 讀書雜誌,1984年9月份
    5、清詩分期概說╱陸草 中州學刊,1986年第5期
    6、論清代的詩風與學風╱吳孟復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
    7、論清詩的時代特徵及其歷史總結性╱蘇仲翔
    中國韻文學刊,1988年第2.3期
    8、清初詩壇上的宗唐與宗宋╱趙永紀
    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古代文學,1989年第1期
    9、黃宗羲的唐宋詩理論與清初詩壇的宗唐和宗宋╱張兵
    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
    10、清代詩文理論名篇管窺╱王英志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1期
    11、清代學術思想特色簡論╱王俊義、黃愛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年第4期
    12、厲鶚與浙派╱劉世南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13、論清代詩學的讀者意識╱樊寶英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14、明清詩歌創作和理論紛爭的四大特徵╱吳光正
    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9月第15卷第3期
    15、從清季宋詩運動探尋中國古典詩學特徵╱陳方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 第1期
    16、從金石學到考古學:清代學術管窺之一╱劉毅 華夏考古,1998年第4期
    17、從清代四大詩說看清代詩歌特色╱(韓)李哲理
    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18、清詩特色形成的關鍵──論康、乾時期的詩風轉變╱嚴明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月第2期
    19、二十世紀清詩研究的歷史回顧╱張仲謀
    泰安師專學報,1999年9月第21卷第5期
    20、中國古代詩學中的以「人」論詩╱李世英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12卷第2期
    21、錢謙益唐宋兼宗的祈向與清代詩風新變╱羅時進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22、清代詩歌中的人文精神╱沈金浩
    深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18卷第6期
    23、杜詩典範與清初詩風的遞嬗╱馮乾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39卷
    24、論乾嘉詩壇╱黃瑞雲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1卷 第1期
    25、《清詩紀事初編》略論╱秦蓁 史林雜誌,2002年3期
    26、清初遺民詩的文化意蘊淺說╱郝學華
    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27、八十年代以來清代詩學研究述評╱王順貴
    明清詩文新批評芻議╱鄧程 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1期
    28、陸遊「讀書」詩的文學意味╱莫礪鋒 浙江社科學,2003年3月第3期
    29、明清詩歌衰弱的根本原因╱鄧程 山東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月第1期
    30、清代蘇詩研究的繁盛局面及其文化成因╱王友勝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 9月第17卷第5期
    31、論清代詩學的學術史特徵╱蔣寅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4期
    32、重讀第一部清代詩歌文獻學著作:《清詩紀事初編》╱朱則杰
    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6期
    33、試析清初詩人的杜詩情結╱賴玉芹 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4期
    34、才情與性情:陳衍的「學人詩」觀念╱李瑞明
    嘉興學院學報,2004年1月第16卷,第1期
    35、從存世碑刻考清代詩歌╱朱則杰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期
    36、「真詩」的探尋:清初遺民詩論╱潘承玉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第44卷
    37、論乾嘉年間的文章正宗之爭╱陳文新 文藝研究, 2004年第4期
    38、清代詩壇對嚴羽詩學的反撥╱(韓)补英順 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8月
    39、清初杜詩批評的新變╱吳淑玲 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第4期
    40、試論清初詩壇的宗唐界宋之風╱黎孟德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32卷第5期
    41、中國語境中的審美文化與意識形態╱高小康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35卷第4期
    42、道學與文學融合抑或分立──曾國藩詩文理論遭遇的困境╱張靜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43、清代詩學研究之我見╱蔣寅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第3期
    44、清代詩學考述╱ 張寅彭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
    45、論清詩流派 望學術殿堂──劉世南先生訪談錄
    文藝研究,2005年第6期
    46、清代詩話的話語分析╱李劍波 文學評論,2005年第1期
    47、清代理學的特點╱龔書鋒 史學集刊,2005年7月第3期
    48、在傳統的闡釋與重構中展開──清初詩學基本觀念的確立╱蔣寅
    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49、清代文論對「韻」範疇的闡說╱胡建次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
    50、清代文學法度論的三個維面╱胡建次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51、近六年清詩研究綜述╱于慧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7月第4期
    52、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反思╱蔣寅 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
    53、學問視角下的古典詩學與清詩研究╱魏中林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月第27卷第1期
    54、論清詩的學問化傾向╱李文龍 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
    55、論陳衍的「學人之詩」說╱魏泉 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4期
    56、清詩歷史地位再評議╱王颷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月第1期
    57、從力主「盛唐元音」到「漸涉宋人藩籬」──論吳偉業後期詩風轉化的原因╱王琦珍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3月第9卷第1期
    58、「宗宋派」的唐詩學理論──兼論晚清詩壇詩風的取向嬗變╱王順貴
    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59、「宗宋派」的唐詩學理論──兼論晚清詩壇詩風的取向嬗變╱王順貴
    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60、清初詩壇對傳統詩歌批評觀念的消解╱胡建次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1期
    61、桐城詩學的一記絕唱──論《晚清四十家詩鈔》的宗杜取向╱閔定慶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7月第38卷第4期
    62、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正變批評╱胡建次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
    63、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正變批評╱胡建次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
    64、清代「實事求是」學風的復興與沉寂╱王應 安徽史學,2007年第6期
    65、乾嘉考據學熱潮成因新探╱林香娥 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5月
    66、政教之論在清代文論中的展開╱邱美瓊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6期
    67、清代宗宋詩風的羶變╱李劍波 人文雜誌,2007年第6期
    68、清代文論對「味」的闡說╱胡建次
    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6月第210卷第6期
    69、論清代學風及學者治學方法的變化╱ 楊緒敏
    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70、文藝生態與文藝理論的非經典轉向╱高小康 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71、比興寄託說與清初的詩詞理論探討╱張宏生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月第1期
    72、清初詩壇與詩學趨向論╱江增華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第5期
    73、清代唐宋詩之爭研究述評╱趙娜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第3期
    74、錢謙益唐宋兼宗的詩學宗尚及其理論根基╱趙娜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第40期第5卷
    75、清代:古典唐詩學的總結與終結╱王順貴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月第2期
    (六)碩博士論文
    1、宋詩對經典的闡釋與呈現──以《全宋詩》中讀書詩為考察對象╱陳撫耕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4年
    2、北宋讀書詩研究──以讀史詩為中心╱陳逸珊
    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5年
    3、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吳珊珊
    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5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5912015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501.pdf937KbAdobe PDF23401View/Open
    201502.pdf123KbAdobe PDF2933View/Open
    201503.pdf382KbAdobe PDF21998View/Open
    201504.pdf592KbAdobe PDF22726View/Open
    201505.pdf674KbAdobe PDF22798View/Open
    201506.pdf958KbAdobe PDF24854View/Open
    201507.pdf917KbAdobe PDF24692View/Open
    201508.pdf599KbAdobe PDF23882View/Open
    201509.pdf187KbAdobe PDF21507View/Open
    201510.pdf125KbAdobe PDF2958View/Open
    201511.pdf235KbAdobe PDF21941View/Open
    201512.pdf159KbAdobe PDF213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