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142/144115 (79%)
Visitors : 50581374      Online Users : 2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17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172


    Title: 集體訴訟制度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llective party suits
    Authors: 余銘軒
    Contributors: 楊淑文
    余銘軒
    Keywords: 集體訴訟
    集團訴訟
    團體訴訟
    選定當事人
    共同訴訟
    示範訴訟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8 02:00:44 (UTC+8)
    Abstract: 過去在農業社會,訴訟往往發生在一對一的個人之中,但是近年來因科技進步、工商業發達,隨之而來的各種公害現象及大量生產銷售方法而產生之消費、產品問題,一旦發生紛爭,即可能有成千上萬的受害人,以往一對一之消費模式所產生之消費爭議,已漸漸為集團性之紛爭所取代。同一原因事實,可能只是對一個人造成損害;也可能對多數人產生侵害。而一對一之消費爭議,雖然可以循傳統之民事爭訟程序來解決紛爭,但若屬集團性之爭議,以傳統之民事訴訟來解決紛爭,功能上即稍顯不足。
    我國雖先後修正公布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1 至第44條之3,及消費者保護法、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等訴訟制度,以期解決小額多數人之糾紛類型,然制度良意雖佳,卻也面臨設計上不盡周全、欠缺誘發機制及使用率低之困境,相較於美國集團訴訟的案件量以及對社會、政策之影響力,顯然我國相關集體訴訟制度仍有改進之空間。有鑑於此,本文即以我國私法上所規定之集體訴訟型態為範團,以文獻分析之方法,蒐集國內有關集體訴訟之相關文獻,並參酌美國有關集體訴訟制度規定、發展之立法例,以瞭解我國集體訴訟之法理基礎;並從我國民事訴訟法之選定當事人制度、消保法之團體訴訟及投保法之團體訴訟等制度出發,探討多數人紛爭事件之解決所依循之訴訟法理何在,並從中瞭解多數紛爭當事人之權利救濟,如何在兼顧保障當事人訴訟權保障之前提下,能獲致紛爭解決一次性之要求。
    "第一章、緒論 10
    第一節、研究動機 10
    第二節、研究方法 12
    一、文獻之比較 12
    二、比較法之研究 12
    三、具體案例之分析與統計資料之運用 12
    第三節、研究範圍 13
    第四節、論文架構 13
    第二章、集體訴訟制度之理念與建構 15
    第一節、基本法理 15
    一、概念及特徵 15
    (一)概念 15
    (二)現代型集團紛爭之興起 15
    (三)特徵 16
    二、制度類型 21
    (一)共同訴訟 22
    (二)訴訟擔當或選定當事人制度 26
    (三)示範訴訟或試驗訴訟 26
    (四)團體訴訟 39
    三、價值與基本功能 40
    (一)解決糾紛與追求公益 41
    (二)透過集團優勢追求訴之利益 44
    (三)有利於訴訟經濟和效益 46
    (四)擴大司法的社會功能 47
    第二節、制度緣起 48
    一、社會背景 48
    (一)集團性侵害大量出現 49
    (二)集團利益的成熟與活躍 50
    (三)司法功能的擴大 51
    二、發展特點 51
    (一)尋求司法救濟的第二次潮流 52
    (二)在爭議中發展 53
    第三節、制度困境與發展前景 55
    一、世界各國的研究動態 55
    (一)實證及對策研究 55
    (二)比較研究 56
    (三)理論研究 56
    二、理論難題 57
    (一)當事人適格問題 57
    (二)效益與公正問題 62
    (三)當事人個人權利的保護 65
    (四)集團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係 67
    (五)激勵機制與濫用 69
    (六)其他問題 71
    三、發展前景 73
    (一)重視集體訴訟制度之潮流 73
    (二)尋求替代方式 74
    (三)程序法與實體法的同時建構 78
    (四)加強制約和保障 79
    第三章 美國集團訴訟制度 81
    第一節、歷史發展 81
    一、集團訴訟規則的演變 81
    二、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23條 87
    (一)背景 87
    (二)新的爭議 89
    (三)諮詢委員會的對策 90
    (四)爭議再起 93
    (五)2005年集團訴訟公平法 96
    第二節、理論與實證分析 99
    一、學說之發展 99
    二、理論基礎 104
    (一)政治學觀點 104
    (二)經濟學觀點 107
    三、相關判決 108
    (一)年度分析 109
    (二)案例分析 111
    第三節、起訴合法要件之審查 121
    一、管轄 121
    (一)事物管轄權 121
    (二)對人管轄權 125
    二、起訴期間 128
    (一)基本原則:American Pipe規則 128
    (二)中止和恢復起算時間 130
    (三)American Pipe時效中止規則的限制 131
    (四)American Pipe規則與退出權 131
    (五)變更個人訴訟請求來提出集團請求 131
    三、集團訴訟要件 132
    (一)默示條件 132
    (二)第23條(a)款 135
    (三)第23條(b)款 147
    (四)集團訴訟之確認 159
    四、通知與退出權 167
    (一)集團通知 167
    (二)退出權 175
    (三)與集團成員的溝通 178
    五、跨州集團訴訟和州集團訴訟 181
    (一)全國性和跨州集團訴訟 182
    (二)州集團訴訟 186
    第四節、實質審理 187
    一、事證開示程序 187
    (一)確認集團訴訟時 187
    (二)確認集團訴訟後 192
    二、庭審問題 193
    三、陪審團與美國憲法第七修正案 194
    四、集團訴訟程序中的裁定 196
    (一)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23條(d)(1) 196
    (二)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23條(d)(2) 196
    (三)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23條(d)(3) 197
    (四)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23條(d)(4) 197
    (五)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23條(d)(5) 197
    五、判決效力 198
    (一)既判力 199
    (二)爭點效 200
    (三)聯邦法院對州法院的控制 201
    六、上訴 204
    (一)舊制 204
    (二)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23條(f) 207
    (三)其他問題 209
    第五節、和解、賠償金額與律師費 210
    一、集團訴訟和解 210
    (一)概述 211
    (二)確認前指名原告的和解和通知 211
    (三)出於和解目的確認集團訴訟 212
    (四)批准和解的考慮因素 213
    (五)確認集團訴訟後之和解通知 216
    (六)退出和解的機會 217
    (七)對和解的反對意見 217
    (八)持續義務 218
    二、損害賠償 219
    (一)單計法 219
    (二)總計法 220
    (三)分配方法 223
    (三)餘額分配 226
    (四)集團代表的報酬 228
    三、律師費 229
    (一)概述 229
    (二)計算方法 236
    第六節、制度困境與對策 241
    一、利與弊 241
    二、基本立場 242
    三、對策 246
    四、改革方向 249
    五、集團訴訟規則的修改 251
    六、2005年集團訴訟公平法 252
    (一)立法目的 253
    (二)重新定義集團訴訟 254
    (三)加強對「代金券補償和解協議」的司法審查 254
    (四)限制管轄權選擇,加強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254
    (五)加強行政機構和相關機構的監督 256
    第七節、小結 256
    一、各方當事人的關係 257
    (一)集團成員 257
    (二)集團代表 258
    (三)集團律師 258
    (四)被告 262
    (五)法院 263
    二、制定集團訴訟規則的幾個標準 263
    (一)可預見性 263
    (二)勞力、時間和費用的減少 264
    (三)平衡司法積極主義與當事人的處分權 264
    三、反思 265
    第四章 我國的集體訴訟制度 267
    第一節 民事訴訟法之選定當事人制度 267
    一、既有制度 267
    (一)意義和性質 267
    (二)要件 268
    (三)程序 269
    (四)被選定人之地位與權限 270
    (五)判決之效力 271
    (六)法院之作用 271
    (七)制度困境 272
    二、新選定當事人制度的立法背景 273
    三、新選定當事人制度的法律構造 275
    (一)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1 275
    (二)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2 285
    (三)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3 288
    第二節 消費者保護法之消費者團體訴訟 294
    一、立法背景 294
    二、法律構造 295
    (一)損害賠償訴訟 295
    (二)不作為訴訟 308
    (三)消保法之選定當事人制度 311
    三、激勵機制 313
    (一)強制律師代理 313
    (二)費用負擔之減免 314
    四、檢討 314
    第三節 投資人保護中心之團體訴訟 318
    一、立法背景與功能 318
    (一)立法背景 318
    (二)制度功能 321
    二、制度構造 322
    (一)定性 322
    (二)起訴當事人 325
    (三)保護機構受理案件之要件與類型 327
    (四)保護機構之權限 334
    (五)併案請求與撤回 334
    (六)裁判費之降低 335
    (七)保全程序之費用 336
    (八)假執行 337
    (九)證據取得與保全 337
    (十)小額證券投資或期貨交易爭議之調處 338
    三、與我國其他集體訴訟制度之關係 338
    (一)與民事訴訟法之關係 338
    (二)與消費者保護法之關係 339
    四、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和解之運用 341
    (一)民事和解 341
    (二)行政和解 342
    (三)檢討 342
    五、美國證券集團訴訟的發展與經驗 344
    (一)發展 344
    (二)反思 349
    (三)如何提升嚇阻功能 350
    第四節、小結 350
    第五章、結論 353
    一、美國集團訴訟之借鏡 356
    (一)關於選定當事人制度 356
    (二)關於投保法之團體訴訟 367
    (三)關於消保法之團體訴訟 376
    (四)引進美國集團訴訟制度之論證 376
    二、立法政策的建言 385
    (一)多元化思考 385
    (二)集體性糾紛解決的理念 386
    (三)重新理解集體訴訟制度 387
    (四)建構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387
    三、研究展望 408
    (一)實證研究與比較法研究 408
    (二)集體訴訟、團體訴訟或公益訴訟之發展 408
    (三)程序法與實體法結合之研究 408
    (四)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之探討 409
    四、結語 409

    "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1.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合著,民事訴訟法新論(全),2009年7月。
    2. 司法院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資料彙編(二),司法院編印,1984年1月。
    3. 朱柏松,消費者保護法論,翰蘆圖書公司,2004年9月增訂版。
    4. 林金吾,消費者訴訟制度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17輯第10篇,司法院印行,1997年6月。
    5. 李木貴,民事訴訟法(上)(下),元照,2007年9月。
    6. 呂太郎,民事訴訟之基本理論(一),元照,2009年5月。
    7. 呂太郎,民事訴訟之基本理論(二),元照,2009年6月。
    8. 消費者保護法判決函示彙編(一),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1998年12月。
    9. 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裁判外紛爭處理,元照,2006年4月。
    7. 沈冠伶,多數紛爭當事人之權利救濟程序--從選定當事人制度到團體訴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1期,2003年10月
    8. 沈冠伶,示範訴訟契約之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6期,2004年11月。
    9. 沈冠伶,從德國「投資人示範訴訟」之新制再論「追加選定當事人」制度─「擴散型損害」紛爭當事人之權利救濟途徑,邁入二十一世紀之民事法學研究-駱永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7月。
    10. 沈冠伶,團體訴訟問題的探討,法官協會雜誌,2004年6月。
    11. 邱聯恭,新民事訴訟法理論與實務:第一講 追加選定當事人制度之運用方針 ─ 闡述其相關解釋論之前導法理,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年09月。
    12. 邱聯恭,民事訴訟法修正後之程序法學(一)-著重於確認修法之理論背景並指明今後應有之研究取向,月旦法學第100期,2003年9月。
    13. 邱惠美,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有關團體訴訟制度之研究,法學叢刊第 193 期,2004 年 1 月。
    14. 邱惠美,從團體訴訟論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消費者保護研究第十一輯,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2005年12月。
    15. 劭慶平,證券訴訟上之「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害因果關係」之認定,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
    16. 姜世明,選定當事人制度之變革-兼論團體訴訟,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05月。
    15. Gerhard Walter, Mass Tort Litigation In Germany And Switzerland,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 2001.
    17. 姜炳俊,德國投資人示範訴訟新制,邁入二十一世紀之民事法學研究-駱永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7月。
    18. 姜志俊,由消費者保護法的實施談國內首宗消費團體訴訟與判決,律師雜誌第273期,2002年6月。
    19. 許士宦,集團利益保護程序之新開展--以團體不作為訴訟之一般化為契機,司法週刊,2003年09月。
    20. 許政賢,以整合法學之視域試論消費者保護法第五十條之消費者保護團體訴訟制度-民事訴訟研究方法論之反思,消費者保護法制論文集,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2004年7月。
    21. 許政質,消費者保護團體損害賠償訴訟制度之再定位-試以整合憲法、法學方法論及民事訴訟法之觀點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2004年7月。
    22. 張文郁,選定當事人,月旦法學教室第39期,2006年1月。
    23. 張文郁,由消保團體提起之損害賠償消費訴訟,月旦法學教室第64期,2008年2月。
    24. 曾宛如,有關證券投資人保護之未來發展,月旦財經法雜誌第2期,2005年9月。
    25. 高金枝,淺介團體訴訟,法學叢刊第101期,1981年3月。
    26. 高金枝,消費者保護與集體訴訟之可行性,軍法專刊26卷3期,1980年10月。
    16. GD Watson, Is the Price Still Right? Class Proceedings in Ontario, 32-33, 1997.
    27. 郭瑞蘭,集團訴訟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8輯(上冊),司法院印行,1988年6月。
    28. 郭大維,我國證券投資人保護機制之省思(上),臺灣法學雜誌第124期,2009年3月15日。
    29. 郭大維,我國證券投資人保護機制之省思(下),臺灣法學雜誌第125期,2009年4月1日。
    30. 黃國昌,訴訟主體論:第三講 當事人適格,月旦法學教室第68期,元照,2008年6月,P66。
    31. 黃國昌,訴訟主體論:第四講 選定當事人,月旦法學教室第70期,2008年8月。
    32. 黃立,板橋地院89年度重訴字第65號博士的家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95期,2003年4月。
    33. 陳榮宗,美國群眾訴訟與西德團體訴訟(上),法學叢刊第118期,1985年4月。
    34. 陳榮宗,美國群眾訴訟與西德團體訴訟(下),法學叢刊第128期,1987年10月。
    35. 陳清秀、張學文,我國消費者保護官制度之探討,消費者保護法制論文集,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2004年7月。
    36. 陳恩欣,從順大裕掏空案判決論揭露不實資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與證券投資人團體訴訟制度,萬國法律雜誌第136期,2004年8月。
    17. GD Watson, Class Actions: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11 Duke J of Comp and Intl Law 269, 275 , 2001.
    37. 楊建華等,消保團體為消費者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在訴訟實務上運作,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五),1997年10月。
    38. 楊建華,消費者保護爭議事件之處理─簡介消費者保護法第五章消費爭議之處理,消費者保護法研究第二輯,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1996年1月。
    39. 蔡東賢,消費訴訟與新修正之民事訴訟法,消費者保護法制論文集,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2004年7月。
    40. 蔡朝安、游志煌,從投資人保護法之制定看我國證券詐欺訴訟之發展,全國律師第8卷第1期,2004。
    41. 廖義男,消費者保護法成效之檢討及展望,律師雜誌第214期,1997年7月。
    42. 詹森林等著,認識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制論文集,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1995年2月。
    43. 駱永家,消費訴訟,消費者保護研究第一輯,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1995年6月。
    44. 劉連煜、林俊宏,投資人團體訴訟新時代的來臨,月旦法學第111期,2004年8月。
    45. 劉連煜,投資人保護與團體訴訟,實用月刊,2002年9月。
    46. 劉連煜,獨立董監事與公司治理之法治研究-公司自治、外部監控與政府規制之交錯,月旦法學第94期,2003年3月。
    18. G. Thomas Sims, Shell strikes a deal with European investor in reserves case, Financial Sectio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April. 12, 2007.
    47. 劉連煜,論證券交易法一般反詐欺條款之因果關係問題,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自版,1995年。
    48. 劉紹樑,公司治理的理念、現況與改革,證券暨期貨管理雜誌第21卷第4期,2003年4月。
    49. 林綉惠,訴訟擔當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50. 劉彥廷,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之團體訴訟,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8 月。
    51. 蔡長佑,消費訴訟之研究-以團體訴訟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52. 高金枝,消費者訴訟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7月。
    53. 紀鈞涵,當事人適格與判決效力主觀範圍擴張之研究─以集團性紛爭處理程序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4. 黃郁嵐,投資人保護制度之研究-以投資人團體訴訟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55. 黃鈺生,受災社區消費者集體求償過程之研究-以台北縣博士的家社區及台中市德昌社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56. 陳文燦,消費訴訟制度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班乙組碩士論文,1996年6月。
    19. Harald Koch, Non - Class Group Litigation under EU and German Law,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1998-1999, P. 356.
    二、外文文獻
    1. Antonio Gidi,Class Actions in Brazil-A Model for Civil Law Countries,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Spring, 2003.
    2. Association of the Bar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Financial Arrangements in Class Actions, and the Cod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20 The Fordham Urban Law Journal P831, 842-44, 1993.
    3. A Borrell and W Branch, Power in Nunbers: BC’s Proposed Class Proceedings Act, 53 Advocate 515, 525, 1995.
    4. Berry, Ending Substance’s Indenture to Procedure: The Imperative for Comprehensive Revision of the Class Action Damage Action, 80 Colum L Rev 299, 314, 1980.
    5. Bernard Schwartz , The Law In America ,1974.
    6. Class Action Dilemmas : Pursuing Public Goals for Private Gain, Rand 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 Natl Book Network, 2000.
    7. David W. Roberston, Court-Awarded Attorney’s Fees in Maritime Cases: TheAmerican Rule in Admiralty, 27 J. Maritime L & Commerce 507, 1996.
    8. D. Alan Rudlin, Packaging Toxic Tort Cases for Trial: Use of Test Cases, Bifurcation and Class Actions, 406 PL I/L it 185.
    9. Debates over Group Litig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What Can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 v. 11, no. 2, 2001.
    20. Jack H. Friedenthal, Mary Kay Kane, & Arthur R. Miller, Civil Procedure 4th edition, 2005
    10. Douglas Laycock, Modern American Remedies, Cases and Materials, 3rd , 913-915, 2003.
    11. DR Hensler and TD Rowe, Complex Litigation at the Millennium: Beyond It Just Ain’t Worth It: Alternatie v Strategies for Damages Class Action Reform, 64 Law and Contemporay Reform 137, 143, 2001.
    12. EF Sherman, Export/Import: American Civil Jutice in a Global Context, 52 DePaul L. Rev. 401, 411, 2002.
    13. Friedman, Constrained Individualism in Group Litigation: Requiring Class Members to Make a Good Cause Showing Before Opting Out of a Federal Class Action, 100 Yale L J 745, 1990.
    14. Geraint Howells and Rhoda James,Litigation in the Consumer Interest,ILS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Fall, 2002.
    21. John G Harkins, Federal Rule 23- The Early Years, 39 Arizona Law Review 705, 1997.
    22. JS Solovy, The Head of the Class, 12 (51) National LJ 13, 1990.
    23. John Leubsdorf,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ule on Attorney Fee Recovery, 47 Law & Contempory Problems 9, 1984.
    24. JA Prestage and SG McKee, Class Actions in the Common Law Provinces of Canada in C Hodges, Multi-Party Actions, Oxford, 2001.
    10.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新學林,2009年11月。
    25. J Bronsteen and O Fiss, The Class Action Rule, 78 Notre Dame Law Review,2003, P1419, 1422.
    26. Linda S. Mullenix and Paul D. Rheingold, Impact of Class Action Fairness Law, New York Law Journal, March, 3, 2005.
    27. Mauro Cappelletti, Access to Justice and the Welfare State,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81, No. 4, 1983.
    28. Mauro Cappelletti,The Judicial Proces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291-292, 1989.
    29. Morabito, Class Actions: The Right to Opt Out, 19 Melbourne U L Rev 615, Part IV, 1994.
    30. McCall, Sturdevant, Kaplan & Hillebrand, Greater Representation for California Consumers-Fluid Recovery, Consumer Trust Funds, and Representative Actions, 46 Hast.L.J. P797, 1996.
    31. Manual for Complex Litigation, Fourth, 2004.(http://www.fjc.gov/public/home.nsf/autoframe?openform&url_l=/public/home.nsf/inavgeneral?openpage&url_r=/public/home.nsf/pages/470)
    32. Natalie A. DeJarlais, The Consumer Trust Fund: A Cy Pres Solution to Undistributed Funds in Consumer Class Actions, 38 Hastings L.J. 729, April, 1987.
    33. Neil Andrews, Multi-party proceedings in England:representative and group actions,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P.250-257.
    34. NT Bowen, Restrictions on Communication by Class Action Parties and Attorneys, Duke Law Journal 360, 361, 1980.
    11.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元照,3版,2009年9月。
    35. Peter G. Renstrom, The American Law Dictionary (Clio Dictionaries in Political Science) (Hardcover), ABC-Clio Inc, January 1991.
    36. Rachael Mulheron,The class action in common law legal system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Oxford:Hart Publishing, 2004.
    37. Richard B. Cappalli and Claudio Consolo, Class Actions for Continental Europe? A Preliminary Inquiry,6 Temp. Int, l & Comp.L.J.217,Fall,1992.
    38. Richard O. Faulk, Armageddon through Aggregation? The Use and Abuse of Class Actions in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in Charies E. F.Rickett and Thomas G. W.Telfer (ed.),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nsumers』Access to Justice, 2003.
    39. Robert H. Klonoff and Edward K.M. Bilich, Class Actions and Other Multi-Party Litigatioin, Cases and Meterials, 2000.
    40. Robert H. Klonoff, Class Actions and Other Multi-Party Litigation in A Nutshell, 2nd Edition, 2004.
    41. RG Bone and DS Evans, Class Certification and the Substantive Merits, 51 Duke LJ , 2002.
    42. Richard A. Booth, The End of the Securitues Fraud Class Action as We Know It, 4 BERKELY BUS. L.J 1, 2007.
    43. R Smith, Managing the Down Cycle, Legal Action, 6,7, 1995.
    44. Richard L. Marcus, & Edward F. Sherman, Complex Litigatio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Advanced Civil Procedure, 2nd edition, 1992.
    12. 楊建華,民事訴訟法問題研析(五),1991年10月。
    45. Richard B.Cappalli and Claudio Consolo,Class Actions for Continental Europe?A Preliminary Inquiry,6 Temp.Int』l & Comp.L.J.217,Fall,1992.
    46. Stephen Subrin and Margaret Y.K. Woo, The nature of American civil litigation:in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2001.
    47. Scottreau, The Due Process Right to Opt Out of Class Actions, 73 New York U L Rev 480, 485, 1998.
    48. Thomas E. Eillging, Laural L. Hooper, &Robert J. Niemic, Class Actions and the Rulemaking Proces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ule 23 to Address the Rulemaking Challenges, 71 N.Y.L.Rev. 74,1996.
    49. Thomas Willging, Laural Hooper, and Robert Niemic, Empirical Study of Class Actions in Four Federal District Courts: Final Report to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Civil Rules, Washington, D.C.: Federal Judicial Center, 115, 167, 1996.
    50. TD Rowe, Shift Happens: Pressure on Foreign Attorney Fee Paradigms from Class Actions, 13 Dule J of Comp and Intl Law 125, 145-46, 2003.
    51. 上原敏夫著,団体訴訟・クラスアクションの研究,商事法務研究会,平成13年(2001年)版
    52. 大澤秀介著,現代型訴訟の日米比較,東京,弘文堂1993年版
    53. 高橋利明、琢原英治編,ドキユメント現代訴訟,日本評論社1996年版
    54. 中村英郎,新民事訴訟法講義,成文堂,2000年6月。
    13. 楊淑文,新型契約與消費者保護法,元照,2006年4月。
    55. 須藤典明,大規模訴訟の審理,塚原朋一、柳田幸三、園尾隆司、加藤新太郎編,新民事訴訟法の理論と実務(下),株式會社ぎょうせい,平成10年(1997年)4月1日,P189-191。
    56. 川嶋四郎,「大規模訴訟に関する特則」について : 基本的な位相と庁内受命による人証調べを中心として,2002年10月;「大規模訴訟に関する特則」について・続考 : 五人合議体の構成と民事訴訟規則による手続規整を中心として,2003年2月電子論文,資料來源:「九州大学学術情報リポジトリ(QIR)」,網址:https://qir.kyushu-u.ac.jp/dspace/handle/2324/2914/simple-search?query=%E5%A4%A7%E8%A6%8F%E6%A8%A1
    57. 小島武司,裁判外紛争処理と法の支配,有斐閣,2000年7月。
    三、網路資源
    (一)法學資料庫
    1、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index.php
    2、司法院:http://www.judicial.gov.tw/
    3、月旦法學知識庫:http://www.lawdata.com.tw/anglekmc/lawkm?15:1835246168:20:/disk1/lawkm/ttswebx.ini:::@SPAWN
    4、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http://www.law.duke.edu/journals/journaltoc?journal=djcil&toc=djciltoc11n2.htm
    5、WESTLAW:http://www.westlaw.com/
    14. 詹健富,菸草戰爭,董氏基金會,2002年8月15日。
    (二)統計資料
    1、STANDFORD LAW SCHOOL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Clearinghouse:http://securities.stanford.edu/index.html
    (三)其他
    1、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http://www.consumers.org.tw/
    2、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http://www.cpc.gov.tw/
    3、GOOGLE新聞臺灣版:http://news.google.com.tw/nwshp?hl=zh-TW&tab=wn
    4、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http://www.publishers.org/index.html
    5、The Authors Guild:http://www.authorsguild.org/
    6、Google Book Settlement:http://www.googlebooksettlement.com/r/home
    7、CNN:http://www.cnn.com/
    15. 邱聯恭,訴訟制度機能論,三民書局,1996年。
    8、Class Action Fairness Act Blog: Case Summaries:http://www.cafalawblog.com/cat--case-summaries.html
    9、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http://www.sfipc.org.tw/
    10、桃園縣原台灣美國無線公司員工關懷協會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fightrca
    11、行政院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http://sgw.epa.gov.tw/public/index.asp
    12、台灣環境保護聯盟:http://www.tepu.org.tw/
    16. 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三民書局,1993年4月。
    17.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書局,修訂7版,2009年11月。
    18.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書局,修訂7版,2009年10月。
    19. 陳榮宗,訴訟當事人與程序法,三民書局,1987年。
    20.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2009年8月。
    21. 馮震宇、姜炳俊、謝穎青、姜志俊合著,消費者保護法解讀,元照,2005年5月。
    22. 駱永家,民事法研究Ⅲ,三民書局,1999年3月。
    23.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元照,2009年10月。
    24.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四),元照出版,2006年12月。
    25. 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發展基金會,2003年。
    26. 郭瑞蘭,集團訴訟之研究,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士林分院研究報告,1987年6月。
    (二)期刊論文
    1. 王甲乙等,當事人適格之擴張與界限,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54次研討記錄,收於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六)。
    2. 王文宇、張冀明,非營利組織主導的證券團體訴訟-論投資人保護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5期,2007年3月。
    3. 林俊宏、林秋君,從團體訴訟看我國承銷商、會計師專家責任之發展趨勢,全國律師第10卷11期,2006年11月。
    4. 林鬱馨,從美國證券集體訴訟談證券詐欺訴訟的填補損害及嚇阻功能,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4期,2008年9月。
    5. 沈冠伶,多數紛爭當事人之權利救濟程序--從選定當事人制度到團體訴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1期,2003年10月。
    6. 沈冠伶,團體訴訟問題的探討,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1期,2004年6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4651005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8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