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944/141864 (78%)
造访人次 : 47874872      在线人数 : 113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81


    题名: 製造歡樂的消費空間---「江山樓」及其相關書寫的文學/文化意涵
    A fun-generating consumption space—Kang san lau and its related writing concerning its literary/cultural meaning
    作者: 戴文心
    Tai, Wenhsin
    贡献者: 黃美娥
    戴文心
    Tai, Wenhsin
    关键词: 江山樓
    文學文化意涵
    飲食
    消費空間
    日治時期
    Kang San Lau
    Literary/Cultural Meaning
    dining
    Consumption Spac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1-10-11 16:55:13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重現日治時期大稻埕「江山樓」的昔日風華,透過江山樓的歷史過往、活動展演,逐步解讀江山樓以及江山樓的相關書寫,所代表的文學╱文化意涵。
    第二章「江山樓昔日風華」,主要在彙整江山樓的背景資料,重塑江山樓當時的樣貌。透過對江山樓過往歷史與地理位置重建,以及江山樓舉辦的種種活動,瞭解江山樓對當時的指標性意義。並從江山樓歷代經營者的經營瞭解:江山樓在這些人經營下,與上層階級官紳、文人形成密集的交流網絡,而江山樓成為日治時期非常重要的聚會場所,也因其具有著多重吸引力,因此江山樓周邊的活動與娛樂餐飲等事業,皆圍繞著江山樓繁榮發展。
    第三章「江山樓的消費空間」,本章主要分兩部分論述,一方面從江山樓空間最重要的消費行為-飲食、藝旦談起;另一方面由江山樓飲食、藝旦,而吸引的消費人口,讓江山樓成為重要的集會地,引領著當時的消費風潮論述。日治時期有句俗諺「登江山樓,吃臺灣菜」可見江山樓的盛名以及飲食吸引人之處,由江山樓的內部裝潢、飲食器具、菜單、還有外燴活動,論述江山樓的吸引人的飲食消費,也是江山樓受到矚目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江山樓的相關書寫」,江山樓的相關書寫當中,主要分為「日治時期」與「戰後迄今」兩部分論述,從日治時期的古典詩歌,有許多歌頌、描繪江山樓美好的部分,如景色、美人、醇酒,可探知江山樓為「製造歡樂的消費空間」;另一方面,從江山樓的聚會的心情書寫,可以了解江山樓相關書寫中呈現的文學╱文化意涵,尤其日人與臺人,在其人筆下的江山樓,透過文學創作,呈現出不同的面向與文化思考。從戰後迄今關於江山樓的民間傳說、口述資料以及現代文本中,尋找關於江山樓的創作,來探究新/舊文化對於江山樓意涵的書寫與再詮釋,其相同與相異之處,來討論江山樓庶民印象的演變與其代表意義。
    第五章「結論」針對江山樓的的種種面貌,來比對出江山樓所代表的空間╱符號意涵;總結前文,指出本文研究的價值,及未來尚可開展之研究方向。
    This thesis re-presents the past glory of “Kang San Lau”in Dadauche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interpreting Kang San Lau and its related writing and the literary/cultural meaning it represent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past and development of events of Kang San Lau.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Kang San Lau,”focuses on collect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concerning Kang San Lau, re-creating it at its time. Through re-constructing the past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Kang San Lau, and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held there,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Kang San Lau can be understood.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the past owners of Kang San Lau, its intensive social network with upper-class gentry and literati. Being an important place for gathering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its appeal is layered and the surrounding activities and entertainment prosper because of it.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Consumtion Space of Kang San Lau,” the discourse is two-parted: one deals with dining and Geishas, the most crucial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Kang San Lau, the other examines the consumtion population attracted by the dining and geishas of Kang San Lau, making it an important gather place, ushering the consumption trend at the tim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there was a saying “Attend Kang San Lau and taste Taiwanese dishes,” which reveals through interrior decoration, utensils, menus, and catering events, the fame and popularity of Kan San Lau.
    The fourth chapter, “the Related Writing of Kang San Lau,”presents a two-sided discourse, one being the colonization, the other postwar till present. From classic poetry praising and describing the wonder of Kang San Lau such as its scenery, beauty, and wine, Kang San Lau as a “joy manufacturing consumption space”is explored.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emotional writing of the gatherings at Kang San Lau, the literary/cultural meaning presented in the related writing of Kang San Lau is understood, especially among the Japanese and the Taiwanese. Postwar till the present, through folklore, verbal discourse, and modern documentation surrounding Kang San La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cour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ol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Kang San Lau is processes.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compares the spatial/signal meanings Kang San Lau represents under its layered façade. In conclusion, the value of this thesis is emphazied and a future direction for research is indicated.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皆按照發行或發表時間依序排列)
    (一) 日治時期期刊報刊資料:
    《台灣日日新報》:明治31(1898)年5月6日創刊,至昭和19(1944)年3月31日,共發行15,836號。大鐸資訊有限公司製作,《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
    《台灣時報》:東洋協會臺灣支部於明治42年(1909)1月20日創刊,至大正8年(1919)5月15日停刊。後再由臺灣總督府臺灣時報發行所於大正8(1919)年7月1日復刊至昭和20年(1945)3月13日停刊。現有中島利郎:《『臺灣時報』總目錄》(東京都:綠蔭書房,1997年)。
    《台灣民報》:昭和元(1925)年至昭和19(1944)年。
    《昭和新報》:昭和3年(1928)年10月3日創刊至昭和13(1938)年。
    《風月》報系:昭和10(1935)年5月至18(1943年)10月,共含有《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四名稱,現有(臺北:南天書局復刻本,2001年。)
    《興南新聞》:前身為《台灣》系列(《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昭和16(1941)年2月11日被迫響應國策更改名稱。昭和19(1944)年3月26日因戰時報紙統制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新聞》、《高雄新報》、《東臺灣新報》合併為《臺灣新報》。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台北:成文出版社復刻。
    《臺灣慣習記事》(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中譯本)第壹至柒卷(明治34 年-),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06-199。
    (二)專書
    《臺灣列紳傳》台北:臺灣總督府,大正5(1916)年。
    《臺灣紳士名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日刊一週年版),昭和九年(1934)。
    《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政府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
    毛一波纂修,《臺北市志》〈文化志‧文化事業篇〉,(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年。
    蔡培火等《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 明集2.小說選集一》,臺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 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
    方豪輯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整理編訂,1981。
    毛一波纂修《臺北市志》卷十叢錄篇,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年。
    林文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再版。
    黃武忠編《美人心事》,臺北市:號角出版社,1987。
    鄭炯明編《笠詩論選集:臺灣精神的崛起》,臺北:文學界雜誌社,1989。
    莊永明《臺灣紀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9。
    莊永明《臺北老街》,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91年。
    連橫《雅堂先生集外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臺灣詩薈》(上)(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臺灣語典》,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黃金土主編《臺北古今圖說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2。
    趙莒玲《臺北城的故事》,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92。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1992。
    黃富三編著《臺北建城百年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5。
    莊永明編撰《台灣鳥瞰圖 : 一九三〇台灣地誌繪集》台北市:遠流,,1996。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6。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7。
    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冊,彰化市:彰縣文化,1997。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 年。
    葉龍彥《台北西門町電影史 1896-1997》,臺北:北市文建會,1997。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臺北市:玉山社,1999 年4 月初版一刷。
    林進發《臺灣人物評》台北:成文,1999年。據昭和4年(1929)刊本影印。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台北:成文,1999年。據昭和9年(1934)刊本影印。
    陳藻香〈西川滿小傳〉,《西川滿作品集1》,(臺北:致良),1999。
    吳毓琪,《台灣南社研究》,台南:南市文化,1999。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2000 年。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臺北歷史深度旅遊 :艋舺.大稻埕》,臺北市:遠流,2000。
    莊永明《臺灣百人傳》一、二、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
    司馬嘯青《台灣五大家族》,台北:玉山社,2000。
    張秀玲原著編劇,鄧榕茜改編:《江山樓》,臺視文化,2001年。
    《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鹿江集,(臺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2001
    吳漫沙《追昔集》,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
    李壽林編,《三腳仔︰《臺灣論》裡的「皇民」臉譜》,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
    黃美娥主持,《光復前(1895-1945)臺北地區文學史料蒐集 期末報告書 》,(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黃美娥《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上)(下)台北:北市文獻會,2003年。
    《王詩琅選集第一集 艋舺歲時記》,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張子文, 郭啓傳, 林偉洲撰文《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許雪姬等編著《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
    林礽乾等總編輯,《臺灣文化事典》,臺北市:臺灣師大人文教育中心,2004。
    施懿琳等撰:《臺灣歷史辭典》台北:遠流出版,2004年。
    賴澤涵主編《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桃園:中央大學,2005。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5。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7。
    (三)期刊論文
    黃城(黃春成)〈談談「南音」〉,《臺北文物》3卷2 期,臺北市:臺北市文獻會,1954年8月20日。
    廖毓文〈臺灣文藝協會的回憶〉,《臺北文物》3卷2期,臺北市:臺北市文獻會,1954年8月20日。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十卷三期,1959年9月版。
    〈五十年前的臺灣風俗〉,《臺灣風物》,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1967年8月。
    <故吳瀛濤先生傳略>,《笠》46期,1971.12。
    芥舟(郭秋生):〈年頭放言的小集〉,《臺灣新文學》第2卷第二期,昭和12年(1937)2月。
    王昶雄:〈適來而順去──追念郭秋生兄〉,《自立晚報》民國70年3月19日「第十版副刊 郭秋生紀念專輯」。
    向麗頻,〈《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與所呈現的臺灣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第261 卷,2001.12。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場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 期,2004.12。
    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臺灣文獻》第55卷‧第1 期,2004.03。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收入《臺灣史研究》第15卷第3期,2008年9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
    (四)學位論文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論,1996。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韻如〈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1929~1937)〉,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梁秋虹,〈社會的下半身 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臺灣人民的不同殖民統治經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怡如,〈連雅堂音樂記錄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賴承平,〈空間標籤一種都市空間敘事的探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志樺〈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為探討文本〉,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 : 二、三〇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7。
    高野史惠,〈日據時期日臺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29120081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2008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2008103.pdf16747KbAdobe PDF21178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