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267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097/141043 (78%)
造访人次 : 46397205      在线人数 : 6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673


    题名: 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賑災對第二軌道外交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NGO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s on Second Track Diplomacy-A Case Study of Taiwan
    作者: 侯佳伶
    贡献者: 孫本初
    侯佳伶
    关键词: 非政府組織
    第二軌道外交
    國際賑災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2-04-12 14:16:08 (UTC+8)
    摘要:   近年來,我國非政府組織表現越來越突出,政府亦逐漸重視民間團體的軟實力,設立外交部NGO委員會,企圖整合民間力量,提高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尤其我國邦交國有限,與非邦交國之受援國接觸更必須透過民間組織為臺灣發聲,讓國際社會正視臺灣存在之事實。又因為非政府組織的加入,過去不受正式外交所重視的議題已逐漸顯得重要,例如人道救援,因為較不受到爭議,具潛力發展為一個較佳的議題,尤其是地球暖化後,氣候異常變遷,大型天災不斷,國際賑災將是未來常見的議題之一,馬政府更提出要將臺灣打造為「人道援助的提供者」,讓國際社會感受臺灣的愛心善舉,進而提高道德上的國際地位。
      本研究針對個案以深度訪談法去探究這些從臺灣民間所發出的資源與愛心,是否有能力長期因應大型國際賑災,抑或僅限於某些規模龐大的慈善機構或宗教團體;其次,亦思考這些臺灣非政府組織歷年在國際賑災的耕耘,其人道救援的理念是否與帶有外交色彩的任務衝突,有違其非政府組織秉持中立之立場,或民間團體亦樂於藉此為臺灣拓展外交空間,而此種國際賑災行為之短期效力,是否足以建立與受援國的友好關係,獲得外交附加價值,皆是本研究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籍
    王振軒,2006,《非政府組織的議題、發展與能力建構》,初版,臺北市: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頁17~18、110。
    外交部編著,2009,《援外政策白皮書》,5月,頁14、34。
    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編著,1993,《我國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發展關係之研究》,頁9。
    朱柔若(譯),Neuman,W.L.,2000,《Social research methods》,台北:揚智。
    李柏彥(譯),麥艾文(Evans S. Medeiros),2011,《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初版,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何興亞,2008,《IPCC 2007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報告》,台北縣: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頁9、73、74。
    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編著,2006,《迎向世界的臺灣NGO:微笑、關懷、行動=Taiwan NGOs》,頁3~5、31。
    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編著,2008,《NGO國際參與成果彙編:深耕臺灣,邁向國際》。
    許志敏,2004,《接受國際災害救援機制之研究》,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頁17。
    陶翼煌,2011,《歐盟氣候變遷國際合作計畫》,臺北市:經濟部水利署,頁4~11。
    連清輝,2011,《從聯合國氣氛變遷因應機制論台灣應有之作為》,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與國際事務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匡賢,2010,《慈濟組織能力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2008,《非政府組織從事國際援助之研究:以日本「和風」(Peace Winds Japan)為例》,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張正修,2010,《我國醫療型NGO人道救援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銘,2005,《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人道救援行動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隋愛鋒,2007,《兩性工作平等法實施後關務人員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論文。
    趙忠傑,2008,《人道救援行動中軍事部門與非政府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廖嘉雯,2008,《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聯合國之策略-以國際佛光會為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秀如,2010,《歐盟LRRD之研究-以塔吉克斯坦為例》,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俐吟,2009,《我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人道救援事務夥伴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頁15。
    鍾淑真,2009,《全球暖化的環境知識與危機意識-以晚近環境災難影片為例作分析》,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論文。
    肆、網站
    中華救助總會,網址:http://www.cares.org.tw/,查閱日期:100年4月。
    外交部NGO國際事務委員會,網址:http://www.taiwanngo.tw/s,查閱日期:100年3月。
    外交部,「我國民間團體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工作情形」,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lp.asp?ctNode=1965&CtUnit=111&BaseDSD=7&mp=1,查閱日期:100年3月。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網址:http://www.eden.org.tw/,查閱日期:100年5月。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ddm.org.tw/ddm/homepage/index.aspx,查閱日期:100年5月。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網址:http://www.tzuchi.org.tw/,查閱日期:100年3月。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網址:http://www.blia.org.tw/main/index.html,查閱日期:100年5月。
    總統府新聞稿,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查閱日期:100年5月。
    陳承功,2010,《金門協議20年》,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初版,頁171。
    臺灣路竹會,網址:http://www.taiwanroot.org/,查閱日期:100年4月。
    臺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Taiwan Overseas Aid, TOAID),網址:http://www.toaid.org/about,查閱日期:100年8月。
    伍、英文參考資料
    Adam. Yarmolinsky, 1975, Philanthropic A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774-778.
    Katarina West, 2001, Agents of Altruism: The Expansion of Humanitarian NGOs in Rwanda and Afghanistan,3-4.
    Salamon, Lester 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Powell, W.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pp.99-117.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 M, 1994,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73: 109-123.
    Salamon, L. M., Elliott, O. V. 2002.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編著,2002,《人道主義憲章與賑災救助準則》,初版,頁358。
    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編著,2004,《人道主義憲章與賑災救助最低標準》,頁318。
    張子揚,2006,《非政府組織與人權:挑戰與回應》,初版,台中市:必中出版社,頁6~7、183。
    張英陣編,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臺北:洪葉文化,頁83。
    馮瑞麒(譯),David Lewis, 2007,《非政府組織-管理初探》,初版一刷,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51。
    蔡朝明,2009,《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臺北市:遠景基金會,初版,頁100。
    劉順福,2010,《國際會議參與和談判-兼述非政府組織》,國立編譯館,初版,頁352~357、364、382。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 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臺北市 : 雙葉書廊,頁107~113。
    貳、期刊
    方怡文,2005,〈從全球治理探討我國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一個民主與人權的觀點〉,《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1期,9月,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頁89~103。
    王世榕,2000,〈台灣參與全球公民社會的策略:台灣如何營造對全球公民社會的影響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
    王俊秀,2002,〈高峰會,低峰行-台灣NGO視窗〉,《永續台灣簡訊》,第4卷,第3期,9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永續發展研究推動委員會。
    王振軒,2002,〈人道救援行動中「軍事部門」與「非政府組織」(NGO)關係之研究-以索馬利亞、海地、波士尼亞與科索夫人道救援行動為例〉,《國防雜誌》,第17卷,第12期,6月。
    王運祥,1992,〈論中外NGO的發展與制約因素〉,《亞洲研究》,第55期。
    毛樹仁、吳坤霖,2004,〈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國家政策季刊》,第3期,頁185~186。
    石之瑜、黃競涓,1999,〈我國第二軌道外交中的「國家─社會」論述,《政治科學論叢》,第11期,12月,頁106~107。
    田弘茂,2000,〈前瞻我國參加非政府組織的努力方向〉,《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頁1~6。
    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編著,2003,《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6期,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
    朱雲漢,1996,〈全球主義、區域主義與第二軌道外交:台灣務實外交的新座標〉,《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2期,頁4~201。
    宋學文,1999,〈我國在第二軌道外交之功能與限制〉,《政策月刊》,第50期,頁24~27。
    宋學文,2000,〈全球化與非政府組織(NGOs0)對國際關係之影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頁43~45。
    李明賢,2000,〈路竹會愛心走遍天下〉,《外交部通訊》,第23卷,第3期,7月,頁55~57。
    李登科,1999,〈以「全民外交」來開創外交新局〉,《政策月刊》,第50期,頁1~37。
    辛翠玲,2003,〈從中國人權問題看國際人權團體的影響力-論非政府組織及其連結作用〉,《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頁182 。
    呂芳川,2009,〈慈濟的國際賑災〉,《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8期。
    呂慶龍,2003,〈從實務經驗談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議題〉,《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6期,12月,頁63
    吳英明、許文英、盧政鋒,2000,〈台灣未來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NGOs)網路之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頁84。
    吳英明、許文英、盧政鋒,2001,〈台灣未來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網絡之策略〉,《非政府組織》,台北:商鼎文化,頁151~195。
    吳坤霖,2004,《我國非政府組織於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國際同濟會臺灣區總會為例》。
    吳建國、陳雪琴,2009,〈積極輔導台灣NGO拓展國際空間〉,《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8期。
    亞太司,2006,〈大愛無國界-部長為菲律賓土石流災區救援任務授旗暨救災工作紀實〉,《外交部通訊》,第26卷,第1期。
    林文程,2000,〈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困境與對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0期,6月。
    林吉郎、王士豐,2000,〈台灣未來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NGOs網路的策略:安全議題、第二軌道外交與非政府組織連結的戰略思維〉,《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頁86~88。
    林吉郎,2001,〈我國未來參與國際NGO網路的策略〉,《國防雜誌》,第16卷,第7期。
    林吉郎,2004,〈非政府組織(NGOs):台灣經驗的戰略思考〉,《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3期,頁45~70。
    林芳玫,2000,〈對參加非政府組織的期待〉,《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頁7。
    林若雲,2000,〈新世紀台灣對東南亞的外交戰略-「以敦親睦鄰、全民外交」新思維創造未來〉,《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0期,6月。
    林淑馨,2007,<日本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之外交協力,兼論外務省的支援措施與對我國之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32期,6月,頁75~102。
    林德昌,2000,〈結合民間非政府組織,強化我國的人道關懷與援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頁32~33。
    林德昌,2004,《台灣公民社會指標之研究:兼論青年公共參與》。
    林德昌,2010,〈台灣在非洲地區的農業技術合作:甘比亞案例之分析〉,《非政府組織與全球治理季刊》,第1卷,第2期。
    林德昌、吳國偉,2010,〈政府發展援助與人類發展概念的演變〉,《非政府組織與全球治理季刊》,第1卷,第3期,7月。
    林德昌、藍傳貴,2010,〈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政經理論發展〉,《非政府組織與全球治理季刊》,第1卷,第2期。
    官有垣、邱瑜瑾,2003,〈台灣民間組織與政府在國際援助事務的角色探析:現況調查及其政策意涵〉,《中國行政評論》,第12期,頁70。
    明居正,1996,〈如何提昇我國與各國之實質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2期,頁156。
    施昭顯,2003,〈知識經濟時代非政府組織發展策略的探討〉,《政治學學報》創刊號,8月,頁30~32。
    施維鈞,2006,〈微笑、關懷、行動,迎向世界的台灣NGO-「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成立五週年慶」暨「台灣NGO中英文專書發表會」紀實〉,《外交部通訊》,第26卷,第1期,頁22。
    烏元彥,2006,〈我國對外關係的新思維〉,《外交部通訊》,第26卷,第1期。
    孫煒,2004,〈全球化對於非營利組織的影響及回應〉,《理論與政策》,第17期,第3卷,頁105。
    陳水扁,2000,〈為我國參加非政府組織開闢新的活路〉,《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
    陳厚全,2007,〈由印尼大地震看國際緊急人道援助的發展〉,《臺灣醫界》,第50卷,第2期,2月。
    陳敏賢, 2000,〈邁向二十一世紀之台灣非政府組織:研討會引言〉,《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
    陳隆志,2000,〈新世紀台灣的國際角色〉,《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0期,6月,頁22~23。
    陳隆志,2000,〈邁向二十一世紀之台灣非政府組織:研討會引言〉,《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頁9~10。
    陳隆志,2002,〈台灣參與國際間非政府組織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8期,6月,頁47~67。
    陳隆志、林芳玫、石瑞琦,2002,〈「非政府組織春季論壇」研討會開幕致詞〉,《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8期,6月。
    陳隆志,2009,〈台灣、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8期,頁50。
    陳靜夫,2006,〈我國NGO的國際人道行動-以CCF在蒙古為例〉,《逢甲合作經濟》,第38期。
    陳麗瑛,2002,〈聯合國非政府組織體系之運作及我國參與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8期,頁59。
    陳麗瑛,2003,〈政府鼓勵非政府組織加入UN ECOSOC的輔導策略與制度〉,《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6期,12月。
    許台瀅,2010,〈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發展合作:全球公民社會的建構〉,《非政府組織與全球治理季刊》,第1卷,第2期,頁45。
    張玨,2003,〈民間團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接軌之策略〉,《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6期,12月,頁88~90。
    張裕泰,2005,〈從斯里蘭卡海嘯災區國際醫療救援服務探討我國非政府組織之功能〉,《臺灣醫界》,第48卷,第10期,10月。
    新聞文化司,2000,〈田部長在第一期「全民外交事務研習班」開訓典禮致詞〉,《外交部通訊》,第23卷,第5期,11月,頁4~6。
    新聞文化司,2001,〈田部長在第二期「全民外交事務研習班」講授「全民外交對我拓展對外關係之重要性」〉,《外交部通訊》,第23卷,第6期,2月,頁7~9。
    趙甦成,2010,〈消除貧病與愛滋病防治:發展與國際援助的觀點〉,《非政府組織與全球治理季刊》,第1卷,第一期。
    鄭讚源,2000,〈台灣NGOs在國際社會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頁57。
    謝易達,2001,〈非政府組織(NGOs)與外交關聯性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第23期,12月,頁107~112。
    謝易達,2006,〈論政府參與非政府組織援外事務應有之取向與角色-以孫中山先生的世界大同觀點為導向〉,《師大政治論叢》,第6期,2月,頁261~276。
    戴萬平、顧長永,89,〈由務實外交到全民外交:互賴理論的觀點〉,《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4期,頁114~121。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39。
    蕭新煌,2000,〈全球民間社會力:台灣NGOs與國際社會的改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
    顧忠華,1998,〈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一個理論性研究的構想〉,《亞洲研究》,第26期,頁8~23。
    顧忠華,2000,〈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9月,頁20~21。
    參、論文
    方怡文,2004,《從全球治理探討我國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一個民主與人權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惟如,2011,《氣候變遷議題之兒童氣候網站建置》,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九龍,2011,《台灣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政策與立法研究-以汙染排放權交易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李文芳,2008,《女性軍人性別角色認知對工作與家庭影響之研究: 以臺北市軍事單位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9,《非政府組織援外對我國第二軌道外交之影響研究》,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榮席,2008,《國際非政府組織與發展援助-樂施會案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林芳甫,2007,《宗教非政府組織從事國際人道援助之研究-以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林偉如,2009,《非政府組織在中亞的方向和影響》,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茂興,2007,《臺灣非政府組織文化之研究-以慈濟(國際援助活動)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達仁,1999,《當代行政改革理論評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博士論文。
    翁禎佑,2009,《以機率密度函數探討台灣及鄰近地區未來氣候變遷特性:IPCC全球海氣耦合模式資料之分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常國祥,2010,《非政府組織與低度開發國家關係之研究-以馬拉威共和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9921070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107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6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