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097/141043 (78%)
Visitors : 46403443      Online Users : 118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金融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97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971


    Title: 中國匯率決定因素之探討
    A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Authors: 蔡錦昌
    Chua, Kim Cheong
    Contributors: 朱浩民
    蔡錦昌
    Chua, Kim Cheong
    Keywords: 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3-09-04 10:08:45 (UTC+8)
    Abstract: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經濟發展正式與國際經濟接軌,因此金融市場須按照入世承諾逐步開放,中國進行了多項外匯管理條例的改革。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也遭受了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地區強烈質疑被嚴重低估,並要求人民幣升值。於是2005年7月21日,中國乃改採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並將人民幣升值2%。
    論文首先說明中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沿革及發展現況,接著回顧國內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相關文獻以及人民幣匯率實證的相關文獻,再繼續分析人民幣匯率走勢和外匯儲備規模變動情況,進而探討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因素,最後再討論中國外匯市場的未來發展。
    本研究結果為,長期而言,人民幣相對國際主要貨幣而言,將繼續升值。而決定人民幣匯率經濟因素有:對外貿易、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國際熱錢流動、外債及物價水準和通貨膨脹。最後本文認為中國外匯市場的未來發展有以下幾個方向:一、人民幣將繼續升值;二、完善匯率形成機制;三、外匯市場邁向現代化;四、強化外匯市場風險防範措施;五、外匯管制將逐步放寬;六、調整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及減少其增加速度;七、擴大人民幣國際市場影響力。







    關鍵字:人民幣、人民幣匯率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1. 卜永祥、秦宛順(2006),人民幣內外均衡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http://www.pbc.gov.cn。
    3. 王國臣(2008),中國國際收支失衡對其貨幣政策自主性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4.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circ.gov.cn。
    5.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2004),中國外匯管理年報---2003年。
    6. __________________(2005),中國外匯管理年報---2004年。
    7.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2009),2009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6),2005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7),2006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8),2007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9),2008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2009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13.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http://www.safe.gov.cn。
    14. 中國商務部、中國國家統計局(2004),200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15.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cbrc.gov.cn。
    16.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csrc.gov.cn。
    17. 王曉蕾(2008),「進一步完善外債流量管理」,中國金融,2008年第5期,第27頁至第28頁。
    18. 孔繁英(2002),中國外匯市場國際化之研究--兼論兩岸資金交流機制與挑戰,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9. 白雪妮(2009),當前中國外匯市場有效性研究,吉林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碩士學位論文。
    20. 朱民(2007),「從國際和國內雙重角度看人民幣匯率水平系列之一---從全球波動關注人民幣匯率結構性變化」,中國證券報,第5頁,2007年11月26日。
    21. 安明(2007),「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利弊及對策建議」,未來與發展,2007年第1期,第62頁至第65頁。
    22. 朱明輝(2009),「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初探」,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5卷第11期,第74頁至第84頁。
    23. 朱浩民(2002),大陸金融制度與市場,台北:三民書局。
    24. ______(2006),「中國加入WTO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與外匯市場建設」,與國學報,第6卷,第1頁至第10頁。
    25. ______(2010),中國金融制度與市場,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6. 朱賀(2009),「熱錢危機與貨幣安全預警體系的構建」,統計與決策,2009年第18期,總第294期,第143頁至145頁。
    27. 谷宇、高鐵梅及傅學文(2008),「國際資本流動背景下人民幣匯率的均衡水平及短期波動」,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第1頁至第13頁。
    28. 吳怡春(2006),中國大陸人民幣匯率之演變模式,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李紀珠(2005),「一籃子貨幣制度下人民幣的調整法則」,經濟日報,第4頁,民國94年7月22日。
    30. 吳倩(2007),金融發展進程中的匯率制度變遷與選擇,山東大學財政學博士學位論文。
    31. 李愛迪(2008),中國資本項目開放研究,雲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院世界經濟碩士學位論文。
    32. 李榮謙(2007),貨幣金融學概論,第2版,台北:東華書局。
    33. 何慧剛(2006),「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化與人民幣匯率制度選擇」,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第50頁至第54頁。
    34. 何麗芬,郭紅珍/譯(2003),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第5版,北京:中信出版社。(Jeff Madura原著)
    35. 吳麗華及王鋒(2006),「人民幣實際匯率錯位的經濟效應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6年第7期,第15頁至第28頁。
    36. 邱芳鉁(2007),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tudy on China,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37. 邱宏輝(2005),「中共面對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困境」,中共研究,39卷7期,第37頁至第59頁。
    38. 尚明(2000),新中國金融50年,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39. 官明儀(2007),人民幣均衡實質匯率實證分析:1982年至2005年,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所碩士論文。
    40. 邱艳濤(2009),國際收支“雙順差”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學碩士學位論文。
    41. 胡再勇(2008),「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及錯位程度的測算研究1960~2005」,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 年第3 期,第17頁至第29頁。
    42. 侯美惠(2005),「中國大陸的匯率政策與政策目標」,企銀季刊,第28卷第四期,第111頁至122頁。
    43. 姚淑梅、朱東耀(2005),「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與外匯市場建設」,經濟研究參考,2005年第82期,總第1946期,第8頁至第14頁。
    44. 孫茂輝(2006),「人民幣自然均衡實際匯率:1978--2004」,經濟研究,2006年第11期,第92頁至第101頁。
    45. 高長、蔡慧美(2003),「大陸外匯體制變遷及人民幣升值趨勢分析」,經濟前瞻,第90期,第64頁至第69頁。
    46. 高建良(2006),人民幣匯率體制與金融安全,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47. 徐哈軍(2008),論開放經濟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合肥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碩士學位論文。
    48. 章玉貴(2008),「崛起的人民幣能否改寫國際貨幣格局?」,經濟前瞻,第115期,第82頁至第86頁。
    49. 陳良(2004),「當前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內因分析」,山東工商學院學報,第18卷第6期,2004年12月,第25頁至第26頁。
    50. 陳怡安(2006),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原因及因應對策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班碩士論文。
    51. 郭欣宜(2007), A Study on the Long-run Real Exchange Rate in China,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52. 張明輝(2007),人民幣匯率趨勢之預測—以日本、台灣匯率與總體經濟變動關係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3. 張婷(2009),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管制對經濟發展與金融穏定的影響分析,吉林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碩士學位論文。
    54. 許銘修(2007),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經濟發展之影響,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5. 曾喜炤(2006),人民幣匯率政策選擇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56. 彭淑愉(2006),中國大陸外匯管理制度與人民幣升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57. 彭敏瑜、黃建森(2006),「人民幣升值問題研究」,信用合作,90期,民國95年10月,第36頁至第51頁。
    58. 黃智斌(2009),台灣與中國大陸匯率改革之均衡匯率研究,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黃濟生、申琳(2007),「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研究:1980--2005」,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6期,第102頁至第109頁。
    60. 遊春(2009),「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索」,國際金融,第239期,2009年1月,第36頁至第39頁。
    61. 賈俐貞(2005),金融自由化與中國金融開放,中共中央黨校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論文。
    62. 楊燁(2008),外匯市場微觀結構視角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研究,湖南大學金融學碩士學位論文。
    63. 趙登峰(2005) ,人民幣市場均衡匯率與實際均衡匯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4. 劉大年(2007),「中共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之意涵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1期,第6頁至第10頁。
    65. 蔣江嬌(2008),「我國外債風險研究」,現代經濟,2008年第7卷第2期,總第82期,第162頁至第163頁。
    66. 劉峰(2008),經濟開放進程中的匯率波動研究,中共中央黨校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論文。
    67. 歐陽琦(2004),「中國對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開放的歷程與前景」,經濟師,2004年第2期,第218頁。
    68. 蔡慧美(2008),「2008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向會是如何?」,經濟前瞻,第115期,第57頁至第74頁。
    69. 蔡慶國、張慧玲(2010),「中國升息與升值動向蠡測」,工商時報,社論,民國99年3月19日,第2頁。
    70. 蔡曜如(2009),「因應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之對策暨其政策挑戰」,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58輯,第1頁至第41頁。
    71. 魏毓廷(2007),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總體經濟影響之政經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2. 謝劍平(2009),當代金融市場,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3. 邊裕淵(2000),「中共加入WTO後人民幣之走向及其影響」,中共研究,第34卷第9期,第58頁至59頁。
    74. 藍靖瑜(2009),中國國債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國立台北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75. 藍曉雯(2009),「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之研析」,中共研究,第43卷第10期,第66頁至第79頁。
    76. 韓振國、張欣渝(2008),「關於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淨誤差與遺漏項合理標準的探討」,統計與決策,2008年第11期,總第263期,第26頁至第28頁。
    77. 韓繼雲(2002),「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研究」,財經研究,第28卷第4期,第16頁至第21頁。
    78. 闞大學(2008),關於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西方經濟學碩士學位論文。
    二、英文部分
    1. Balassa, B. (1964),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 Reapprais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2(6), pp.584–596.
    2. Coudert, V. and C. Couharde (2007), “Re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in China is the Renminbi Undervalued?”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8, pp.568–594.
    3. Dunaway, S., L. Leigh and X. Li (2009),“How Robust Are Estimates of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 the Case of Chin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4: 3, pp.361–375.
    4. Frankel, J. (2006), “On the Yuan:The Choice between Adjustment under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under a Flexible Rate,”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Jun, Vol.52, No.2, PP.246-275.
    5. _(2009),“New Estimation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4: 3, pp. 346–360.
    6. Goh, M. H. and Y. Kim(2006),“Is the Chinese Renminbi Undervalued?”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Jan, vol.24, No.1, pp.116-126.
    7. Goldstein M. (2002), Managed Floating Plus. Policy Analys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Washington, D. 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p.43-68.
    8. Jiang, L., Z. He and W. Wei(2007),“The Stability of RMB Exchange Rate and Its Perfection of Present Exchange Rate Mechanism,”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1 No.1, September, pp.51-66.
    9. Krugman, P. (1979), “A Model of Balance Payments Crisi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1) .pp.459-472.
    10. __________ (1999),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N.Y:W.W. Norton & Company.
    11. __________ and M. Obstfeld (2003),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Boston: Pearson Edition.
    12. Li, S. and J. He (2007), “Excess Liquidity Control Requires a Multi-pronged Approach,” China Economist, September, pp.19–29.
    13. Lo, C. (2007),“China’s Yuan Decision,”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Fall, vol.21, No.4, pp78-81.
    14. Ma, G. and R. N. McCauley (2008),“Efficiency of China’s Capital Control: Evidence From Price and Flow Dat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3: 1, pp.104–123.
    15. Makin, A. J. (2007), “Does China’s Huge External Surplus Imply an Undervalued Renminbi?”China & World Economy, 15, 3, pp.89–102.
    16. Marquez, J. and J. Schindler (2007),“Exchange Rate Effect on China’s Trad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5(5), pp.837–853.
    17. Narayan, P. K. and R. Smyth(2006),“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Exchange Rates, Real Interest Rates 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16:9, pp639-651.
    18. Peng, T., M. Lee and C. Gan (2008),“Has the Chinese Currency Been Undervalued,”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Vol. 6, No. 1, pp.49–66.
    19. Siebert, H. (2007), “China: Coming to Grips with the New Global Player,”The World Economy, 30, 6, 893–922.
    20. Tyers, R., I. Bain and Y. Bu (2008),“China’s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A Counterfactual Analysis,”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3: 1, pp.17-39.
    21. Wang, Y., X. Hui and A. S. Soofi (2007), “Estimating Renminbi (RMB)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9, pp.417–429.
    22. Yi, W. (2007),“A Study on Foreign Reserve Management of China: Optimal Currency Shares in Reserve Assets,”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view, Vol. 3 No. 4, pp.69-80.
    23. Yu, X. (2007),“The Pattern of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Chinese Prices, 1980–2002,”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5(4), pp.683–699.
    24. Zhang, C. (2009),“Excess Liquidity, Inflation and the Yuan Appreciation: What Can China Learn from Recent History?” The World Economy, 32(7), pp.998-1018.
    25. Zhang F. (2007),“China’s Long-Run Exchange Rate: A Time Series Estim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30, pp.149-15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金融研究所
    95352034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35203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金融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34101.pdf687KbAdobe PDF2104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