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30543      Online Users : 89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825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252


    Title: 從文化資產到文化創意─漢唐樂府之梨園樂舞研究
    From th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 Research for Li-Yuan Music and Dance of Han Tang Yuefu
    Authors: 蔡旻呈
    Tsai, Min Cheng
    Contributors: 蔡欣欣
    Tsai, Hsin Hsin
    蔡旻呈
    Tsai, Min Cheng
    Keywords: 漢唐樂府
    梨園樂舞
    南管
    文化資產
    文化創意產業
    Han Tang Yuefu
    Li-Yuan Music and Dance
    NanKuan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8-06 11:44:03 (UTC+8)
    Abstract: 「漢唐樂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管音樂,結合梨園戲的科步,融淬成以「梨園樂舞」為表演訴求的嶄新團隊「漢唐樂府˙梨園舞坊」。本文即以「漢唐樂府˙梨園舞坊」所展演的作品:《梨園幽夢》、《教坊記》、《韓熙載夜宴圖》、《洛神賦》、《殷商王后》和《盤之古》為主要討論對象。以運用「文化資產」開創「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觀點,結合「跨文化」與「環境劇場」等相關理論開展論述。旨在討論其如何透過文化創意思維,維護提升文化資產的符號價值,創新增添更多的符號元素於展演,使經典文化資產普及於現代視聽。結論透過漢唐樂府和其他新興南管表演團體的比較,突顯其透過多元取材和演出,轉化文化資產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機制所在,並反思創作形式和內涵的拓展可能。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影音資料
    1. 心心南管樂坊:《羽》DVD,臺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2010年,未出版。
    2. 江之翠劇場:《後花園絮語》DVD,板橋林家花園演出,2002年,未出版。
    3. 江之翠劇場與友惠靜嶺導演、白桃房合作:《朱文走鬼》DVD,臺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2006年,未出版。
    4. 漢唐樂府、法國巴黎小艇歌劇院聯演:《梨園幽夢》DVD,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2000年,未出版。
    5. 漢唐樂府、法國甜蜜回憶古樂團聯演:《教坊記》,臺北:公共電視製作發行、太古國際總經銷,2010年。
    6. 漢唐樂府:《洛神賦》,臺北:公共電視製作發行、太古國際總經銷,2007年。
    7. 漢唐樂府:《殷商王后》DVD,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2012年,未出版。
    8. 漢唐樂府:《荔鏡奇緣》DVD,臺北:公共電視製作發行、太古國際總經銷,2005年。
    9. 漢唐樂府:《盤之谷》DVD,臺北中山堂演出,2011年,未出版。
    10. 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臺北:公共電視製作發行、太古國際總經銷,2007年。

    (二)書籍資料
    1. 〔戰國・楚〕屈 原著;馬茂元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1993年。
    2.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
    3. 〔漢〕劉 安著;熊禮匯注譯:《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4. 〔後梁〕任 昉著:《述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5.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6. 〔唐〕崔令欽撰、吳企明點校:《教坊記箋訂》,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7. 〔唐〕劉 肅:《大唐新語.卷十》,收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 〔唐〕歐陽詢等撰;木鐸編輯室編:《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1974年。
    9.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收於《筆記小說大觀》16編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7年。
    10. 〔宋〕《宣和畫譜》二十卷,臺北:臺灣商務館,1966年。
    11. 〔宋〕薛居正撰,楊家駱編:《新校本舊五代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12. 〔宋〕釋文瑩撰、鄭世剛整理:《湘山野錄》,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13. 〔清〕王 昶:《金石萃編》一百零二卷,臺北:新文豐,1977年。
    14. 〔清〕馬驌撰:《繹史》,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15. 中國武術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武術大辭典》,北京: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
    16. 王國維:《樂師考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17. 王櫻芬:〈臺灣南管一百年:社會變遷、文化政策與南管活動〉,收錄於《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臺北:白鷺鷥基金會,1997年。
    18.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2008年。
    19.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6年。
    20. 李 喬:《中國行業神崇拜》,臺北:雲龍出版,1996年。
    21. 李汾陽:《文化資產概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22. 杜文玉:《夜宴圖:浮華背後的五代十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23. 杜哲森等作、洪文慶主編:《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140期〈余承堯〉,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1996年。
    24. 杜哲森等作、洪文慶主編:《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40期〈張萱・周昉〉,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1996年。
    25. 杜哲森等作、洪文慶主編:《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77期〈顧閎中〉,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1996年。
    26. 周德禎等著:《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出版,2011年。
    27.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2009年。
    28. 段馨君:《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Airiti Press,2010年。
    29. 夏學理主編:《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五南出版,2011年。
    30. 孫 玫:《中國戲曲跨文化再研究》,臺北:文津出版,2012年。
    31. 袁 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32. 張瓊慧總編輯:從傳統出發的文化創意產業叢書第八冊《陳美娥與漢唐樂府》,臺北:生活美學館,2003年。
    33. 理查德・謝克納著,曹路生譯:《環境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
    34. 連 橫:《臺灣通史》,臺北:黎明出版社,2001年。
    35. 陳 芳:《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36. 陳葆真:《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臺北:石頭出版社,2011年。
    37. 曾永義:〈南管中古樂與古劇的成分〉,《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38. 曾永義:〈梨園戲之淵源形成及其所蘊含古樂古劇成分〉,收錄於《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
    39. 程啟坤、姚國坤、王存禮:《茶文化》,臺北:新視野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40. 葉曉梅著、賴小兵,崔建楠攝影:《千秋梨園之南戲遺響─輕歌慢舞梨園戲》,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2005年。
    41. 劉念茲:《南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
    42. 劉浩然:《泉腔南戲概述》,泉州:刺桐文史研究社,1994年。
    43. 蔡欣欣:〈古典與時尚¬─鎔鑄雙重風姿的「漢唐樂府」梨園樂舞〉,《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國家出版,2011年。
    44.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45. 蔡榮章:《茶道教室─中國茶學入門九堂課》,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
    46. 蘇彥碩:〈梨園戲表演科範圖解概述〉,收錄於《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八卷,泉州:中國戲劇出版,2000年。

    (三)學位論文
    1. 余一霞:《上路梨園戲十八棚頭劇本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2. 呂錘寬:《泉州弦管(南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傳統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後由臺北:學藝出版社出版,1982年。
    3. 李秀娥:《民間傳統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臺北市南音社團的活動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4. 沈 冬:《泉州絃管音樂歷史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5. 孫靜雯:《南管音樂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6. 徐亞湘:《臺灣地區戲神》,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7. 徐麗媛:《唐代宮樂圖研究》,臺北: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2007年。
    8. 曹珊妃:《「小梨園」傳統劇本研究一以泉州藝師口述本為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年。
    9. 陳佳雯:《臺灣所見南管系統的戲劇鑼鼓研究一以小梨園《高文舉》為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0. 陳宗良:《《呂氏春秋》音樂思想》,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2009年。
    11. 陳衍吟:《南管音樂文化研究─由歷史文化、社會功能與美學體系談起》,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2. 曾韻清:《小梨園旦角科步初探》,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3. 廖于濘:《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演藝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4. 劉美芳:《七子戲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15. 嚴淑惠:《鹿港南管的文化空間與樂社之研究》,臺北: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期刊論文
    1. Shaughnessy, Edward L.:〈早期商周關係及其對武丁以後殷商王室勢力範圍的意義〉,《九州學刊》2卷1期總號5,1987年9月,頁19-32。
    2. 王仲孚:〈盤古傳說試釋:兼論我國古史系統的開端〉,《歷史學報》12期,1984年,頁1-21。
    3. 王宇信、張永山、楊升南:〈試論殷墟五號墓的「婦好」〉,《考古學報》第二期,1977年2月,頁1-22。
    4. 王凌莉:〈台法再度合作衛武營先行預演 漢唐樂府《教坊記》重現唐代東西交流風貌〉,《PAR表演藝術》第201期,2009年9月,頁36-37。
    5. 王素梅:〈論韓熙載「夜宴圖」〉,《史轍》1期,1977年5月,頁65-70。
    6. 王評章:〈文人士大夫藝術意蘊的回歸─觀臺灣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福建藝術》6期,2008年,頁11-12。
    7. 王嘉驥:〈中國繪畫中的人物再現〉,《藝術家》48卷5期總號288,1999年5月,頁372-393。
    8. 王嘉驥:〈韓熙載夜宴圖〉,《藝術家》48卷5期總號288,1999年5月,頁378-379。
    9. 王耀庭:〈宮樂圖〉,《故宮文物月刊》1卷9期總號9,1983年,頁100-104。
    10. 白勇華:〈當傳統藝術邂逅新媒體《洛神賦》詩、書、畫、樂、舞、文、企學術研討會綜述〉,《福建藝術》第5期,2008年5月,頁26-29。
    11. 石守謙:〈洛神賦圖:一個傳統的形塑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3期,2007年9月,頁51-71+73-80+200。
    12. 如以墨:〈再造傳統的新古典美學─評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表演藝術》115期,2002年7月,頁46-47。
    13. 曲曉燕:〈「漢唐樂府」的四個一〉,《中國文化報》第5版(產業文化),2009年10月16 日。
    14. 朱心怡:〈盤古垂死化身神話探源〉,《中華學苑》56期,2003年,頁1-21。
    15. 朱歧祥:〈殷初戰爭史稿─殷武丁時期方國研究〉,《靜宜人文學報》5期,1993年6月,頁53-108。
    16. 朱歧祥:〈尋「丁」記─論非王卜辭中的武丁〉,《東海中文學報》20期,2008年7月,頁1-8。
    17. 朱芳慧:〈「杜蘭朵」跨文化劇場改編之研究〉,《戲曲學報》第八期,2010年12月,頁171-197。
    18. 江 漢:〈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藝林》1卷2期,1976年12月,頁5-10。
    19. 江舉謙:〈曹植洛神賦論爭考評〉,《建設》2卷9期,1954年2月,頁32。
    20. 何八駿:〈試論八卦拳之八母拳〉,《力與美》63期,1995年,頁76-79。
    21. 吳 凡:〈從殷墟婦好墓玉器探討商代玉器的製作與風格〉,《故宮文物月刊》13卷4期總號148,1995年7月,頁70-89。
    22. 吳文彬:〈中華名畫輯覽中所刊的韓熙載夜宴圖〉,《藝壇》101期,1976年8月,頁31。
    23. 吳文彬:〈略談韓熙載夜宴諸圖臨本〉,《藝壇》32期,1970年11月,頁8-9。
    24. 吳守禮:〈荔鏡記戲文研究序說〉,《臺灣風物》第10卷1960年3月,頁5-19。
    25. 吳亞梅、江武昌:〈臺灣地方戲戲神傳說〉,《民俗曲藝》 36期,1985年,頁136-144。
    26. 吳南薰:〈再現金石之聲─仿曾侯乙編鐘來臺〉,《藝術家》47卷6期總號283,1998年,頁601-603。
    27. 吳曉筠:〈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故宮文物月刊》355期,2012年10月,頁4-15。
    28. 吳騰達:〈踏七星,踩八卦 驅邪招財吉祥數〉,《傳統藝術》52期,2005年3月,頁44-50。
    29. 呂錘寬:〈南管戲與南管音樂的關係〉,《民俗曲藝》第22期,1983年3月,頁33-43。
    30. 李 暉:〈寧靜致遠─臺灣漢唐樂府的南音樂舞《韓熙載夜宴圖》〉,《福建藝術》6期,2008年,頁13-14。
    31. 李文鈺:〈〈洛神賦〉寫作年代與背景重探〉,《書目季刊》42卷3期,2008年12月,頁55-73。
    32. 李文儒、陳美娥、林洲民:〈兩個《韓熙載夜宴圖》〉,《紫禁城》10期,2007年,頁18-35。
    33. 李宗焜:〈婦好的生育與冥婚〉,《故宮文物月刊》355期,2012年10月,頁16-23。
    34. 李秋玫:〈《盤之古》探索遠古太初之音〉,《PAR表演藝術》第219期,2011年3月,頁44。
    35. 李國俊:〈典雅動人話南管〉,《彰化藝文》第1期,1998年10月,頁22-24。
    36. 李國俊:〈臺灣南管社團的興衰〉,《民族曲藝》第71期,1991年5月,頁42-51。
    37. 李鴻玟:〈「洛神賦」之賞析〉,《古今藝文》27卷3期,2001年5月,頁26-29。
    38. 杜 若:〈曹子建和洛神賦〉,《臺肥月刊》16卷6期,1975年6月,頁25-31。
    39. 沈 冬:〈陳三五娘的荔鏡情緣〉,《大雅藝文雜誌》第23期2002年10月,頁29-37。
    40. 沈 謙、柳作梅:〈嫦娥奔月的象徵意義〉,《中外文學》15卷3期總號171,1986年,頁4-19。
    41. 車煒堃:〈唐朝景教之危難時期及其衰亡原因初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期,1971年,頁59-72。
    42. 周曉蓮:〈論「教坊記」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價值〉,《書目季刊》36卷4期,2003年3月,頁73-89。
    43. 林乃文:〈新中國人的驕傲─創漢唐樂府 復華夏正音:陳美娥〉,《新觀念》第215期2006年2月,頁34-41。
    44. 林以真:〈千年古樂弦歌不輟的傳統表演藝術:臺北縣南管樂團現況分析〉,《北縣文化》第 93 期,2007年6月,頁74-82。
    45. 林谷芳:〈以今釋古或以經解經─評兩場編鐘音樂會〉,《表演藝術》63期,1998年,頁86-88。
    46. 林珀姬:〈古樸清韻──臺灣的南管音樂〉,《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2008年9 月,頁295-328。
    47. 林茂賢、傅正玲、江武昌:〈臺灣地方戲戲神傳說〉,《民俗曲藝》40期,1986年,頁135-139。
    48. 林淑惠:〈「詩經」中所見鐘鼓在禮樂上的作用〉,《孔孟月刊》38卷5期總號449,2000年,頁1-11。
    49. 林銘亮:〈溯靈─談《洛神賦》幕後〉,《福建藝術》4期,2006年,頁23-26。
    50. 金祥恆:〈后母戊大方鼎之后母戊為武丁后考〉,《臺大中文學報》1期,1985年11月,頁57-76。
    51. 施世昱:〈三千年的跨度與轉變─從紅山、婦好到竇綰〉,《臺灣美術》63期,2006年1月,頁4-13。
    52. 柯喬齡:〈《殷商王后》 南管樂舞重現宮廷愛戀─漢唐樂府卅周年製作、少林寺八卦掌表現征戰場面〉,《PAR表演藝術》231期(2012年),頁24-25。
    53. 洪安全:〈曹植與洛神〉,《故宮文物月刊》1卷5期總號5,1983年8月,頁8-17。
    54. 洪順隆:〈「洛神賦」創作年代補攷〉,《華學月刊》140期,1983年8月,頁52-55。
    55. 洪順隆:〈論「洛神賦」對六朝賦壇的投映〉,《國立編譯館館刊》22卷2期,1993年12月,頁1-29。
    56. 洪順隆:〈論洛神形像的襲用與異化─由「洛神賦」到明清戲曲小說的脈絡〉,《國立編譯館館刊》18卷2期,1989年12月,頁227-249。
    57. 洪順隆:〈論洛神賦〉,《華岡文科學報》15期,1983年12月,頁219-235。
    58. 紀慧玲:〈找回失落的聲音─南管藝術在臺灣〉,《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卷2期總號38,2006年10月,頁218-221。
    59. 紀慧玲:〈新藝見-梨園樂舞的侷限與想像〉,《中國時報旺來報》(新藝見),2012年4月8日。
    60. 胡永炎:〈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藝術家》56卷4期總號335,2003年4月,頁458-465。
    61. 胡郁青:丁曉紅,〈19世紀法國歌劇沿革探微〉,《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頁108-110。
    62. 胡萬川:〈嫦娥奔月神話源流〉,《歷史月刊》140期,1999年,頁48-52。
    63. 夏 敏:〈傀儡戲與辟邪巫術〉,《民族藝術》第三期,2005年,頁45-56。 
    64. 夏竹林:〈臺灣地方戲戲神傳說〉,《民俗曲藝》35期,1985年,頁108-113。
    65. 徐千嵐:〈細膩生動的人物畫─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國文天地》18卷5期總號209,2002年10月,頁112。
    66. 秦美珊:〈擺盪「日」「月」間─羿與嫦娥原型故事與儀式的結構分析〉,《文學前瞻》3期,2002年,頁1-23。
    67. 高木森:〈論「韓熙載夜宴圖」〉,《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12期,1982年10月,頁1-16。
    68. 高秋鳳:〈宋玉〈神女賦〉與曹植〈洛神賦〉的比較研究〉,《國文學報》26期,1997年6月,頁61-89。
    69. 張光遠:〈殷墟最炫麗的一片武丁大卜甲─有關卜坑整治、灼卜揭秘及殷商書刻風格的探究〉,《故宮文物月刊》279期,2006年6月,頁84-93。
    70. 張秉權:〈武丁時的一版復原龜甲〉,《大陸雜誌》29卷10/11,1964年12月,頁97-100。
    71. 張秉權:〈略論婦好卜辭〉,《漢學研究》1卷1期總號1,1983年6,頁27-40。
    72. 張清治:〈洛神的神話與神畫─顧愷之《洛神賦》畫卷之審美試析(上)〉,《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2卷9期總號230,2012年9月,頁46-58。
    73. 張清治:〈洛神的神話與神畫─顧愷之《洛神賦》畫卷之審美試析(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2卷10期總號231,2012年10月,頁50-66。
    74. 張錦萍:〈試論南管與戲曲的關係〉,《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6年6月,頁65-93。
    75. 張臨生:〈眾樂之首「編鐘」〉,《故宮文物月刊》4卷9期總號45,1986年,頁4-25。
    76. 梁文偉:〈關於殷墟五號婦好墓問題〉,《人文與社會學報》2期,2003年6月,頁111-123。
    77. 梁悅詩:〈一世情從此曝光─商王武丁與后婦好〉,《典藏古美術》241期,2012年10月,頁230-233。
    78. 章成崧:〈婦好墓的玉璜〉,《國魂》523期,1989年6月,頁78-79。
    79. 章成崧:〈婦好墓的鳥類玉飾〉,《國魂》521期,1989年4月,頁66-68。
    80. 章成崧:〈婦好墓的璧﹑環﹑瑗〉,《國魂》522期,1989年5月,頁80-82。
    81. 郭淑純:〈曹植詩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象徵意涵〉,《輔大中研所學刊》7期,1997年6月,頁227-241。
    82. 郭繼生:〈傳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賞析〉,《藝術家》87期,1982年8月,頁191-197。
    83. 陳 芳:(豈能約束?―「豫莎劇」《約/束》的跨文化演繹),《戲曲學報》第14期,2011年7月,頁63-83。
    84. 陳玉珍:(傳承閩南「非遺」文化 彰顯南音教學特色—培元中學校長楊一彪談校園文化建設),《泉州晚報》第8版(教育),2011 年12月12日。
    85. 陳卓欣:〈曹植〈洛神賦〉女神形象探析〉,《中華人文社會學報》9期,2008年9月,頁164-185。
    86. 陳淑芬:〈莎士比亞翻譯與「跨文化劇場」交流─以臺南人劇團「莎士比亞工作坊《奧賽羅》」呈現為例〉,《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二卷第一期,2008年12月,頁99-120。
    87. 陳逢源:〈盤瓠與盤古傳說初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14期,1988年,頁15-22。
    88. 陳葆貞:〈傳世〈洛神賦〉故事畫的表現類型與風格系譜〉,《故宮學術季刊》23卷1期,2005年9月,頁175-223+633。
    89. 陳葆真:〈從遼寧本《洛神賦圖》看圖像轉譯文本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3期,2007年9月,頁1-50+199。
    90. 陳葆真:〈關於遼寧本《洛神賦圖》的一些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5卷4期,2008年6月,頁49-106。
    91. 陳儒行:〈臺灣地方戲戲神傳說〉,《民俗曲藝》34期,1985年,頁20-36。
    92. 陳繼春:〈唐張萱《搗練圖》及其相關問題〉,《文博》第2期,2007年,頁22-31。
    93. 傅正玲、江七、黃秀錦:〈臺灣地方戲戲神傳說〉,《民俗曲藝》39期,1986年,頁174-180。
    94. 傅淑芳:〈曹植及其「洛神賦」〉,《新亞學術集刊》13期,1994年,頁263-273。
    95. 彭 麗:〈淺析《宮樂圖》中的形式美〉,《美與時代》第5期,2009年,頁47-48。
    96. 彭學文:〈摭談曹植筆下的女性形象〉,《中國文化月刊》250期,2001年1月,頁59-62。
    97. 程于珉:〈跨越時空的東西交流─中法合作版「梨園幽夢」法國巡演〉,《表演藝術》第91期2000年7月,頁60-61。
    98. 華 唐:〈「洛神賦」的原型與流變〉,《明道文藝》248期,1996年11月,頁118-128。
    99. 馮光生:〈千古鐘聲萬里行─敍記古禮樂曾侯乙編鐘〉,《孔學與人生》13期,1999年,頁29-32。
    100. 馮慧玲:〈唐代《十部樂》樂部的內容與順序〉,《藝術論文集刊》14期,2010年4月,頁133-151。
    101. 黃小我:〈「傳世名畫/中原古樂《韓熙載夜宴圖》與南音」學術論壇〉,《福建藝術》第6期,2007年6月,頁20-24。
    102. 黃小我:〈「傳世名畫/中原古樂」學術論壇紀要〉,《福建藝術》6期,2007年,頁20-24。
    103. 黃尹瑩:〈淺論跨文化戲劇表演:「相遇」的美學〉《中華戲劇學會文藝會訊》第三期(2006年3月),本會訊為電子期刊,請參見http://www.com2.tw/chta-news/2006-3/,引用日2013年4月21日。
    104. 黃永川:〈論禪道與花藝〉,《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6期,2003年12月,頁1-12。
    105. 黃秀錦、傅正玲:〈臺灣地方戲戲神傳說〉,《民俗曲藝》38期,1985年,頁123-125。
    106. 黃淑汝:〈曹植詩中女性形象之探討〉,《語文教育通訊》19期,2000年1月,頁8-20。
    107. 黃彰健:〈曹植「洛神賦」新解〉,《故宮學術季刊》9卷2期,1991年11月,頁1-30。
    108. 黃鳴奮:〈若無新變,不能代難─略論南音樂舞《洛神賦》的創造性〉,《福建藝術》第5期,2008年5月,頁22-25。
    109. 塗江濤:〈法國歌劇改革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02-103。
    110. 楊忠衡:〈千年古樂不是千年老妖─從「漢唐樂府.梨園樂舞」思考傳統與創新定位的問題〉,《音樂時代》第17期1996年4月,頁56-59。
    111. 楊衛兵:〈文藝復興與巴羅克時期音樂特性比較性研究〉,《貴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0期2010年10月,頁41-44。
    112. 董 輝:〈17 世紀的法國宮廷芭蕾〉,《孝感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18-121。
    113. 董作賓:〈武丁狩□淺說〉,《大陸雜誌》8卷12期,1954年6月,頁2+4+7+14+20。
    114. 董作賓:〈殷墟出土一塊「武丁逐豕」骨版的研究〉,《大陸雜誌》8卷6期,1954年3月,頁6-9。
    115. 廖芳瑩:〈宋玉「神女賦」、曹植「洛神賦」、及濟慈「無情的美女」中之中西男性理想自我追求模式設計下的女性形象與自我個體意識的比較〉,《Graduate Student Research Papers》15期,2000年,頁39-51。
    116. 廖珮芸:〈從《教坊記》之「香火兄弟」則探討唐代特殊的婚姻關係與性別意義〉,《東海中文學報》第22 期,2010 年7月,頁27-52。
    117. 廖堯震:〈文學強檔,首次跨界畫劇─傳世〈洛神賦圖〉的圖像敘事與表現〉,《典藏古美術》240期,2012年9月,頁144-149。
    118. 臺灣建築期刊編輯部:〈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公演,舞臺及整體空間設計規劃〉,《臺灣建築》149期,2008年2月,頁74-79。
    119. 趙 林:〈中國第一位巾幗英雄殷商王后婦好之墓〉,《人與社會》1卷1期,1982年3月,頁36-39。
    120. 趙 誠:〈商代家族形態新探〉,《東方文化》42卷1/2,2009年11月,頁55-73。
    121. 劉偉民:〈唐代景教之傳入及其思想之研究〉,《聯合書院學報》1期,1962年6月,頁1-64。
    122. 劉淵臨:〈殷武丁乙卯日食〉,《大陸雜誌》57卷5期,1978年11月,頁1-10。
    123. 劉淵臨:〈殷武丁乙卯日食初稿〉,《國立編譯館館刊》7卷2期,1978年12月,頁197-210。
    124. 劉漢盛:〈南管之美〉,《音樂與音響》第135期,1984年9月,頁29-32。
    125. 劉增泉:〈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的宗教〉,《淡江史學》13期,2002年10月,頁35-56。
    126. 滕麗民:〈對文藝復興與巴羅克時期音樂的比較〉,《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總第204期2008年,頁70。
    127. 潘榮陽:〈明清閩臺地區雷海青信仰興盛探微〉,《中國道教》第2期,2006年,頁37-39。
    128. 禚夢菴:〈洛神與洛神賦〉,《中國世紀》59期,1962年11月,頁14。
    129. 蔡欣欣:〈「大出蘇」破臺登場─戲神壽誕到傳藝〉,《傳統藝術》39期,2004年。
    130. 蔡振豐:〈顧愷之論畫的美學意義試探〉,《中國文學研究》9期,1995年,頁137-156。
    131. 鄭元福:〈版式新穎 美感留人:讀《洛神賦圖》〉,《中華原圖集郵協會會刊》15期,2006年5月,頁31-32。
    132. 鄭文惠:〈絕章的情賦:人神戀曲223─洛神形象暨曹植〈洛神賦〉及其接受史〉,《典藏古美術》240期,2012年9月,頁136-141。
    133. 鄭柏彥:〈再議「梨園」的起源及與「教坊」之關係〉,《東華中國文學研究》1期,2002年6月,頁153-168。
    134. 鄭柏彰:〈試詮以「神女」意符為象徵之書寫意識─從宋玉〈神女賦〉到曹植〈洛神賦〉看其「神女書寫」之演變軌跡〉,《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8期,2006年6月,頁137-154。
    135. 鄭淑蓮:〈唐代景教在華之政教關係〉,《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127期,2012年4月,頁53-65。
    136. 鄭學稼:〈中國化的大秦景教(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5卷10期,1972年,頁17-27。
    137. 鍾柏生:〈武丁卜辭中的方國地望考〉,《花蓮師專學報》11期,1979年12月,頁115-167。
    138. 顏立水:〈福建的戲神雷海青〉,《臺灣源流》24期,2001年,頁106-108。
    139. 羅金滿:〈田公元帥暨漢唐樂府《教坊記》學術研討會紀略〉,《福建藝術》第6期,2010年,頁38-39。
    140. 羅香林:〈景教徒阿羅憾為武則天皇后營造頌德天樞考〉,《清華學報》1卷3期,1958年9月,頁13-24。
    141. 羅基敏:〈一場後現代的中西古典夢─觀看「梨園幽夢」〉,《表演藝術》第91期2000年7月,頁77-79。
    142. 羅敬之:〈再論「洛神賦」〉,《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3期,1995年7月,頁55-88。
    143. 羅敬之:〈甄后與曹丕兄弟是否有「三角」關係─讀「洛神甄宓戀歌傳奇」後〉,《國文天地》17卷1期總號193,2001年6月,頁75-78。
    144. 羅敬文:〈洛神賦的創作動機及年代〉,《書和人》697期,1992年5月,頁1-6。
    145. 韻 勝:〈韓熙載夜宴圖的傑出藝術〉,《書畫家》8卷4期,1982年11月,頁31-32。
    146. 嚴一萍:〈婦好列傳〉,《中國文字》新三期,1981年3月,頁1-104。
    147. 欒志弘、蘇前忠:〈淺析西方音樂劇中的表現手法─「戲中戲」〉,《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 2011年8月,頁113-11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8151019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901.pdf2616KbAdobe PDF2228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