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23653      Online Users : 7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921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215


    Title: 徐陵代言體書信研究
    A Study of 徐陵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Letters
    Authors: 林美汎
    Lin, Mei Fan
    Contributors: 廖棟樑
    林美汎
    Lin, Mei Fan
    Keywords: 徐陵
    代言體
    書信
    書記
    駢文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8-25 15:18:56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徐陵代言體書信研究」為題,試圖觀察徐陵十四篇代言體書信如何書寫,所寫為何。
      徐陵代言體書信與「時事」密切關聯,多針對具體的事件所作,因此本論文第二章「徐陵代言體書信時事考察」將先觀察徐陵代言體書信之的語境,確認代言文本書寫的時空環境。待第二章書寫語境確立過後,本論文第三章「言立而文明:徐陵代言體書信構詞論」與第四章「心生而言立:徐陵代言體書信意旨論」則在語境基礎之下,對徐陵代言體書信的具體分析。第三與四章雅克慎(Roman Jakobson,1896-1982)「六因素(factors)六功能(functions)」說」為視域,由六功能六因素觀看徐陵代言體書信,可能帶來的啟發。第三章「言立而文明:徐陵代言體書信構詞論」以應酬功能、後設語功能,以及詩性功能為視域,觀照徐陵代言體書信開頭應酬語、用事,與對句之特色,推察徐陵自撰書信與代言體書信之中之間的共相,是否有造就徐陵風格的可能。第四章「心生而言立:徐陵代言體書信意旨論」以構詞論為基礎,再行討論意旨如何發見,試圖見得徐陵代言體書信代言托旨之常例,也欲窺其中如有常例,以及常例所帶來的特例。最末,又徐陵代言體書信的寫作,或補充我們對於《文心雕龍》與《文選》之後、初唐之前,對於書信文類的認識。因此於第五章「結論」將此次研究結果與《文心雕龍‧書記》比觀,望能補充梁陳之時實際書信寫作之例。
    Reference: 一、古典文獻(按年代排列)
    1.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2.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
    3.漢‧劉安著,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上中下冊。
    4.漢‧揚雄著,晉‧李軌注,汪榮寶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上下冊。
    5.魏‧曹丕著,魏宏燦校注:《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6.魏‧建安七子著,吳云校注主編:《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7.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2月)
    8.劉宋‧范曄,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9.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龔斌校釋:《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上中下冊。
    10.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11.齊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上下冊。
    12.齊梁‧劉勰著,劉永濟校釋:《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0月)
    13.齊梁‧劉勰著,詹瑛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上中下冊。
    14.齊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
    15.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1991年10月),上下冊。
    16.梁‧蕭繹撰,清‧謝章鋌校:《金樓子》(臺北:世界書局,出版年不詳)
    17.陳‧徐陵撰,明‧屠隆評點:《徐孝穆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冊145。
    18.陳‧徐陵撰,明張燮編:《七十二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冊1587。
    19.陳‧徐陵撰,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收入《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20.陳‧徐陵撰,清‧吳兆宜注,徐文炳補輯:《徐孝穆集箋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4冊,1983年)
    21.陳‧徐陵撰,許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第一至四冊。
    22.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2月)
    23.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點校:《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上中下冊。
    24.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
    25.唐‧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月)
    26.唐‧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27.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28.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9月)
    29.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30.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31.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32.唐‧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2月)
    33.唐‧歐陽詢等撰編:《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印書館,1974年8月)冊一至五。
    34.唐‧杜甫,清,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上下冊。
    35.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冊一至四。
    36.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4月)
    37.宋‧洪興祖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8月)
    38.明‧王志堅:《四六法海》(臺北:德志出版社1963年7月)
    39.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40.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1月)
    41.明‧徐師曾:《文體明辨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1月)
    42.明‧陳懋仁:《文體緣起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1月)
    43.清‧李兆洛:《駢體文鈔》(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4月)
    44.清‧許槤:《六朝文絜》(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
    45.清‧蔣士銓:《評選四六法海》(臺北:德志出版社,1963年7月)
    46.清‧嚴可均編:《全後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上下冊。
    47.清‧嚴可均編:《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上下冊。
    48.清‧嚴可均編:《全齊文全陳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49.清‧孫梅著,李金松校點:《四六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5月)

    二、今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1.王力堅:《從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2.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3.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
    4.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6月)
    5.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
    6.王瑤:《中古文學史論》收入《王瑤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卷一。
    7.古添洪:《記號詩學─及其在中國文學研究上的實踐與開拓》(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7月)
    8.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9.伍軒宏:《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1月)
    10.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11.吳光興:《蕭綱蕭繹年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0月)
    12.吳德明:《批評的視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
    13.呂雙偉:《清代駢文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14.沈兼士:《應用文舉隅》(臺北:五南圖書,1990年2月)
    15.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3月)
    16.周勛初:《文史知新》,收入氏作《周勛初文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3冊。
    17.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
    18.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
    19.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20.林童照:《六朝文學觀念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5月)
    21.侯迎華:《漢魏六朝公文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
    22.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上下冊。
    23.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1月)
    24.胡元德:《古代公文文體流變》(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3月)
    25.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26.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7.高步瀛選注:《南北朝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上下冊。
    28.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
    29.張仁青:《應用文(甲種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月)
    30.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31.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2.曹道衡,沈玉成著:《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33.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
    34.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
    35.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36.莫道才:《駢文通論》(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5月)
    37.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38.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0月)
    39.陳鵬:《六朝駢文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5月)
    40.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上下冊。
    41.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上中下卷。
    42.黃侃著,吳方點校:《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43.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全四冊。
    44.溫光華:《文心雕龍「以駢著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2月)
    45.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8月),上下冊。
    46.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47.詹瑛:《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4月)
    48.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上下冊。
    49.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50.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1990年9月)
    51.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9月)上下冊。
    52.劉永濟:《十四朝文學要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53.劉汝霖:《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月)
    54.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55.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56.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徐陵集逐字索引》,收入《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57.劉濤:《南朝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
    58.劉躍進、范子煒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上下冊。
    59.劉躍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60.劉麟生:《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
    61.蔣伯潛,蔣祖怡:《駢文與散文》(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5月)
    62.鄭奠、譚全基編:《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彙編》(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9月)
    63.黎虎:《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7月)
    64.錢軍:《結構功能語言學──布拉格學派》(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65.錢基博:《中國文學史》(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上下冊。
    66.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87年11月)
    67.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68.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69.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9月)
    70.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10月)
    71.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二)外文著作以及譯作(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日‧古田敬一著,李淼譯,王偉勇編審:《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臺北:祺齡出版社,1994年9月)
    2.日‧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9月)
    3.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4.日‧瀧川龜太郎:《史紀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8月),
    5.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
    6.Krystyna Pomorska and Stephen Rudy "Language in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1987.
    7.Robert Scholes著,孫秋秋、高雁魁、王焱譯:《結構主義與文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

    (三)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尤光敏:〈徐陵年譜〉,《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9期(1988年),頁311-332。
    2.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3年12月),頁91-93、95-130。
    3.朱曉海:〈《文選》中勸進文、加九錫文研究〉,《清華學報》第38卷第3期(2008年9月),頁383-419。
    4.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的討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頁1-36。
    5.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曹氏兄弟文論〉,《國文學報》第26期(1997年6月),頁107-136。
    6.李軍:〈「代言體」辨識〉,《安徽師專學報》第3卷1期(2001年3月),頁14-18。
    7.李錫鎮:〈試論曹丕、曹植詩中人稱代詞的語用特質──從代言體詩篇中的人稱代詞語法再論「抑丕揚直」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頁79-104。
    8.李錫鎮:〈論鮑照仿古樂府的文類慣例與風格特性──由篇題有無「代」字的區辨述起〉,《臺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6月),頁137-182。
    9.佘洛禕:〈明、清以降論者對徐陵詩文評價之商榷〉,《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9期(2011 年 6 月),頁21-40。
    10.周建渝:〈徐陵年譜〉,《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頁105-182。
    11.林伯謙:〈孔融〈薦禰衡表〉與〈論盛孝章書〉〉,《東吳中文學報》第12期(2006年5月),頁1-38。
    12.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11月),頁5-62。
    13.柯慶明:〈「書」、「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12月),頁542-543。
    14.柯慶明:〈「表」、「奏」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頁840-886 。
    15.胡大雷:〈蘇李詩出自代言體說〉,《柳州師專學報》第3期(1994年9月)頁16-18。
    16.馬睿:〈無我之我──對中國古典抒情詩中代言體現向的女性主義思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0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127-131。
    17.涂光社:〈漢魏六朝的文學模擬──從六朝文學的“擬”“代”談起〉,《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3-42
    18.張少康:〈《文心雕龍》的文體分類論——和《昭明文選》文體分類的比較〉,《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50-56。
    19.陳松雄:〈徐庾麗辭同體異風說〉,《東吳中文學報》第15期(2008年5月),頁1-16。
    20.陳松雄:〈徐陵麗辭之文藝性與實用性〉,《東吳中文學報》第17期(2009年5月),頁73-92。
    21.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選評文標準上的比較〉,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古典文學》第三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12月),頁101-149。
    22.劉九偉:〈《徐孝穆文集》諸本之研究〉,《天中學刊》2001年6期(2001年),頁44-48。
    23.劉加夫:〈南朝文人樂府詩意象論〉,《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5卷第6期=總233期(2010年),頁21-25。
    24.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4月),頁67-96。
    25.衛曉輝:〈從擬代到贈答:魏晉文學空間的拓展〉,《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7年7月),頁43-46
    26.鄭宇辰:〈徐陵生平及其才識析述〉,《有鳳初鳴年刊》第6期(2010年10月),頁517-530。
    27.鄭雅如:〈齊梁士人的交遊──以任昉的社交網絡為中心的考察〉《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頁43-91。
    28.龍亞珍:〈《文心.封禪》與《文選》符命的文類省思:以歷史文化的考察為主〉,《中山人文學報》第31期(2011年7月),頁235-264。
    29.韓璽吾:〈代言:古典文學之本質抒寫〉,《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47-49、56。
    30.簡宗梧:〈賦予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頁17-30。
    31.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頁1-35。
    32.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33.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7。
    34.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
    35.顏崑陽:〈文學創作在文體規範下的經緯結構歷程關係〉,《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頁545-596。
    36.龔鵬程:〈假擬、代言、戲謔詩體與抒情傳統間的糾葛〉,收入氏作:《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6月)下冊,頁715-739。

    (四)學位論文(按著作年代排列)
    1.謝金美:《古今書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2.呂光華:《南朝貴遊文學集團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3.劉家烘:《徐陵及其詩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4.沈凡玉:《蕭綱詩歌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5.徐千雯:《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擬作現象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6.呂湘瑜:《漢魏六朝檄移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7.馮秀娟:《魏晉六朝擬古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8.崔恩亨:《漢魏思婦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劉素梅:《南朝宮體文探賾》,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10.許琰:《徐陵的詩文創作及其編選的《玉臺新詠》》,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11.毛振華:《侯景亂後梁陳文學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12.陳小梅:《南朝東海徐氏文學研究》,貴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13.羅志仲:《文選》詩收錄尺度探微,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14.田久增:《徐陵文學思想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15.周金權:《徐陵詩文研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16.冀霜:《徐陵創作與交遊考論》,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9年。
    17.石風英:《徐孝穆集》研究,山東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年。
    18.尹娟:《徐陵庾信比較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中國古典文學士論文,2010年。
    19.李佩璇:《「長吉體」之形成與發展──以唐至元代效擬詩作為考察對象》,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0.鄭宇辰:《徐庾麗辭之形式與風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0年。
    21.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22.李曉菲:《徐陵詩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23.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24.熊玉梅:《蕭梁入北文人研究──兼及文人遷移與南北文風融合之關係》,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25.陳秀美:《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26.楊晴婷:《徐陵入陳論》,東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五)其他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瀏覽日期2014年5月23日。
    2.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瀏覽日期2014年5月23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9151009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6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