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332535      Online Users : 17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2552


    Title: 找尋幸福的所在——邱坤良散文中的空間書寫研究
    Looking for a Place of Happiness: A Study on Spatial Writing in the Prose of Chiu Kun-Liang
    Authors: 蔡明男
    Contributors: 孫大川
    蔡明男
    Keywords: 邱坤良
    現代散文
    空間書寫
    安適其位
    不得其所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5-01-05 11:21:44 (UTC+8)
    Abstract: 本文以邱坤良(1949—)及其四部散文作品為主要研究範疇,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角度切入,討論他在散文中對「人」與「空間/地方」互動的種種觀察與體悟。在他的概念裡,當人們能夠「安適其位」(in place)的時候就是幸福的,反之若「不得其所」(out-of-place)則是不幸的。我們發現邱坤良隱然追求一個「萬物之所,各安其位」(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its place)的境界,這也是他心中一直找尋的「幸福的所在」。

    對邱坤良來說,童年成長的南方澳,就是一個能夠讓他「安適其位」的幸福所在。南方澳的一切,成為他十八歲離開家鄉後,用以安放漂泊心靈的地方,就有如我們繪製地圖來指引方向一樣,邱坤良寫作《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一書,其實就是在用文字編織這份心靈的地圖,為自己來到臺北後書寫一個能夠安放童年回憶的位置。

    正因為邱坤良對於「安適其位」的重視,是故在他的散文中,對那些「不得其所」的人與土地,也始終有著有著關懷的目光。對童年遇到的瘋女菅芒、自殺而死的小學同窗、失去「家」的同性戀者阿坤旦等人,他都以書寫的方式寄寓感慨;此外,對於過年習俗的消逝,以及無人島、花蓮等被人們遺忘或忽略的邊緣地方,他也提出了觀察與省思。

    而「幸福的所在」除了是一個讓人「安適其位」的地方外,對邱坤良來說,它還是一個能夠讓文化進行對話與傳承的場域。身為知名戲劇學者,又曾任全國最高文化行政機構首長,邱坤良在不少散文中都曾表示對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視。對他而言,南方澳的南天宮、每年舉辦中秋音樂會的後壁黃家古厝、培育英才的臺北藝術大學等有著傳承意義的「文化」空間,就是他心中「幸福的所在」,這些地方也一直是他進行學術研究或是散文創作的最大動力。
    Reference: 參考資料
    (依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或筆劃順序排序)

    一、專書
    (一)邱坤良專著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市:印刻,2007年6月)。
    邱坤良:《馬路.游擊》(北市:九歌,2003年)。
    邱坤良:《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北市:九歌,2007年)。
    邱坤良:《驚起卻回頭:邱坤良散文自選集》(北市:九歌,2014年5月)。
    邱坤良:《臺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北市:玉山社,1997年3月)。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北市:臺原,1997年10月)。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北市:時報文化,1997年)。
    邱坤良:《銀華飄落:呂訴上》(北市:文建會,2004年)。
    邱坤良:《漂流萬里:陳大禹》(北市:文建會,2006年)。
    邱坤良:《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北市:九歌,2007年4月)。
    邱坤良:《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北縣:印刻,2007年)。
    邱坤良:《飄浪舞臺:臺灣大眾劇場年代》(北市:遠流,2008年)。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二)一般專著
    Allen Scott 等著、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型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
    Denis Wood 著、王志弘等譯:《地圖權力學》(北市:時報,1996年)。
    Edward Relph著、謝慶達譯:《現代都市地景》(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
    George Ritzer著、林祐聖、葉欣怡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北市:弘智,2002年1月14日)。
    Kevin Lynch著、宋伯欽譯:《都市意象》(臺北:臺隆書店,2004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北市:巨流,2003年3月)。
    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新北:桂冠,2006年3月)。
    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2000。
    Paul Cloke等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北市:巨流,2006年8月)。
    R.Jm約翰斯頓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Richard Peet著、王志弘等譯:《現代地理思想》(北市:群學,2005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北市:群學,2006年3月)。
    中華學術院臺灣新方誌編輯委員會:《陽明山新方誌》(臺北:中華學術院,1972年2月)。
    文建會策畫、聯合文學編輯:《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北市:文建會,2008年5月)。
    王浩一:《在廟口說書》(臺北:心靈工坊,2011年6月)。
    王浩一:《黑瓦與老樹》(臺北:心靈工坊,2010年8月2日)。
    王浩一:《漫遊府城》(臺北:心靈工坊,2012年11月)。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3月)。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等譯:《空間詩學》(北市:張老師文化,2003年)。
    白先勇:《孽子》(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11月1日)。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政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年)。
    周建渝編:《城市文化與人文視野》(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09年11月)。
    彼得.艾迪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移動:Mobility》(新北市:群學,2013年9月)。
    林懷民:《高處眼亮:林懷民舞蹈歲月自白》(北市:遠流,2010年10月1日)。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北市:學生書局,2006年)。
    封德屏主編:《藝文與環境:臺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實錄》(北市:《文訊》,1994年)。
    段義孚(Yi-Fu Tuan)著、周尚義等譯《逃避主義》(北市:立緒,2006年4月)。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北市:麥田,2008年9月)。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北市:臺灣社會研究叢刊,1995年二版)。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臺北:五南,2005年)。
    張讓:《空間流》(臺北:大田,2001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2011年10月)。
    畢恆達:《空間就是想像力》(臺北:心靈工坊,2014年3月)。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2013年3月)。
    陳仕賢:《臺灣的媽祖廟》(新北市:遠足文化,2006年2月)。
    陳伯軒:《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北市:秀威,2010年2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北市:聯經,2011年10月)。
    陳淑鈞:《噶瑪蘭廳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60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年3月)。
    黃雯娟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北縣:立緒,2007年)。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2010年9月)。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1996年)。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北市:麥田,1996)。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第74種,1742年原刊、1961年出版)。
    劉還月:《臺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常民文化,2000年1月)。
    蔣毓英纂修、黃美娥點校、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蔣勳:《感覺十書》(臺北:聯經,2012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北市:大安,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北市:大安,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北市:大安,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北市:大安,199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北市:大安,1992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都市文學論》(北市︰時報,1995)。
    駱香林:《花蓮縣志》(第二冊.卷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北市:聯合文學,2002年)。
    簡媜:《胭脂盆地》(北市:洪範,1994年)。

    二、學位論文
    于珮婷:《後山、原鄉、淨土思維的辯證——花蓮地誌書寫與圖像之建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王小莉:《當代臺灣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4)》(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6月)。
    王夢婷《陳黎文本中的洄瀾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王鏡玲:《臺灣廟宇建構儀式初探——以艾良德(Mircea Eliade)神聖空間建構的觀點》(輔仁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余友良:《空間、文化、情感——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余英馨:《張秀亞散文中的臺中書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婉玲:《林燿德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李婷君:《空間與移動——論鍾文音作品中的原鄉意識與女性主體》(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沈品真:《拼貼的島嶼、生命的凝視——論鍾怡雯的散文創作》(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林大鈞:《心遊於物:席慕蓉、舒國治、鍾文音的旅行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6月)。
    洪依欣:《舒國治散文中的旅行、浪遊與生活展演》(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洪頌評:《南方澳空間變遷的歷史社會分析》(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馬翊航:《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8年)。
    高鈺昌:《臺北的三副面孔——八○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臺北圖景》(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郭釵釧:《林燿德都市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陳伯軒:《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芳莉:《在臺馬華文學中的原鄉再現——以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亭妤:《南方澳人文景觀與地方意象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臺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淑鈴:《南洋風情與臺灣經驗的交融——鍾怡雯散文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陳意婷:《捷運文學研究:閱讀都市的新視角》(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曾怡菁:《穿越時空的長廊——鍾怡雯散文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黃孟慧:《臺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臺北市立師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怡婷:《八○年代以降臺灣公寓書寫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預計網際網路公開日期為2011年8月27日。)。
    黃麗卿:《漁民信仰與社會變遷關係之研究——以南方澳為例》(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宗教組碩士論文,2011年12月)。
    劉文放:《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蘇玉筑:《當代臺灣「大臺中」書寫——以中、彰、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年)。

    三、論文集
    王鈺婷等:《臺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二○○六年靑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策劃、陳明柔主編:《臺灣的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2006年11月30日)。

    四、單篇文章

    王家祥:〈臺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第23卷12期1995年5月)。
    王浩威:〈地方文學與地方認同——以花蓮文學為例〉(《東海岸評論》1993年6月)。
    朱嘉雯:〈臺灣地區有關區域文學史的著作提要〉(《文訊》第174期,2000年04)。
    江寶釵:〈戀戀鄉城:「區域文學史」撰述經驗談〉(《文訊》第174期,2000年4月)。
    余光中:〈三百作家二十年〉,收錄於《井然有序》(北市:九歌,1996)。
    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臺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 年7 月)。
    吳錫德:〈話說自傳〉,原載於《淡江時報》第391期,1999年3月1日。後收錄於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年6月)。
    李亦園:〈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討論的架構與重點〉(收錄於《中國民族學通訊》第23期,1985年6月25日)。
    李信成:〈清代宜蘭猴猴人遷徙與社會文化的考察〉(收錄於《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1期,2012年3月)。
    李潼:〈生猛的漁港少年青春夢〉,原載於《文訊》1999年3月號,後收錄於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年6月)。
    赤崁樓客:〈避債戲〉(收錄於《臺灣風物》第十六卷第六期,1966年12月25日)。
    林燿德,〈八○年代臺灣都市文學〉,收錄於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市:時報文化,1990)。
    邵玉明:〈坤良仙「南方澳」系列散文與村史建構之探討〉(《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82期,2008年7月)。
    邱坤良:〈那一年,出蘆入關〉(收錄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七卷第十期,2011年6月)。
    邱坤良:〈南臺灣表演場館的營運問題〉刊載於「風傳媒」(2014年5月21日):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review/detail/92d3ad1a-dfd9-11e3-9580-ef2804cba5a1/?uuid=92d3ad1a-dfd9-11e3-9580-ef2804cba5a1(下載日期:2014年6月14日)。
    侯如綺:〈從書寫家園看原住民女作家的空間書寫——以白茲.牟固那那、利格拉樂.阿烏、里慕伊.阿紀為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5卷,2004年7月)。
    紀淑芳:〈黃崑虎坐擁「黃家盛世」傳奇古厝〉(收錄於《財訊》第317期,2009年2月16日):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681&id=401(下載日期:2014年6月14日)。
    范銘如:〈文化地景的加值推廣〉(《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2期,2009年10月)。。
    范銘如:〈地誌的辨識度〉(《印刻文學誌》第5卷6期,2009年2月)。
    范銘如:〈臺灣地方書寫的區域整合〉(《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12期,2009年8月)。
    張清志記錄:〈就是愛看戲!辜懷群vs邱坤良〉(收錄於《聯合文學》第192期,2000年10月號)。
    張錦忠:〈(離散)在臺馬華文學的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第22 期,2006年)。
    許雅筑:〈傳統與現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的地誌書寫與對話〉(《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
    陳大為:〈空間釋名與味覺的錨定──馬華都市散文的地誌書寫〉(《人文集刊》第2期,2004年4月)。
    陳大為:〈街道微觀——香港街道的地誌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8期,2000年6月)。
    陳芳明:〈薩依德與後殖民史觀〉,(收錄於《文訊》第334期,2013年8月)
    游淑靜:〈一尾活龍跳眼前:讀邱坤良《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文訊》第265期,2007年11月)。
    馮翊綱:〈小花〉(大學校園巡禮第十站:臺北藝術大學)引自《聯合報》(2011年11月29日D3版)。
    黃寤蘭:〈邱坤良——民俗問題活字典〉(《聯合報》第九版,1983年1月9日)。
    廖大慶:〈南方澳的宗教概況〉(《宜蘭文獻雜誌》第65期,2003年9月)
    劉克襄:〈閱讀地景中的作者:寫作者就是地景〉(《印刻文學誌》第6卷1期,2009年9月)。
    鍾怡雯:〈從理論到實踐——論馬華文學的地誌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0年7月)。
    簡妙如:〈庶民文化與區域認同結構——評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原載於《新文學研究》第63期,2000年4月,後收錄於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年6月)。

    五、視聽資料
    朱賽貝.托納多雷(Guiseppe Toinatore)導演:《新天堂樂園》(1990年5月12日臺灣上映)
    李香秀導演:《南方澳海洋紀事》(2005年5月27日上映)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7159001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90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1101.pdf12889KbAdobe PDF2152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