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595069      Online Users : 4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605


    Title: 某少年輔育院管教人員角色知覺之探討
    A Study on the Role Perception of Mentors in A Reform School
    Authors: 李嘉芳
    Contributors: 成之約
    李嘉芳
    Keywords: 少年輔育院
    管教人員
    角色知覺
    感化教育
    reform school
    mentor
    role perception
    reform education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8-17 14:16:47 (UTC+8)
    Abstract: 有感於少年犯罪人數不斷上升,少年犯罪後可能被送到少年輔育院接受感化教育,而管教人員乃實施感化教育之靈魂人物,但目前有關管教人員角色知覺之文獻尚為缺乏。復以,少年輔育院的現有管教人力甚為有限,相對於總是超收的學生尤為見絀。因此,如何在極為有限的人力支應下,協助輔導迷途青少年回歸正軌、重獲新生,進而改善社會治安,著實仰賴管教人員的經驗、智慧與責任感。本研究探討管教人員之角色知覺,望能裨益少年輔育院實施感化教育之成效。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少年輔育院管教人員對本身角色的動機、期望與知覺。
    二、探討影響少年輔育院管教人員角色扮演的關鍵要素。
    三、探討少年輔育院管教人員工作所遇到的困難與因應方法。
    四、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使管教人員更能勝任管教工作。
    本研究所得重要結論如下:
    一、發現
    (一)從事管教工作的動機多非出自個人志趣。
    (二)管教人員對管教成效大多抱持悲觀保守的態度。
    (三)管教人員對本身角色的知覺程度,聘任者為最高,監獄官考試者次之,借調支援者為最低。
    (四)具備特定特質為稱職的管教人員的必要條件,能力則為加分要件。
    (五)進用方式與穩定性、工作的認同感、管教成效間具有相關性。
    (六)管教成效倚賴經驗,經驗漸增,壓力漸減,但可能有副作用。
    (七)管教人力配置不足,負責的學生數過多,戒護風險高。
    (八)管教職務職責繁重,職缺陞遷誘因不足,造成陞遷序列斷層。
    (九)體罰關鍵在於如何實施,而非是否實施。
    (十)賞罰分明、處分個別化是管教工作基本原則。
    (十一)管教人員間的歧異是管教實務中的風險因子。
    (十二)親職教育是管教工作不可或缺的重點。
    (十三)感化教育的成敗關鍵,繫於環境的良窳與學生是否具有一技之長。
    二、建議
    (一)對矯正主管機關的建議
    1.重新開放聘任進用管道。
    2.改善陞遷誘因,填補正式人力,減少借調支援。
    3.增加各班級管教人力配置。
    4.遴選管道增加篩選機制。
    5.改善同工不同酬問題。
    6.訂定體罰實施原則。
    (二)對現職管教人員的建議
    1.加強學生技能訓練,培養其一技之長。
    2.以法治教育為基礎,品德教育為進階,並輔以親職教育。
    3.參加法律或心理學相關訓練進修,以減少隔閡或代溝。
    4.加強管教人員間的協調一致性、異中求同。
    (三)對未來有意任職管教人員者的建議
    1.陞任管教職務前,宜整體評估後審慎決定。
    2.檢視自身能力,持續提升補強。
    3.宜先作好心理建設,配合完整的實務見習與職務歷練。
    Reference: 丁立宇(2011)。青出於籃-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行動者的省思。研習資訊,26(1),27-36。
    余昭(1979)。人格心理學。臺北:三民。
    余國政、袁本濤(2008)。感化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野。黑龍江高教研究,3,104-106。
    余德慧(1985)。家庭親職功能對減低子女偏差行為的效應分析。載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2-291頁)。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玉珍(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玟青(1996)。國中生對輔導教師角色知覺、印象形成及其求助意願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芳森(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群英。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茂生(1995)。我國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律師通訊,184,25-34。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2002)。組織行為學(Robbins, S. P. 原著)。臺北:華泰。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3-174。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6)。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臺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9(2),55-74。
    李朝基(2011)。彰化縣國小主任角色知覺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新鄉(2000)。師範校院公自費生與一般大學教育學程學生就讀滿意度、工作價值觀、教師角色知覺與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25-59。
    李新鄉、黃振恭(2009)。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1-30。
    吳立譽(2006)。國中教師對道德角色知覺與踐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名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35-54。
    吳曲輝(譯)(1992)。社會學理論的結構(Turner, J. H. 原著)。臺北:桂冠。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張老師。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7(25),17-26。
    吳怡芳、曾育真(2003)。偏差行為之定義。載於齊力、董旭英(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1-14頁)。嘉義:南華大學。
    吳俊緯(2010)。警察機關督察人員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清山(2001)。初等教育。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格教育、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150。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e辭書(二版)。臺北:高等教育。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何雪真(2001)。國立大學人事人員角色知覺、角色壓力與壓力反應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六(1993)。犯罪青少年的道德判斷。公民訓育學報,3,47-104。
    呂燕雯(2010)。不同世代公立高職進修學校教師角色知覺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山田(2005)。刑罰學。臺北:臺灣商務。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俊榮(2005)。文化資本、自我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朝夫、林敬堯(1991)。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臺北:心理。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核心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171-193。
    林震豪(2005)。軍訓教官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金裕真(2007)。韓國與台灣感化教育之比較。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周兆祥(譯)(1988)。學校德育探究—可以教小孩子做好孩子嗎?(Straughan, R. 原著)。臺北:水牛。
    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五南。
    周璧君(2007)。巡迴輔導教師角色知覺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胡美貴(2007)。台南縣國民小學訓導主任角色知覺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
    思玲(1995)。如何實施感化教育。父母親月刊,131,34。
    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
    施教裕(1979)。我國少年感化教育之展望。社會福利,5,44-53。
    施慧玲(1998)。從福利觀點論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之修正。月旦法學,40,60-69。
    孫苑芬(2011)。從誠正中學檔案看我國少年矯正教育之變遷。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春金(2007)。犯罪學(五版)。臺北:三民。
    邱慶華(2009)。社會連結、自我控制與非行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少年輔育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2)。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問題:臺灣地區事實的觀察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5,1-12。
    張夏玲(2015)。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角色知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同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淳惠(2002)。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距、教學效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翡珊(2011)。一位國中老師品德教育施行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丁熒(1995a)。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丁熒(1995b)。教師角色知覺發展模式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8,155-198。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15-43。
    郭為藩(1993)。教育的理念(五版)。臺北:文景。
    郭國禎(2009)。國中輔導教師之中輟防治角色知覺.困境及其支援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玉書(2000)。Gender Differences in Explaining Adolescent Behavior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犯罪防治學報,1,209-236。
    陳光亮(2009)。屏東縣警察人員角色知覺、角色踐行與工作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孟瑩(1991)。少年保護與法律,觀護選粹,1。
    陳秉璋(1991)。社會學理論。臺北:三民。
    陳迪暉(2001a)。俗民方法論、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與現象社會學論述立場之分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6。
    陳迪暉(2001b)。家庭與時間因素對女性工作影響之探討─以1997年南投縣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9。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黃文三(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價觀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
    黃志龍(2000)。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角色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玫玉、林惠雅(2012)。國中青少年知覺導師管教行為與其在校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8(2),145-166。
    黃金鈴(2012)。親子同校下教師子女的角色知覺與學校壓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振恭(2008)。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知覺與教學自我效能和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珮瑜(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之關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慧琦(1999)。國民小學導師輔導角色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二版)。臺北:五南。
    黃鳳珠(2006)。女性軍訓教官母職角色衝突、幸福感和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葉一明(1999)。國民小學學校組織結構、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專業角色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葉至誠(1997)。社會學。臺北:揚智。
    葉至誠(2006)。教育社會學。臺北:威仕曼。
    葉眉伸(2010)。論少年之感化教育。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賈洛川(2009)。罪犯感化新論。大陸:廣西師範大學。
    楊永全(1986)。國民小學資優班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師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希震(1959)。青少年犯罪與感化教育。教育文摘,4(2/3),17-19。
    楊益風(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國樞(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影響因素。載於陳英豪(編),青少年行為與輔導(3-19頁)。臺北:幼獅。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皓程(2014)。網咖是青少年沉淪的淵藪?~論青少年網咖沉迷與偏差行為之關聯。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雅雯(2012)。國小五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負責德目之行動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祖裴(2009)。宜蘭縣國小級任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文輝(2010)。社會學(修訂六版)。臺北:三民。
    蔡文輝(2013)。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五版)。臺北:五南。
    蔡文輝(2014)。社會學理論(修訂四版)。臺北:三民。
    蔡建生(2014)。國小高年級學生性別角色特質、自尊、接觸偏差同儕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社會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厲以賢(1992)。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臺北:五南。
    黎冷、潘嵩(譯)(2004)。法學導論(Radbruch, V. G. 原著)。臺北:臺灣實業。
    駱俊宏(2009)。台灣地區男性護理人員角色衝突與醫療服務品質的相關性。品質月刊,45(5),35-41。
    謝敏鋒(2005)。里長角色之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東榮里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龍冠海(1985)。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臺北:商務。
    羅豐良(2001)。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ecker, H. S. (1966). 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New York: Free.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Bradley, L. H. (1985).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Coser, L. A. (1956).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Free.
    Dahrendorf, R. (1959).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Elsworth, G. R., & Coulter, F. (1977). Aspiration and attainment: The roles of professional self-perception in student teachers.(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 ED 198169).
    Hamachek, D. (1999). Effective teachers: What they do, how they do it, and the importance of self-knowledge. In R. P. Lipka, & T. M. Brinthaupt (Eds.). The role of self in teacher development, 189-224. New York: Albany.
    Homans, G. C.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3(6), 597-606.
    Homans, G. C.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Hyman, H. H. (1942). The psychology of statu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269, 5-91.
    Landy, R. J. (2008). The couch and the stage: Integrating words and ac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Jason Aronson.
    Lickona, T. (1991). Education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Bantam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 6-11.
    Lickona, T. (2003). The content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Marsh, C. (1997).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ideology. London: Falmer.
    Parsons, T. (1961). An outline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Parsons et al. (Eds.). Theories of Society. New York: Free.
    Pfefferbaum, B., & P. B. Wood (1994). Self-report study of impulsive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5(4), 295-302.
    Purkey, W. W. (1970).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 T. A. Judge (14th Ed.). (201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earson.
    Ryan, K. (1996).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and caring education, 2(1), 75-84.
    Ryan, K., & K. E. Bohlin. (1999). Buli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292107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210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0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