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44969      Online Users : 12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365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658


    Title: 《左繡》研究
    Authors: 蔡妙真
    TSAI, MIAO-CHEN
    Contributors: 簡宗梧
    蔡妙真
    TSAI, MIAO-CHEN
    Keywords: 左傳
    神異記事
    Date: 2000
    Issue Date: 2016-04-01 17:05:54 (UTC+8)
    Abstract: 《左傳》有經書地位,是十三經之一;有史書性質,是記事古史之源;有文學成分,被譽為文章之祖。《左繡》一書以評點體式解讀《左傳》義法,在「法」的分析與「義」的追索中,同時呈現《左傳》文、史、義的三種面貌。
    本論文共分八章,首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目的,並及前人研究成果之介紹;本研究旨在呈現《左繡》闡釋《左傳》的風貌,並以接受美學角度,重新予以定位,故以第二、三章處理理論及背景探索。第二章主要討論語言表意的問題、評點源流及其有別於其他批評方法之特點,以及「接受美學」中姚斯與伊瑟爾三大概念──「讀者的期待視野、文本的召喚結構、讀者與文本的互動」之引出。由於語言表意同時具有侷限與開拓的特質,使得闡釋行為從根本上就具有創造本質;而評點體式又使批評家積極地介入文本意義之確立,凡此皆使得採用評點方式所得的闡釋,很明顯地是來自於讀者與文本之互動,亦即文本意義非預存於文本之客體,亦非讀者主觀之投射,而是在讀者與文本互動之後確立,故讀者亦參與了文本意義之產生。第三章則探討《左繡》作者所處環境,以尋繹其期待視野之形成與界域。《左繡》成書於康熙末,彼時學術風尚黜虛崇實,文學環境則桐城「義法說」興起,朝廷以八股文取士,《左繡》作者馮李驊又自道時文習作之先在經驗,因此「徵實」、「義法」、「時文概念」皆是形成《左繡》作者解讀《左傳》時期待視野之成分。
    第四至七章由不同角度談《左繡》闡釋《左傳》的實際狀況。探討馮李驊對《左傳》做出哪些面向之分析?他對《左傳》解讀之功力如何?第四章介紹《左繡》的結構及其解讀《左傳》的角度,呈現馮李驊及陸浩在期待視野作用之下,對解讀策略──「專論文法」之宣示。第五章就是分析其「專論文法」的部分,探討《左繡》對《左傳》修辭設計之掌握,研究結果發現,其賞析既能照顧全局,復能細及字句,甚至於全書脈絡,皆有線索之提出,於展露《左傳》文章美學之貢獻至鉅,而所論大都有確實之文本證據,與當時「徵實」風氣頗為契合,亦使其評點有不同於印象式批評之風貌。事實上,《左繡》雖標榜「專論文法」,實指其切入角度而言,其所評所論,乃由文法而及義理的追究,故第六、七章旨在呈現《左繡》對「義」這一部分的探討,第六章為「《左繡》對《左傳》主題思想之揭示」,研究結果顯示《左繡》作者對敘事文體的本質了解甚為透徹,能由文本結構之順序、聯結及對比之中,挖掘微言大義,對《左傳》「屬辭比事」的特質,發揮殆盡。第七章為「《左繡》對《左傳》解經功力之闡發」,經由《左繡》之剖析,《左傳》以敘事解經的特色再次受到肯定。由第五、六、七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左繡》經由對《左傳》文采的挖掘,卻同時展現《左傳》文、史、義三個學術面向的光彩。
    第八章處理《左繡》的定位問題及其意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譏其「竟以時文商榷經傳」,但以接受美學「意義來自於讀者與文本之互動」的概念來看,同一個文本,流經不同時代,衍生之解讀難免參差,《左繡》作者以新時代新視野去「接受」古籍,本就是閱讀理解的自然現象,更遑論其使《左傳》在新的時代、新的讀者需求之下有了新的闡釋視角,此正是經典之所以能成其為經典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由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為《左繡》定位,就《左傳》學而言,相對於傳統的《左傳》註疏及經史學範疇,《左繡》有開拓《左傳》文章美學及闡釋方法新疆域的功勞,而其對《左傳》屬辭比事之分析,又可資為前人說法訂補之用;就文學批評方面來說,將「評點」這個體式轉用於經傳,且盡量避免印象式評點之弊,對這個批評範式的提升,當有功勞;而其闡釋,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讀者主位之認知,這樣的特質,將一向只認定作者為一切意義根源的文學批評傳統,轉而至讀者身上,亦即由終極意義之追索,也看重審美價值之呈現。「一沙一世界」,可以說《左繡》正是時代文學批評具體而微之沙粒,《左繡》評點著重證據之呈現、濃重的時文結構氣息,以及兼重法與義的解讀方式,皆與當代學術、文學批評之風潮共振,它實具有時代縮影以及批評認知轉變的意義,故由《左繡》的探索,亦可大略掌握當時學術及文學批評狀況。
    Reference: 壹、四部類(各部之下依朝代維序,朝代相同者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經部
    《左傳》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一年
    《周禮》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一年
    《禮記》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一年
    漢.劉歆 《春秋左傳劉氏注》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二冊 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出版年、版次不詳
    後漢.賈逵 《春秋左氏傳解詁》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二冊 日本.京都 中文出版社
    晉.干寶 《春秋左氏函傳義》 清.馬國漢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二冊
    晉.范寧 《春秋穀梁傳集解》 《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九冊 臺北新文風出版公司 出版年、版次不詳
    宋.呂祖謙 《春秋左氏傳說》 《擒藻堂四庫薈要》第三十二冊〈經部.春秋類〉
    宋.呂祖謙 《東萊先生左氏傳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五二冊〈經部.春秋類〉
    宋.章沖 《春秋左傳事類始末》 《擒藻堂四庫薈要》第三十二冊〈經部.春秋類〉
    明.郝敬 《春秋非左》《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九冊 臺北新文風出版公司
    明.馮時可傳 馮元成雜著 《左氏傳》《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六九冊〈經部.春秋類〉
    清.朱鶴齡 《讀左日鈔》《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七五冊〈經部.春秋類〉
    清.李惇 《群經識小》 《皇清經解》卷七一九考七二六 臺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五十一年
    清.馬驌 《左傳事緯前集》、《左傳事緯》《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三冊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陳厚耀 《春秋戰國異辭》《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三冊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顧棟高 《春秋大事表》 臺北 鼎文書局 民國六十三年 初版
    清.武億 《經讀考異》 《皇清經解》卷七二七~七三四 臺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五十一年 影印
    晉.杜預集解 日本.竹添光宏會箋 《左傳會箋》 臺北 廣文書局 民國五十年 初版
    二、史部
    唐.劉知幾著 清.浦起龍釋 民國.呂思勉評 《史通釋評》 臺北華世出版社 民國七十年 新版一刷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 臺北 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年 版次不詳
    清.章學誠 《文史通義》 臺北 華世出版社 民國六十九年 初版
    清.趙翼 《廿二史劄記》 臺北 樂天出版社 民國六十年 影印
    三、子部
    東漢.王充 《論衡》《擒藻堂四庫薈要》第二七七冊〈子部.雜家類〉
    晉.干寶 《搜神記》 臺北 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一年 版次不詳
    宋.王應麟 《困學紀聞》《擒藻堂四庫薈要》第二七九冊〈子部.雜家類〉
    宋.章如愚 《山堂考索》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九三六冊〈子部.類書類〉
    宋.葉適 《習學記言》 《四庫珍本三輯》一九七衡二○○冊〈子部.雜家類〉
    明.顧炎武,《日知錄》 臺北 世界書局 民國五十一年
    清.崔述 《考信錄》 王雲五主編 《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三六冊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七年 臺一版
    清.馮李驊 《左繡》 馬小梅編 《國學集要第二邊》十四冊 臺北 文海出版社 出版年、版次不詳
    清、林紓 《左傳擷華》 高雄復文出板社 民國七十年 初版
    四、集部
    梁.劉勰 《文心雕龍》 臺北 臺灣開明書店 民國七十四年 臺十六版
    唐.韓愈 《韓昌黎全集》 臺北 河洛出版攝影印 民國六十四年
    清.汪中 《述學》 《叢書集成新編》第七十七冊〈文學類.文別集〉
    貳、近人論著(各類之下依出版年為序,年份相同者以版次,其次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經學類
    吳閥生 《左傳微》 民國十二年 文學出版社 其他出版資料不詳
    童書業 《春秋左傳研究》 上海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年 初版
    張端穗 《左傳思想探微》 臺北 學海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 初版
    程發軔 《春秋要領》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八年 初版
    (二)哲學類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六十七年 三版
    李杜 《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六十七年初版
    中村元著 徐復觀譯 《中國人之思維方法》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年 修訂版 一刷
    勞思光 《中國哲學史》第一卷 香港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一九八○年 三版
    錢穆 《靈魂與心》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六十八年 初版三印
    (三)歷史類
    錢穆 《國史大綱》 臺北 國立編譯館 民國四十九年 臺七版
    童書業 《春秋史》 臺北 臺灣開明書店 民國五十八年 臺一版
    呂思勉 《先秦史》 臺北 臺灣開明書店 民國五十九年 臺三版
    鄺士元 《國史論衡──先秦至隋唐篇》 香港 波文書局 一九七九年 初版
    姚秀彥著 《先秦史》 臺北 里仁書局 民國六十九年 版次不詳
    (四)社會類
    林惠祥 《神話論》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六十年 臺二版
    李亦園、楊國樞編 《中國人的性格──科技綜合性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四號) 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民國六十一年 初版
    徐復觀 《周秦兩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六十三年 臺一版
    李宗侗 《中國古代社會史》 臺北 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六十六年 三版
    里仁書局編 《中國古代神話》甲編三種 臺北 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一年 版次不詳
    譚達先 《中國神話研究》 臺北 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二年 再版
    Claude Levi-Strauss著 王維蘭譯 《神話與意義》 臺北 時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二年 再版
    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 初版二刷
    Risieri Frondizi著 黃藿譯 《價值是什麼──價值學導論》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 初版
    錢鍾書 《管錐編》第一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八四年 版次不詳
    陳炳良 《神話、禮儀、文學》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 出版
    朱天順 《中國古代宗教初探》 臺北 谷風出版社 民國七十五年 版次不詳
    金景芳 《中國奴隸社會史》 上海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一版三刷
    Schmidt Wilhelm著 蕭師毅、陳祥春譯 《原始宗教與神話》 上海 文藝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版次不詳
    巫瑞書、林河、龍海清編 《巫風與神話》 湖南 文藝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 一版一刷
    黃石 《神話研究》 上海 文藝出版社影印 一九八八年
    鄭志明 《中國社會與宗教》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八年 初版二刷
    文崇一 《中國人的價值觀》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八年 初版
    佛洛伊德著 楊庸一譯 《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 臺北 志文出版社 民國七十九年 再版
    趙伯雄 《周代國家型態研究》 湖南 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年 一版一刷
    Eunst Cassirier著 于曉等譯 《語言與神話》 臺北 久大、桂冠出版社 民國七十九年 初版一刷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 臺灣東華書局 民國八十年 十三版二刷
    李福清(蘇聯)著 馬昌儀編 《中國神話故事論集》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年 初版
    弗雷澤著 汪培基譯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 臺北 久大桂冠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 初版
    Kurt Lewin, 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Y., Harper & Brothers, 1951
    (五)文學類
    張高評 《左傳文章義法探微》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一年 初版
    (六)大眾傳播類(含語言類)
    張志和 《宣傳學》 臺北 著者自刊 民國五十二年 初版
    徐道鄰 《語意學概要》 香港 友聯出版社 一九六九年 再版
    Leonard W. Doob著,辛繼霖譯,《輿論與宣傳》(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六十年 再版
    趙天儀 《美學與語言》 臺北 三民書局 民國六十年 初版
    楊孝瀠 《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 民國六十七年 初版
    李金銓 《大眾傳播理論》臺北 三民書局 民國七十九年 修訂六版
    (七)方法論
    Richard W. Budd, Robert K. Thorp and Lewis Donohew, 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7
    Ole R. Holsti, ontent Analy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李沛良 《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七年 初版
    王石蕃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八年 初版
    閻沁中,《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Durkhiem著 黃丘隆譯著 《社會研究方法論》(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臺北 結構群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 初版
    Robert P. Weber著 林義南主義、陳淳文譯 《內容分析法導論》(Basic Content Analysis)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八年 初版一刷
    二、論文部分
    (一)學位論文
    張永雋 〈先秦原始儒學之精神指導及其變貌〉 民國五十三年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廣得 〈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民國五十七年國立政至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俊傑 〈春秋時代的尚賢政治與尚賢思想〉 民國六十二年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瑞鍾 〈先秦天道之研究〉 民國六十三年臺灣大學政致癌究所碩士論文
    郭勝煌 〈傳播內容之「價值分析」──以中文版讀者文摘為例的研究〉 民國六十五年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明達 〈先秦說話術研究〉 民國六十六年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炫琛 〈《春秋左傳》劉歆偽作竄亂辨遺〉 民國六十八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鴻仁 〈先秦尚賢思想之研究〉 民國六十八年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錦忠 〈先秦史官制度的形成與演變〉 民國六十九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子良 〈先秦儒家天人思想研究〉 民國六十九年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歐雪貞 〈先秦儒家天人思想初探〉 民國六十九年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高評 〈《左傳》之文學研究〉 民國七十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匡郎 〈春秋大異研究──道德史觀之探討〉 民國七十二年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強 〈春秋時代封建制度的解體〉 民國七十三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全明榕 〈先秦生死觀研究〉 民國七十四年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蓮慶 〈春秋大義價值標準之研究〉 民國七十五年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金炳采 〈先秦儒家哲學的道德意識研究〉 民國七十五年私立輔仁大學哲學遺究所博士論文
    廬心懋 〈《左傳》「君子曰」研究〉 民國七十六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武順 〈「詩」在周代政治傳播中之應用〉 民國七十七年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慧治 〈《左傳》「君子曰」問題研究〉 民國七十七年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添瑞 〈巫及其與先秦文化之關係〉 民國七十八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良 〈春秋政風與孔子政論〉 民國七十八年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銀樹 〈先秦天文闡微〉 民國七十八年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熾彬 〈《左傳》中巫術之研究〉 民國七十八年國立政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倫秀 〈先秦尚賢思想的研究〉 民國七十八年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小平 〈《左傳》晉國建霸君臣言行探討〉 民國七十九年國立政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公展 〈先秦禮樂的依據〉 民國七十九年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苑如 〈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 民國七十九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爾 〈左傳寫作技巧研究──以「晉文圖霸」為主〉 民國七十九年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其他
    高梅 〈戰國時代秦齊燕趙魏的宗教〉 《齊大月刊》 第二卷第二期頁二~三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
    勞幹 〈古代思想與宗教的一個方面〉 《學原》第一期第十卷 頁八~十一 一九四八年二月
    趙念貽 〈論《左傳》的敘事傾向性〉 《江海學刊》 一九六三年二期 頁三四~三七 一九六三年二月
    戚立煌 〈左傳歷史觀初探〉 《文史哲》 一九六三年六期 頁五十一~五十八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張以仁 〈關於左傳「君子曰」的一些問題〉 《孔孟月刊》第三卷第三期 頁二十九~三十 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
    鄭良樹 〈論左傳「君子曰」非後人所附益〉 《書目季刊》第八卷第二期 頁二十一~二十八 民國六十三年九月
    陳勳雄 〈《左傳》──第一部小說〉 《臺灣新生報》六十六年一月二十六十一版
    丁驌 〈左傳之星占〉 《華學月刊》 七十期 頁三十三~四時一 民國六十六年十月
    徐仁甫 〈馬王堆漢墓帛書「春秋事語」和「左傳」的事、語對比研究──談《左傳》的成書時代和作者〉 《社會科學戰線》 一九七八年四期 頁二○九~二一二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
    李師威熊 〈左傳的文學價值〉 《孔孟月刊》 第十七卷第五期 頁二十~二十四 民國六十八年一月
    徐仁府 〈左丘明是《左傳》還是《國語》的作者〉 《社會科學研究》 一九七九年三期 頁九二~九七 一九七九年七月
    楊伯駿 〈《左傳》成書年代論述〉 《文史》 六輯 北京:中華書局 頁六五~七五 一九七九年六月
    《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六十八年 修訂版三印
    洪成玉 〈《左傳》的作者絕不可能是劉歆〉 《複印報刊資料(歷史學) 一九八○年二期 頁六一~六六 (原載《北京師院學報》一九七九年第四期頁五一~五七)
    趙光賢 〈《左傳》編撰考〉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一、二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九月、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簡師宗梧 〈談左傳的對照律〉 《中央日報》 石板 民國六十九年十月食四日
    斯維至 〈古代史官及典籍的形成及其作用〉 《史學研究》一九八二年二期 頁十~十五
    汪受寬 〈《左傳》結尾年代辨正〉 《中國古代史論叢》 一九八一年三輯 頁二○七~二一六 一九八二年十月
    林貞愛 〈左氏春秋考辨〉 《中國古代史論叢》 一九八一年三輯 頁一九二~二○六 一九八二年十月
    侯廷章 〈《左傳》的作者究竟是誰〉 《複印報刊資料(歷史學)》 一九八二年十一期 頁六五~六八 (原載《南陽師專學報》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頁三八~四一)
    黃俊傑主編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理想與現實》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一年 初版
    黃俊傑主編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一年 初版
    詹子慶 〈論《左傳》政治思想傾向〉 《史學史研究》 一九八三年四期 頁五~十三 一九八三年二月
    李震 〈周秦漢史論〉 《孔孟月刊》 第二十一卷第九期 頁四十八~五十二 民國七十二年五月
    陳槃 〈中國上古史春秋部分史官制度章讀記〉 《中國國學》 第十一期 頁五~十四 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鄭君華 〈略論《左傳》成書年代的有關問題〉 《文學遺產》 一九八四年一期 頁十五~二三 一九八四年三月
    張高評 〈「左氏浮誇」析論〉 《孔孟學報》 第四十八期 頁一九三~二一三 民國七十三年九月
    王更生 〈春秋左氏傳問題淺探〉 《中國國學》 第十二期 頁五十五~六十六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王和 〈論《左傳》預言〉 《史學月刊》 一九八四年六期 頁十三~十七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詹子慶 〈先秦士階層的演變及其歷史地位〉 《史學月刊》 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頁一~十三年十二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上史特定稿》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國七十四年 初版
    駱賓基 〈《左傳》為偽筆所竄改的例證〉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一九八五年一期 頁八○~八二 一九八五年三月
    陳東岡 〈左傳所載「卜筮」要義〉 《中華易學》 第六卷第六期 頁十二~十六 民國七十四年八、九月
    孫綠怡 〈《左傳》中傳說的文學特點──兼評「失之誣」說〉 《東北師大學報》 頁八二~八七 一九八六年一月
    顧立三 〈從左傳增添春秋單件史事論左傳史學〉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四期 頁一~十七 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王初慶 〈《左傳》信鬼好巫辨──災異〉 《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 十五期 總頁九九君一二○ 一九八六年六月
    顧立三 〈從春秋與左傳同記之史實比較以論左傳之史學〉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五 期 頁一~二十 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簡師宗梧 〈左傳屬辭比事的成就──以記晉惠公和晉文公為例〉 一八七年國際孔學會議 臺北 頁七五三~七六三
    David Manning White, he ate Keeper?: 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ournalism Quarterly,? Vol.27, pp.383-390, fall, 1950.
    Fritz Heider.ttitudes and Cognitiv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ol.21, pp.107-112, 1946.
    Robert B. Zajonc, ? The Concepts of Balance, Congruity, and Dissonanc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 Vol.24 ,pp.280-296, summer, 1960.
    Bradley S. Greenberg & Percy H. Tannenbaum, ommunicator Performance under Cognitive Stress, ?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39, pp.169-178, Spring, 1962
    Lewis Donohew & John R. Baseheart, nformation Selection Processes and Galvanic Skin Responese, ?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51, pp.33-39, Spring, 1974.
    Milton Rokeach, he Role of Value in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ublic Opinion Quarterly, ol.32, pp.547-559, Winter, 1968.
    Charles William Morris, igns, Language, and Behavior.? Ithel de SoloPool & Wilbur Schramn(eds.), andbook of Mass Communic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1973.
    Abraham Z. Bass. efining the atekeeper? Concept: a UN Radio Case Study.?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46, pp.69-72, Spring, 1969.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8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6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