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482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120/141062 (78%)
造访人次 : 46513844      在线人数 : 48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482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26


    题名: 《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
    作者: 林慧青
    Lin, Hui-Ching
    贡献者: 李豐楙
    Lee, Fong-Mao
    林慧青
    Lin, Hui-Ching
    关键词: 綠野仙蹤
    末世
    濟度
    道教小說
    日期: 2001
    上传时间: 2016-04-15 15:58:22 (UTC+8)
    摘要: 小說之中涉及「末世」與「濟度」主題的就被稱為「末世濟度」類型小說,所以並不限於「神魔」小說,而是包括其他各種的題材。但小說的內容若只觸及人間亂象,只能說是以亂世為背景的小說;因為在道教的「末世濟度」觀中,「濟度」是一個不可抽離的核心觀念,所以「末世濟度」類型小說就必須同時含有「末世」與「濟度」兩個主題,作品中必須具有神秘力量的授權,才能稱之為「末世濟度」類型小說,否則只能說是豪俠小說罷了。「末世」這個主題出現在眾多的明清小說之中,為了能正確地看待這些作品,本文決定以道教的「末世濟度」觀為切入點,重新分析清人李百川的《綠野仙蹤》,希望能賦予本書新的價值,也為其在小說史上尋得正確的定位。
    《綠野仙蹤》的版本大致分為百回抄本與八十回刻本兩種,因為百回抄本中保留了較多的道教末世思想,所以本文主要是以百回本為研究的對象,為了便於了解道教的末世觀,本文在第三章中比較詳細地敘述道教的末世思想。
    在神話敘事模式方面,本書將世界區分為人間與仙界兩個不同的空間,而以「末世」這一段共同的時間貫穿兩個世界。末世時的人間亂象橫生,除了朝綱不振、五倫失序,還有異於人類的精怪作祟;而仙界中的神仙亦有觸犯罪律的可能,犯了罪的神仙會被逐出仙界謫降於人間。末世時的人間存在了謫仙、精怪與凡人,三者的共同點是身負罪孽,所以不斷朝向劫數的一方沈淪,終至難逃一死。而救劫者的適時點化,給予知錯能改的凡人一條生路,也就是只要遵循正道鍥而不捨地修煉就可以獲得救度,終有一天可以成仙;但若故態復萌,就只有墮入劫數的深淵。成仙之後也不可忘了要繼續修道,否則又會因犯罪而謫凡,這就是書中所要表達的道教循環不已的宇宙觀。
    在「末世與濟度」的主題方面,度人者的首要任務是度脫仙才,只要是誠心向道者,無論是何種身分都能被度脫,只要潛心修道,也皆可成為神仙。此外,度人者還需執行替天行道的任務,以其「非常」的能力處理「正常」法律所無法約束的事件。度人者要度脫一個人,首先要試煉他有無道心,被度者因為在生活上出現困境,或是生命安全遭受威脅,因驚覺人生無常,所以決定出家修道,這是度人者利用災的告譴讓被度者從紅塵中醒悟。若是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讓被度者醒悟,度人者就會利用夢境來點化他,也就是讓被度者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再利用死亡的惡鏡頭讓其驚醒,使其切身感受到人生如夢的虛幻。
    經過前述的分析之後,本文認為應該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將《綠野仙蹤》視為宗教文學的一部分;若再細分則屬於「超凡入聖型」的道教「末世濟度」類型小說。
    參考文獻: 一、小說版本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香港:文光書局,1955年
    《綠野仙蹤》台北:河洛出版社,1977年
    《增像綠野仙蹤全傳》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綠野仙蹤》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綠野仙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古本小說叢刊》(第四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綠野仙蹤》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年
    《明清佳作足本叢刊》(第一輯) 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綠野仙蹤》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綠野仙蹤》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綠野仙蹤》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二、道藏
    《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正統道藏》第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中和集》,《正統道藏》第7冊
    《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
    《太上洞淵神咒經》,《正統道藏》第10冊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正統道藏》第11冊
    《上清後聖道君列紀》,《正統道藏》第11冊
    《墉城集仙錄》,《正統道藏》第30冊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統道藏》第30冊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
    《真誥》,《正統道藏》第35冊
    《三洞珠囊》,《正統道藏》第42冊
    《太上三天正法經》,《正統道藏》第48冊
    《易林》《正統道藏》第60冊
    三、古代典籍
    (周)左丘明:《國語》台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漢)董仲舒撰、蘇輿校訂:《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注:《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漢)許慎撰、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 台北:里仁書局,1982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
    (清)嚴可均:《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馬驌:《繹史》台北:新興書局,1983年
    袁 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王 明:《太平經合校》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四、中文書籍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彬:《禁書.文字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弗雷澤:《金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任繼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安平秋、章培恆:《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李保均:《明清小說比較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師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師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師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7
    李師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 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師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年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君慧:《古典小說漫話》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昭利:《「綠野仙蹤」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卷三)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
    張火慶、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辜美高、李金生:《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藏中國明清通俗小說書目提要》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1998
    諶 湛:《元雜劇中道教故事類型與神明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葉嘉輝:《元代神仙道化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渡邊雪羽:《元雜劇中的道教劇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魯迅:《小說舊聞鈔》收錄於《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鄭振鐸:《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蔡榮凱:《漢魏六朝道教的罪罰觀及其解罪方式》 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台灣:遠流出版社,1991年
    藍吉富、劉增貴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黨聖元:《中國古代的道士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蘇德昌:《先秦兩漢天地崩壞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五、中文單篇論文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拓:〈枕中記與杜子春──唐代神異小說所表現的兩種人生態度〉,《幼獅月刊》第40卷第2期(1974年8月),頁15-20
    何翠萍:〈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19期,頁57-64
    李富軒、李紅:〈中國狐文化史略〉,《歷史月刊》1995年4月號,頁98-105
    李師豐楙:〈六朝劍鏡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1-36
    李師豐楙:〈《洞淵神咒經》的神魔觀及其剋制說〉,《東方宗教研究》新2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藝中心,1991年),頁133-15
    李師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頁75-141
    李師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頁417-454
    李師豐楙:〈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1994年4月),頁1-26
    李師豐楙:〈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和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4月),頁373-422
    李師豐楙:〈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頁107-156
    李師豐楙:〈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3月),頁413-431
    李師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91-130
    李師豐楙:〈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第5期,(1996年10月),頁138-160
    李師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頁40-72
    李師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14期(1999年3月),頁1-49
    李師豐楙:〈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 司,1999年),頁133-156
    吳璧雍:〈名氣最大的猿猴──從孫悟空談猿猴的傳說〉,《故宮文物月刊》(1992年2月),頁26-28
    林連祥:〈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9卷8期(1980年1月),頁28-37
    胡可立:〈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4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頁245-288
    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內丹學〉,《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頁1-22
    胡萬川:〈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2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頁31-43
    柳存仁著、黎登鑫譯:〈明代思想中道教之修持方法〉,《書目季刊》第21卷第4期(1988年3月),頁30-45
    馬濟人:〈大小周天〉,《中國氣功學》(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一九八五),頁259-291
    容世誠:〈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223-262
    許建崑:〈「杜子春傳」寫作技巧及其人神關係的探討〉,《東海學報》第38卷(1997年7月),頁27-37
    梅家玲:〈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第12期(1987年5月),頁122-133
    黃昱凌:〈《太平廣記.猿猴類》故事研究〉,《輔大中文研究學報 》(1994年6月),頁271-289
    黃景進:〈枕中記的結構分析〉,《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頁95-107
    楊國樞:〈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頁123-154
    葉經柱:〈李百川的《綠野仙》〉(上)(下),《國文天地》(第15卷第2期,1999年7月),頁66-71;(第15卷第3期,1999年8月),頁92-94
    葉慶炳:〈古典小說中的狐狸精〉(上)(下),《中外文學》6卷1期(1977年6月),頁48-56;6卷2期(1977年7月),頁4-19
    葉慶炳:〈談猿說猴〉,《故宮文物月刊》(1992年2月),頁4-8
    趙幼民:〈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5期(1978年6月),頁153-196;第6期(1980年5月),頁169-217
    鄭明娳:〈猿猴故事與白猿傳〉,《新文藝》第327期(1983年6月),頁140-143
    樂蘅軍:〈蓬萊詭戲──論「鏡花緣」的世界觀〉,《中國古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三)(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10月),頁247
    潛明滋:〈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頁138-150
    Victor Turner & Edith Turner原著.劉肖洵譯:〈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大陸雜誌》第66卷第2期(1989年2月),頁51-68
    六、外文書籍、論文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 東京:創文社,1990年
    大塚秀高:《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 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宮川尚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78年),頁459-477
    奧崎裕司:〈功過格〉,《道教》第二卷 道教的展開(東京:平河出版社,1983年),頁155-16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6151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1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6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