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517258      Online Users : 8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547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479


    Title: 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研究
    Authors: 應俊豪
    Ying, Chun-Hao
    Contributors: 周惠民
    應俊豪
    Ying, Chun-Hao
    Keywords: 北洋外交
    公眾輿論
    巴黎和會
    山東問題
    威爾遜
    Date: 2000
    Issue Date: 2016-04-18 16:31:03 (UTC+8)
    Abstract: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輿論與外交
    第一節 公眾輿論的形成
    第二節 威爾遜主義與「親美」、「反日」輿論
    第二章 「反日」輿論與派系鬥爭:「研究系」的外交訴求
    第一節 「大借款」風波
    第二節 徐世昌與「研究系」
    第三節 「國民外交」
    第四節 「幣制顧問」爭議
    第三章 「反日」輿論與山東問題:中國代表團內部問題
    第一節 陸徵祥「過日」風波
    第二節 中國代表團的「反日」主張
    第三節 梁啟超、劉崇傑「親日」問題
    第四章 輿論宣傳與和會外交(一):日使小幡酉吉恫嚇事件
    第一節 山東問題的開始
    第二節 小幡酉吉公使恫嚇事件
    第三節 後續發展
    第五章 輿論宣傳與和會外交(二):中國代表團的輿論宣傳與國際現實
    第一節 中國代表團的輿論宣傳
    第二節 「四人會」與「五人會」有關山東問題的討論
    第三節 中國代表團輿論宣傳的成與敗
    結論
    參考書目
    Reference: 【主要史料來源】
    一、中文部分
    檔案
    1.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檔案》,1912-192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2.陸徵祥,《參與歐洲和平大會分類報告》,縮影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3.督辦魯案善後事宜公署秘書處,《魯案善後月報特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重印)。
    4.魯案中日聯合委員會,《魯案中日聯合會議紀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重印)。
    報紙、雜誌
    1.《申報》。
    2.《晨報》。
    3.《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04-。
    史料彙編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彙編 : 中日關係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秘笈錄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三輯,「外交」、「民眾運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5. 朱心佛(編),《還我青島》,台北:文海出版社,重印1919版。
    6. 李家璘、郭鴻林、鄭華等(編),《北洋軍閥史料》,吳景濂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7. 林開明(編),《北洋軍閥史料》,徐世昌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8. 張一志(編),《山東問題彙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重印)。
    9. 程道德等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資料選編一,1911-191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0.程道德等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資料選編二,1919-193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1.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一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二、外文部分
    1. Link, Arthur Stanley, Ed. 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 69 vol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94.
    2.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19. 8 vol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8.
    3.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新聞五四運動報導集成》,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
    4.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大正八年(1919年)三冊(6卷)、巴里講和會議經過概要一冊,東京:外務省,1970-。
    【其他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包括譯著)
    個人文集、書信集、日記、回憶錄
    1.李璜,《學鈍室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
    2.張謇,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圖書館(編),《張謇全集》,第一卷「政治」,南通: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3.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憶》,台北:傳記文學,1980。
    4.梁啟超,《梁任公(啟超)先生知交手札》,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5.梁啟超,《飲冰室全集》,台北:新興書局,1962。
    6.許德珩,《為了民主與科學 : 許德珩回憶錄》,北京:新華書局,1987。
    7.陳獨秀,《陳獨秀自傳》,香港:現代出版公司,1969。
    8.陳獨秀,《獨秀文存》,九龍:遠東圖書公司,1965。
    9.陶菊隱,《陶菊隱回憶錄》,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10.黃遠庸,《黃遠生遺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11.蔣夢麟,《新潮》,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12.蔡元培,《蔡孓民(元培)先生言行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13.蔡元培,《蔡元培先生全集、續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14.顏惠慶(著),姚崧齡(譯),《顏惠慶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9。
    15.顏惠慶,上海市檔案館(譯),《顏惠慶日記》,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6。
    16.顧維鈞(Koo, V. K. Wellington),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The Wellington Koo`s Memoir(New York: Chinese Oral History Project of the East Asian Institu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78)〕, 北京:中華書局,1982。
    專書
    1.《巴黎和會、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華盛頓會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北京:三聯書局,1956。
    2.Pfalezgraff Jr., Robert L., and James E. Dougherty(原著),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3.丁文江(編著),《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世界書局,1959。
    4.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民初外交》(上),《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三篇,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5.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6.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北京:三聯書局,1982。
    7.王綱領,《歐戰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8.王曉德,《夢想與現實:威爾遜"理想主義"外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9.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北京:三聯書局,1982。
    10.史俊明,《中日國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重印1919年版。
    11.石源華,《中華民國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安德森,班納迪克(Anderson, Benedict),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ition(New York: Verso, 1991) 〕,台北:時報文化,1999。
    13.米慶餘、熊沛彪(主編),《日本百年外交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4.臼井勝美(著),陳鵬仁(譯),《中日關係史(1912-1926)》,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
    15.臼井勝美(著),陳鵬仁(譯),《近代日本外交與中國》,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
    16.余偉雄,《王寵惠與近代中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17.吳翎君,《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18.吳滄海,《山東懸案解決之經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19.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20.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1.李仕德,《北伐前後時期中英外交關係之研究(1925-1928)》,台北:中華民國國史館,1999。
    22.李良棟,《誤區與超越:當代中國的社會輿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發行,1995。
    23.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24.李紹盛,《華盛頓會議之中國問題》,台北:水牛出版社,1973。
    25.李毓澍,《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26.沈雲龍,《徐世昌評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27.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局,1998。
    28.辛繼霖,《輿論與宣傳》,台北:黎明文化,1973。
    29.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30.季辛吉(Kissinger, Henry),顧淑馨、林添貴(譯),《大外交》〔Diplomacy(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1994)〕,台北:智庫文化,1998。
    31.武寅,《從協調外交到自主外交-日本在推行對華政策中與西方列強的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2.金問泗,《從巴黎和會到國聯》,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33.芮恩施(Reinsch, Paul S.),李抱宏、盛震溯(譯)《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An American Diplomat In China(New York: Doubleday, Page & Company, 1922.)〕,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4.南海胤子(編),《安福禍國記》,台北:文海出版社,重印1920年版。
    35.柯里,羅伊?沃森(Curry, Roy Watson)(著),張瑋瑛、曾學白(譯),《伍德羅?威爾遜與遠東政策》〔Woodrow Wilson and Far Eastern Policy, 1913-1921(New York: Octagon Books Inc., 196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36.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37.孫瑩、丁惠希,《大革命時期的中外關係》,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38.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39.袁道豐,《顧維鈞其人其事》,台北 :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40.高克,《外交家與戰爭-顧維鈞外交官生涯片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1.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42.崔丕,《近代東北亞國際關係史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43.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一)》,台北:正中書局,1955。
    44.張朋園,《梁啟超與民國政治》,台北:食貨出版社,1978。
    45.張啟雄,《外蒙主權歸屬交涉(1911-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46.張啟雄,《恢復外蒙主權交涉(1917-1920)》,台北:蒙藏委員會,1998。
    47.晨報編輯處、清華學生會,《五卅痛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48.梁啟超,《歐遊心影錄節錄》,台北:中華書局,1966。
    49.許煥隆,《中國現代新聞史簡編》,許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50.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6。
    51.都柏,辛繼霖(譯),《輿論與宣傳》,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1。
    52.陳三井,《近代中法關係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4。
    53.陳引弛(編),《自述與印象:梁啟超》,上海:新華書局,1997。
    54.陳治世,《國際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55.陳長河,《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黨派》,北京:檔案出版社,1994。
    56.陳益民(主編),《民國舊事-老新聞1924-192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57.陳籙,《止室(任先)先生年譜?詩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
    58.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11-1950)》,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59.陶文釗、梁碧瑩主編,《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60.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57。
    61.傅啟學,《中國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62.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63.費正清(Fairbank, John),張理京(譯),《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64.費成康,《中國租界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65.項立岭,《中美關係史上的一次曲折-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上海:復旦大學,1997。
    66.楊玉聖,《中國人的美國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67.董霖,《顧維鈞與中國戰時外交》,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68.資中筠,陶文釗(主編),《架起理解的新橋樑-中美關係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
    69.雷正先、鄭自來(主編),《大革命時期的青年活動》,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70.鳳岡及門弟子(編),《民國梁燕孫先生士詒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71.劉建明,《基礎輿論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8。
    72.劉建明,《當代中國輿論形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
    73.劉建明,《當代輿論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
    74.劉彥(原著),李方晨(增補),《中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1962。
    75.潘英,《惡夢與幻夢交織下之近世中日關係》,台北:明文書局,1990。
    76.蔡元培,《蔡元培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85。
    77.黎普曼(Lippmann, Walter),林珊(譯),《輿論學》,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發行,1989。
    78.賴光臨,《七十年中國報業史》,台北:中央日報社,1981。
    79.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80.賴光臨,《梁啟超與近代報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81.羅光,《陸徵祥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82.顧維鈞,《參與國際聯合會調查委員會中國代表處說帖》,台北:文星,1962。
    83.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書局,1982。
    84.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64。
    論文、期刊
    1.王鳳真,「顧維鈞與巴黎和會」,碩士論文,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81。
    2.李恩涵,「北伐前後收回關稅自主權的交涉」,中華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24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3.李喜所,「中國留學生與五四運動」,收錄在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19,頁721-745。
    4.李鑫,「輿論與新聞」,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56。
    5.沈尹默,「我和北大」,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頁222-237。
    6.周叔廉,「西原借款」,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35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0,頁7-19。
    7.林孝庭,「外交家伍朝樞與近代中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97。
    8.林宗賢,「威爾遜、中國與巴黎和會」,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1971。
    9.金光耀,「顧維鈞與第一次大戰初期的中美外交」,陶文釗、梁碧瑩主編,《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10.金問泗,「山東問題之我見」《傳記文學》,第9卷,第1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頁8-11。
    11.俞勁,「關於火燒趙家樓的一點回憶」,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頁67-81。
    12.柯俊宇,「袁世凱政府對二十一條要求談判之研究:兼論英美之干涉」,碩士論文,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冶學研究所,1998。
    13.范體仁,「記五四運動前後北京若干團體」,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頁115-121。
    14.唐啟華,「1919年北京政府「修約外交」的形成與開展」,《興大歷史學報》,第8卷,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頁167-196。
    15.唐啟華,「1927年天津英租界歸還談判─兼論北伐時期英國對華政策」,《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2卷,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頁703-724。
    16.唐啟華,「北京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Francis Aglen)之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9-52。
    17.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民政府對外交涉的互動關係,1925-28」,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
    18.唐啟華,「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在國際聯盟行政院席位的爭取,1919-28」,《興大歷史學報》,第6卷,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頁73-107。
    19.唐啟華,「民國初年北京政府「修約外交」之萌芽,1912-1918」,《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28卷,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頁117-143。
    20.夏琴西,「天津商界兩次罷市紀要」,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頁170-177。
    21.許德衍,「五四運動六十週年」,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頁4-39。
    22.張春蘭,「顧維鈞的和會外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3.張達驤,「我所知道的徐世昌」,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48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1,頁216-239。
    24.梁敬錞,「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名單審定之過程」,《傳記文學》,第25卷,第6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頁4-6。
    25.陳政吉,「華盛頓會議後至北伐前英國對南方政府之態度(1921-1926)」,碩士論文,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89。
    26.陳昭璇,「幣原喜重郎的對華政策(一九二四-一九二七)」,碩士論文,台北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84。
    27.陳家彥,「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權力與戰術」,碩士論文,台北 :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97。
    28.陳聖士,「近代中國報紙社論之演變」,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58。
    29.彭先進,「段祺瑞推動中國參加歐戰之研究」,台北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70。
    30.湛小岑,「我所知道的覺悟社」,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頁146-164。
    31.黃自進,「從「二十一條要求」 看吉野作造的日本在華權益觀」,台北 : 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
    32.葉恭綽,「一九一九年南北和議之經過及其內幕」,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6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0,頁32-60。
    33.葉恭綽,「西原借款內幕」,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0,頁106-110。
    34.葉景莘,「巴黎和會期間我給拒簽和約運動的見聞」,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0,頁144-153。
    35.廖敏淑,「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碩士論文,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8。
    36.趙薏苡,「一九二六年法權會議與中美關係」,碩士論文,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1984。
    37.劉冰天,「關於徐樹錚與安福俱樂部」,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6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0,頁115-121。
    38.劉振生,「安福系的形成及其內幕」,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6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頁105-114。
    39.鄧漢祥,「我所了解的段祺瑞」,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6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0,頁122-138。
    40.盧育俊,「歐戰後期中日關係之演變」,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83。
    41.盧松泉,「在五四時期的經歷片段」,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頁165-169。
    42.魏良才,「一九二○年代後期的美國對華政策:國會、輿論與壓力團體的影響」,《美國研究》,卷10,第1、2期合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頁159-186。
    43.羅章龍,「回憶五四運動和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收錄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頁40-50。
    44.顧維鈞,「巴黎和會的回憶」,《傳記文學》,第7卷,第6期。
    二、外文部分
    論文、期刊
    1.山腰寬敏,`The Media Wars: Launch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orld War I and the American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China, Led by P. S. Reinsch and Carl Crow`(「五四運動與美國對於中國宣傳活動再論」),收錄在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19,頁111-136。
    專著
    1.Borg, Dorothy. America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5-1928. New York: American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7.
    2.Burns, Richard Dean and Edward M. Bennett, Eds. Diplomats in Crisis: United States-Chinese-Japanese relations, 1919-1941.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1974..
    3.Chin, Wen-ssu.(金問泗) China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in 1919.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1961.
    4.Chu, Pao-chin.(朱寶縉) V. K. Wellington Koo : A Case Study of China`s Diplomat and Diplomacy of Nationalism, 1912-1966.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1.
    5.Cohen, Warren I. 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3rd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6.Crow, Carl. China Takes Her Place. New York: Harper & Bros., c1944.
    7.Crow, Carl. Foreign Devils in the Flowery Kingdom.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c1940.
    8.Crow, Carl. I Speak for the Chinese. 3rd ed.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37.
    9.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0.Fairbank, John King. and Edwin O. Reischauer. 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3.
    11.Fairbank, John King. China: A New History.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2.Griswold, Alfred Whitney. The Far Easter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
    13.Hilderbrand, Robert C. Power and the People: Executive Management of Public Opinion in Foreign Affairs, 1897-1921,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1981.
    14.Hobsbawm, Eric J.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5.Iriye, Akira.(入江昭) Across the Pacific: An Inner History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Chicago: Imprint Publications, Inc., 1992.
    16.Iriye, Akira.(入江昭) 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1921-193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17.Iriye, Akira.(入江昭) Japan and the Wider World :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Longman, 1997.
    18.Jefferson, Mark Sylvester William. The Mark Jefferson Paris Peace Conference Diary. Ann Arbor, Michigan: UMI, A Bell & Howell Co., 1993.
    19.King, Wunsz,(金問泗) compiled. V. K. Wellington Koo`s Foreign Policy - Some Selected Documents. Arlington: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Inc., 1976.
    20.King, Wunsz.(金問泗) China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in 1919. New York: St. John University Press, 1961.
    21.Lansing, Robert. The Peace Negotiations: A Personal Narrative. Bost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21.
    22.Link, Arthur Stanley. Wilson the Diplomatist: A Look at His Major Foreign Policies.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Press, 1957.
    23.Meisner, Maurice.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24.Mock, James R. and Cederic Larson. Words That Won the War: The Story of the 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 1917-1919. New York : Russell & Russell, c1939.
    25.Nairn, Tom. The Break-up of Britain: Crisis and Neo-nationalism. London: NLB, 1977.
    26.Powell, John Benjamin. My Twenty-five Years in China.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45.
    27.Rozman, Gilbert. 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New York : Free Press, 1981.
    28.Said, Edward W.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8.
    29.Seymour, Charles. Letters from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30.Smith, Daniel Malloy. Robert Lansing and American Neutrality, 1914-1917.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72.
    31.Temperley, H. W. Ed. A History of the Peace Conference of Paris. London: H. Frowde, and Hodder & Stoughton, 1920-24.
    32.Williams, William Appleman.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 New York: Dell Pub. Co., 1972.
    33.竹下勇,《海軍外交官:竹下勇日記》,東京都:芙蓉書房,1998。
    34.牧野伸顯,《回顧錄》,東京:中央公論社,1987。
    35.芳澤謙吉,《外交六十年》,日本:自由,1958。
    36.幣原喜重郎,《外交五十年》,東京:讀賣新聞社。195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86153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6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7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