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455617      Online Users : 19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758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7585


    Title: 蘇俄對華政策與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 1917-1923
    The Soviet Russia`s China Policy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17-1923
    Authors: 徐相文
    Suh, Sang-Mun
    Contributors: 賀允宜
    He, Yun-Yi
    徐相文
    Suh, Sang-Mun
    Keywords: 蘇俄
    中國共產黨
    中蘇關係
    政治
    The Soviet Russia`s China Polic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Sino-Soviet relation
    Date: 1995
    Issue Date: 2016-04-28 15:18:00 (UTC+8)
    Abstract: 前人學者對於早期中國共產黨的研究,大多從第三國際輸出共產主義到中國的角度進行,自然強調了中蘇兩個共產之間在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其作用,而忽略蘇俄對華政策如何影響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的成立活動及其黨內路線變化的層面,包括蘇俄對中共的支援,本文集中探討此一過去學界所忽略的問題側面--蘇俄對中共含有現實政治的動機與目的。
    因此,本文主旨在於論析1917年10月革命後至1923年 1月為止,蘇俄的對華政策及蘇俄與中共間的互動關係。透過此論析,吾人欲加以論證者有以下兩點:
    第一,中共的創立包括其主要路線的變化及大部分的活動,皆是在蘇俄的亞洲戰略以及對華政策的影響下進行。
    第二,蘇俄接觸並支援中共,只是其亞洲戰略及對華政策的一個環節,並非只在於擴散共產主義理念的單一目的而已。
    本文除導言及結論外,主體為參章。第壹章,闡明蘇俄於10月革命後,列寧政權如何從對外政策轉為現實路線,並闡述蘇俄對華政策的動機與其過程:第貳章,探討中共的創立及其活動與蘇俄在華工作的對應關係(functional relation):第參章,論析中共自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後開始至1923年1月「孫中山與越飛聯合宣言」為止的期間,中共政治路線及其發展因受到蘇俄對華政策影響的演變過程。
    Reference: 一、資料集、全集、文集
    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六卷。
    中共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第一冊。)
    中共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檔案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吳玉章傳》編寫組編,《吳玉章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
    (1919-192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一輯。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選編,《馬林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三輯政治(一)。
    布哈林,《布哈林言論》(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任建樹等編,《陳獨秀著作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共青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等編,《青年共產國際與中國青年運動》(北京:中國
    青年出版社,1985年)。
    列寧,《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十五、十八、二十
    一、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三十一、三十五卷。
    列寧,《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四十卷。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玉貞主編,《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沈志華、于沛等編著,《蘇聯共產黨九十三年--1898至1991年蘇共歷史大事
    實錄》(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荷〕弗‧梯歇爾曼,《馬林(亨克‧斯內夫利特)政治傳記》,《國際共運史研
    究資料》第五輯。
    張太雷,《張太雷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陳獨秀,(告全黨同志書》(1929年)(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ty The Hoover
    Institute and Library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所藏本)。
    陳獨秀,(中國革命黨應該補習的功課)(1920年1月3日),《星期評論》
    第三十一號。
    陳獨秀,(實行民治的基礎)(1919年12月1日),(新青年》第七卷第一。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四卷。
    葛懋春等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下冊。
    維經斯基,(維經斯基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蔡和森,(蔡和森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嚮導》週報,第一、二、三、四、六、十、十一、十二卷,(東京:大安影印
    本,1963年),第一集。
    二、年譜、日記、回憶錄
    〔蘇〕C.A.達林,侯均初等人譯,(中國回憶錄1921-1927》(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院出版社,1981年)
    陳公博、周佛海,(陳公博、周佛海回憶錄)(台北:躍昇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江亢虎,(江亢虎新俄遊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第四板)。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共產主義小組》(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
    社,1987年),上、下冊。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白堅武日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一冊。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等選編,(「一大」前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二冊。
    水如編,(陳獨秀書信集)(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年)。
    [印]M.N.羅易著,山東師範學院外文系等合譯,(羅易回憶錄)(北京:商務印
    書館,1978年),下冊。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78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香港:明報出版社,1971年),第一冊。
    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上冊。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
    年增訂本),下冊。
    三、專著、論文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上卷。
    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教研室編,《國際共產主義
    運動史》(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
    王樹棣等編,《陳獨秀評論選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下冊。
    司馬璐編著,《中共的成立與初期活動》(香港:自聯出版社1974年),第二部。
    向青,《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關係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向青、石志夫、劉德喜主編,(蘇聯與中國革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
    朱喬森、黃真,《李大釗傅》(北京:出版社未詳,1979年)。
    何幹之,(中國現代革命史講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傅》(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4年增編板)。
    吳家林、謝蔭明著《北京黨組織的創建活動)(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玉貞,(關於參加共產國際第一、二次代表大會的中國代表》《歷史研究》1979年第六期。
    李玉貞譯,《十月革命前後的旅俄華人及其組織》《吉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年第五期。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台北:著者出版1966年)。
    具斯杜夫斯基著,楊歷樵節譯)(蘇俄外交秘幕)(天津:大公報社1932年)。
    周谷,(新俄的笑臉與在北中國的活動),(傳記文學)第五十八卷第一期(1991年1月)。
    周谷,(孫中山早期與俄國革命黨人的來往),(傳記文學)第五十八卷第三期
    (1991年3月)。
    周尚文主編,(國際共運史事件人物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林軍,《中蘇外交關係:1917-1927》,(哈爾濱:黑龍江人出版社,1990年)。
    林軍,(越飛與孫中山--蘇俄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的一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二十一期。
    舍維廖夫,《中國共產黨成立史》,《遠東問題》1981年第一期。
    段云章、邱捷,《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史軍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
    段章等,《陳炯明的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胡喬木,《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
    胡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唐振常主編,《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8年第9版)。
    張君勱,《社會主義思想運動概觀》(台北:張君勱先生獎學金基金會,1978年)。
    張海濱,《遠東各國共產黨及革命組織第一次代表大會》,《國際共運史研究資
    料》,第八輯。
    莫世祥,《護法運動史》(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
    郭成棠,《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台北:聯經,1992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三版)。
    郭恆鈺,《我共中國革命祕檔(1920-1925)(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年第四版)。
    陳其尤,(一九一九年蘇聯派第一個代表到漳州),《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四
    輯,合訂本第七冊。
    傅振剛、徐有禮,《論李大釗與共產國際「聯吳方針」的關係》,《中共黨史研
    究》,1993年第二期。
    黃修榮主編,《蘇聯、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關係新探》(北京:中共黨史出版
    社,1995年)。
    楊云若、楊奎松,《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楊奎松,《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的中國代表問題》,《近代
    史研究》,1994年第二期。
    楊碧川,《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葛羅米柯主編,韓正文等譯,《蘇聯對外政策史1917-1945》(北京:人民大
    學出版社,1988年)。
    劉佩弦、馬健行主編,《第二國際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
    社,1994年)。
    劉德喜,《蘇俄、共產國際聯合吳佩字政策的發生和發展》,《近代史研究〉
    1986年第四期。
    劉澤榮(劉紹周),《十月革命前後我在蘇聯的一段經歷》,《文史資料選輯〉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第六十輯(1979年3月),合訂本第二十一冊。
    潘光哲,《民主主義與無產階級專政--考攻基與列寧對「向社會主義過度之爭
    論』》,《反思》,第二期(1991年夏季號)。
    鄭明以著,《陳望道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鄭學稼,《中共興亡史》(台北:著者出版,1984年再版),第一卷。
    鄭學稼,《陳獨秀傳》(台北:時報出版社,1990年)。
    〔德〕約‧連茨著,學慶譯,(第二國際的興亡1889-1929》(北京:三聯書
    店,1964年)。
    (蘇)‧赫妖斯托夫著,司徒貞譯,《蘇聯的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識社,1950年)
    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薛銜天,《中東鐵路護路軍與東北邊疆政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年)。
    隱叟,《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的奇聞異事)《知識份子》第二期(1986年4月)
    羅章龍等著,《中共七十年風雲錄》(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4年),上篇。
    〈黨史研究資料),第24集。
    (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及大會後的一些情況--張國熹給威金斯基、穆辛的
    信),《中共黨史資料),第三輯。

    四、外文資料
    俄文部份
    российский ЦЕНТР ХРАНЕНИЯ И ИЗУЧЕНИЯ ДОКУМЕНТОВ• НОВЕЙШЕЙ ИСТОРИИ etc, cd., ( ВКП(б), Коминтенpн И наЦНОllалыю-реDОЛIOЦНОIlНОСДIНiЖСIlIiСlJ К![
    тае. ДокумеllТЫ . 1920-1925 ) ( МОСКВА`: ИIfСТlПУТДалLllСГОBocToKaPAII,1994)
    А•И •KaPTyHOBa.,ИнrеРНaUИoHaЦИОНft.7ТЬНfAЯ ПОНОщЬ ptл30tjeHY
    X71a.ccy ЦИ,Cifc;j (191.0-19),2rr.), ПРО6flеjы. DakbMeroBocmoKa(1973 No.1)
    英文部份
    A Commisson of the C.C. of the C.P .S.U. (B), ed.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Soviet Union: Bolsheviks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51).
    Ch’en Kung-po,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China, 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ilbur,C.Martin (New York East Asia Institu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y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所藏本,1930) .
    Cottam Richard W. Foreign Policy Motivation: A General Theory and A Case
    Study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77).
    Dallin, David j. The Rise of Russia in Asi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9).
    Daniels, Robert V . The Conscience of the Revolution - Communist Opposition
    in Soviet Russia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Degras, Jane, ed. Soviet Documents on Foreign Policy, Vol. I(1917-1924)(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Erlich, A., The Soviet Industrialization Debate, 1924-1926(Cambridge: Mass, 1960).
    Eudin Xenia J. and North, Robert C., ed. Soviet Russia and the East 1920-1927: A Documentary Surve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1957).
    Fairbank John King, China –A New Histor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Fisher Louis, Russia`s Road From Peace To War: Soviet Foreign Relation 1917-1973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9) .
    Kennan,George, F. Russia and the West under Lenin and Stalin (出版地點、出版社未詳,1960)
    Trotsky, L. A Letter to Max Shachtman (1930.12.10), Evans Les and Block Russel ed., Leon Trotsky on China (New York: MonadPress, 1976).
    Lewin, Moshe, Lenin`s Last Struggle, translated by sheridan A. M. Smith(New York :Panthon Books, 1968).
    Mckenjie, Kermit E. Comintern and World Revolution 1928-1943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4) .
    Nathan, Andrew J. Peking Politics,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 19l8-1923(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
    North, Robert C. Moscow and Chinese Communis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Philis .G.D.R. Russia, Japan andMongolia(London: Frederick & Muller Ltd, 1942) .
    Saich, Tony.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United Front in China: The Role of Sneevliet (Alias Maring) (E. J. Brill, 1991).
    Salvadori, Massino. Karl Kautsky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1880-1938, (London, 1979).
    Schapiro,Leonard. The Origin of the Communist Autocracy: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the Soviet State -First Phase 1917-1922 (London: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itical Science, 1955).
    Schwartz,Benjamin J.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51) .
    Shao Chuan Leng and N. D. Palmer, Sun Yat-Sen and Communism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 1960 ) .
    Stewart ,George. The White Armies of Russia: A Chronicle of Counter-Revolution and Allied Interven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1933) .
    Wesson Robert G. The Russian Dilemma -A Political and Geopolitical View (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4 ).
    Whiting,Allen S. Soviet Policies 1917-192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1954).
    Wilbur C. Martin and How Julie Lien-Ying, ed.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23-1927(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6).
    Wilbur C. Martin. 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日文部份
    村田陽一譯,《コミンテルン資料集》(東京:大月書店,1980年),第一、二卷。
    ソ連邦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付屬マルクス・レ一ニン主義研究所編,村田陽一譯
    《コミンテルンの歴史》 (東京:大月書店,1973 年) ,上卷。
    國際勞動研究所編,日本國際關係研究所譯,《コミンテルンそ》 (東京:協
    同出版社, 1971 年)。
    〔蘇〕べエヌポノマリョフ他編,早川徹譯,《ソヴェト連邦共產黨史》(東
    京:讀賣新聞社, 1971 年追補第三版) ,上卷。
    中西治,《ソ連の社會と外交》(東京:南窓社,1986 年)。
    中西治,《ソ連政治の構造と動態} (東京:南窓社, 1978 年增補版)。
    北岡伸一,《日本陸軍大陸政策1906 -1918》(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東京:南窓社,1976 年) ,第一冊。
    D.コート著,河合秀和譯,《ヨーロツパの左翼》(東京:平凡社,1970年)。
    小谷汪之,《マルケスアジア一アジア的生產樣式論爭批判》(東京:青木
    書店,1979 年)。
    〔蘇〕B. и.グルーニン,(グリコリーウナイチンスキー(1893-1953),ソ連科
    學アカテミ一極東研究所編著;毛里和子外共譯《中國革命とソ連の顧問たち》 (東京: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1977 年)。
    松元幸子,《初期コミンテルンにおる民族解放理論の形成--第二回コミンテルン大會におるレーニン・ロイ論爭を中心に》,《歷史學研究》第三五五號(1969. 12)。
    廣田寬治,(廣東勞動運動の諸潮流) (下),中國勞動運史研究會編集,《中國
    勞動運動史研究》第九號( 1980 年第二號)。
    韓文部份
    陳章哲,《러시아革命과아시아- -러닌政權외對外路線變化률中心옥로-》
    (서울:法文社, 1991 年)。
    L. Schapiro著、梁興模謗,《蘇聯共產黨史》《서울:文學藝術社, 1982 年)。
    (美) 캘라피츠퍼|트럭著,김부기譯,《러시아革命1917-1932 》
    (서울:大旺社, 1990 年)。
    岡崎久彥著,具閏瑞譯,《日本외國家戰略》 (서울: 바람파훌껄, 1988 年)。
    〔美〕칼 .A 비르포갤著,具宗書譯,《東洋的專制主義--總體的權力외比
    較研究》 (서울:法文社,1991 年)。
    박호성,《社會主義외民族主義} (서울: :까처,1989 年)。
    崔明官,朴恩驅譯,《西洋思想외歷史》 (서울:乙酉文化社,1992 年)。
    〔德〕I .떼처著,항돼연譯,《아g lξ에서쏘 HI~IË 이데올로기로> (서톨:홍월,1985 年)。
    丸山松幸著,千聖林譯,《中國近代외革命思想》(서톨:며전,1989年)。
    〔英〕P. H. Vigor著,필올이譯,《蘇聯외戰爭觀、平和觀、中立觀》 (서톨:形成社,1984 年)。
    O. 안바일러著,박경옥譯,《勞動者農民兵士쇼바어르》(서톨:止揚社,1986 年)。
    N. 웨일즈著,青史編輯部譯,《中國勞動軍動史》 (서톨:青史,1981 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8015301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288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5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