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640/141554 (78%)
Visitors : 47174051      Online Users : 9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80


    Title: 《人物志》的人才學研究-HRD觀點
    Authors: 王玟晶
    Wang, Wen Jing
    Contributors: 吳瓊恩
    王玟晶
    Wang, Wen Jing
    Keywords: 劉卲
    才性
    人物志
    人才學
    人力資源發展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6-05-09 12:35:3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名為「《人物志》的人才學研究-HRD觀點」,從『能力發展』、『考選評估』、『甄補任用』、『人才合作』、『領導接班』、『人文精神』此六個現代所重視的HRD觀點,研究《人物志》的人才學在人力資源發展的領域中如何應用以及其地位,採取文獻分析法和比較研究途徑,本研究的範圍,以《人物志》為主,將《冰鑑》、《貞觀政要》、《做21世紀的人才》…等東方人才學文獻以及有關《人物志》的研究結合HRD觀點,進行文獻分析和比較,本文之研究目的乃探討:一、《人物志》的人才學的重要性;二、《人物志》的人才學的現代性;三、《人物志》之人才學內涵和人才分類系統;四、《人物志》的人才學在人力資源發展的領域中如何應用以及其地位;五、《人物志》之人才學對人力資源發展提供新的啟示。

    研究發現以HRD觀點研究《人物志》的人才學,可結合成六大面向:一、『才性鑑定與能力發展』:發掘員工潛能;二、『識人之明與考選評估』:可與多元評估模式相互補足;三、『用人之道與甄補任用』:依人格、專業、才智、職能與利弊用人;四、『人才之間協調與合作』:化解性格和溝通上的衝突、適才適所並建立異質團隊;五、『君臣英雄論與領導接班』:分析領導者的資質、領導風格和侷限;六、『道德修養與人文精神』:謙讓律己。

    《人物志》提出才性鑑賞的原理、識人方法與考察人才的途徑、用人必須揚長避短、崇尚全才、溝通需有八通之能且行之以道,並提倡謙讓的道德修養,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亦注重品格與修養,《人物志》的人才學對於現代人力資源發展提供莫大的啟發,進而豐富行政學中國化的意義。
    關鍵詞:劉卲、才性、人物志、人才學、人力資源發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相關重要名詞解釋 7
    第五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4
    第一節 、《人物志》人才思想之評價 14
    第二節 、《人物志》之人才思想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東方的人才學重要著作之文獻探討 31
    第四節 、研究設計 55
    第三章 《人物志》的人才學思想 61
    第一節 、《人物志》的人才學基礎和背景 61
    第二節 、人才分類的系統 64
    第四章 以HRD觀點研究《人物志》之人才學 72
    第一節 、《人物志》的人才學中有關HRD之思想與現代性 72
    第二節 、才性鑑定與能力發展 75
    第三節 、識人之明與考選評估 93
    第四節 、用人之道與甄補任用 112
    第五節 、人才之間協調與合作 133
    第六節 、君臣英雄與領導接班 149
    第七節 、道德修養與人文精神 168
    第八節 、《人物志》之人才學對人力資源發展的新啟示 1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2
    第一節、結論 202
    第二節、建議 223
    參考書目 226
    中文書目 226
    網頁資料 233
    英文書目 234


    表目錄

    表 1 歷來各家褒貶《人物志》人才思想重要意見表 14
    表 2 《人物志》知人之架構 23
    表 3 《人物志》用人之架構 23
    表 4 《人物志》與《貞觀政要》之比較 34
    表 5 《冰鑑》與《人物志》識人方法之比較 41
    表 6 《做21世紀的人才》與《人物志》的人才學比較 50
    表 7 《人物志》之五質才性觀 64
    表 8 《人物志》點出勝質不精 造成五德之偏 66
    表 9 《人物志》將人物分為五等第:三度、二流 68
    表 10 《人物志》中十二種偏才性格的優缺點 77
    表 11 梅布二氏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 81
    表 12 梅布二氏類型指標之4大類型與16種人格變異的氣質人格特性 84
    表 13 根據MBTI分出16種變異類型 87
    表 14 16種性格之處事風格 88
    表 15 《人物志》之<八觀>從短處識偏才的長處 97
    表 16 現代考選面試識人之方法與《人物志》識人之方法 100
    表 17 《人物志》之八種偏才能識同體之善,而或失異量之美 108
    表 18 在HRD觀點下,比較《人物志》之考察途徑和多元評估模式 110
    表 19 《人物志》<體別>:依性格特徵用人 115
    表 20 《人物志》八種流業以三才為本 117
    表 21 《人物志》<流業>:依專業用人 118
    表 22 《人物志》<才能>:依才能任政 120
    表 23 《人物志》<才理>:依才理用人 121
    表 24 《人物志》<利害>:六才之利弊得失 124
    表 25 《人物志》偏才性格上的衝突 137
    表 26 梅布二氏指標4大類組的人格特色以及可能引發的問題和衝突 139
    表 27 《人物志》中偏才溝通可能遭遇的問題 142
    表 28 《人物志》有關溝通辯論應遵循的事項 145
    表 29 從行政定義看行政人才培養教育的內涵及方向 151
    表 30 《人物志》各種組合論英才和雄才 155
    表 31 《人物志》論英雄與領導 156
    表 32 《人物志》提到理想的領導者所具備之條件 162
    表 33 MBTI四大人格類型的才智、才能與領導 163
    表 34 《人物志》偏才的領導風格與侷限 166
    表 35 《人物志》<釋爭>提出三種道德準則的三個層次 183
    表 36 四種基本的課程類型之教學策略與學習目標 200


    圖目錄

    圖 1 文獻搜尋流程圖 13
    圖 2 《人物志》的人才學之內涵 56
    圖 3 本文的研究架構 57
    圖 4 以HRD觀點研究《人物志》的人才學之分析架構 60
    圖 5 《人物志》才性鑑定的原理 83
    圖 6 《人物志》英雄理論的體系 154
    圖 7 《人物志》<釋爭>依道德修養的三個層次分人物等第 182
    Reference: 中文書目

    王弼,《老子註》,1975。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牟宗三,1978,《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2002,《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玫,1996,《人物志評注》。北京:紅旗出版社。
    王祥懿,2002,<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之硏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廣鈞,2002,<東漢魏晉名實思想探析>。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
    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曉毅,1993,《中國古代人才鑑識術¬¬-人物志譯注與研究》。長春:吉 林文史出版社。
    王寶環,2004,<古今識人思想之比較~以中國古代《人物志》與西方占星
    學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邦雄等編著,1989,《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王邦雄等編著,1999,《中國哲學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史仲文,1987,《20世紀青年成才之路叢書-人才學》。北京:中國財政經
    濟出版社。
    任治韜、天舒,2002,《知人之謀》。台北市:正展出版公司。
    何啓民,1990,《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余書麟,1994,《中國儒家心理思想史》。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國芳譯;羅勃‧海佛(Half, Robert)著,1991,《人才僱用決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江建俊,1975,<劉卲人物志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江建俊,1983,《漢末人倫鑑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台北:文史
    哲出版社。
    李軍,1993,<論三世紀世界傳統教育的一朵奇葩-劉卲《人物志》教育思
    想初探>,《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2期,頁220-231。
    李建中,1996,<轉型時期的才性理論-劉卲《人物志》研究>,《蘇州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53-56。
    李幸錦,1998,<「人物志」其人、其書之探究>,《鵝湖月刊》,第24卷,
    第3期,9月,頁25-36 。
    李常貴,2000,《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李開復,2006,《做21世紀的人才》。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吳丕,1989,<人物政治思想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頁108-114。
    吳怡,1989,《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
    吳定,1991,《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天一圖書公司。
    吳定、鄭勝分、李盈盈合著,2005,《組織發展與應用技術》。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吳家駒注譯;劉卲著,2006,《新譯人物志》。台北:三民。
    吳美連、林俊益,2001,《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公
    司。
    吳瓊恩,2002,《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瓊恩,2006,《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瓊恩、張世杰主編,《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林秀蓉,2000,<魏晉人物的經典著作--《人物志》與《世說新語》>,《中
    國語文》,第87卷,第3期,9月,頁75-79。
    林秀珍,2002,<《人物志》「觀」的審美精神>,《中國文化月刊》,第267
    卷,6月,頁30-40。
    林麗真,1978,<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
    林佳蓉譯;Noe, R. A. 等人合著,2007,《人力資源管理:全球經驗本
    土實踐》。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周紹賢等,1996,《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冷成金譯釋;劉卲著,2002,《辨經》。台北市:正展出版公司。
    殷涵,2002,《識人學》。台北市:吉根出版社。
    高柏園,1999,<人物志論性之哲學根據與論性傳統>,《鵝湖月刊》,第24
    卷,第8期,頁19-30。
    孫本初,2000,《組織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馬端臨,1986,《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子超,1988,《如何知人善用》。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陳旻志,2006,<文化人格的才性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的才性
    美學系譜>,《成大中文學報》,第14期,6月,頁31-61。
    陳沁怡編著,2006,《訓練與發展》。台北:雙葉書廊。
    陳哲仁編譯;日本能率協會編著,1990,《部屬輔導與培育技巧》。台北市:
    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陳喬楚註譯;劉卲著,1996,《人物志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玉文譯;杜拉克(Drucker)等著,2000,《知識管理》。台北:天下遠
    見。
    張淑芬譯;藤田忠著,1992,《人才考選與面試方法》。台北市:臺華工商
    圖書出版公司。
    黃志盛,2001,<人物志的人才思想淵源探賾>,《國立高雄海院學報》,第
    16期,12月,頁103-129。
    黃志盛,2002,<劉卲及其人物志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金榔,2001,<從漢末人物品鑑至魏正始玄學之轉向論劉卲「人物志」
    人才學思想>,《嘉南學報》,第27期,11月,頁341-351。
    黃翠香,2006,<劉卲《人物志》人才心理思想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
    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黃貴民主編,1993,《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黃良志、黃家齊、溫金豐、廖文志、韓志翔,2007,《人力資源管理:理
    論與實務》。台北市:華泰。
    郭泰,1996,《識人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郭模,1983,《人物志及注校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尤娜,2000,<魏晉隱逸的內涵──道德與審美側面之探究>。台北:淡
    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章輝、曲建文主編;曾國藩著,2006,《曾國藩冰鑑智慧》。北京:中央編
    譯出版社。
    馮友蘭,1986,《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勞思光,1980,《中國哲學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溫金豐、吳淑玲,2004,<公共機構的人力發展(上)>,《游於藝雙月刊》,
    第四十期,第八版。
    葉光大等譯注;吳兢編撰,1994,《貞觀政要》。台北市:地球出版社。
    楊國樞,1993,<劉邵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頁89-127。
    趙丕慧譯;科塞(Keirsey, David)著,2001,《60秒洞察人心:百大企業
    沿用的性格測驗量表》。台北市:平安文化。
    蔡崇名校注;劉卲著,2000,《新編人物志》。台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
    公司。
    劉岡憬,1998,<以360 度回饋探討主管人員自他評一致性與領導效能關
    係之實證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義慶,1992,《世說新語》。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錢穆,1977,《中國學術思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鄭玉光,1982,《知人善任的奧秘-劉卲人物志研究譯注》。太原:山西人
    民出版社。
    鄭來春,2003,<《人物志》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
    士論文。
    樹人編譯;劉昞注釋;劉卲原著,1998,《中國古代相人術:《人物志》
    的現代詮釋》。台北:捷幼出版社。
    戴燕,1994,《玄意幽遠-魏晉玄學風度》,風雲時代出版社。
    賴麗蓉,1996,<魏晉「人物品鑑」研究-創造性審美活動的完成>。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市:五南。
    簡貞玉譯;Noe, Raymond A.著,2007,《員工訓練與能力發展》。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顏承繁,1978,<《人物志》在人性學上之價值>。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
    魏源,1972,《老子本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嚴秀茹,1997,<360度績效評估方法之初探-多角化評估與管理才能發展
    >,「1997年企業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75-84。
    譚天譯;阿奇利斯(Argyris)等著,2000,《人力管理》。台北市:天下
    遠見。


    網頁資料

    張世賢,2008,
    http://www.ntpu.edu.tw/pa/teacher/chang/course/94-2%20pps.doc.doc ,論文寫作技巧,檢索日期:2008/05/10。
    張世賢,2008,http://www.ntpu.edu.tw/pa/teacher/chang/plan.pdf
    ,碩士論文研究計畫撰寫大綱,檢索日期:2008/05/10。
    陸志仝,2007,古文選讀:《貞觀政要》,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7/27/45008.html ,檢索日期:2007/10/20。
    http://www.agent-m.net/O-8-n-1.htm ,品鑑,檢索日期:2007/11/20。
    http://www.kerith.net/MBTI.html,性格測驗(MBTI),檢索日期:
    2007/11/28。
    http://homepage.ntu.edu.tw/~philo/Chinese/teach/03weigin/00.htm
    ,魏晉玄學-劉卲,台大哲學系中國哲學教學資料網站,檢索日期:2007/10/03。
    http://www.smartlearning.com.tw/HBDI/HBDIaorigin.html ,HBDI的起源,檢索日期:2008/05/01。


    英文書目

    Briggs, K. C., & Myers, I. B. (1976).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Form F.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riggs Myers, I., and M. McCauley. (1985). Manual: 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Inc.
    Dessler, G. (1997).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ove, R. (1998). “The Knowledge Worker”.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on, 110 (6), pp. 26-28.
    Dowell, B. E. (2002). “Succession Planning” . In Hedge and Pulakos (Eds.), Implementing Organizational Interventions , pp. 78-10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rucker, P.F. (1999). “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 The Biggest Challen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 pp. 79-94.
    DeSimone, R. L., and Harris, D. M. (1998).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2nd ed.).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Dryden Press.
    DeSimone, R. L., Werner, J. M., and Harris, D. (2006).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Orlando, Fl: Harcourt, Inc.
    Furnham, A. (1990). “The fakability of the 16PF, Myers-Briggs and FIRO-B personality measur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pp. 711-716.
    Gottfredson, L.S. (1985). “Role of Self-Concept in Vocational The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 pp. 159-162.
    Ginzberg, E. , Ginsberg, S.W. , Axelrad, S., and Herman, J. L.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General Theor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rt, Christ (1998). Doing a Literature Review: Releasing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magination . London: Sage.
    Herrmann, Ned (1996). The Whole Brain Business 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Holland, J. L. (1985).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rory of Career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arris, D.M., and Desimone, R. L. (1998).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2nd ed.). Fort worth, Texas: The Dryden Press.
    Jeffrey, H. G. (1987). Career management. Hinsdale, IL: Dryden Press.
    Keirsey, D., and Bates, M. (1984). Please Understand Me : Character and Temperament Types. Del Mar, California: Prometheus Nemesis Book Company.
    Keirsey, D., and Bates, M. (1998). Please Understand Me II: Temperament, Character, Intelligence. Del Mar, California: Prometheus Nemesis Book Company.
    Leonard, D., & Straus, S. (1997). “Putting your company’s whole brain to w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pp. 111-121.
    McCauley, M. H. (1990).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and Leadership”. In K. E. Clark and M. B. Clark (Eds.), Measures of Leadership. West Orange, NJ: Leadership Library of America, Inc.
    Miller-Tiedeman, A. L., and Tiedeman, D. V. (1990).“Career decision making: An Individuatlistic perspective”. In D. Brown, L. Brooks, and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2nd ed.), pp. 308-33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oe, Raymond A. (2004). Emp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Noe, R. A. etal. (2004). Fundamenta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Ouchi, W. (1981). Theory Z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arsons, F. (1909). Choosing a vo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ace, R. W., Smith, P.C. and Mills, G.E. (1991).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 fiel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Roe, A. (1956). The psychology of occupations. New York: Wiley.
    Rothwell, W. J. (2001). Effective Succession Planning (2nd ed.).New York: AMACOM.
    Schein, E. H. (1978).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Shryock, J. K. (1937). The Study of Human Abilities, the Jen Wu Chih of Liu Shao, New Haven: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Super, D. 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Super, D. E. (1972). “Voc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Persons, positions, and processes”. In J. M. Whiteley, and A. Resnikoff (Eds.), Perspectives on vocational development. Washinston, DC: America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Association.
    Taylor, C. (2002). “Focus on Talent”. T & D. December, pp. 26-3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9425602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602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1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