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658/141571 (78%)
Visitors : 47272671      Online Users : 9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廣告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40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402


    Title: 台灣登山照片之解讀
    Decoding mountain climbing photographs in Taiwan
    Authors: 賴秀端
    Contributors: 游本寬
    賴秀端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10:48 (UTC+8)
    Abstract:   登山,在現今的台灣社會已經是相當普遍的一項活動,而拍照在登山活動當中也是一項相當普遍的行為,甚至在登山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從早期少數的幾張照片到現今隨處可見的登山照片,照片中似乎隱含著某些特殊的拍照公式和文化現象。
      過去關於登山活動的研究相當少,更沒有人以平面影像(照片)為文本,分析其中的現象。本研究以登山照片為研究文本,文本來源是登山雜誌。在開始研究之前先概略介紹登山的相關雜誌,將其分類、定義之後,再選擇本研究所需的登山雜誌,最後鎖定以野外、戶外生活與台灣山岳等三份雜誌為文本來源。依據本研究的主軸─文化層面的探討,研究之初先將雜誌中的登山照片概分成三大主題─山、山與人、人,再以符號學文本分析的方法,透過姿勢/動作/表情、服裝/道具、場景…等分析類目,對登山照片進行解讀。
      分析、解讀的過程援引部分消費文化理論與攝影或影像相關論述。研究結果分成三大部分,一是登山活動的符號化,這個部分談及登山活動當中,許多登山者對於三角點的崇拜與百岳迷思,以及玉山大頭照形成的特殊現象。二是登山裝備的消費文化,包括登山者所穿著的服裝和使用的裝備所隱含的象徵意義,以及這種看似離開文明卻消費/依賴科技更劇的現象,讓人開始沉思是否登山仍能維持其登山的本質。最後,談及的是影像的消費問題,包括從團體合照當中固定的影像組合模式,其中旗幟就像是為底片而活,旗幟只是鏡頭前面團結的象徵而已;而個人獨照當中特殊的姿勢/動作的出現…等,更是傳遞出對相機的依賴和消費影像的情形,其中看見的是玩弄相機卻看不見更多關於登山一事。
      雖然談及許多現象,最後本研究也要提醒讀者,沒有一套正確的登山方式,或使用相機的時機,要找回登山的本質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並非傳遞一套所謂正確的方式,也不是批判目前的諸多現象,而是希望讓人有反思的空間,開始思考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人之常情、常態現象,或是一種模仿和盲從,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一、碩士論文:
    王經武(1992):《論布爾迪厄的攝影社會學》。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秀(1999):《商品普及化之消費文化研究─以大哥大廣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啟霖(1998):《攝影與電影:「真實」概念的論述演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婉蓉(2000):《相片與集體記憶初探:以美麗島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嘉君(1999):《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育正(2000):《青少年消費型態與消費空間關係之研究-以西門町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雄(1996):《日據時期的台灣寫真發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2000):《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媛玲(1997):《台北婚紗攝影的社會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蕙芳(2000):《逃離與追尋-登山的社會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雅方(1998):《登山嚮導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靜梅(1997):《光復後台灣地區登山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為中心》。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
    邢天正(1977):〈百岳大競賽的迴響之一─細評百岳俱樂部〉,《戶外生活》 7:84-89。
    沈清松(1993):〈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4-25。
    吳登賦(1994):〈山林憶往─幾項值得一探的突破〉,《台灣山岳》1:106。
    呂紹煒(1994):〈山中歲月悠悠長─細數台大登山社30年歷史〉,《台灣山岳》3:98-103。
    阮榮助(1995):〈山岳攝影〉,《台灣山岳》6:48。
    林淳義(1994):〈三角點趣談─等級的迷惑〉,《台灣山岳》1:89-91。
    邱誌勇(1999):〈解讀懷舊式廣告之文化現象〉,《第七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秋柏(1974):〈三角點是什麼?〉,《野外》67:46-47。
    洪昭明(1994):〈在出發之前─創刊有感〉,《台灣山岳》1:6。
    高靈(1976):〈百岳大競賽〉,《戶外生活》5:33-39。
    陳官保(1974):〈三角點釋疑〉,《野外》63:80-81。
    陳俊雄(1995):〈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當代》113:18-29。
    陳學聖(1997):〈從羅蘭巴特看攝影的本質及藝術性〉,《世新大學學報》7:153-163。
    張如娟(1983):〈開物成務,繼往開來─後十年的社史〉,《台灣大學登山社創社二十年紀念特刊》1:10-21。
    張碧珠(1995):〈羅蘭巴特論攝影〉,《當代》113: 8-17。
    張正雄(2001):〈玉山風華〉,《台灣山岳》33:14-21。
    游本寬(1995):〈風景攝影導讀〉,《中華攝影教育學會風景攝影學術論文集》4:5-26。
    楊南郡(1977):〈百岳大競賽的迴響(二)─十位專家談百岳〉,《戶外生活》9:85-93。
    劉思沂(2000):〈大山閑寂〉,《台灣山岳》30:14-21。
    簡文欣(1995):〈迷思與意識型態〉,《當代》113: 30-37。
    簡妙如(1998):〈將布西亞佔為己用:擬像論的解讀與媒體分析的再延伸〉,《哲學雜誌》,24:31-53。
    簡妙如(1999):〈再現的再現:九O年代台灣A片「常識」的分析與反思〉,《新聞學研究》,58:113-138。
    謝永河(1985):〈野外發行二百期感言〉,《野外》200:21。《野外》,1969-1987。《戶外生活》,1976-1998。《台灣山岳》,1994-2001。
    三、書籍:
    Ansel Adams著,謝漢俊譯(1990):《安瑟亞當斯論攝影》。台北:攝影家。
    Chris Jenks著,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1998):《文化》。台北:巨流。
    Graema Turner著,唐維敏譯(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
    Harald Mante著,黃崇鍾譯(1982):《攝影構圖》。台北:大拇指出版社。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
    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1998):《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
    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1993):《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
    John Fiske著,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
    Robert Wuthnow等著,王宜燕、戴育賢譯(1994):《文化分析》。台北:遠流。
    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台北:台灣攝影。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唐山。
    S. W. Littlejohn著,程之行譯(1993):《傳播理論》。台北:遠流。
    Vilem Flusser著,李文吉譯(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
    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
    呂紹煒(1998):《台灣高山曆誌》。台北:玉山社。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1997):《台灣登山小史》。台中:晨星。
    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像》,台北:女書。
    星野克美等著,黃恆正譯(1990):《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南方朔(1991):《文化啟示錄》。台北:三民。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台北:揚智。
    孫秀蕙(1999):〈廣告與兩性〉,《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佩周(1996):《台灣山岳傳奇》。台北:聯經。
    陳學明(1998):《班傑明》。台北:生智。
    郭恩慈(1996):《影像啟示錄》。香港:奔向明日工作室有限公司。
    郭力昕(1998):《書寫攝影》。台北:元尊。
    游本寬(2000):〈攝影--來自光學和化學的圖像語言〉。
    許綺玲(2001):《糖衣與木乃伊》。台北:美學書房。
    黃翰荻(1998):《台灣攝影隅照》。台北:元尊。
    英文部分:
    Baudrillard, J. (1983). Simulation. New York: Semiotext(e).
    Hall, S.(Ed.)(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Lury, Celia. (1996). Consumer Culture. New Brunswick, N.J.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Urry, John. (1990). 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 Newbury Park : Sa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6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告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4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