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609636      Online Users : 6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661


    Title: 政府與第三部門建立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相關計劃為例
    Authors: 徐宗鴻
    Contributors: 江明修
    徐宗鴻
    Date: 2003
    Issue Date: 2016-05-09 16:47:59 (UTC+8)
    Abstract:   歐美國家經過幾十年公共建設與社會福利預算的擴張之後,約1980~1990年代左右,因種種因素,面臨「福利國家矛盾」(welfare state contradiction)與「福利國家危機」(welfare state crisis),資源有限,社會不斷的需求增加,政府過度負荷(over-load)產生了政府「不可治理性」(ungoverability)的窘態, kooiman(1993:46-47)指出,存在於「治理需求」與「治理能力」之失衡所導致信任背叛危機,需要從手段多樣性、觀念的創新性來調整,而不僅止於政府內部「行政革新」與「流程再造」的窠臼,因此為解決上述困境及因應民間對公共事務日趨積極治理之需求,公、私部門均已意識到任何一方均無法一肩承擔各種社會需求責任,而開始尋求新的互動合作關係,以便解決其所面臨挑戰,公私部門協力的觀念即在此種環境系絡下產生,在此種趨勢下,政府與民間組織(尤其是非營利組織)如何合作與分工才能對人民提供最好服務,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在本文中,第一章先從上述就動機與目的談起,界定研究焦點與範圍,進而檢視相關研究文獻後,建構出研究流程與架構,最後進行「公私部門協力」與「第三部門」等重要名詞的解釋。
      第二章首先探討公私部門的特質與差異,依社會組織觀點來看,政府被稱之為公部門(public sector)企業被稱為私部門(private sector)。因此在探討公私部門關係理論之前,有應先了解公私部門特質為何?再由上述兩者差異比較,探討兩者協力關係運作與模式,期能促進兩者在協力合作中去異求,共同參與公共事務,在截長補短作用下,發揮最大的效力;再則,探討公私部門協力理論基礎,從國家理論面向(國家中心理論、社會中心理論、政策網絡)、公共理論面向(公民參與、社群主義)、組織理論面向(組織資源依賴理論)及其他新興的第三部門理論與公共財理論來尋找分析關鍵變項加入研究架構,最後探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未來的新方向。
      第三章,延續依第二章的理論探討為基礎,將焦點緊鎖政府與第三部門關係探討,並由既有文獻依研究者的研究趨向與焦點,分為二種研究途徑以進行歸納:一、公部門與第三部門之動態關係模式:主要研究與分析公部門與第三部門的互動過程,以及實務關係,例如Kuhnle & Selle、Kramer、Gidron等人對互動形式的分類。二、公部門與第三部門之關係內涵:分析雙方互動的形式與意涵,除解釋表面的互動過程外,更實際觸及互動的內涵, 如Coston等人加以探討;再則,說明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之重要性(包括增加公共服務的範圍、強化政府回應能力、透過資源整合所創增利益,使公私雙方互蒙其利、議題倡導的功能及建立一個社群意識的社會等)儘管公私部門協力具有上述等正面積極的意義,惟仍無法避免存在著許多負面社經問題與限制,為突破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之困境,最後進行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成功要素與原則探討。
      第四章個案研究中,首先介紹青輔會組織發展與理念,進而分析兩者建立協力關係的緣起,再則,介紹期政策遞演與其計畫方案內容,從「2001協力計畫」,及配合「策略聯盟招標專案」所為「2002向前行」專案計劃;再到2003年「造橋計畫」的協力關係,期能對公共行政研究提供具體運作建議。尤其目前大部分研究均以較偏重非營利組織立場與角度來分析探討兩者關係,本文嘗試以觀察青輔會為個案來看彼此合作系絡,期能有不同視野與平衡觀察,以做為未來改進的依據。
      第五章研究評估中,延續上一章節的介紹,就筆者實地研究觀察,說明青輔會應用協力關係分析包括第三部門參與協力組織種類組織執行方案資源應用情況;再則,探討青輔會對第三部門建構協力關係具體策略;並對所發生問題進行檢討與建議,最後作整體綜合評析,評估青輔會相關協力計劃的成效。
    Reference: 中文部分
    王金英(民88),「非營利機構的財務管理」,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
    王順民(民89),「有關社會福利資源開拓與整合的若干想法;以宗教類組織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頁78-93。
    丘昌泰(民89),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丘昌泰(民88),「政府與市場:從行政科學典範變遷-論小而能政府的建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一期,頁35-87
    司徒達賢(民88),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江明修(民83),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江明修(民86a),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台北:政大書城總經銷。
    江明修(民86b),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江明修(民 87a),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江明修(民 87b),從公共行政學方法論之演進反思「政策規劃」及「政策評估」方法之應用、發展與重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江明修(民88),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一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功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江明修(民88),非營利組織: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主持(民89a),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之理論與辯證與實務析探(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江明修主持(民89b),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之理論與辯證與實務析探(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
    江明修(民91),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梅高文(民88),「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政策」,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
    江明修、陳定銘(民88),「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中國行政評論,第八卷,第三期。
    江明修、蔡勝男(民89),各國公民社會組織與地方公民社會之發展,佛光大學面對二十一世紀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89.12.8-9於佛光大學蘭陽文教中心
    江金山(民74),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勳(民83),「警政工作民間化的理論及實務-公共行政的觀點」,行政學術語警政實務研討會,83.05.19於政治大學藝文中心舉辦。
    李宗勳(民90)臺北市政府民力整合運用之研究 : 以義警、義消、義交、民防與守望相助為檢證對象,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宗派(民89),「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
    李建村(民90),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文湖國小社區、學區安全聯防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
    周文欽等箸(民87)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空大。
    余佩珊譯(民83),Peter Drucker著,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吳定 (民87),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官有垣(民90),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台大社工學刊,第四期,頁163-201。
    周威廷(民85),公共合產之理論與策略: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瑜瑾(民88),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連結分析:社會網絡取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28期。
    陸宛蘋,(民87),「非營利組織募款策略規劃」,林哲生等8人,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實務粹要,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
    陸宛蘋(民88),「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
    張英陣(民86),「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第78期。
    郭登聰(民89),「福利與營利的對話:社會福利民營化的另類思考」,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
    郭靜晃、曾華源(民89),「建構社會福利資源網路策略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
    郭昇勳(民89),公私合夥理論與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主峰 (民86),「募款策略與規劃」,司徒達賢等16人,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究粹要,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許世雨 (民81),非營利組織對公共行政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文生 (民72),給他們魚不如教他們捕魚─基督教社會工作與社區發展,台北:教會更新研究發展中心。
    梅高文 (民83),「公民議事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第56期。
    溫信學 (民86),從法規與財務論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社會福利團體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俊漢 (民83),「公民遊說公共政策立法過程之評估:美國『公民行動組織』(Common Cause) 之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彭錦鵬主編,美國政黨與利益團體,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陳金貴(民83),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公司。
    陳金貴(民78),「私有化初探」,行政學報,第21期,6月。
    陳菊(民86),「台北市政府公設民營現況、面臨問題與因應之道」,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
    陳佩君(民88),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Lind C. E. and Woodhouse E. J.著,陳恆鈞等譯(1998),政策制定的過程,台北:韋伯文化
    曾梓峰(民90 ),「社會經濟概念與第三部門的關係-歐盟經驗」,收錄於社會經濟與第三部門之關係-永續與合作座談會手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歐洲聯盟研究協會主辦,台北。
    曾中明(民89),「公部門社會福利資源配置的思考與芻議」,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
    曾華源、郭靜晃(民89),「志工人力資源的開拓與整合以美國志工中心的做法為借鏡」,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
    楊國樞等編(民8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東華出版社
    萬育維、郭登聰、王芯婷(民88),「非營利組織對營運與營利的看法分析:以老人養護產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166-188。
    傅麗英(民84),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琇珊(民81),社會工作的倡導觀點:理念與實務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祥孚(民85),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理論與實證:環保團體之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民88a)BOT統理模式的研究-兼論我國興建南北高速鐵路政策發展,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錫鍇(民88b),政府再造的省思-社會資本主義的觀點,「民主行政與政府再造研討會」,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世新大學公共管理顧問中心、財團法人真善美基金、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主辦。
    鄭錫鍇(民90),異質組織合作管理之析論-以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為例,海峽兩岸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
    蔡千惠(民87),非營利組織遊說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信如(民74),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Nordlinger, Eric A.著,蕭全政譯(1988),民主國家的自主性,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
    網路部分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中文網站:http://www.nyc.gov.tw
    外文部分
    Bailey, N.(1994).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 fo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1990’s,” Local Economy, 8:292-306.
    Brudney, J. L. and R. E. England (1983)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Coproduction Concep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59-65.
    Cooper, Terry L.(1985)“The Public-Private Continuum: Interdepedence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Public Budgeting&Finance ,pp.99-115.
    Cornwall, J. R. and B. Perlman(1990 ). Organiz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MA.:IRWIN.
    Coston, Jennifer M. (1998), “A Model and Typology of Government-NGO Relationship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3:358-382
    Fowler, A.(1997). Striking a Balance: A Guide to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GOs, London: Earthscan.
    Gidron, B., Kramer, Ralph M. and Salamon, Lester M. (eds.)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 Emerging Relations in Welfar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Jossey - Bass Publishers.
    Hailey, John.(2000). “NGO partners: Yhe characteristicics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in Stephen P. Osborne(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Hall, Richard H.(1991), Organization: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s , New York Jersey:Prentice Hall.
    Harding, A.(1990).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urban regenetation”, in M. Campbell(ed.) Local Economic Policy, London: Cassell.
    Hodgkinson, V. A., R.W. Lyman, and Associates(1989)The Futur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Challenges, Changes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
    Kooiman, j.(1993)“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Sage
    Kramer, Ralph M. (et al.) (1993), Privatizatio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gov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hips, Armonk, NY: M.E. Sharpe.
    Kuhnle, S and Selle, P (1990), Meeting Needs in a Welfare State: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in Norway, Ware and Goodin
    Kuhnle, S and Selle, P (1992a).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Brookfield, Vt: Ashgate.
    Kuhnle, S and Selle, P (1992b), "The Historical Precedent for Government Nonprofit Cooperation in Norway, " in Kramer Ralph M (eds.) (1990)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Jossey-Bass.
    Kweit, Mary, G. and Kweit, Robert W.(1981).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Bureaucracy Society:A Contingency Approach. N. Y.:Praeger.
    Langton, S.(1983).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Hope or Hoax?” National Civic Review, Vol.72,pp.145-157.
    Malhotra, K. (1997). “Something nothing words: Lessons in partnership from southern experience,” in L. Hatrly and K. Malhotra9eds.) Essays on Partnership in development, Ottawa: North South Institute.
    Moe, R. C.(1987)”Exporing the Limit of Privatiz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7 No.6,pp.453-460.
    Moulton, Lynne and Anheier , Helmut K. (2000).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Stephen P. Osborne(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Osborne, David and Gaebler, Ted (1993),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from Schoolhouse to State House. City Hall to Penagon, MA.: Addison Wesely .
    Pfeffer, Jeffrey & Gerald R. Salancik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Saidel, Judith R.( 1991),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543-553.
    Salamon, L. 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Walter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e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 M. (1999),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A primer, New York: Foundation Center.
    Stephenson, J.(1991). “Whither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27:109-27.
    Weisbrod, B. A.(1988). The Nonprofit Econom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09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19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