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601777      Online Users : 55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411


    Title: 總力戰下的動員書寫:以臺灣作家為例
    Authors: 楊女慧
    Yang, Nu Hui
    Contributors: 崔末順
    楊女慧
    Yang, Nu Hui
    Keywords: 總力戰
    日據時期小說
    殖民地作家
    皇民化文學
    戰爭動員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7-21 09:49:56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總力戰」時期臺灣文學者創作的小說作為研究文本。而綜觀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發展,1930年代中期,作家寫作技巧已更臻成熟、寫作題材也愈加豐富,然而臺灣總督府在1937年4月1日發布禁止使用中文的命令,接著又勒令所有文學雜誌廢刊。緊接而來的盧溝橋事變,時局的影響下,作家是不能發聲,文壇也轉趨寂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配合戰爭形勢,日本政府積極在其所統轄下的地方實行皇民化運動,臺灣當然無可倖免。皇民化運動所牽涉的層面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也包括了文化,文學是為政治而服務,這時期的作品必須符合殖民當局的政策,作家的思想受到箝制。透過文學者對戰爭的協力,本論文將從總力戰的時空背景下,考察臺灣在物力、人力、心力三方面的動員,對當時臺灣小說的影響。身為殖民地的臺灣作家在作品表達不違背政策,但又保有自身創作空間,是這時期文學者創作時所面臨的難題。
    在戰爭時期小說創作活躍的作家有楊逵、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及新生代作家周金波、王昶雄、陳火泉,他們創作出的作品在文學寫作技巧比上一代作家更為成熟,在他們純熟技巧下,所蘊藏的多元意含,提供了多義的解讀空間,也是這些小說最耐人尋味之處。在物力動員上,文學家的增產文學因應而生。小說中除了協力國策外,文學者們也反映出後方人民的艱苦生活,在殖民環境下,所遭遇到生活的困境、族群的不平等待遇,反映出殖民的不正當性。人力動員上,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志願兵年年以倍數增加,總力戰時期的臺灣小說也呼應了這股「志願兵」熱潮。在總督府「南進化」、「工業化」、「皇民化」的號召下,不論臺灣人民自願或被迫,都須為戰爭服務。面對日益強化的戰事動員,臺灣人民的好戰思想、青年鍛鍊,滲入日常生活中,也滲入了小說創作。透過文化動員,藉由作品宣傳,讓殖民政府所推行的政策能散布至島上的角落。在心力動員上,為配合殖民政府的皇民化運動,作家們必須在作品中表態自己的國族與文化認同,隨著作家不同的成長背景、人生經歷,自然也造就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些小說在戰後受到嚴厲的討論與批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對待。唯有在多重的考察下,才能更全面的探究總力戰時期下的文藝空間。
    Reference: 一、文本
    王昶雄著,許俊雅主編:《王昶雄全集》,臺北:臺北縣立文化局,2002年。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臺北:印刻文學,2006年。
    呂赫若著,張恆豪主編:《呂赫若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周金波著,詹秀娟等譯:《周金波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翁鬧、巫永福、王昶雄:《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張文環著,張恆豪主編:《張文環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陳火泉:〈道〉,《民眾日報》副刊,1979年7月7 日至8月16日。
    楊逵著,張恆豪主編:《楊逵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楊逵著,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
    龍瑛宗著,張恆豪主編:《龍瑛宗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二、專書著作
    (英)道格拉斯‧福特著,劉建波譯:《太平洋戰爭》,北京:后浪出版公司,2014年11月。
    (德)魯登道夫著,戴耀先譯:《總體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3年。
    王曉波:《被顛倒的臺灣歷史》,臺北:帕米爾出版社,1993年1月。
    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8月。
    末光欣也著,辛如意、高泉益、劉文甫譯:《臺灣歷史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臺北:致良出版社,2012年11月。
    江自得編:《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吳昱慧:《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南方想像」:以龍瑛宗為例》,新北:花木蘭文化,2013年09月。
    吳密察等著:《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李文卿:《想像帝國——戰爭時期的臺灣新文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阮裴娜:《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臺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2月。
    林呈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臺北:臺灣書房,2010年12月。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臺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06月。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5月。
    秋山洋子、加納實紀代編:《戰爭與性別:日本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涂翠花:《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月。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許介麟編著:《臺灣史記——日本殖民統治篇3》,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7年7月。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楊逵的文學生涯》,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1月。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四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O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7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年。
    褚昱志:《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之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4月。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臺灣》,臺北:日創社文化,2006年。
    諫山春樹等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秘話‧臺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7年9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第八卷,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韓國臺灣比較文化研究會著,柳書琴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三、學位論文
    井手勇:《決戰時期臺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王郁雯:《臺灣作家的「皇民文學」(認同文學)之探討: 以陳火泉、周金波的小說為研究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王鈺琇:《楊逵文學作品之研究——以「送報伕」、「泥娃娃」、「鵝媽媽出嫁」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石川香代子:《周金波〈志願兵〉析論》,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吳正雄:《有限戰爭概念下動員的轉變——我國動員制度檢討》,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吳佩芬:《論周金波文學中的雙鄉意識》,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衿鳳:《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組碩士論文,2003年。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臺灣小說集》為中心》,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秋慧:《龍瑛宗及其小說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臺語文組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林慧君:《日據時期在臺日人小說重要主題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1937-1945)》,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姚蔓嬪:《王昶雄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徐俊益:《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5)》,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張嘉峯:《悠悠人生路:陳火泉作品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許芷若:《呂赫若書寫女性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郭勝宗:《楊逵小說作品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英仕:《張文環及其日據時期文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曾巧雲:《未完成進行式——戰前、戰後的皇民文學論爭╱述》,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黃淑卿:《陳火泉及其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楊雅慧:《日據末期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1937─1945) ──以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為分析中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廖秋紅:《日治末期臺灣人身分認同的演化進程——以臺籍作家的志願兵題材小說為中心(1941.6-1945.8)》,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鳳氣至純平:《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臺灣歷史像》,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14年。
    蔡鈺凌:《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鄭昱蘋:《張文環的文學世界》,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
    賴文豪:《王昶雄及其作品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賴婉玲:《皇民文學論爭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
    中村哲著,張良澤譯:〈憶臺灣人作家〉,《臺灣文藝》第83期(1983年7月),頁143—152。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1993年),頁6—19。
    王郁雯:〈真摯與孤獨——周金波小說中的現代日本與臺灣鄉土〉,《國際文化研究》第1卷第1期(2005年6月),頁56—101。
    王慧芬:〈張文環小說中鄉土世界的探究〉,《仁德學報》第2期(2003年10月),頁139—176。
    王慧芬:〈龍瑛宗戰爭期小說(1937-1945)中臺灣知識份子的形塑與省思〉,《仁德學報》第8期(2011年2月),頁185—202。
    王學玲:〈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份認同策略——以陳火泉〈道〉為主的討論〉,《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72—195。
    伊象菁:〈決戰下的臺灣文學——張文環與其〈頓悟〉〉,《聯合文學》第16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126—131。
    江仁傑:〈龍瑛宗、呂赫若小說中的臺灣知識份子與階級〉,《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6期(1998年3月),頁23—30。
    江寶釵:〈從臺灣日據時期小說中「自然」的三種形態看張文環「夜猿」的殊異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185—215。
    羊子喬:〈歷史的悲劇.認同的盲點——讀周金波〈水癌〉、〈「尺」的誕生〉有感〉,《文學臺灣》第8期(1993年10月),頁231—236。
    林承治:〈呂赫若小說的社會關懷〉,《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 (2007年7月),頁49—66。
    林瑞明:〈騷動的靈魂——決戰時期的臺灣作家與皇民文學〉,《臺灣文藝》16=136(1993年5月),頁20—43。
    河尻和也:〈皇民路上的苦惱與認同——再讀陳火泉1937年—1945年作品〉,《臺灣文學評論》第9卷第12期(2009年4月),頁71—92。
    邱雅芳:〈以母親之名——皇民化時期臺灣男性作家作品的女性呈現(1937—1945)〉,《臺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2年12月),頁229—269。
    柳書琴:〈活傳媒:奉公運動下臺灣作家張文環的異聲〉,《水筆仔》第8期 (1999年12月),頁7—22。
    津留信代:〈張文環作品「夜猴子」的意義〉,《文學臺灣》第18期(1996年4月),頁227—250。
    津留信代:〈張文環作品裡的女性觀——日本舊殖民地下的臺灣(上)〉,《文學臺灣》第13期(1995年1月),頁171—210。
    津留信代:〈張文環作品裡的女性觀——日本舊殖民地下的臺灣(下)〉,《文學臺灣》第14期(1995年4月),頁194—218。
    徐秀慧:〈陰鬱的靈視者:龍瑛宗〉,《臺灣新文學》7(1997年4月),頁296—307。
    張文薰:〈「故鄉」:記住與想像的敘事學——論張文環文學之梅山地區書寫〉,《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8期(2010年8月),頁33—58。
    張恆豪:〈賴和、張文環小說中的民間文學素材與作家文學經驗〉,收入於《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1998年),頁97—104。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35—62。
    許玉青:〈模仿犯:日人對臺的同化效力——以決戰時期陳火泉〈道〉為論述對象〉,《雲漢學刊》第15卷第16期(2008年6月),頁35—58。
    陳火泉:〈被壓迫靈魂的昇華:我在臺灣淪陷時期的文學經驗〉,《文訊》第7卷第8期(1984年2月),頁118—128。
    嚴君珩:〈初探周金波作品中現代性與皇民化的對話與碰撞〉,《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9期(2011年1月),頁55—94。
    莫素微:〈戰爭、同化與階級——[周金波著]〈志願兵〉與公民身分的追尋〉,《臺灣文學學報》第10期(2007年6月),頁131—161。
    陳幸蕙:〈少年阿輝的抉擇〉,《明道文藝》,第283期(1999年10月),頁44。
    陳芳明:〈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16:5=185(2000年3月),頁138—149。
    陳建忠:〈鄉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鄉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文學臺灣》第44期 (2002年10月),頁288—324。
    陳建忠:〈尋找熱帶的椅子(論龍瑛宗1940年的小說)〉,《臺灣文藝》171(2000年8月),頁39—59。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文學臺灣》23(1997年7月),頁87—102。
    陳龍廷:〈隱喻與對抗論述:決戰時期張文環的民俗書寫策略〉,《臺灣文學學報》第16期(2010年6月),頁53—84。
    傅錫壬:〈從「奔流」的命題探索兩種文化的衝擊〉,《淡江史學》第16期(2005年6月),頁199—212。
    雷麗欽:〈楊逵小說中的成長主題——以〈送報伕〉與〈鵝媽媽出嫁〉為例〉,《中國語文》第100卷第6期(2007年6月),頁104—115。
    彭瑞金:〈呂赫若與〈風頭水尾〉〉,《臺灣文藝》第11期(1995年10月),頁46—49。
    曾秋桂:〈試圖與日本近代文學接軌,反思國族論述下的張文環文學活動〉,《臺灣文學學報》第12期(2008年6月),頁1—26。
    黃惠禎:〈抗議作家的皇民文學——楊逵戰爭期小說評述〉,《中華學苑》第53期(1999年8月),頁167—188。
    黃琪椿、呂正惠:〈戰爭下的等待——龍瑛宗戰爭時期杜南遠系列作品析論〉,「全球化下的南方書寫——文化場域與書寫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2013年10月),頁255—269。
    劉紀蕙:〈從「不同」到「同一」:臺灣皇民主體之「心」的改造〉,《臺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4年6月),頁49—83。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戰時的臺灣文學(下)〉,《文學界》13(1985年2月),頁131—16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191201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12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401.pdf2448KbAdobe PDF215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