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1316/142225 (78%)
造访人次 : 48393978      在线人数 : 7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9582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582


    题名: 「言」、「體」、「韻」——從語言美學探析王士禛「神韻說」
    Language , style, aesthetic;through how Wang Shi-zhen distinguish styles to research shen yun`s sthetic of language
    作者: 林偢萍
    贡献者: 廖棟樑教授
    林偢萍
    关键词: 王士禛
    語言美學
    神韻
    辨體
    王夢鷗
    日期: 2016
    上传时间: 2016-08-02 17:39:35 (UTC+8)
    摘要:   本論文主要討論清初王士禛的詩論,試圖由語言美學角度切入,廓清王氏詩論中「語言」、「文體」的觀念,以延及其與王氏著名之「神韻」論述之關係。基於明清詩學總成性的特質,許多相關於文體的討論使得「辨體」於明清詩論中蔚為大觀,作為清初詩壇大家的王士禛也自有其見解,將「辨體」視為學詩之根柢功夫。辨體基本關心的是對於文體的認識與區判,重視對於語言形式的關注;然而王氏著稱於世的神韻說卻是「不落言筌」,此間是否有所矛盾?兩者在王士禛的詩學中呈現為何種關係?關於「神韻」的討論已過了數百年,至今未有定論,研究者還能以什麼角度探討這朦朧而迷人的「神韻」?基於這樣的關懷,本論文希望能夠從「語言」——「文體」的角度進一步探析王士禛詩論,並企由此探見「神韻」的另一面貌。
      通過辨體可樹立各體的美學典範,而檢視王士禛論述中五言詩體的美學典範特質主要呈現為清和淡遠之風,最受到推崇的作家則為王維、孟浩然等,合於其「神韻」的美學傾向。由是可以發現:在辨體的場域中,王氏會依不同的典範標準檢視、評價作家作品,展示出客觀的批評標準,然而在總論詩歌美學時,卻往往多以前述王孟一體的美學特質作為詩歌特質的總貌,以解釋詩的種種特性。在這種對於「神韻」體的擴散解釋之下,王氏神韻說由是而生,並被突出成為其詩論的亮點,更兼以王士禛本人的創作成就,也多以此體為長,理論與創作並行之下,王士禛建立了具有獨特面目的新美典;神韻說與神韻詩也成為清初乃至於今日不可忽視的一處精彩。
      由是,本論文希望展示王士禛在「分立眾體」的辨體意識之下,「神韻」體如何從眾體中被特別拈出,形成「神韻」說的言說策略。再進而探討「神韻」體是否有其語言美學上的內在特質,故而適用於清遠一派的美學標準?簡而言之,本論文希望透過對於王士禛「神韻」體的語言美學分析,尋繹出為何在「學詩當先辨體」的觀念下,神韻卻超越眾體脫穎而出,成為王士禛詩學三百年來始終不墜的亮點。
    參考文獻: 一、 古代典籍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
    〔梁〕劉勰原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1991年2月再版
    〔唐〕司空圖原著,陳國球導讀:《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重印版
    〔唐〕孟棨撰:《本事詩》〈情感第一〉收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上),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宋]嚴羽原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明〕吳訥、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清〕《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12月五版。
    二、 王士禛作品
    〔清〕王士禛原著,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全七冊),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王士禛撰,孫言誠點校:《王士禎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王士禛著,李毓芙、牟通、李茂肅整理:《漁洋精華錄集釋》(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王士禛著,周興陸編:《漁洋精華錄匯評》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0月。
    〔清〕王士禛著,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重印版。
    〔清〕王士禛編:《十種唐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王士禛編:《兩家詩選》(兩卷),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王士禛選,黃香石評,吳退庵、胡甘亭輯註:《唐賢三昧集箋註》,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王士禛選,聞人倓箋:《古詩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王士禛選:《唐人萬首絕句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清〕王士禛原著,王紹曾、杜澤遜編:《漁洋讀書記》,山東:青島出版社,1991年。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三、 學術專書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美〕勒內‧韋勒克(Wellek, Rene, 1903-1995) 、奧斯汀‧沃倫(Warren, Austin, 1899-1986) 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日〕青木正兒著,陳淑女譯:《清代文學評論史》,臺北:開明書局,1969 年。
    〔日〕青木正兒著,張仁青、鄭樑生譯:《中國文學思想史》,臺北:開明書局,1977年10月。
    〔日〕鈴木虎雄著、洪順隆譯:《中國詩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9月。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再版
    王小舒:《神韻詩史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王小舒:《神韻詩學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王利民:《王士禛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王英志:《清人詩論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年 8 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鄔國平、王鎮遠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陸)》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王夢鷗先生文集一》,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王夢鷗:《文藝美學――王夢鷗先生文集二》,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頂淵文化,2003年。
    朱志清:《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2001年。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朱則杰:《清詩考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5月。
    吳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年。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年。
    吳調公:《古典文論與審美鑒賞》,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12月。
    吳調公:《神韻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明軍:《文統與正統之間——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與文學精神》,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李劍波:《清代詩學話語》,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李豐楙:《翁方綱及其詩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
    周憲:《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季羨林:《禪和文化與文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9月。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姚愛斌:《中國古代文體論思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姜玉琴:《中國古典詩學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人文出版社,2006年
    孫紀文:《王士禛詩學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徐國能:《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以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為論述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五版三刷。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袁曉薇:《王維詩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高友工、梅祖麟著:《唐詩的魅力——詩語的結構主義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版。
    張健:《王士禛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增訂版),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 年。
    張健:《清代詩話硏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 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河洛圖書,1975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學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陳國球:《胡應麟詩論研究》,香港:華風書局,1986年。
    陳國球:《鏡花水月》,臺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學生書局,2008年。
    賀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2009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4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3-1994年。
    黃景進:《王漁洋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6月。
    黃景進:《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增訂版),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論文集》,臺北:東大,1994年。
    葉維廉:《飲之太和:葉維廉文學論文二集》,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
    葉慶炳、吳宏一等著:《中國古典文學評論集》臺北:幼獅文化,1985。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鄔國平:《明清文學論藪》,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6月。
    蔡英俊:《中國古典文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4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蔡英俊:《語言與意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蔡鎮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長沙:岳麓書社,1999 年 4 月。
    蔣寅:《王漁洋事蹟征略(增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年。
    蔣寅:《王漁洋與康熙詩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蔣寅:《金陵生文學史論集》,遼寧:遼海出版社,2009年版。
    蔣寅:《清代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年。
    蔣寅:《清代詩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4月。
    蔣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鄧新躍:《明代前中期詩學辨體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黎湘萍:《文學臺灣:臺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2003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錢鍾書:《七綴集》,臺北市 : 書林,1981年。
    錢鍾書:《談藝錄》(出版地不詳):文教出版社,1948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87年。
    韓勝:《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年。
    嚴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年 4 月。
    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龔顯宗:《明清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華正書局,1996 年。
    四、 期刊論文
    王小舒:〈論王漁洋的魏晉情懷〉,《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1994年),頁38-41
    王小舒〈王士禛神韻說的三部曲〉《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106-111。
    王順貴:〈王士禎研究述論〉,《齊魯學刊》2003年第2期(總第173期),頁110-113。
    王傳明:〈「神韻」背後的秘密——從《秦淮雜詩》看王士禛詩歌的臺閣體傾向〉,《濱州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10年2月),頁90-93。
    何綿山〈試論禪對王漁洋的影響〉《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1期,頁97-111。
    吳承學、沙紅兵:〈「中國古代文體學之內涵與前景」專題探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5卷,2005年第3期(總195期),頁18-20。
    吳承學、沙紅兵:〈中國古代文體學學科論綱〉,《文學遺產》2005年第1期,頁22-36。
    吳明益:〈從詩史觀到理想典律——王漁洋擇定選集所映現的詩歌觀點與意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 1 期(1999 年 6 月),頁 113-135。
    吳調公:〈論王漁洋的神韻說與創作個性〉,《文學遺產》第 2 期,1984年。
    李宜學:〈論王漁洋七古聲調說之主張與實踐〉,《淡江中文學報》第24期(2011年6月),頁85-130。
    林津羽〈論王士禛《漁洋詩話》行旅書寫的文化意蘊及其創作意圖〉《德明學報》2008年7月,第31期,頁29-44。
    洪迎華、尚永亮:〈從辨體思想看明清詩學對韋柳五古之接受〉,《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頁128-133。
    胡佑峰:〈王士禎詩觀「三變」與錢謙益的關係〉,《輔仁國文學報》第10期,1994年4月。
    孫康宜"Wang Shizhen(1634-1711) and the ‘New’Canon "《清華學報》2007年6月,第37期第1卷,頁305-320。
    孫康宜〈成為典範:漁洋詩作及詩論探微〉《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頁79-90。
    徐志平:〈「神韻」說和「醇雅」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 13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9 月。
    高友工:〈律詩的美典(上)〉、〈律詩的美典(下)〉,《中外文學》第18卷第2期、第3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9年,頁4-34、頁32-46。
    張伯偉:〈論唐代的規範詩學〉,《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頁167-177。
    張見:〈辨體方法與王士禎的詩歌批評〉,《求索》,1991年第4期,頁77-82。
    張靜尹:〈從趙執信《談龍錄》的批評看王士禎詩學的幾點特色〉,《台東大學人文學報》第1卷第1期,2010年9月,,頁83-110
    陳汝洁:〈立足文獻,別有新見——讀孫紀文著《王士禛詩學研究》〉,《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10年5月,頁194-196。
    陳美朱:〈析論紀昀對王士禛之詩學與結納標榜的批評〉,《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123-148。
    陳英傑:〈論明代「詩學盛唐」觀念的新異性——一個「理論實效」的思考脈絡〉,《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57-190。
    喬惟德:〈評王士禎的詩歌創作論〉,《武漢大學學報》第 5 期,1993 年9月。
    曾守仁:〈國體、文體與抒情——從詩史到神韻〉,《東華漢學》第21期,2015年6月,頁31-100。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0年3月,頁1-33。
    閔秋英:〈泊然於聲華馳逐之外――從《二家詩選》看王士禎的神韻詩學〉,《興大人文學報》第46期(2011年3月),頁1-30。
    黃振民:〈論王士禛詩之神韻說及其所謂之神韻詩〉,《中國國學》第十八期,1990年11月,頁97-116。
    黃雅歆:〈山水有神韻──王士禎的山水詩(上):遊歷與山水〉《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頁35-64。
    黃雅歆:〈王士禎的山水詩(下):神韻與山水〉《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頁23-50。
    黃繼立:〈王士禛《池北偶談》「汾陽孔文谷天胤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條考辨〉,《文學新鑰——南華大學文學所學報》第1期,民92年7月,頁137、139-158。
    黃繼立:〈從「格調」到「神韻」——論王漁洋對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李(攀龍)諸人詩學的態度〉,《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7期,2002年6月,頁31-66。
    楊晉龍:〈王士禎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地位初探〉,《中國文學研究》第7期,1993年5月。
    楊淑華:〈中國傳統詩選集的「典律」交替——以《古詩選》為探討核心〉,《臺中師院學報》第 17 卷第 2 期,2003 年 12 月,頁 147-165。
    楊慶枝:〈從詩的表現方法看漁洋詩話神韻說〉,《中國語文》第 59 卷第2期,1986年8月。
    葛曉音:〈探索詩歌分體研究的新思路——以詩騷體式為例〉,《人文中國》第11期(2005年8月),頁182-200。
    廖宏昌:〈清人對滄浪詩學的反思〉,《文學新鑰》第5期,2007年6月。
    廖棟樑:〈「意境」——王夢鷗先生的語言美學〉,《淡江中文學報》第25期,(2011年12月),頁131-172。
    裴世俊:〈王士禛主盟清初詩壇探因〉《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第40卷第2期,頁53-58。
    裴世俊:〈王漁洋詩學民國年間的研究點評〉,《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2007年11月),頁18-22。
    趙伯陶:〈王士禛的神韻說與創作實踐〉《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8卷第4期,頁19-24。
    蔣志琴:〈論清代畫家王原祁的「平中求奇」說〉,《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年6月,頁41、72-77、234。
    蔣寅:〈至法無法:中國詩學的技巧觀〉,《文藝研究》第 6 期, 2000 年。
    謝海林:〈從清人所編宋詩選本看清代宋詩學之辨體〉,《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4卷第3期,2011年5月,頁97-103。
    顏崑陽:〈「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76-84。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羅宗強:〈尋源、辨體與文體研究的目的——讀書手記〉,《學術研究》2012年第4期,頁121-128。
    嚴志雄:〈魔鬼在細節中〉,《人文中國》第19期,2013年9月,頁239-266
    嚴明:〈形在魏闕,心存江海——論王士禛詩歌的矛盾性〉,《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8期,1987年,頁76-79。
    顧柔利:〈從王士禎《花草蒙拾》論其神韻說〉,《黃埔學報》第 35 輯,1998年6月。

    五、 學位論文
    王者馨:《神韻詩表現手法特色研究——以王士禎所選絕句為討論範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呂怡菁:《流動與靜止——從空間感知方式論神韻詩朦朧間隔的感知與呈現方式》,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呂怡菁:《解讀與重建王士禎「神韻說」與王國維「境界說」:由內涵、圖像、心靈到「性情」與「情」的建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宋永珠:《王漁洋神韻說與李炯菴詩學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致諭:《王士禎「神韻說」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6月。
    易新宙:《神韻派詩論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3年。
    紀銳利:《清代論詩詩史》,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7年。
    徐婷婷:《王漁洋詩歌語言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1年。
    張靜尹:《清代詩學神韻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2 年 1 月。
    陳宇舟:《清初「國朝六家」詩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9年。
    陳明鎬:《清代前期詩歌創作論及其實踐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年 6 月。
    陳英傑:《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概念析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陳英傑:《宋代「詩學盛唐」觀念的形成與內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繼立:《「神韻」詩學譜系研究——以王漁洋為基點的後設考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趙輝:《清代順康雍時期唐宋詩之爭流變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9年。
    潘少瑜:《錢鍾書詩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如秀:《錢鍾書神韻觀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鞏懷霞:《《香祖筆記》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1年。

    六、 論文集論文
    呂正惠:〈形式與意義〉,收入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頁1-65
    高友工:〈《古詩十九首》與自省美典〉收入《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集》柯慶明、蕭馳編。臺灣: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陳國球:〈「比興」與「抒情」──談「中國抒情傳統」論述與「比興」研究〉,收入陳國球:《情迷家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頁332-335
    黃景進:〈王漁洋「神韻說」重探〉,《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民國82年11月﹚
    黃景進〈從「以禪喻詩」到「詩禪一致」〉《古典文學.第四卷》(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頁107-137。
    蔡英俊:〈抒情美典與經驗觀照:沉鬱與神韻〉,收入王安祈等著;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5年,頁176-206。
    蔡英俊:〈抒情精神與抒情傳統〉,收入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頁67-11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9151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07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0701.pdf2130KbAdobe PDF245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