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10 |
台灣的近代法律經驗與新竹地方社會---以黃繼圖律師父子的兩部日記為中心(1920年代-1970年代) |
曾士榮;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9 |
台灣的近代法律經驗與新竹地方社會---以黃繼圖律師父子的兩部日記為中心 (1920年代-1970年代) |
曾士榮;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8 |
「台灣人的認同與精神世界變遷之研究--- 以日記、傳記與回憶錄等私人史料為中心, 1895-1960」 |
曾士榮;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學報 THCI Core] 期刊論文 |
2010-12 |
葉石濤與陳映真:八○年代台灣左翼小說的兩個面向 |
陳芳明; Chen, Fang-Ming |
 |
[臺灣文學學報 THCI Core] 期刊論文 |
2005-12 |
台灣文壇向左轉──楊逵與三○年代的文學批評 |
陳芳明; Chen, Fang-Ming |
 |
[中國文學系] 期刊論文 |
1993-08 |
左翼史觀的尋求與塑造 |
陳芳明; Chen, Fang-Ming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
2006 |
台灣文學與東亞魯迅 |
陳芳明; Chen,Fang-Ming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15-12 |
台湾新文学史(日譯本)(上、下) |
陳芳明; 下村作次郎(譯者)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18-01 |
深淵與火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17-07 |
晚秋夜讀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17-05 |
我的家國閱讀:當代台灣人文精神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6-03 |
革命與詩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5-12 |
文學東亞:歷史與藝術的對話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5-04 |
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5-04 |
美與殉美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4-11 |
殖民地與都市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14 |
近代超克論對台灣與中國文學的影響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13-11 |
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13-09 |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13-03 |
星遲夜讀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13-03 |
星遲閱讀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12-06 |
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
2012-03 |
文學藝術是中華民國的精神史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1-11 |
台灣新文學史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1-10 |
中華民國發展史. 9-10, 文學與藝術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11 |
1942年:近代超克論對中國與台灣文學的影響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
2010-12 |
葉石濤與陳映真:八0年代台灣左翼小說的兩個面向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10 |
建國一百年---學術詮釋歷史《中華民國發展史撰寫計畫》先期規劃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10 |
近代超克論與殖民地文學---以日本、台灣、韓國為中心-台灣文學對近代超克論的回應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9-10 |
近六十年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慶祝許倬雲先生八十壽慶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9-09 |
楓香夜讀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9-07 |
2007 陳芳明:夢境書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9-03 |
魯迅在1950年代的台灣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9-03 |
晚天未晚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9-02 |
謝雪紅評傳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9 |
近代超克論與殖民地文學---以日本、台灣、韓國為中心-台灣文學對近代超克論的回應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12 |
約會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8-12 |
19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與鄉土文學運動的雙軌發展及其互動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8-10 |
艾略特與余光中的詩學對話──以一九六○年代《現代文學》為平台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09 |
昨夜雪深幾許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08 |
掌中地圖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07 |
時間長巷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06 |
夢的終點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會議論文 |
2008-05 |
詩藝的完成─余光中與現代詩批評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05 |
風中蘆葦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04 |
典範的追求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04 |
危樓夜讀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8-04 |
Translating T. S. Eliot: Yu Kwang-Chung’s and Yen Yuan-Shu’s Reception of New Criticism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8-03 |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的再閱讀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 |
深山夜讀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8 |
近代超克論與殖民地文學---以日本、台灣、韓國為中心-台灣文學對近代超克論的回應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7-12 |
「32條政治要求」再閱讀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7-10 |
荒涼作為一種鄉愁-林惺嶽風格與台灣歷史意識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7-06 |
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運動史論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7-06 |
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二版)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7 |
翻譯的現代性與中國性---臺灣文學對魯迅的接受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06-02 |
飛魚的呼喚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06-02 |
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06-01 |
穿紅襯衫的男孩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
2006-10 |
我的台灣文學史書寫經驗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
2006-06 |
台灣魯迅學:一個東亞的思考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6-03 |
台灣對艾略特的接受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6-01 |
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6 |
翻譯的現代性與中國性:臺灣文學對魯迅的接受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5-10 |
翻譯的現代性:台灣文學對艾略特的接受– 余光中與顏元叔的兩種範式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5-09 |
孤夜獨書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5-07 |
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左傾化,1925-1931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5-05 |
中國改造論: 論戰與 20 年代台灣左翼思想的傳播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5-03 |
九十三年散文選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5 |
翻譯現代性的再思考:新批評在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中的引介與實踐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12 |
殺夫事件與女性書寫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11 |
紀弦與波特萊爾:台灣現代詩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接受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9 |
台灣文學向左轉:楊逵與三○年代的文學批評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7 |
紀弦與波特萊爾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6 |
楊逵在歷史上的兩次出走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6 |
楊逵在歷史上的兩次出走:從農民運動分裂到文學運動分裂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學報 THCI Core] 期刊論文 |
2004-06 |
鏡像與心影的對話―論陳芳明抒情散文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4-06 |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 |
楊逵與台灣三○年代左翼文學批評的建立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4 |
後殖民性與翻譯的現代性:台灣文學對艾略特的接受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 |
鍾肇政的現代主義實驗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 |
翻譯的現代性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書/專書篇章 |
2003-07 |
陳芳明精選集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期刊論文 |
2003-08 |
從發現台灣到發明台灣:現階段中國的台灣文學史書寫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學報 THCI Core] 期刊論文 |
2003-08 |
從發現台灣到發明台灣-現階段中國的台灣文學史書寫策略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3-03 |
朱西甯的現代主義轉折:重讀「鐵漿時期」作品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3 |
楊牧現代抒情的詩藝:閱讀〈十二星象練習曲〉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3 |
台灣當代散文史書寫的理論建構與實踐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2-12 |
在女性與母性之間: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2-11 |
現代性與日據台灣第一作家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2-11 |
黃得時的台灣文學史書寫及其意義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2-04 |
從發現台灣到發明台灣─現階段中國的台灣文學史書寫策略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2-03 |
現階段中國的台灣文學史書寫策略─以日據時期文學史觀為中心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2 |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2 |
現代性與三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觀念的形成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2 |
連溫卿與抗日左翼的分裂─臺灣反殖民史的一個考察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1-10 |
三○年代台灣作家對現代性的追求與抗拒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1-06 |
台灣現代文學與五○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以《文學雜誌》為中心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1-05 |
余光中的現代主義精神──從《在冷戰的年代》到《與永恆拔河》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1-01 |
連溫卿與抗日左翼的分裂─臺灣反殖民史的一個考察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1 |
黃得時的台灣文學史書寫及其文化意義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1 |
當殖民地的作家與畫家相遇─一九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一個側面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1 |
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1 |
余光中的現代主義精神---從《在冷戰的年代》到《與永恆拔河》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12 |
當殖民地的作家與畫家相遇─一九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一個側面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08 |
殖民地時期自治思潮與議會運動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0-04 |
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 |
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的小說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 |
挑戰大敘述: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 |
台灣文學史的撰寫及其文化意涵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0 |
郭秋生與三十年代的台灣文學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會議論文 |
2000 |
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 |
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 |
挑戰大敘述: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 |
日據時期臺灣左翼史的研究及其限制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 |
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的小說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9-04 |
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台灣作家的歷史記憶之再現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9 |
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觀之建構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9 |
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9 |
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臺灣作家葉石濤的一個困境,一九四0~一九五0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8-11 |
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的小說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8-11 |
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臺灣作家的一個困境(1940-1950)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8-05 |
後殖民或後現代: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8 |
戰後台灣大河小說的起源:以吳濁流的自傳性作品為中心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8 |
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中外文學》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12 |
殖民歷史解釋下的蔣渭川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12 |
殖民地社會的圖像政治─以台灣總督府時期的寫真為中心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12 |
台灣大河小說的根源:以吳濁流文學為中心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12 |
史芬克司的殖民地文學:《福爾摩莎》時代的巫永福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12 |
永恆的鄉愁:楊牧詩管窺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10 |
歷史的歧見與回歸的歧路:鄉土文學的實義與沉思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6-11 |
殖民地與女性:日據時期呂赫若小說試論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
1996-09 |
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 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6-05 |
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5-08 |
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5-07 |
台灣左翼運動史觀與政治變遷─後殖民史學的一個檢討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5-06 |
台灣文學史分期的一個檢討 |
陳芳明 |
|
[臺灣文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
1995-02 |
百年來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4-08 |
台灣左翼詩學的掌旗者: 吳新榮的詩藝與詩論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4-03 |
殖民地革命與台灣民族論:台灣共產黨一九二八年與一九三一年黨綱比較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4-03 |
王詩琅與台灣左翼運動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4-02 |
賴和與台灣左翼文學系譜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3-11 |
台灣自由主義的舊傳統與新思考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會議論文 |
1992-09 |
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葉石濤與藍博洲筆下的台灣五○年代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1988-01 |
受傷的蘆葦 |
陳芳明 |
 |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1973-02 |
含憂草 |
陳芳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