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944/141864 (78%)
造访人次 : 48032756      在线人数 : 6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5618


    题名: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eachers’ Well-being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作者: 黃韻如
    贡献者: 秦夢群
    黃韻如
    关键词: 教師心理契約
    教師幸福感
    學校創新經營
    日期: 2016
    上传时间: 2017-01-04 12:03:44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共發出600份問卷,回收421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可用率為70.17%。資料處理統計方法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本研究分析結果分述如下:
    一、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屬中高程度,以「體察教師使命」最高,「接受學校期望」最低。
    二、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屬中高程度,以「樂觀表現」最高,「身心健康」最低。
    三、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屬中高程度,以「課程與教學活動創新」最高,「行政管理與環境創新」最低。
    四、不同「年齡」、「服務年資」之教師知覺心理契約的整體或分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年齡」與「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教師幸福感的整體或分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性別」、「年齡」、「年資」與「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學校創新經營的整體或分層面有顯著差異。
    七、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呈現中度正相關。
    八、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教師幸福感對學校創新經營具有預測作用。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eachers’ well-being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ppli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were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60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Valid questionnaires of 421 were collected. The validity of the responded questionnaires was 70.17%.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statistic method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s above average, in which the item “observe the teacher mission” was the highest, and “accept school expectations” was the lowest.
    2.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well-being is above average, in which the item “positive cognition” was the highest,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as the lowest.
    3.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which the item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was the highest,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was the lowest.
    4.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terms of age and the length of service of school.
    5.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well-being in terms of gender, age and the scale of the schools.
    6.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terms of gender, age, length of service of school and the scale of the schools.
    7.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eachers’ well-being,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8.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teachers’ well-being have a predictive effect on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參考文獻: KDP國際教育榮譽學會臺灣分會(2016)。Best education-KDP 全國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KDP國際認證獎。取自http://163.21.236.197/~principal/2015BestEducation/
    方暄涵(2010)。基隆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王怡茹(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南琳(2003)。薪資公正與心理契約違背之關係探討-以醫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海威、劉元芳(2008)。中美高校教師心理契約的比較研究。中國高教研究,3,83-85。
    王淑女(2011)。國中教師自我復原力、教師效能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琇萱(2014)。澎湖縣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領導與管理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縣。
    王惠萱(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駿發、王宗松、王巧燕、周嘉宜、林爵士、張日高、張靜尹、陳志賢、郭代璜、馮靜安、潘豐泉、盧耀華、蘇貞瑛、謝冠冕、謝鎮群(2015)。幸福學概論。臺北市:五南。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古雅瑄(2010)。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家昱(2015)。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經明(2010)。教育及心理統計學。臺北:五南。
    江亭瑩(2013)。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建文(2010)。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對教學信念之影響–以領導者與部屬關係及組織公平為調節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余育嫺(2015)。幸福理論對教育的啟示與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38-141。
    余秋蘭(2014)。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願景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雅(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龍(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五南圖書。
    吳芳靜(2015)。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淑芬(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32,1-15。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4-26。
    吳清山(2012)。為建構教育幸福而努力。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4。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
    吳清山、賴協志(2009)。知識領導:理論與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李玉美(2010)。新竹地區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安明、謝傳崇(2003)。運用知識管理理論與策略以提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報,16(2),48-78。
    李芳茹(2010)。應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關係,臺灣教育發展論壇,2,77-98。
    李勁霆(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增權賦能與教師心理契約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李春嫣(2011)。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李羿岑(2010)。桃竹苗四縣市國民中學行政人員知識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婉菁(2015)。屏東縣高職教師知覺少子化衝擊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沈志杰(2014)。宜蘭縣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子仁(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宜儒(2015)。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婉玲(2011)。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幸福說(無日期)。中華百科全書。取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91
    林士峰(2003)。銀行業人力彈性運用與員工心理契約的關係及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館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仁煥(2008)。卓越領導校長校經營策略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9,23-49。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孝治(2015)。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建國科技大學服務與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和春(2014)。全方位推動學校創新經營。台灣教育,687,2-8。
    林孟慧(2009)。國民小學校長運用品牌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治孝(2015)。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建國科技大學服務與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彥宏(2009)。管理創新之影響-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64,98-125。
    林美珠(2014)。餐旅系實習生心理契約與產業續留意願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11-18。
    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管理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2WFA0B0048),未出版。
    林煥民(2008)。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54,73-93。
    邱惠娟、童心怡(2010)。教師幸福感內涵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7,168-180。
    侯志偉(2009)。 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一以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服務品質及教師專業成長為干擾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侯宜辰(2007)。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凃仁雄(2013)。南投縣國民小學校長文化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原作者:Argyle, M.)。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7)
    洪怡靜(2013)。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教學效能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原作者:Sligman, M. E. P.)。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紀家維、陳木金(2013)。知識資產管理對中小學校長創新經營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84,148-165。
    胡毓珏(2015)。國小教師親子關係、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熾文(2011)。學校創新經營:意涵、困境與因應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8(1),79-86。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秦夢群(2013a)。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二版)。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3b)。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二版)。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莊清寶(2012)。臺灣國民小學特色學校創新經營及其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5(2),163-192。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馬曉蓁(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崔念祖(2011)。國民小學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學習型學校為調節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康惠雅(2015)。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康惠雅(2015)。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張沖(2011)。教師幸福感發展現況和培養對策研究。中國特殊教育,9,31-36。
    張明輝(2003)。卓越校長的關鍵力。取自http://163.20.116.65/mediafile/679001/news/47/2010-12/2010-12-2-14-57-15-nf1.pdf
    張明輝(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革新。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策略與執行措施。臺北教師研習中心,157,10-27。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
    張明輝(2008)。學校經營的新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5,40-52。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28-52。
    張美婷(2014)。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私立國中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家婕(2012)。幼兒園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以新竹市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書豪(2008)。當老師真好!國小教師幸福感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淑萍(2012)。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自我復原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市。
    張喬惠(2014)。心理契約、心理資本、感恩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國際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張馨芳(2014)。國中校長知識領導、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教育部(2003)。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1
    教育部(2005)。2005-2008施政主軸架構教育願景。臺北:教育部。
    許顥騰(2013)。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梨玉(2012)。桃園縣公立國小學校創新經營、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加洲、凌文輇、方俐洛(2003)。心理契約的內容、維度和類型。心理科學進展,11,437-445。
    陳其樑(2009)。高雄縣中等學校心理契約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芝吟(2013)。臺東縣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陳金蘭(201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靈性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建明(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陳政翊(2010)。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政翊、王世璋、秦夢群(2013)。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6(3),1-27。
    陳美娟(2006)。國民中學教職人員之心理契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專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5-137。
    曾偉誠(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煥鵬、林志成(2011)。治理觀點對學校創新經營的啟示。學校行政,76,147-166。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59-72
    湯志民(2008)。學校創新經營政大附中的理念、策略與環境。政大附中學報,1,1-55。取自http://www3.nccu.edu.tw/~tangcm/
    湯為國(2012)。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物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77,32-42。
    黃以喬(2013)。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校組織動態能耐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玉貞(2004)。以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吳清山(主持人)。教育及學校行政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
    黃昆輝(1993)。教育行政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建翔(2012)。從教育績效責任觀點論學校創新經營。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39-47。
    黃建翔(2014)。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秋鸞(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海山(2008)。臺南縣市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國政(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與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國庭(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婉芯(2005)。國中教師之建設性思考、人際智慧與其需求困擾及快樂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敏榮 (2013)。高級中學分布式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博聲(1998)。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惠玲(2007)。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裕婷(2015)。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薏蒨(2013)。老師,您幸福嗎?-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中芳等(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原作者:Robinson J. P., &Shaver P. R., & Wrightsman L. S.)。臺北市:遠流。(原出版年代:1990)
    楊玉輝(2012)。道家幸福觀的內容、特點及其當代意義。道教之音。取自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7729.html
    葉永婷(2014)。私立高中職學校創新經營、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詹孟傑(2010)。學校創新經營-以屏東縣僑勇國小為例。經營管理學刊,2,179-221。
    詹美珍(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靳國芬(2010)。國小教師心理契約、組織認同與組織公民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廖淑容(2011)。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苗栗縣國小教師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翟家甫(2013)。公立高中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秀惠(2014)。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劉芯廷(2016)。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香伶(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家宏(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樓繼中(2000)。幸福論。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349/
    蔡秀琴(2005)。國立大學行政人員心理契約、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明秀(2014)。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完美主義與幸福感之研究。銘傳大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明霞(2007)。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其角色衝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芳珠(2015)。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幸福感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長周(2013)。臺中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蔡韻瓊(2007)。國民中學校長家長式領導、教師心理契約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伊婷(2009)。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現況及人格特質、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欽淵(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群楷(2013)。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心理契約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廷根(2004)。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創新經營之限制因素與解決策略之探究。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5,76-87。
    盧建銘(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穆建成(2014)。心理契約教育:內涵、功能及實施策略探討。人民教育,14,63-66。
    蕭佳純、方斌(2012)。教師心理契約實踐對知識創造行為關聯性之階層性分析。教育學誌,27,133-173。
    蕭博仁(2013)。臺南市國中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私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諶志銘(2013)。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學校內部行銷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連功(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樺蓁(2015)。國中校長知識領導、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戴至中(譯)(2002)。創新:變動年代的企業求生與致勝藍圖(原作者:Shapiro, M. S.)。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濮世緯、黃貞裕(2012)。國民中等初任校長學校創新經營之困境與因應。學校行政研究,82,20-46。
    薛雅玲(2016)。高雄市國小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文全(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謝佩妤(2009)。國民中學小學教師智慧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謝傳崇(2007)。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傳崇、黃瑞真、謝宜君(2016)。國民中學校長翻轉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相關之研究。學校行政,104,135-159。

    鍾孟君(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簡晉龍(2002)。自我建構與主觀幸福感:自尊與相融和諧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弘欽(2009)。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學復(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鐘偉晉(2008)。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cton, R., & Glasgow, P. (2015). Teacher wellbeing in neoliberal contex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8), 99-114.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Y: Plenum.
    Annion, M. (1994). Grasp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8(6), 39–43.
    Argyris, C. P. (1960).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A: Dorsey Press.
    Argyris,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Y: Routedge.
    Argyris, M., & Hills, P. (2002). 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33, 1073-1082.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ooke, R. A. & Rousseau, D. M. (1988). Behavioral norms and expectations: A quantitative approval to the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Groups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13, 245-273.
    Diener, Ed.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rucker, P.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NY: Harper & Row.
    Guest, D. E. (1998). Is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orth taking seriousl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 649-664.
    Guest, D. E. (2004). The psychology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pplied Psychology, 53(4), 541-555.
    Hills, K. J., & Robinson, A. (2010). Enhancing Teacher Well-Being: Put On Your Oxygen Masks!. Communique, 39(4), 1-19.
    Hopkins, T. G. & West (1994).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NY: Minniwest.
    Kaminski, J. (2011).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 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Informatics, 6. Retrieved from http://cjni.net/journal/?p=1444
    Kara, A. (2008). Understanding today`s schools with chaos theory. The Fountain Magazine, 62. Retrieved from http://www.fountainmagazine.com/Issue/detail/Understanding-Todays-Schools-with-Chaos-Theory
    Kickul, J. & Lester, S. W & Finkl, J. (2002). Promise breaking during 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 do justice interventions make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 469-488.
    Kotter, J. P. (1973).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Managing the joining-up proces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5, 91-99.
    Levinson, H. (1962). Men, 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neil, I. R. (1985). Relational contract: What we do and do not know. Wisconsin Law Review, 483-525.
    Maguire, H. (2002).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re they still relevant?.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7, 167-190.
    Mang, P. Y. (2000). Strategic innovation: constantinos markides o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4(3), 43-45.
    McCharen, B., Song, J. & Marten, J. (2011). School Innovation: The Mutual Impact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rership. 39(6), 676-694.
    McGee, H. M., & Bradley, C. (1994).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renal failure: Psychosocial challenges accompanying high technology medicine. United Kingdom: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Michalos, A.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3, 225-252.
    Morrison, D. (1994).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nd chang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3, 353-357.
    Myers, D. G., & Diener, E. (1995).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Neil, A., & Rene, S. (1998).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 637-647.
    Parks, J. M., Kidder, D. L. & Gallagher, D.G. (1998). Fitting square pegs into round holes: mapping the domain of contingent work arrangements onto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 697-730.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NJ: Prentice-Hall.
    Robinson, S. L., & Rousseau, D. M. (1994).Violat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Not the exception but the nor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6, 289-298.
    Rogers, E. M. (1962). Diffusion of innovativeness. NY: The Free Press of Glences.
    Rousseau, D. M. (1990). New hire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employer`s obligations: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 389-400.
    Rousseau, D. M., & Greller, M. M. (1994).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dministrative contracts maker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3, 385-401.
    Rousseau, D. M., & Tijorimala, S. A. (1999). What`s a good reason to change? Motivated reasoning and social accounts in promot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4(4), 514-528.
    Rousseau, D.M. & McLean Park, J. (1993). The contracts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5, 1-43.
    Rousseau, D.M. (1995).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s. Newbury Park, CA: Sage
    Rousseau, D.M. (2000).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ventory technical repor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ndrew.cmu.edu/user/rousseau/0_reports/PCI.pdf
    Rousseau, D.M. (2001). Schema, promise and mutuality: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4, 511-541.
    Rousseau, S. L., & Morrison, E. W. (2000).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vio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1, 525-546.
    Sannoino, A. & Nocon, H. (2008). Introduction : Activity Theory and School Innovation, J Educ Change, 9, 32
    Schein, E. H. (1980).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cal. 3rd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chumpeter, J. 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London,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Shapiro, J. C. & Kessler, I. (2000). Consequence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or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 large scale surve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7(7), 903-931.
    Shapiro, J. C. & Parzefall, M. (2008).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London, England: SAGE.
    Shore, L. M. & Barksdale, K. (1998). Examining degree of balance and level of obligation in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 social exchange approach.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 731-744.
    Shore, L. M. & Tetrick, L. E. (1994).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s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in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Trend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 91-109.

    Thomas, H. D. C. & Anderson, N. (1998). Changes in newcom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during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of recruits entering the British Arm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 745-767.
    Tushman, M. L., & Nadler, D. A. (1986). Organization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74-92.
    Yemini, M. (2012). The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of Educ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s. Advanc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5, 225-242.
    Zhao, J. & Patricia, O. (2009).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Model and Strategies: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6(3), 241-25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102171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71012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12201.pdf2330KbAdobe PDF272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