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66717      Online Users : 100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841


    Title: 協助街友重返社會-從街友看街遊
    How might the homeless return to the society: the case of hidden Taipei
    Authors: 鄭羽軒
    Cheng, Yu Syuan
    Contributors: 湯京平
    鄭羽軒
    Cheng, Yu Syuan
    Keywords: 街友
    街遊Hidden Taipei
    社會創新
    刻板印象
    社會企業
    Homeless
    Hidden Taipei
    Social innovation
    Stereotype
    Social enterprises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8-10 10:11:07 (UTC+8)
    Abstract: 街友問題存在於社會上已多年,而近年來興起以社會企業方式介入,以解決街友問題,而本研究即針對臺灣將英國倫敦社會創新的案例-Unseen Tours,實踐於臺灣的協助街友重返社會的個案-街遊Hidden Taipei,透過培訓街友成為導覽員,透過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藉以降低、消除外界過去對於街友的刻板印象。研究發現,街遊Hidden Taipei成立近3年,雖無法讓導覽員完全自立,但卻可以透過與街友相處的過程,透過培訓的過程,培養他們重返社會的自信心,及對外界社會的信任。在過去的街友協助措施中,較少甚至未曾著墨於輔導街友的心理層面,然而,藉由本研究發現,透過自信心與信任,即便街遊Hidden Taipei無法一步登天協助他們重返社會,但已可透過該計畫,讓他們朝著自立、重返社會往前一步。
    Homeless is a severe problem that bothers almost every society. Because of the complex causes behind the phenomena, solutions ranging from traditional social welfare means to aids from voluntary groups failed to achieve financially sustainable results. Recent years witnessed an alternative of social enterprise that emphasized giving the homeless a fishing rod rather the fish. Would the idea to have the homeless earn their living work?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ase of Hidden Taipei to see the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of such a new solution. It is found while some homeless might drop out of the program for personal reasons, whoever stayed have substantially strengthened their trust to others and self-confidence in reintegrating into the society. Although the scale of the business is still very limited and the profitable operational model is yet to build, thi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ophisticated means to redirect the unfortunate trend of many miserable lives.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方孝鼎(2011年1月)。遊民身體與習性的自我照顧與社會規訓-臺灣遊民服務的觀察筆記。文化研究學會2011年會,新北市。
    王淑楨(2012)。街友社會工作之現況、困境與困應策略之探討:以臺北市為例。聯合勸募論壇,2012年春季第1卷第1期,25-58。
    江睿之(2011)。「街友每天都在奮鬥,因為流浪時間都被安排好的!」-台北中老年男遊民的生產與再生產經驗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亞真(2015)。遊民諮商輔導實施現況及介入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第350期,44-48。
    李玟萱(2016)。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58-67頁)。臺北:游擊文化。
    李淑容(2015)。社會排除下的遊民:處境與對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29期,149-171。
    李媚媚、林季宜、鍾聿琳(2002)。萬華地區遊民的生活狀況與健康問題。護理雜誌,第49卷第4期,87-91。
    吳志光(2004)。再社會化與標籤理論-從社會集體防禦心態與「回力鏢」現象談起。
       司法改革雜誌,第54期,30-31。
    吳宥靚、王昶閔、吳佳陵(2015)。The Big Issue與社會企業關係探討與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15/06,315-324。
    吳嘉苓(2015)。訪談法。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質性研究法(33-62頁)。臺北:東華書局。
    呂朝賢(2012)。社會企業:運作模式與倫理市場。社區發展季刊,第143期,78-88。
    邱靖娟(2006)。從社會企業觀點探討地方博物館合作關係-「以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宋麗玉(2006)。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0卷第2期,49-86。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文化。
    官有垣、王仕圖(2013)。台灣的社會企業:特質、發展趨勢與效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7卷第1期,102-126。
    林宏銘(2007)。標籤理論、羞恥感與再整合。查閱日期:2017年1月3日。網址:http://police.digitaler.net/pdf/regulation/reg058.pdf
    林孟瑩、郭亭吟(2015)。從青年遊民現象看青年問題。諮商與輔導,第350期,9-12。
    林萬億(1995)。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
    林萬億(1998年1月26日)。歲末寒冬話遊民。自由時報,第11版。
    林萬億(2003年5月19日)。SARS災難的社會暨心理重建。自由時報,第15版。
    沈德汶(2007)。日治時期台灣浮浪者取締制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慶鴻(2014)。社會工作者之增強權能經驗:以婚暴防治場域為例。臺大社工學刊,第29期,1-52。
    沈慶盈、陳良輔(2013)。社會企業與街友-從大誌雜誌的經營談起。社區發展季刑,第143期,222-230。
    柳玉清(2014年10月)。中高齡勞工對於高齡繼續工作之意願與態度調查研究。第六屆兩岸四地勞動關係論壇,臺北。
    孫智麗(2016)。我國農業社會企業案例分析與現況調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9卷第3期,29-34。
    孫智麗、劉依蓁(2013)。社會企業之組織型態與發展模式-從我國農企業案例看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6卷第3期,58-67。
    郭盈靖(2009)。看不見的勞動者—台灣遊民勞動權益剝奪的意識形態與建制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盈靖(2011)。祛除遊民標籤!正視遊民工作貧窮的處境。司法改革雜誌,第83期,67-70。
    郭慧明(2004)。我要活下去!遊民的生存策略和生活世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秦琍琍(2009)。從社會企業的角度檢視公廣集團的困境與挑戰-一個整合性論點的提出。廣播與電視,第30期,59-98。
    陳正根(2007)。從警察與秩序法之觀點探討遊民之問題。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4期,153-188。
    陳良輔(2011)。當遊民遇上社會企業─大誌雜誌對遊民的服務歷程及其影響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燕禎(2011)。遊民問題與管理之探討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134期,441-457。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第23期,33-48。
    唐宜楨、吳慧菁(2008)。精神疾患污名化與去污名化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第6卷第3期,175-196。
    張力亞(2013)。地方型社會企業運作策略與實踐效益分析: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為例。公共事務評論,第14卷第1期,63-85。
    許華孚、孔健中、黃千嘉、劉育偉(2014)。從底層階級到危險他者的「遊民」。犯罪學期刊,第17卷第1期,1-37。
    曾仁杰(2013)。增強權能之助人關係的形成歷程與策略:以優勢觀點為基礎的處遇模式。嘉南學報,第39期,185-201。
    黃志仁(2013)。遊民接受社會服務經驗之探究。私立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馨儀(2014)。街友並非髒臭懶 失業無家是主因。禪天下,第108期,14-19。
    黃上晏、潘冠妘、黃哲悠(2015)。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探討-以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管理資訊計算,第4卷第2期,221-234。
    曾敏傑(2009)。我國結構性失業與因應政策之探應:以1996至2000年資料推估。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20期,95-137。
    楚東平(譯)(1992)。自由(Bauman, Zygmunt)。台北:群學。
    管中祥(2011)。弱勢發聲、告別污名:台灣另類「媒體」與文化行動。傳播研究與實踐,第1卷第1期,105-135。
    鄭啟仁(2014)。遊民聚集台北車站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麗珍(2004)。遊民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報告,臺北。
    潘淑滿(2005)。飄浪人生:遊民、家與公共政策。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4期,171-210。
    潘淑滿(2009)。遊民政策與服務的意識形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七期,49-83。
    戴伯芬(2014)。底層勞動、消費貧窮與都市漫遊者:臺北市街友田野記實。臺灣社會學刊,第54期,233-265。
    鍾汶璇(2012)。台北市遊民健康滿我照顧與生病因應策略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孟綺(2013)。關懷地方,用心服務的新勢力-社會企業的角色與貢獻。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6卷第11期,68-74。
    顏朱吟(2009)。台灣社會跨國婚姻女性之歷史映照:「流離尋岸」的另一面鏡子。高雄師大學報,第27期,67-82。
    羅兆婷(2006)。檢視外籍勞工在台灣的污名現象:以高捷泰勞抗爭事件為例。淡江大學未來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鄧凱元(2015)。你的剩食,我幫你分享給街友。天下雜誌,第565期,146-148。


    二、英文:
    Anderson, I. (2003). Synthesizing Homelessness Research: Trends, Lesson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3, 197-205.
    Gray, A.J. (2002). Stigma in psychiatry.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95, 72-76.
    Gelberg, L., Andersen. R. M., and Leake. B. D. (2000). The Behavioral Model for Vulnerable Populations: Application to Medical Care Useand Outcomes for Homeless People. HSR: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34:6 (February 2000), 1273-1302.
    Jencks, C.. (1994) The Homel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idd, S.A. (2003). Youth Homelessness and Social Stigma. Child Adol Social Work. 20, 235-261.
    Lee, J. A. B. (1994).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iley, K., & DuBois, B. (1999). Empowering proces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Shera, W., & Wells, L.M. (ed.). Empowerment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Developing Richer Conceptual Foundatons.
    Neale, Joanne (1997). Theorising Homelessness: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s. Homelessness and Social Policy, 35-49, London: Routledge.
    Payne, M. (1997).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4th Ed. ). Chicag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資料:
    Alter, K. (2007). 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 Available from http://www.virtueventures.com/setypology.pdf
    Kuo, Natalie(2015)。失衡的舊金山(上):一街之隔的富裕與赤貧,換日線,2016年11月5日,取自:網址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580&nid=5733&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吳翠珍(2004)。媒體的性別刻板印象,2004年7月18日,取自:網址http://ws.moe.edu.tw/001/Upload/12/RelFile/7068/18836/%E3%80%8C%E6%80%A7%E5%88%A5%E8%88%87%E5%AA%92%E9%AB%94%EF%BC%9A%E9%9B%BB%E8%A6%96%E3%80%81%E9%9B%BB%E5%BD%B1%E4%B8%AD%E7%9A%84%E6%80%A7%E5%88%A5%E6%84%8F%E5%83%8F%E3%80%8D%E5%B0%88%E9%A1%8C%E6%BC%94%E8%AC%9B%EF%BC%8899%E5%B9%B48%E6%9C%8831%E6%97%A5%EF%BC%89.pdf
    孫承武(2012)。高中生對遊民潑糞 學生道歉,2016年5月11日,取自: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E9%AB%98%E4%B8%AD%E7%94%9F%E5%B0%8D%E9%81%8A%E6%B0%91%E6%BD%91%E7%B3%9E-%E5%AD%B8%E7%94%9F%E9%81%93%E6%AD%89-150308936.html
    陳薏云(2016。)街友操雙刀追砍 醉鬧國父紀念館,2016年6月22日,取自:網址 http://news.ltn.com.tw/index.php/news/society/paper/1003213
    黃哲民(2016)。假車禍詐保沒撞死 惡毒鴛鴦拔管殺假老公,2016年2月23日,取自: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223/801302/
    黃哲民(2016)。恐怖民宿殺遊民詐保 老闆李憲璋再獲更審,2016年7月6日,取自: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706/902116/
    鄭淑婷(2015)。老公死了都不知 中國女假結婚曝光,2016年7月22日,取自: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899991
    鐘聖雄(2011)。應曉薇:遊民是治安威脅 作家嗆「無恥謊言」!,2016年11月26日,取自:網址 http://pnn.pts.org.tw/main/2011/12/26/%E6%87%89%E6%9B%89%E8%96%87%EF%BC%9A%E9%81%8A%E6%B0%91%E6%98%AF%E6%B2%BB%E5%AE%89%E5%A8%81%E8%84%85-%E4%BD%9C%E5%AE%B6%E5%97%86%E3%80%8C%E7%84%A1%E6%81%A5%E8%AC%8A%E8%A8%80%E3%80%8D%EF%BC%81/
    羅文婕(2011)。大誌有大志 街友真受助?,2011年1月2日,取自:網址
    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346?issueID=1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492105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2105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5801.pdf1785KbAdobe PDF218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