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24282      Online Users : 7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6596


    Title: 政府審計人員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Work Performance for Government Auditor
    Authors: 楊日嘉
    Yang, Jih-Chia
    Contributors: 蕭武桐
    楊日嘉
    Yang, Jih-Chia
    Keywords: 政府審計人員
    組織承諾
    工作績效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10-03 17:21:0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政府審計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個人屬性的審計人員在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上的差異性,以及織承諾與工作績效相關性情形。經由問卷調查蒐集資料,以審計部及所屬教育農林審計處暨交通建設審計處,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6個審計處及臺灣省各縣市及福建省金門縣等16個審計室之審計人員為母體,計發放420份問卷,取得有效問卷374份,有效回收率為83.11%。回收問卷以統計軟體SAS 9.4進行分析,經研究後發現:
    一、政府審計人員在「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上皆有良好且正向之自評。
    二、政府審計人員因年齡、服務年資、職稱不同,在「組織承諾」上有顯著差異存在,而任職於不同服務單位者,則差異程度較小。
    三、政府審計人員於各年齡層之間及不同服務年資與職務等個人屬性,在「工作績效」各構面上存有顯著差異,並且隨著經歷及職務晉升而增加。
    四、政府審計人員「價值承諾」、「留職承諾」、「努力承諾」等構面,對於「工作績效」各構面上,皆具有中度以上相關性影響力。
    本研究係首次針對政府審計人員所作的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研究結果可作為相關審計機關擬定管理策略,以及各級政府審計人員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1. 丁 虹(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 王銘慧(2016)。中國式領導、組織文化、學習型組織對組織創新影響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3. 王薪為(2007)。領導型態、組織氣候、學習型組織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4. 司徒達賢(2013)。管理學的新世界(最新修訂版),臺北:天下文化。
    5. 江信逸(2009)。企業社會責任、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6. 江美惠(2012)。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以A券商中部地區營業員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7. 何玉貞(2013)。組織權力對於組織凝聚力之影響結構分析-組織文化的中介變項效益檢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8. 何武恭(2003)。學校行政人員工作輪調、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相關性研究─以南部地區私立大學為例。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9. 余秋慧(2008)。轉換型領導、組織文化、組織承諾與內部行銷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中部壽險公司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10. 吳水木(2007)
    11. 吳知賢(1994)。組織文化剖析。研考雙月刊,18(2),45-60。
    12. 吳美慧(2006)。購併企業的組織文化、組織承諾和工作績效之探討─以電子相關產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13. 吳惠莉(2007)。宗教醫院組織文化與中高階主管組織承諾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4. 呂家美、林佩芬、曹瓊文(2008)。高績效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工作績效、離職傾向之影響─以美髮服務業為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7(2),95-112。
    15. 李元墩、鍾志明(2000)。企業文化、員工工作價值觀及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臺灣地區主要集團企業為例。長榮學報,4(2),1-18。
    16. 李佩蓮(2010)。電視新聞媒體組織文化、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電視記者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7. 李炳賢(2005)。中階主管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及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關聯之研究-以汽車零件製造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18. 李耿彰(2011)。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組織文化與職涯滿意之關係研究。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19. 李雅惠(2013)。組織文化、內部服務品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審計機關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20. 李錦常(2011)。從我國政府審計策略觀點探討審計人員應具備之職能。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21. 沈進成、楊琬琪、郭振生(2006)。內部行銷、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學校效能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六卷。
    22. 林志華(2008)。高雄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23. 林思廷、黃明凱編譯(2014)。北京宣言─促進良善治理及我國審計機關策進作為。政府審計季刊,34(3),85-94。
    24. 林菁真、王淑治、甘唐沖、滕中瑋(2008)。國立大學職員之休閒行為、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3),1-26。
    25. 林澄貴(2001)。知識管理、工程專業人員核心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26. 河野豐弘(1990)。改造企業文化:如何使企業展現活力。彭德中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7.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分析。臺北市:五南書局。
    28. 姚佩芬(2009)。個人特質、人際關係網絡、部門文化、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A公司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29. 施惠文(2005)。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政府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30. 洪大川(2012)。領導型態、內部行銷、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大陸某臺商公司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31. 洪司航(2012)。領導風格、組織文化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以臺灣科技產業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32. 胡陽年(2009)。基層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東縣警察局所屬分駐派所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33. 范熾文(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1。
    34. 孫本初(2000)。公共管理。台北市:智勝。
    35. 張本文(2011)。校長服務領導、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4,1-23。
    36. 張峰銘﹙2002﹚。薪資制度、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鍋爐製造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37. 張振山(2005)。組織文化和領導風格對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工作作為之影響─以雲林縣政府地政機關為例。南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38. 張新堂 (2005) 。高級中學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9. 曹采華(2001)。員工特徵對工作滿意、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及工作績效的影響─以派遣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40. 曹國雄(1997)。員工績效考核及勞動生產力規劃。臺北:中華民國企業人力資源發展學會。
    41. 許士軍(2001)。管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42. 郭大榮、許哲源(2013)。建構審計機關績效管理制度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33(2),92-100。
    43. 郭志偉(2009)。多國籍企業員工的組織承諾、組織文化、高績效工作實務與經營團隊管理傾向之影響。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4. 陳月鳳(2006)。工作績效之探討研究─以臺北市國際觀光旅館員工為例。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5. 陳吳政(2002)。組織文化、領導行為、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嘉南地區銀行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46. 陳明國(2004)。我國壽險業務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及工作績效相關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47. 陳柏楓(2006)。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領導型態、組織文化、組織學習、工作滿足、組織承諾以及組織績效之關係-以臺灣地區人壽保險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48. 陳啟光、曾淑芬(2002)。論政府機關人員創新能量之提升,研考雙月刊,26(5),20-29。
    49. 陳惠芳(2008)。在組織變陏環境下賦權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檢視內外控輕向與知覺心理契約違反之干擾效果。台大管理論叢,18(2),1-26。
    50. 陳溪彬(2016)。主管領導風格、組織文化、情緒智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製造業 T 公司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51. 陳曉琦(2007)。工作價值觀、組織文化、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醫院行政人員為例。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52. 湯坤霖(2012)。農場員工對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臺糖公司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業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53. 黃玉珍(2013)。轉型領導對組織認定及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多層次分析—以我國政府審計人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54. 黃志強(2009)。組織文化與主管領導風格對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職業學校單位主管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55. 黃建榮、劉慶洲、余德成(2007)。台灣旅館業心理契約違反,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4,275-308。
    56. 黃英忠(2007)。人力資源管理概論。高雄市:麗文文化總經銷。
    57. 黃彩霖(2003)。醫院行政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58. 黃琮柏(2009)。國軍主計財務軍官對單位組織變革認知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研究所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59. 黃錦淑(2002)。研發人員工作設計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兩種工作特性模式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60. 黃鴻(2007)。組織文化與組織承諾對導入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態度之影響,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113-143。
    61. 黃瓈慧(2008)。組織變革、領導型態、組織文與工作績效之研究─以臺灣南部三所大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62. 楊文正(2007)。後勤士官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空軍後勤專業士官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63. 楊永泰(2010)。基層警察人員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警察局所屬分駐(派出)所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64. 楊新興(2012)。人格特質、工作特性、組織氣候及工作壓力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臺南區太陽能及LED面板等危機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65. 楊榮宗(2010)。工作要求、工作資源、工作倦怠、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關係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66. 詹益森(2013)。警察人員進用制度與工作績效之研究─以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67. 禇麗娟、李正鏞(2007)。管理才能、內部行銷對員警工作士氣與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警學叢刊,38(1),143-165。
    68. 劉上嘉(2007)。組織文化、主管領導風格與組織創新績效的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69. 審計部(2018)。中華民國106年度政府審計年報。臺北市:審計部。
    70. 審計部(2019)。中華民國107年度政府審計年報。臺北市:審計部。
    71. 潘建銘(2006)。領導傾向、內部行銷與工作士氣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銀行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72. 蔡依倫(2001)。宗教醫院志工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與非宗教醫院志工作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73. 蔡信夫、馮拙人(2007)。審計學概念和應用(第五版)。臺北:新陸書局。
    74. 蔡智勇(2007)。領導型態與組織文化對會計人員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75. 鄧立忠(2012)。醫療從業人員之組織文化、知識管理及工作績效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76. 鄭文正(2013)。國民中學教師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77. 鄭峻文(1995)。企業文化、管理風格、經營策略及經營績效之關係沿究-以臺灣及大陸兩地之中美日企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78. 盧怡萍(2010)。情緒智慧及職場友誼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以南部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79. 盧瑞陽(1993)。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導向,臺北:華泰文化。
    80. 賴育杰(2012)。海巡人員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美和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81. 賴依婷(2009)。生命線協談志工心理契約實踐情形、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連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82. 戴國良(2006)。組織行為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3. 謝惠婷(2013)。醫療服務機構中主管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對員工工作績效與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動態能耐為中介變項。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84. 羅秋子(2013)。轉換型領導、組織文化、領導-成員和團隊-成員交換關係與組織承諾及工作績效之關連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85. 羅喬文(2008)。航空公司組織文化與組織承諾對服務品質之影響。真理大學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86. 蘇玟慈(2011)。高職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對工作滿足之影響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87. 蘇義祥(1999)。中華電信專戶服務部門領導型態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服務人員特質及成熟度的調節作用。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8. 鐘志明(2000)。工作價值觀及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臺灣地區主要集團企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89. 龔盟裕(2007)。高雄市國際觀光旅館從業人員之人格特質、組織文化與工作績效認知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西文文獻
    1. Blumberg, M. & Pringle, C.D. (1982), The Missing Opportunit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Some Implications for A Theory of Work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7, pp. 560-569.
    2. Borman, W. C., and Motowidlo, S. J.(1993), Expanding the criterion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In N. Schmitt, W. C. Borman, and Associates,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 SanFrancisco: Jossey-Bass. pp.71-98
    3. Cameron, (1985), Culture congruence strength and type relationship to effective, Beyond Rational Management.
    4. Campbell, J. P. (1990).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In M. D. Duncane & L. M.Hough(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 sychology (2nded.).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 687-732.
    5. Chien, M. H., (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mployee`s 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Cambridge, 5, 428-431.
    6. Finnegan, C., Olson, E. and S. Slater (2009) .It is More Than Just Green to be KEEN, Marketing Management, September/October, 18(5): 26-29.
    7. Griffin, R. W. (2005). Management. (8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8. Hochwarter,W.A.,Kiewitz,C.,Gundlach,M.J.& Stoner,J.(2004).The impact of vocational and social efficacy on job performance and career satisfaction.Leadership Organization Studies,10(3):27-40.
    9. Hockwarter W.A., Witt & Kacmar K.M. (2004).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es as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cientiousness and job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5: 472-478.
    10. Hooijberg, R., and Petrock, F. (1993), On cultural change: Using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to help leaders execute a transformational strateg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1), pp.29-50.
    11. Jaramillo,F.,Mulki,J.P.&Marshall,G.W. (2005).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salesperson job performance:25 years of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58(6) : 705-725.
    12. Korman,A.K.(1977).Organization behavior, engiewoods.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13. Lee, Y. D., Lain, J. W. and Chen, C.Y.(1999). A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 for white-collar employees: a case of electronic industry in Taiwan. The Chinese Military Academy Journal.14(1), pp. 345-361.
    14. Martins, E. C., & Terblanche, F.(2003).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at stimulate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6(1):64-74.
    15. Mathieu, J. E., & Zajac, D. M. (1990),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Correla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171-194.
    16. Meyer, J. P., Allen, N. J. and Smith, C. A.(1993).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 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538-551.
    17. Mowday, R. T., Poter, L. W. & Steers R. M., (1982). Employee-Organization Linkage-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ew York:Academic Press,20-56.
    18. Mowday, R., Porter, L., & Steers, R. (1982). 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s. Organiz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219-229,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 Mowday, R.T., Steers, R,M. and Porter L.W. (1979), The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 224-247.
    20. Pettigrew, A. M. (1979), 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In Maanen John Van (E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CA: Sage.
    21. Pfeffer, J. & Salancik, G. 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22. Porter & Lawler (1968). Managerial Attitude and Performance, Home- Wood , I11 :Richard D. Irwin.
    23. Porter, L.W.,& Lawer,R.E. (1971).Organizational,work and personal pactors in employee tumover and absentee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0:pp.151-176.
    24. Porter,L.W. & Lawler, E. E. (1968),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Homnwood, IL:Richard D. Irwin.
    25. Randall, D. M. (1987). Commit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The organizational man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 pp.460-471.
    26. Robbins, A.P.(199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Prentice-Hell, Inc.
    27.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8.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Ea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29. Robbins, S.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Ins.
    30. Schein, T.(1985).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31. Schermerhorn, J. R.(1989). Management for Productivity, 3r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32. Sethia, N. and Glinow, M.(1985).Gaining Control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33. Slater, S. F., Olson,E.M.&Finnegan,C. (2010).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ing rganization culture,and performance. Marketing Letters.22(3) : 227-242.
    34. Smirich, L. (1983).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rgainzational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339-358.
    35. Steers, R. M.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2(3),46-56.
    36. Tubre, T. C. & Collins, J. M. (2000), Jackson and Schuler (1985) Revisited: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le Ambiguity, Role Conflict, and Job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26, No.1, pp.155-169.
    37. Wallach, E. J. (1983).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e Match.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29-36.
    38. Whyte, W. H. (1956). The organizational man. NY: Simon and Schus-ter.
    39. Willian, B. & S., Mckinnon, (1992),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Manager’s Descriptions of Task and Incentiv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40. Wright, P. M. & Boswell, W. R. (2002). Desegregating HRM: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Micro and Macr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28(3)
    41. Nunnally(1978)。Nunnally, J.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42. Becker (1960).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 in Universities-National Bureau Committee for Economic Research,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9-236.
    43. Porter, Steers. & Mowday (1974).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4, pp:224-227.
    Porter et al.(1974). defineditas when thegoal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orcongruent.
    44. Kushman, J. w. (1992).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eacher workplace commitment: A study of urb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1),5-42
    45. Staw, B. M. (1977).Commitment to a policy deciaion:A multi Theoretical 164 Perspective. Administion, Science Quarterly, 23, 40-64.
    46. Ferris, K. R. and Aranya, N. A.(1983),“A Comparison of Two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cale”, Personnel Psychology, 36, 87-9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19213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21309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1171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30901.pdf2881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