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7629/148660 (79%)
Visitors : 71527712      Online Users : 106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679


    Title: 我國電視台影音資料典藏現況與數位典藏調查研究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Audiovisual Collections of Television Stations for Digital Archiving in Taiwan
    Authors: 李加云
    Lee, Jia-Yun
    Contributors: 王梅玲
    Wang, Mei-Ling
    李加云
    Lee, Jia-Yun
    Keywords: 無線電視台
    電視影音資料
    數位典藏
    Broadcast Television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
    Digital Archives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8-04 15:00:55 (UTC+8)
    Abstract: 電視影音資料具有紀錄歷史與反映社會現況之價值,現今數位化時代結合資訊科技,數位典藏可創造電視影音資料的無限潛能。然而,我國未正視電視影資料的價值,從早期中視實體片庫淹水,到近年的公視數位片庫資料遺失,不僅把片庫設在地下室,現在數位物件也未確實備份,當今數位檔案更是存在高度的數位風險,甚至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也未能延續新增資料。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首先調查電視台的影音資料典藏現況,其次,為了解數位典藏對於電視影音資料的效益與價值,並尋訪目前保存電視影音資料的無線電視台與典藏機構,了解雙方對於數位典藏的看法與實施意向。研究結果發現,一、電視影音資料的儲存載體與內容版本,因數位化或製作過程而多樣化。二、影音儲存載體的轉置產生原件佚失,以及資料分散保存之問題。三、數位典藏與電視影音資料相輔相成的關係,預期可帶來文化記憶的傳承、增加取用性、機構影響力等價值。四、電視影音資料數位典藏缺乏的資源,須由第三方協助整合。五、電視影音資料數位典藏的實務指引:(一)實體物件的保存,(二)版權權利清查,(三)詮釋資料建立,(四)資訊安全對策,(五)擬訂永續經營策略。
    電視影音資料數位典藏所遇之困境,除了在資金與人力上的不足以外,無線電視台與典藏機構的看法與目的相差甚遠。無線電視台認為影音資料是提供內部使用,並向社會大眾傳遞訊息與娛樂的功能;典藏機構則認為電視影音資料代表國家歷史記憶,善加典藏與運用方能提供社會大眾知識取用,同時,雙方各自具備不同的優勢,建議雙方合作以朝向數位典藏的方向進行。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have the value of recording history and reflecting social conditions. In today's digital age,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archives can create unlimited potential for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However, our country has not taken the value of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seriously. From the flooding of the video depository of China Television Company (CTV) in the early days to the loss of the video archival repository of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PTS) in recent years, not only is the video depository located in the basement, but the digital files of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are not actually backed up. Today's digital files are even more at high digital risk, and even the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has not been able to continue to add new data.
    This study uses in-depth interviews to first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levision stations’ audiovisual archives. Seco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and value of digital archives for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we also interviewed broadcast television st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s that currently preserve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to understand their views on digital archives and their intentions to implement them. The research results found that (1) The storage media and content versions of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have diversified due to digitization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2) The transfer of audiovisual storage media has caused the loss of originals and the problem of scattered data storage. (3) The digital collection and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are expected to bring values such as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memory, increased accessi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influence. (4) The lack of resources in the digital collection of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must be integrated with the help of a third party. (5)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the digital collection of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a) Preservation of physical objects, (b) Copyright rights investigation, (c) Establishment of interpretation data, (d) Information security countermeasures, (e) Formulate sustainable business strategi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digital archive of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in addition to the lack of funds and manpower, are also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views and goals of broadcast televis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re very different. broadcast television believes that audiovisual materials are for internal use and for delivering inform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o the public;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believes that television audiovisual materials represent the country's historical memory and can only be properly archived and used to provide knowledge for the public to use. At the same time, both parties have different advantages, an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both parties cooperate in the direction of digital archive.
    Reference: NHK放送博物館(n.d.a)。放送博物館とは。NHK。(瀏覽日期:2025/7/16)https://www.nhk.or.jp/museum/guide/about.html
    NHK放送博物館(n.d.b)。企画展/イベント。NHK。(瀏覽日期:2025/7/16)https://www.nhk.or.jp/museum/event/
    NHK資料館(n.d.)。官方網站。NHK。(瀏覽日期:2025/7/16)https://www.nhk.or.jp/archives/
    ProMediaTW專業影音多媒體製作技術資訊網誌〔ProMediaTW〕(2019年7月16日)。Telecine,這個字是二個字的組合,一個就是 Television電視…[文章]。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Yq8QqMdw/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編(2006)。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第十四輯:民國九十三年至九十四年。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井迎瑞(2011)。數位"典藏是自相矛盾的說法嗎?記2010年世界電影資料館協會年會對於數位典藏的討論。新聞學研究,(109),201-219。https://doi-org.proxyone.lib.nccu.edu.tw:8443/10.30386/MCR.201110_(109).0006
    公視基金會(2022a)。2022公共電視台年度報告。2022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公視基金會。
    公視基金會(2022b)。2022中華電視公司年度報告。2022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公視基金會。
    尹建中、李英明、張一蕃、瞿海源、羅曉南、謝瀛春、謝清俊(1997年6月20日)。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編號-(86)023-602)。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https://cdp.sinica.edu.tw/project/01/6_2.htm
    文化部(2020年10月16日)。推動當代文化運動 共筆書寫臺灣記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入口網站 臺灣文化日正式上線。文化部文化新聞。(瀏覽日期:2024/2/28)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56643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2023)。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75
    王家驊(1992)。台視三十年。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梅玲(2023)。圖書資訊學導論(增訂三版)。五南。
    王涵硯(2020)。破牆而出—國家圖書館 數位影音服務系統。書香遠傳,152期,20-21。
    王祥安(2004年8月26日)。寬頻時代的幕後推手-影音資料庫系統。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CTIMES)。(瀏覽日期:2024/5/7)http://disq.us/t/2dmvme3
    王蕓瑛(2022)。淺談電視機演進發展。科技博物,26(4),155-18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841220-N202301030008-00008
    台視官網(n.d.)。影音文化資產。(瀏覽日期:2025/2/21)https://www.ttv.com.tw/news/tdcm/
    民視官網(n.d.)。關於民視。(瀏覽日期:2024/3/20)https://www.ftv.com.tw/aboutftv.aspx
    江佩凌(2019年6月21日)。公視邀法國INA交流 逾百影視人員參與工作坊。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mov/201906210279.aspx
    江宜庭(2012)。典藏成金,數位典藏之加值應用模式探討:以國家電影資料館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碩士學位學程。https://doi.org/10.6838/YZU.2012.00247 。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1年08月11日)。什麼是行政法人?。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瀏覽日期:2025/7/16)https://www.dgpa.gov.tw/mp/archive?uid=149&mid=148
    吳文萍(2013)。電視臺影音數位資產之內容管理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https://hdl.handle.net/11296/9nzuvb 。
    吳彥臻(2008)。我國無線電視產業發展概況與趨勢。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1(9),29-35。https://doi.org/10.29656/TERM.200809.0006
    呂宗翰(2010)。臺灣電視公司影音數位典藏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宋美珍(2003)。國家圖書館新聞影音資料數位化典藏現況。中華民國92年圖書館年鑑,頁31-38。
    宋美珍(2004)。國家圖書館新聞影音資料數位化典藏現況。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31-38。
    我們的島(n.d.)。認識我們。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瀏覽日期:2025/5/6)https://ourisland.pts.org.tw/about
    李明哲(總編輯)(2023a)。2022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文化內容策進院。
    李明哲(總編輯)(2023b)。2022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II:電視、電影、動畫產業。文化內容策進院。
    李美華(2012)。媒體匯流趨勢下的臺灣數位電視發展。國民教育,52(4),30-35。https://doi.org/10.6476/JNE.201204.0030
    李萬來(1993)。電視傳播與政治。正中書局。
    李道明(2004)。影音數位化問題探討—以台灣社會人文影音資料庫為例。檔案管理局(主編)。檔案資訊資源管理(頁201-246)。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李道明(2006年7月)。影音檔案數位化之規劃與流程。拓展臺灣數位典藏網站。(瀏覽日期:2024/4/5)https://content.teldap.tw/index/?dl_id=76 。
    周彥騰(2014)。地方有線電視數位典藏建置與管理~以新竹振道有線電視為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林開南(2011)。地面無線電視台影音片庫創新管理研究—以台視影音片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n.d.)。本所簡介。(瀏覽日期:2025/5/6)https://documentary.tnnua.edu.tw/p/412-1041-1371.php
    洪秀瑛(2019年6月21日)。公視、法國INA合作視聽研究工作坊。中時新聞網。(瀏覽日期:2024/3/6)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621004694-260404
    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n.d.a)。臺灣歷史影像資料庫。(瀏覽日期:2024/5/7)https://filmarchives.tnnua.edu.tw/p/412-1044-1582.php
    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n.d.b)。影片維護與保存四階段。(瀏覽日期:2024/2/15)https://filmarchives.tnnua.edu.tw/p/412-1044-1793.php
    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n.d.c)。台灣電視公司新聞影片。(瀏覽日期:2025/6/24)https://filmarchives.tnnua.edu.tw/p/412-1044-1743.php
    國家文化資產網(n.d.)。案件進度查詢:華視新聞、資料暨節目錄影帶。(瀏覽日期:2024/01/26)https://nchdb.boch.gov.tw/applicationReport/progress/antiquity/2019070010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24年2月20日)。113年1月廣播電視事業許可家數統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編(2021)。檔案管理總論。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影視聽中心](2020年8月4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發展目標及計畫(文化部文影字第 1093036207 號函)。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第一屆第一次董事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影視聽中心](n.d.a)。中心大事紀。(瀏覽日期:2025/5/6)https://www.tfai.org.tw/zh/page/history.html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影視聽中心](n.d.b)。中心簡介。(瀏覽日期:2025/5/6)https://www.tfai.org.tw/zh/about/center
    國家圖書館(2023年02月04日)。館藏特色。國家圖書館。https://www.ncl.edu.tw/content_53.html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2021年2月24日)。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軌道傳奇》節目典藏計畫合作成果記者會。新聞稿。https://www.nrm.gov.tw/News_Content_Due.aspx?n=7729&s=120373(瀏覽日期:2025/4/20)
    張正霖(1997年08月14日)。獨家揭露賴國洲聯手三台進軍美國華人電視。商業周刊,第508期。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Article?StrId=4192&rf=google
    張萬成、楊美雪(2006)。媒體資產管理系統在電視製作的整合。圖文傳播學報,(6),33-53。https://doi.org/10.6230/GACJ.200612_(6).0001
    梁秋虹、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2024年10月21日最後更新)。臺影新聞片-影・視・音・史。開放博物館(線上展覽)。(瀏覽日期:2025/1/11)https://plaza.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abf97737e64267af9691f65f6441371d#front
    梅長齡(1981)。中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中國電視公司。
    許沁渝(2023)。臺灣電視劇檔案的產生及典藏管理〔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郭嘉容(2021)。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推廣暨展示實踐。臺灣博物季刊,40(4),頁78-91。
    陳一香(2002)。多頻道環境下的電視節目多樣性分析:以台灣無線電視台與有線電視綜合頻道為例之比較分析。廣播與電視,(18),27-5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10776-200201-201307160051-201307160051-27-58。
    陳向明(2002)。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五南圖書。
    陳百齡(2001)。新聞媒體裡的圖書館。圖書與資訊學刊,36卷,15-27。
    陳秀華、張思瑩(2011)。第二部分:影音。載於黃均人等作,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音資料(頁83-1156)。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陳和琴(2001)。Metadata與數位典藏之研討。大學圖書館,5(2),頁2-11。
    陳清河、何吉森、胡元輝、蘇蘅、葉志良、劉柏立、董澤平、鐘世凱、鄭自隆(2020)。新媒體之發展趨勢與影響。中技社。
    陳順孝、胡元輝、周宇修、馮建三(2023年07月05日)。壯大公共媒體,華視什麼問題?(講座回顧&重點整理)[線上會議講座]。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瀏覽日期:2025/6/9)https://www.mediawatch.org.tw/news/10365
    陳瑩潔(2008)。影片修復與保存─從科技、文化、哲學到政策面向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 https://hdl.handle.net/11296/vbxb9k。
    彭芸、柯舜智(主編)(2022)。臺灣電視新聞60年。翰蘆圖書。
    彭芸、柯舜智(主編)(2023)。臺灣電視節目60年。翰蘆圖書。
    曾吉賢(2020)。打開電視 : 看見臺灣電視產業文化性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曾則鳴(2025年4月18日)。搶救磁帶、搶救歷史 正在消失的「台灣DV風景」 -曾吉賢[文章]。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ETMxS7Lbr/
    曾柏升(2003)。台灣衛星電視頻道經營之垂直整合效益研究:以東森與三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華視官網(n.d.)。華視簡介。(瀏覽日期:2024/3/20)https://www.cts.com.tw/about/
    項潔(2018)。發刊詞:從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1),i-v。https://doi.org/10.6853/DADH.201804_1.0000
    黃乃琦(2022)。傳播使徒:傳教、傳媒與傳訊---耶穌會光啟社與台灣電視發展(1958-2008)。輔仁大學出版社。
    黃均人、黃予祈、曾子嘉、江巧雯、陳秀華、張思瑩(2011)。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黃婉筑(2007)。無線電視台發展數位影音內容加值服務規劃之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https://doi.org/10.6838/YZU.2007.00346
    新聞傳播處(2021年11月22日)。國家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行政院。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d70c6ee4-d64f-44a6-ba11-2136390f9ba7
    新聞傳播處(2021年2月9日)。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的文化銀行。行政院。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122e0cad-b31b-40c0-ab4e-155d4f117968
    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年5月31日)。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院臺經字第 0910027097 號函核定)。行政院。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主題網(2021年4月9日)。利用「著作財產權人不明著作」前,您應該知道的事。https://www.tipo.gov.tw/copyright-tw/cp-460-859252-903e7-301.html(瀏覽日期:2025/2/25)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https://doi-org.proxyone.lib.nccu.edu.tw:8443/10.6232/LTE.2004.37(4).4
    葉冠吟(2022年3月15日)。公視片庫資料遭廠商誤刪 8萬筆遺失。中央通訊社。(瀏覽日期:2024/1/4)https://www.cna.com.tw/news/amov/202203150048.aspx
    葛傳富(2006)。台灣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的研究─以民視、年代、大愛電視台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t36dj4
    廖子淇、張美珍(2022)。台灣數位典藏發展趨勢之分析-以100至110年期刊論文內容為例。科技博物,26(4),181-20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841220-N202301030008-00009
    監察院(2022年11月15日)。調查報告(111教調0040)。監察院,調查報告。(瀏覽日期:2024/2/20)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s=28092
    劉瑋婷(2008)。有線電視產業數位化之機會與發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1(9),36-41。https://doi.org/10.29656/TERM.200809.0007
    劉瑞琪(2020)。典藏台視新聞膠卷之教育意義: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n.d.)。國家型科技計畫 計畫簡介。https://teldap.tw/index.html (瀏覽日期:2024/3/11)
    數位服務影音系統(n.d.)。關於本站。國家圖書館。(瀏覽日期:2025/5/6)https://dava.ncl.edu.tw/FD/FD100/82ed842b-6379-431d-b089-81fe3d421092
    歐陽崇榮(2002)。數位資訊保存之探討。檔案季刊,1(2),36-4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90425001-200206-201905070017-201905070017-36-47
    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陳亞寧、陳淑君、林金龍、鄭卜壬、李家豪、陳心諭、王祥安、陳貴青、李政宏、王喻正、王正豪、蕭人豪、張鴻祺、張益嘉、洪崇熙、賴國峰(2007)。數位典藏技術導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三民。
    蔡順慈、余顯強(2011)。數位典藏導論。國立空中大學。
    謝侑恩(2022)。視聽檔案館典藏應用研究-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暨電視檔案館為例。檔案半年刊,21(1),76-85。
    謝宜峯(2011)。修正廣電法規 明確法律規範 廣電三法中黨政軍條款修正之研析,NCC NEWS,15(3),https://nccnews.com.tw/202109/ch4.html (最後瀏覽日:2024/1/30)。
    謝易耿(2011)。臺灣數位典藏計畫之永續經營探索─以數位典藏公開徵選計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謝易耿、邱銘心(2011)。台灣數位典藏計畫之永續經營現況與策略方向探索:以數位典藏公開徵選計畫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79),68-92。https://doi.org/10.6575/JoLIS.2011.79.05
    魏伶容(2022年12月8日)。記錄早期臺灣社會與時代風貌 華視新聞膠卷獲指定臺北市一般古物文化資產。臺北市立文獻館新聞稿。
    魏玓(2019)。「萬惡」電視何以誕生?臺灣有線電視生成階段(1980-1993)的重新檢視。新聞學研究,139,1-40。
    顧敏(2009)。廣域圖書館:數位圖書館時代的知識文明。文華圖書館管理。
    Amato, G., Castelli, D., Pisani, S., Venerosi, O., Poncin, O., & Vinet, L. (2000). Metadata modeling report(p. 15)
    BBC Archives (n.d.). BBC Archives - Wiped, Missing and Lost. Retrieved March 11, 2024, from https://www.bbc.co.uk/archive/bbc-archives--wiped-missing-and-lost/z4nkvk7
    BBC Archives(n.d.)。What's in the BBC Archives?。Retrieved March 11, 2024, from https://www.bbc.co.uk/archive/whats-in-the-bbc-archives/zmvvxyc
    BFI National Archive (n.d.a). About the BFI. Retrieved May 5, 2025, from https://www.bfi.org.uk/about-bfi
    BFI National Archive (n.d.b). BFI Reuben Library. Retrieved May 5, 2025, from https://www.bfi.org.uk/bfi-reuben-library
    Gorman, L., & Mclean, D.(2007)。大眾媒介社會史(林怡馨譯)。韋伯。
    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 (n.d.). L'organisation. Retrieved March 10, 2024, from https://www.ina.fr/institut-national-audiovisuel/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2019). IASA-TC 06: Guidelin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Video Recordings (Revised versio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https://www.iasa-web.org/tc06/guidelines-preservation-video-recordings
    Museum of Moving Image (n.d.). Who We Are. Retrieved May 5, 2025, from https://movingimage.org/about/
    Paley Center for Media (n.d.). About history. Retrieved March 11, 2024, from https://www.paleycenter.org/about/about-history/
    Paley Center for Media (n.d.). Paley Archive. (n.d.). Retrieved March 11, 2024, from https://www.paleycenter.org/collection-2/
    Phil S. (2014, Dec 14). Telecine - a brief guide. [Video]. YouTube. https://youtu.be/jGLZ3ru3N5k?si=dKOrggI081D2BCrMSonia Z. (1998, August 18). Bibliotheca universalis : a G-7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pilot project [Paper presentation]. 64th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msterdam, Netherlands. from https://archive.ifla.org/IV/ifla64/031-98e.htm
    S. Wager. (2005).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media asset management, and content management: From confusion to clarity. Journal of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1(1), 40-45. doi:10.1057/palgrave.dam.3640008UCLA Film & TV Archive (n.d.). Archive Research and Study Center. Retrieved March 11, 2024, from https://www.cinema.ucla.edu/archive-research-study-center
    UCLA Film & TV Archive (n.d.). Explore Collections. Retrieved March 11, 2024, from https://www.cinema.ucla.edu/explore-collections
    UCLA Film & TV Archive (n.d.). Our History. Retrieved March 11, 2024, from https://www.cinema.ucla.edu/our-history
    UNESCO (n.d.). World Day for Audiovisual Heritage. Retrieved February 14, 2024, from https://www.unesco.org/en/days/audiovisual-heritage
    Wager, S. (2005).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media asset management, and content management: From confusion to clarity. Journal of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1, 40-45. https://doi.org/10.1057/palgrave.dam.364000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11191301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1913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1701.pdf5435KbAdobe PDF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