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786/149850 (79%)
Visitors : 81721846      Online Users : 379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106


    Title: 晶片身分證政策終結之研究
    Authors: 吳燕婷
    Wu, Yen-Ting
    Contributors: 黃東益
    吳燕婷
    Wu, Yen-Ting
    Keywords: 晶片國民身分證
    政策終結
    數位治理
    資訊隱私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9-01 15:08:09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係以我國政府推動晶片國民身分證政策,歷經二十餘年未果,最終於2021年宣告暫緩全面換發,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從政策終結理論出發,探討本案未正式實施即遭終止的特殊政策過程與其原因。我國國民身分證制度自1947年實施以來已歷經6次換發,隨著時代演進,政府試圖引進晶片技術以提升防偽功能與整合數位身分識別之應用。然而,晶片身分證計畫始終無法克服諸多挑戰,終致政策終結。
    本研究首先回顧我國國民身分證制度歷史演變,分析不同世代證件功能與設計差異,說明隨資訊科技發展與數位治理需求升高,現行紙本身分證之辨識能力、防偽功能與網路應用效能已漸顯不足。在此背景下,政府先後提出國民卡(1997)與數位身分識別證(2015起)兩次推行晶片身分證政策。研究發現,縱然晶片技術已具備可行性,然卻在社會溝通、法規完備與資安隱私等層面遭遇重大阻力,最終導致政策終結。
    本研究在政策終結理論脈絡下,針對晶片身分證政策終結的三大構面進行分析:
    一、政策本身的固有特性:國民身分證為我國國人使用數十年之身分證明文件,涉及人民行使權利義務,惟晶片身分證除涉及個資蒐集、身分認證技術與多證合一設計外,尚須跨部會協調權責、整合資訊系統並確保資訊安全。其複雜性使得執行風險與政治成本均相對提高。
    二、政治與社會環境因素:我國兩次換發晶片身分證政策,均因受隱私權團體、學界與公民社會對政府過度蒐集個資、監控人民等疑慮始終未解,加上我國資安體系不被國際充分信任,使民間難以建立對政策的基本信任。
    三、終結策略與過程:行政機關最終未能充分凝聚社會共識。最終選擇暫停編列預算,暫緩政策推行。此舉顯示政策雖未正式執行,但已形成本質上的終結狀態。
    Reference: 中文部分
    王力恆(2017)。晶片國民身分證計畫草案終於出爐 十年最大變革,數位身分證要來了,2014年4月28日,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16946。
    王文科、王智弘(202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雅惠(2007)臺中市戶政事務所服務品質之研究—以民國94年全面換發新式身分證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2023),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政策建議書。資訊法中心,臺北。
    內政部戶政司(2007)全面換發國民身分證大事紀,內政部,臺北。
    內政部(2017)「晶片國民身分證?」開放決策工作坊議題手冊。內政部,臺北。
    內政部(2019年12月13日)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規劃案 成果報告書V2.0。國巨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臺北。
    內政部(2020年11月)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簡易問答集。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789。
    內政部(2020)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規劃案 規劃成果重點報告,內政部,臺北。
    內政部戶政司(2020)。資訊自主 內政部:數位身分證可選是否附憑證功能。2020年4月23日,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2122?sn=1587726138742
    內政部(2020年5月14日)內政部:秉持合憲合法原則持續強化資安與個資保護,審慎推動數位身分證。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2122?sn=1589441822370&p=3
    內政部(2024年6月17日)內政部提供立法院數位身分證調閱專案小組資料,均配合提供,涉個資部分依法遮蔽、內部討論資訊不予提供。取自: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8&s=316725
    方怡捷(2020)從國民卡計畫到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決策過程—以多元流觀點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台灣人權促進會(2017)。晶片身分證,請由法制面談起。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1987
    台灣人權促進會(2019)。向監察院陳情:應立即廢棄程序有瑕疵的決議與招標案,2019年9月23日,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2525
    台灣人權促進會(2019)。【聯合聲明】我們拒絕晶片身分證!2019年11月22日,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2576
    台灣人權促進會(2019)。民進黨莫一意孤行!30個民團籲「晶片身分證」33億印製案應暫停結標—民間團體及政黨聯合記者會。2019年11月22日,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2574?utm_source=chatgpt.com
    台灣人權促進會(2020)。eID晶片身分證大事記,2020年10月23日,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2813
    台灣人權促進會(2020)。【連署】反對全面換發晶片身分證。2020年4月21日,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2648
    台灣人權促進會(2020)。回應內政部4月23日有關晶片身分證之聲明。2020年4月24日,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2647
    台灣人權促進會(2020)。強迫換發eID惹民怨,行政立法踹共回訴求。2020年5月14日,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2668
    台灣人權促進會(2020年5月14日)強迫換發eID惹民怨,行政立法踹共回訴求。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266。
    立法院(2020年10月)中央印製廠110年度營業額預算評估報告,取自於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4107&pid=202310
    石依華(1998年11月26日)國民卡委外議約為成,推動國民卡計畫受挫,iThome,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5405?utm_source=chatgpt.com
    朱志宏(1995)。公共政策,臺北:三民。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
    李梅君、劉致昕(2021)。從被迫喊卡的數位身分證政策,看台灣與「數位國家」的距離,2014年4月28日,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e-id-in-taiwan-2021-failed。
    李育材(2019)。新身分證有詭1怪怪的!公開招標急喊卡 48億身分證標案就是要給它,2019年9月3日,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902soc001。
    李文馨(2024年5月2日)立院數位身分證調閱小組會議 促內政部5/9前提供歷次會議記錄簽文。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659850
    沈家穎(2018)建構我國晶片國民身分證(eID)政策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琳潔、許慧瑩、趙若漢(2020年7月24日)新冠肺炎教我們的事:一旦留下個資,政府隨時都能用| 台灣該推數位身分證嗎。未來城市,取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557?rec=i2i&from_id=2913&from_index=6
    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三版)(Earl Babbie原著)。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林水波(2005)。政策終結的探索,國家政策季刊,4(4),129-152
    林智惟(1998)。全球資訊網論述表現初探—以反國民卡行動聯盟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威廷(2004)。農漁會信用部體制改革之研究--政策終結理論與內容分析法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于傑(2011)。「績效管理暨績效獎金」政策終結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瑩真(2024)。數位身分證真的不好嗎?「比資安疑慮更大問題」釀全民買單2.8億元 3大缺失成喊卡關鍵,2014年4月28日,取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5042732。
    林倩玉(2020年12月27日)資安考量 林智堅宣布新竹市暫緩試辦eID。大紀元,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20/12/27/n12646606.htm。
    周桂田(2002)。在地化風險之實踐與理論缺口-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5,69-122。
    施逸翔(2021)台權會如何反對eID?滾動中的eID政策 潛伏數位極權主義隱憂。台灣民主季刊,第18卷,第1期(2021年3月):141-49。
    紀佳伶(1999)。 電子化/網路化政府資訊內容隱私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胡酉莉(2007)。臺北市政府公教員工退休互助制度之研究-以政策終結為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胡雅芳(2011)公部門企業創新服務之研究-以台鐵郵輪式列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北。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eID晶片身分證訴訟,取自https://www.jrf.org.tw/keywords/102
    張紹勳(2007)。研究方法精華本(第二版),滄海書局,臺中市。
    莊文忠(2003)。政策體系與政策變遷之研究:停建核四政策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正堅(2012)我國國民身分證制度及角色功能之研究—以民國36年至94年歷次換發為中心。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清裕(2002)國民身分證IC卡安全規劃與可行性研究。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家榮(2023)數位治理的界線—以數位身分證為中心。東吳法學院暨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映璇(2021)。數位身分證停擺百日中檢討!拉近數位國家的距離,台灣還差什麼?2014年4月28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503/%08what-problem-with-eid-。
    陳映璇(2021)。數位身分證帶來數位足跡監控,中研院專家:慎防國家及資訊戰。2014年4月28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505/eid-digital-footprint。
    陳雅文(1995)。個案研究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取自:https://ulvis.net/9cS3。
    陳啟明(2001)對偽造或變造國民身分證案件之探討。臺北市政府,臺北市。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五南出版社。
    郭韶莛(2016)。政策終結與課責:以我國閒置公共設施之活化再利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第五階段電子化政府計畫—數位政府(106年至109年)。國家發展委員會,台北。
    國際特赦組織臺灣分會,國際特赦組織臺灣分會發布New eID研究報告記者會。2021年8月13日,取自https://www.amnesty.tw/news/3819?utm_source=chatgpt.com
    國際特赦組織(2021)台灣數位身分證之人權風險。
    鈕文英(202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四版,雙葉書廊有限公司,臺北市。
    黃文雄(1998)。一人一號系統衍生人權民主問題。律師雜誌,230,51-53。
    黃月英(2007)換發新式國民身分證政策行銷策略之檢討—以旗津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宗賢(2020)。E管家還是e管區?數位身分識別證下的隱私計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欣伯(2020)。再批數位身分證有資安疑慮 台教會籲懸崖勒馬。2020年5月12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162695
    曾惠絹(2000)。從政策終結理論探討精省過程(1996-1998)。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董旭英、黃怡娟譯(2000)David W. Stewart/Michael A. Kamins原著,次級資料研究方法,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
    楊凱琳(2009)。政策終結的理性選擇途徑-以女性專用車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楊麗華(2013)臺北市戶政機關創意提案之執行評估—以國民身分證之提案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淑芳(1999)行政資訊公開之研究–以隱私權益保障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葉俊麟(2001)。菁英理論應用於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我國國民卡方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森堯(2021)我國數位身分證政策法律調適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趙婉淳(2024年5月2日)數位身分證調閱小組資料 招標文件及得標廠商合約書等須在5/9前送立院。取自:https://ulvis.net/mxfi
    蔡清田(編)(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蔡宗珍(1998)。國民卡計畫案的合憲性與合法性爭議之探討。律師雜誌,230,21-28。
    蔡文傑(2009)。台南縣總爺國民小學裁併個案研究:政策終結的觀點。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承霖(2021)。以隱私顧慮探討持有自然人憑證者對數位身分證採用意圖。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未出版,雲林。
    劉靜怡(1998)。資訊社會的政府、個人與電子商務—從國民卡計畫的省思出發。月旦法學雜誌,43,39-51
    劉博誠(1998)。從政策終結理論探討我國公共電視之演變。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學成(2007)。政策終結之研究-以精省案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數位治理研究中心/數位化政府大事紀,2014年5月7日,取自https://www.teg.org.tw/event/history.php?id=2218&gid=2219。
    數位時代(2024)。數位身分證喊卡,2.8億元全民買單!為何做不下去?專家實測資安問題所在,2014年4月28日,取自:https://ulvis.net/h4S3。
    歐貞杰(2022)。公民參與的角色及貢獻—以第七代國民身分證換發決策過程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學系。未出版,臺北。
    賴思琦(2004)。全民健保IC卡政策形成過程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謝宗翰(2013)。國光石化開發案中止之探討:政策終結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總論與量化研究法,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
    瞿海源(1998)。檢討「國民身份健保合一智慧卡(簡稱國民卡)政策問題」。律師雜誌,230,14-20。
    蘇文彬(2020)。儘管數位身分證延後換發,但後端管理系統將展開建置。2020年6月23日,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38410

    英文部分
    Bardach, E. (1976). Policy termination as a political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7, 123–131.
    Brewer, G. D. (1978). Termination: Hard choices—Harder ques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8(4), 388–394.
    Brewer, G. D., & DeLeon, P. (1983). The foundations of policy analysis. Belmont, CA: Dorsey Press.
    Cameron, J. M. (1978). Ideology and policy termination: Restructuring California’s mental health system. In J. V. May & A. B. Wildavsky (Eds.), The policy cycle (pp. 301–328). Beverly Hills, CA: Sage.
    DeLeon, P. (1978). Public policy termination: An end and a beginning. Policy Analysis, 4(3), 369–392.
    European Parliament. (2016).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 Regulation (EU) 2016/679. Brussels: European Union.
    Hogwood, B. W., & Peters, B. G. (1982). The dynamics of policy change: Policy succession. Policy Sciences, 14, 225–245.
    Kirkpatrick, M. K., Lester, J. P., & Peterson, M. B. (1999). The policy termination proc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to revenue sharing. Policy Studies Review, 16(1), 209–227.
    Lasswell, H. D. (1971). A pre-view of the policy sciences. New York, NY: American Elsevier.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1092106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92106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6001.pdf3246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