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934/141859 (78%)
造访人次 : 47680918      在线人数 : 9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2987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876


    题名: 創意組織之創意生活與工作型態研究:以工業設計團隊為例
    作者: 賴建沅
    贡献者: 李仁芳
    賴建沅
    关键词: 工業設計
    創意新貴
    工作型態
    生活型態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09-09-11 16:46:38 (UTC+8)
    摘要: 一個好的產品根基於良好的設計。近年來台灣的設計能力備受國際的肯定,根據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統計,台灣產品獲得德國iF、Reddot、日本G-Mark、美國IDEA等四大設計獎的總數年年升高,從2002年的14件、2003年的16件,2004年躍升為53件,到2005年則更達上百件,2006年更創下146件的新紀錄。
    設計創意源自於文化,設計的目的在於改進人類的生活品質,提升社會的文化層次。因此,設計師必須掌握社會文化的脈動,以做為設計的參考,並把它反應在設計上,才能形塑優質的生活文化。創意的工作源自於創意生活,台灣的工業設計團隊是如何設計其生活提案,又是如何營造創意團隊的工作型態,為本研究欲探討的主題。因此本研究著重探討創意工作與創意工作者的生活型態的關係以及創意工作與創意組織的工作型態的關係。
    研究發現在工業設計組織當中,創意工作的產生與創意組織的工作型態及創意工作者的生活型態有著緊密的連結。創意工作前需要有工作者多元豐饒的生命史與生活體驗;創意工作需要在創新的組織氛圍以及創意的空間孕育之下才能有效滋長。
    本研究依個案探討所得之研究發現與結論,針對工業設計組織及設計工作者做出以下七點建議。
    一、 設計工作者應勇於接觸多元文化與體驗,寬闊生活視野。
    二、 設計工作者應打開知覺,仔細體察「當下」。
    三、 設計工作者在創意工作前應有創意生活。
    四、 工業設計組織應促進創意團隊的多元異質性。
    五、 工業設計組織應讓資訊和知識可以流通、匯集、共享。
    六、 工業設計組織應塑造有助創意產生的工作環境。
    七、 工業設計組織應容許冒險和失敗,鼓勵嘗試與突破現狀。
    參考文獻:  論文
    1. 丁家鵬(2005),台灣地方城市創意競爭力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何宗穎(2005),工業設計與其他部門於新產品開發活動之整合硏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3. 林寶生(2005),組織氣候、工作特性、內外控人格、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陸軍某基地進訓基層單位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 邱文雅(2003),工業設計單位於產品開發活動中創新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邱家彥(2005),轉換型領導、團隊異質性及團隊衝突與團隊學習關係之探討:團隊行為整合之中介角色,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張文智(1999),工業設計專案管理硏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硏究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7. 張佑文(2002),從知識型服務業看工業設計對於台灣未來競爭力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炯樺(2005),設計事業創業之經營管理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曾敬梅(2002),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黃美蘭(2005),從生活型態觀點探討旅遊網站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與使用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黃茗富(2004),工業設計產業組織能耐、績效制度與競爭優勢之個案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龍思允(2005),工業設計部門之設計溝通問題變化初探 - 以我國IT硬體業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書籍
    1. Dorothy Leonard and Walter Swap(2000),《激發團隊創意》,施貞夙譯,中國生產力中心。
    2. Henry Mintzberg(2005),《閔茲伯格談管理》,霍克出版。
    3. John Kao(1998),《即興創意》,楊幼蘭譯,時報文化。
    4. Richard Florida(2002),《創意新貴》,鄒應瑗譯,寶鼎出版。
    5. Richard Luecke(2004),《如何做好創新管理》,楊幼蘭譯,天下文化出版。
    6. Tom Kelley(2002),《IDEA物語》,徐鋒志譯,大塊文化。
    7. Warren Bennis and Patricia Ward Biederman(1998),《七個天才團隊的故事》,張慧倩譯,天下文化出版。
    8.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統籌(2005),《設計西遊記》,藍鯨出版。
    9.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彙編(2007),《設計走私‧走私設計》,樺舍印前事業。
    10.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正中書局。
    11. 吳俊杰(2004),《設計意識與設計服務:觀念、管理與經營》,亞太圖書。
    12. 商業週刊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策劃(2006),《設計創價時代》,林孟儀與劉慧雯採訪整理,臉譜出版。
    13.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藍鯨出版。
    14. 劉瑞芬(2006),《設計管理:理論、程序與應用》,新文京開發出版。
     專論
    1. Michael Erlhoff(2005),「設計講求服務,靈感來自生活」,《遠見雜誌》第232期。
    2. 宋健生(2006),「謝榮雅逛街找靈感」,《經濟日報》,民95.4.16。
    3. 李仁芳(2002),「從阿里山神木到挪威森林」,《數位時代》第40期。
    4. 李仁芳(2005a),「生活劇場」,《中國時報》,民94.5.17,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
    5. 李仁芳(2005b),「美學經濟在台灣」,《美學的經濟》導讀推薦序,藍鯨出版。
    6. 李仁芳(2005c),「以慢取勝」,《今週刊》雜誌第460期。
    7. 李仁芳(2006),「創意經濟-台灣最有機會」,遠見雜誌241期。
    8. 李仁芳(2007a),「「美力」燎原---美學經濟盛世醞釀中!」,《中國時報》,民96.1.6,人間副刊《人在新江湖》。
    9. 李仁芳(2007b),「新實華主義」,《北歐魅力I.C.E. ─冰國淬煉的生活競爭力》推薦序,天下雜誌出版。
    10. 李仁芳(2007c),政治大學科管所「創新管理」課程講義,民96.4.18。
    11. 張文智(2003),「工業設計教育之展望」,《回饋會訊》第68期,民92.6。
    12. 陳雅蘭(2004),「明基設計中心泡湯激發創意」,《經濟日報》,民93.3.20。
    13. 鄭秋霜(2006),「〈創意台灣〉導入設計能量幫商品加值」,《經濟日報》,民95.5.8。
     期刊
    1. PPaper編輯部(2007),「安藤忠雄」,《ppaper》雜誌第43期。
    2. 文及元(2006),「創意名師陳文玲-用看風景的心情談創意」,《經理人月刊》第16期。
    3. 江逸之(2005),「放一把創意的火」,《遠見雜誌》第229期。
    4. 吳韻儀,蔡燿駿(2005),「沒有同理心,沒有好設計-專訪IDEO執行長提姆‧布朗」,《e天下雜誌》第59期。
    5. 李筑音(2006),「溫暖而簡約,對比而不衝突的二元美學」,《Cheers雜誌》第67期。
    6. 林美慧(2007),「Asus Design – 戰鬥團隊各就各位」,《誠品好讀》第75期。
    7. 林義凱(2004),「心的華碩」,《數位時代》第94期。
    8. 林義凱(2004),「洶湧的創意海洋中一座悄悄上升的新鮮島嶼」,《數位時代》第83期。
    9. 洪震宇(2005),「為生活注入美學靈魂」,《天下雜誌》第314期。
    10. 洪震宇(2005),「設計,創新動能升級台灣,《天下雜誌》第314期。
    11. 麥力心(2006),「生活力」,《Cheers雜誌》第68期。
    12. 麥力心(2007),「在自然曲線中鑽研黃金比例」,《Cheers雜誌》第78期。
    13. 楊美玲(2005),「台灣Designer群像-大可意念傳達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謝榮雅」,《數位時代》第115期。
    14. 楊美玲(2005),「謝榮雅一年拿十一個國際獎」,《數位時代》第115期。
    15. 熊毅晰(2004a),「完美設計祕笈」,《e天下雜誌》第45期。
    16. 熊毅晰(2004b),「靠設計,台灣「美」到全球」,《e天下雜誌》第45期。
    17. 齊立文(2006),「IDEO創新的3個秘訣」,《經理人月刊》第16期。
    18. 蔡燿駿(2005),「玩出東方極簡美的設計聯合國」,《e天下雜誌》第59期。
    19. 鄭君仲(2006),「打造創意團隊的七項修練」,《經理人月刊》第16期。
    20. 盧智芳(2004),「成功好好玩」,《Cheers雜誌》第43期。
    21. 盧智芳(2005),「華碩童子賢以「想像力IQ」致勝」,《Cheers雜誌》第55期。
    22. 瞿欣怡(2006),「熱情的原點-打敗挫折16大心法」,《30雜誌》第28期。
    23. 藍麗娟(2006),「搶手人才,謝榮雅-在稻田裡滋養靈感」,《天下雜誌》第351期。
     未出版訪問記錄
    1. 賴建沅與徐德煒(2006),〈TDC專案 - 李仁芳與王千睿對談記錄〉,民95.11.14。
    2. 賴建沅與徐德煒(2006),〈TDC專案 - 李仁芳與詹偉雄對談記錄〉,民95.11.17。
    3. 賴建沅與徐德煒(2006),〈TDC專案 - 李仁芳與陳德勝對談記錄〉,民95.11.27。
     網站
    1. Good Design設計獎網站,http://www.g-mark.org/。
    2. IDEA設計獎網站(IDSA),http://www.idsa.org/。
    3. iF設計獎網站,http://www.ifdesign.de/。
    4. IPEVO網站,http://www.ipevo.com/。
    5. PC Home Online & Skype網站,http://skype.pchome.com.tw/。
    6. Reddot設計獎網站,http://www.red-dot.de/。
    7. 十一事務所公司網站,http://www.xrange.net/。
    8. 大可意念傳達公司網站,http://www.duckimage.com.tw/。
    9. 北歐櫥窗網站,http://www.nordic.com.tw/。
    10.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網站,http://www.tdc.org.tw/。
    11. 明基電通公司網站,http://www.benq.com.tw/。
    12. 波酷網,http://www.boco.com.tw/。
    13. 設計共和網站,http://www.designrepublic.org.tw/。
    14. 華碩設計團隊網站,http://www.asusdesign.com/。
    15. 華碩電腦公司網站,http://taiwan.asus.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3355043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35504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企業管理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5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