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9 (78%)
Visitors : 47687772      Online Users : 12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2991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917


    Title: 台灣廠商對蒙古投資之研究
    Authors: 奧雲琪琪格
    Oyuntsetseg Purev
    Contributors: 于卓民
    奧雲琪琪格
    Oyuntsetseg Purev
    Keywords: 蒙古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1 16:51:38 (UTC+8)
    Abstract: 國際化是台灣企業未來的趨勢,1980年代後台灣土地價格高漲、台弊持續升值、以及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影響,台灣廠商面臨工資上揚、勞工短缺,紛紛至海外設廠投資,此為投資之推力。蒙古自1990年代初期,由中央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逐漸開放投資環境,陸續推出許多對外資的保障與優惠的法律,獎勵外資,吸引台商赴蒙古投資,此為投資之拉力。
    本研究以企業國際化動機、國際市場進入策略與在地主國營運管理為主要的探討方向,擬探討的問題有︰
    一、 台灣廠商赴蒙古投資之動機為何?
    二、 赴蒙古的進入模式為何?何以選擇該模式?
    三、 如何管理在蒙古的營運據點?
    四、 在蒙古經營遭遇的挑戰為何?


    本研究以赴蒙古投資的台商為對象,採用個案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進行分析,共訪問五家公司的六位對象。本研究的結論可歸納以下幾點︰
    一、台商赴蒙古投資主要動機是獲取廉價資源,蒙古擁有豐富的農、牧、礦產資源,其次是利用蒙古歐洲配額的商機,促進對其他國家輸出,想把蒙古當做其他遠東地區的跳板。
    二、台商赴蒙古投資的進入模式,皆以「獨資」的投資模式選擇,原因在於蒙古政府對外來投資保持非常開放的態度,外商設立獨資公司很方便,獨資的進入模式易於控制與管理資源、獨享專屬的利潤、進而替企業增加競爭優勢,藉以發揮綜效與提升經營績效,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三、進入蒙古的台商規模並不大,投資金額皆在3,500萬美金以下,營運歷史亦短,仍在開創期。因此,在蒙古的子公司營運非常簡單,在蒙古子公司的投資資金及周轉金,皆來自台灣母公司,台商在蒙古重要的營運決策仍由台灣母公司所主導。
    四、台商在蒙古經營環境上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政治不穩定、勞動力的素質問題、品質的不安定、基礎設施不完善與技術水準偏低等。
    Reference: 一、 中文
    于卓民,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二版,台北︰華泰文化,2005年。
    于卓民、廖采如,「影響子公司控制機制選擇之研究-以台灣企業為例」,交大管理學報,25卷2期,2005年,頁27-56。
    于卓民、李吉仁、陳厚銘「邁向企業與管理研究的永續成長-“台灣企業與國際競爭力”專刊引介」,臺大管理論叢,18卷1期,2007年12月,頁5-19。
    李彝三,「資深駐外經理人員工作挑戰之研究-以臺商資訊電子業在西歐、北美子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全球經營與貿易組碩士論文,2006年6月。
    紀慧貞,「淺談台蒙關係的發展」,蒙藏現況雙月報,15卷4期,2007年,頁38-57。
    邱正仁、吳志正、姚美慧,「台商投資大陸及東南亞的進入模式與經營績效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2卷1期,2003年1-2月,頁101-122。
    邱試光,「台商海外投資事業之控制-員工合資模式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杜英儀,「產業國際化政策的回顧與發展」,經濟前瞻雙月刊,第55號,1998年,頁98-101。
    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三版,台北:智勝文化,2002年。
    吳讚庭,「『交易成本、制度環境、國際化經驗』對海外進入模式與經營績效之影響-台商赴海外投資之實證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林奕任,「台商海外投資進入時機之研究─以美國、西歐與東南亞等地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張福榮,國際行銷管理─全球本土化觀點,初版,台北︰五南,2003年。
    張德媛,「蒙古與我國近3年經貿關係簡介」,蒙藏現況雙月報,16卷4期,2007年,頁49-60。
    高長、陳威如,「台商赴大陸投資所有權進入模式決定因素的分析」,管理學報,15卷3期,1998年,頁393-418。
    許台融,「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動態變遷之研究-以資訊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孫筱葦,「國際企業在台子公司人力資源功能角色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韋國亮,「企業國際化進入模式影響知識移轉策略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莊致遠,「國際化趨勢,銳不可擋」,國際投資季刊,第十六期,2003年,頁8-9。
    蔡岳勳,「台灣連鎖業選擇國際市場進入模式之影響因素」,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蔡正雄,競爭策略,華泰,1991年。
    蔡渭水、鐘聖偉,「中小企業國際化策略類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原學報,25卷2期,1997年,頁11-20。
    趙義隆、于卓民、謝文雀,國際企業管理,初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
    趙必孝,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證,高雄:生合成出版社,1999年。
    康信鴻、邱麗娟,「影響國際投資進入模式之實證研究:以台灣石化產業為例」,管理評論,16卷2期,1997年7月,頁139-179。
    翁景民、曾義明,「國際進入模式決策之折衷理論暨國際進入模式組合之研究」,臺大管理論叢,6卷2期,1995年,頁25-59。
    曹為忠、詹雪蘭、李文瑞、陳旭銘,「進入模式、產業環境、以及廠商特性對廠商海外市場經營績效之影響」,企業管理學報,54期,1991年9月,頁1-32。
    姜志俊,「台商在蒙古投資權益之保障」,外蒙古經貿投資會議論文記錄,蒙藏委員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1999年。
    陳明璋,「蒙古台商投資之經營管理分析」,外蒙古經貿投資會議論文記錄,蒙藏委員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1999年。
    陳明璋,「蒙古台商投資之經營管理分析」,外蒙古經貿投資會議論文記錄,蒙藏委員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1999年。
    黃仲豪,「台商國際化策略與進入模式互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廖淑馨,「各國在蒙古直接投資的初探」,蒙藏現況雙月報,6卷4期,2002年,頁49-60。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蒙古投資環境簡介,2006年。
    楊華振,「企業國際化進入模式選擇-以海運貨物承攬業投資大陸市場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楊國彬、陳書平「台灣集團企業海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之研究︰組織學習觀點」,臺人管理論叢,18卷1期,2007年,頁151-182。
    蘇張和惠,「國際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印度和台灣藥廠經驗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8月。
    鄭錦松,「外資企業的進入模式、組織學習與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蕭書綺,「企業資源與國際化動機對國際化進入時機影響之研究─以台商赴大陸投資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二、英文部份
    Agarwal, S. and Ramaswami, S.N., “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Impacft of Ownership Lo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3, No. 1, 1992, pp. 1-27.
    Anderson, E. and Gatignon, H., “Modes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17, No. 3, 1986, pp. 1-26.
    Anderson, E. and Goughlan, A.T.,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and Expansion via Independent or Integrated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1, No. 1, 1987, pp. 71-82
    Daniels, J.D., Radebaugh L. H. and Sullivan, D. P., Globalization and Busines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002.
    Dunning, J.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NY: Addison-Wesley, 1993.
    Dunning, J.H.,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19, 1988, p. 1-31.
    Dunning, J.H.,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11, No. 1, Spring/Summer 1980, pp. 9-31.
    Dyer, L. and Reeves, T., “Human Resource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What do we know and where do we need to d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6, No3, 1995., pp.650-670.
    Hill, W. L., Hwang, P. and Kim, W. C.,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1, 1990, pp. 117-128.
    Hitt, M. A., Hoskisson, R. E. and Kim, H.,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Effects o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Product-Diversified Fir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No. 4, 1997, pp.767-798.
    Hofstede, G.,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4, No2, 1983, pp.75-79.
    Johanson, J. and Vahlne, J.,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8, 1977, pp. 23-32.
    Johanson, J. and Weidersheim-Paul, 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 – Four Swedish Cas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 12, No.3, 1975, pp. 305-22.
    John, 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and Administration, 2nd Edition, Boston,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Kotler, P. &Armstrong, G.,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5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1.
    Lovelock, C. H., Service Marketing, 3rd Edition, Bost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1996.
    Luostarinen, R. and Welch, 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Helsinki: Kyriiri Oy, 1980.
    Michel, A. and Shaked, I.,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vs. Domestic Corporations: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7, No.03, 1986, pp.89-106.
    Piercy, N., “Company Internationalization: Active and Reactive Exporting,”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15, No. 3, pp. 26-38.
    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Root, F.R., 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987.
    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0, 1966, pp. 190-207.
    Welch, L.&Loustarinen, R., “Internationalization: Evolution of a Corporate,”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Vol. 14, No2, 1988, pp. 34-55.
    Yin, R.K., Application of Case Study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3.
    Yip, G. S., “Global Strategy-In a World of N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1989, pp. 29-4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5355074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35507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企業管理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3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