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25603      Online Users : 65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24


    Title: 產業發展與生活意識、警察意象之研究-以警察、公務員、企業從業人員為例
    Authors: 曾義瓊
    Contributors: 林顯宗
    曾義瓊
    Keywords: 產業發展
    生活意識
    警察意象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9 15:25:34 (UTC+8)
    Abstract: 台灣地區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國人生活日趨富裕,連帶地,對生活品質與生活多樣化之要求日益提高。在以往國人以工作為生活重心的傳統價值觀,勢必有所改變,當中休閒與增進健康等活動,溫馨家庭的營造等,將成為國人生活中追求的目標。而研究者從事警察工作多年,由於職務之關係,有機會接觸的對象,從第一線執行勤務的員警至中階幹部等,由於警察勤務性質屬於全時及經常處於高度壓力,致使員警在健康、家庭、休閒等有相當不同的價值觀。在此種受到勤務制約的生活條件下,家庭問題、婚姻生活、身心健康以及壓力抒解等均受到影響。在維持警察身心健康,方能擔負治安維護任務之期許下,預期隨社會不斷發展,警察所扮演的角色也面臨了強烈的衝擊,如何從「管理者」的角色轉變為「服務者」的角色,將是警政工作的重要課題,因此,警察生活意識以及意象之課題,值得深究。

    因此,本文旨在探討企業從業人員、公務人員以及警察人員等對工作、家庭、休閒所抱持之價值觀以及對於警察所持之意象。所探討之方向為:(一)不同個人特質的職業生活意識;(二)不同個人特質的家庭生活意識;(三)不同個人特質的休閒生活意識;(四)比較企業從業人員、公務人員以及警察本身對警察意象之異同。

    本研究假設:個人特質之不同在工作價值觀、休閒價值觀、家庭價值觀、警察意象等有顯著差異,以及家庭價值、工作價值、休閒價值等三者之間有顯著相關。為驗證這些假設,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在問卷編製過程中,除從文獻探討中獲得問卷基礎外,本研究再採取人類學的深入訪談法,選50名做為訪談對象,訪談資料做為問卷編輯之用,遂編制成「生活意識與警察意象調查問卷」。問卷內容除個人基本資料外,尚有四個依賴變項部分「工作價值觀」、「休閒價值觀」、「家庭婚姻價值觀」、以及「警察意象」等。調查對象之選取,以抽樣方式,分為公務人員,企業從業人員,以及警察等,每一對象各發出300份,總計發出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750份,回收比率83%。

    問卷回收後,經統計分析,首先採次數分配與平均數之描述性統計,對於問卷內容做普遍性地描述,進而對「休閒」、「工作」、「家庭」以及「警察意象」量表,進一步利用SAS進行因素分析,從中萃取共同因素,再以變異法作正交轉軸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取艾根值大於1。休閒生活項目當中,計有17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3個因素,因素1解除壓力;因素2工作調劑;因素3休閒與工作難兼顧。總解釋量66.64%。警察意象項目當中,計有42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7個因素,因素1勤務貫徹;因素2專業素養; 因素3工作艱辛; 因素4工作倫理;因素5警察形象;因素6社會壓力;因素7服警意願。總解釋量59.37%。婚姻生活計有31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3個因素;因素1婚姻生活;因素2夫妻一體感;因素3夫妻激勵。總解釋量64.53%。工作價值項目當中,計有37個有效項目,從中萃取6個因素,因素1工作兼顧家庭;因素2工作壓力;因素3工作滿意;因素4工作趣味性;因素5工作公平性;因素6工作自主性。因素總解釋量64.95%。

    進而針對這些因素,與個人基本資料進行費雪考驗,以及休閒、婚姻、工作等三個量表之間之相關分析。以對假設進行檢,結果發現:1、個人特質之不同在休閒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2、個人特質之不同對警察意象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3、個人特質之不同在婚姻生活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4、個人特質之不同在工作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部分修正;5、整體休閒、婚姻、工作具有顯著相關方面,休閒生活愈好,工作、婚姻生活也愈好;工作表現愈好,對婚姻生活則無影響。因此,此假設亦未完全成立,部分修正。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十點建議,以供公、私部門及企業參考:(一)經營家庭、遠離工作壓力;(二)貫徹分工、工作休閒均衡;(三)警察勤務、合理安排配置;(四)警察業務、化繁瑣為專業;(五)溫馨生活、有賴休閒調劑;(六)警察形象、有賴大力提升;(七)提昇聲望、吸引菁英從警;(八)落實革新、追求清新形象;(九)有事找警、專業無可取代;(十)增強宣導、由瞭解而參與。

    關鍵詞:產業發展、生活意識、警察意象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期刊論文
    大葉大學管理學院(2001),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台灣地區居民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變遷研究中心之建構」。
    王琇慧、侯東成(1994),「社會變遷下的家庭問題」,研考雙月刊18卷6期。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影響因素的探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丘昌泰(2002),「警察形象知多少?台灣地區民眾對警察形象認知調查」,國立臺北大學民意與選舉研究中心專題研究報告。
    江亮演(2002),「台灣老人家庭生活意識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空中大學研究專題。
    李文娟(1998),「領導型態、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相關之個案實証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誠、呂秀雯(2002),「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對外工作機會認知與離職意願之探討—以W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慧(2003),「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祺菁(1998),「新新人類之工作生活品質需求類型與其前因後果之關連性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5),「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初步報告」,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42輯。
    余漢儀(1997),「家庭寄養照護─受虐兒童的幸抑不幸」,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第25期。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心理學月刊第48期。
    邱淑媛(1993),「工作價值觀對員工工作態度及工作表現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長茹(2003),「大學教師的休閒需求、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相關性研究─以靜宜大學為例」,私立靜宜大學未出版專題研究。
    林松齡(1992),「工廠的組織類型與勞工就業意願-以台灣地區製造業工廠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第21期。
    林惠生(1994),「從台灣的社會經濟變遷、人口轉型探討婚姻與家庭的變遷」,研考雙月刊18卷6期。
    林顯宗(1988),國科會專題研究:「已婚職業婦女的家人關係與職業生活意識之研究」。
    林顯宗(1999),「日本產業發展與過勞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3期。
    洪瑞斌(1997),「工作價值觀概念與測量工具之發展」,私立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惠玲(1989),「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介英(1993),「台灣中小企業資金運作情形的特色及社會性形構要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75集》。
    陳美智(2001),「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銘宗、劉兆明(1995),「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第4輯。
    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及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教育與心理研究第9輯。
    黃國隆、蔡啟通(1998),「工作價值觀與領導行為對員工效能的影響」,台大管理論叢第9卷第1期。
    楊士隆(2001),「台灣地區民眾對政府防治犯罪滿意度暨民眾被害經驗之調查研究」,內政部委託國立中正大學專題報告。
    楊美怡(2002),「人格特質、價值觀與生活型態對後現代主義消費行為影響」,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伯壎(1995),「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一個台灣民營企業主持人的個案研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79集。
    鄭伯壎、林家五(1998),「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台灣大型民營企業的初步研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86集。
    諸承明、潘士銘(1998),「勞工工作生活品質需求核心構面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八期。
    薛琦(2001),「新世紀產業發展趨勢與策略」,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謝國雄(1991),「網路式生產組織:台灣行銷工業中的外包制度」,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71集。
    謝國雄(1990),「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2期。
    謝靜琪(1999),「犯罪受害恐懼之性別異同-從一社會心理的觀點來探究」,犯罪學期刊第5期。
    二、參考書籍
    洪昭榮(1995),「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哈佛企管顧問公司出版。
    晏涵文(1889),「生命與心理的結合:談家庭生活與性教育」,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輔大出版社。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永年(1999),「警察組織剖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貳、外文部分
    一、期刊論文
    Fisher, C. D. & Yuan, A.X. (1998). “What motivates employees? A comparison of US and Chinese responses”. Abingdon UK: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9(3)
    Havlovic, S.J.,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Human Resource Outcome”. London:Industrial Relations,vol.30,no.3,(Fall.1991)
    Hofstede, G. (1989). “Organizing for cultural diversity”. London: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 7
    Hofstede, G. (1984).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ept”. Ann Arbor, MI: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
    Jennifer M. G. & Gareth R. J. (1997). “Experiencing work: Values, attitudes, and moods”. London:Human Relations, 50(4).
    Kalleberg, A. L. (1977). “Work value and job rewards: 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nn Arbor, MI:Sociological Review, 42.
    Kraimer, Maria L. (1997). “Organizational goals and value: A socialization model”, Alexandria, Virginia: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7(4).
    Light D. A. (1998). “Human Resource : Recruiting generation 2001”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London, M.& Beatty, W. R.(1993). “360-degree feedback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lexandria, Virginia: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
    Mathieu J. E., Zajac D. M., (1990), “A Review and Meta-analyis of the Antecedents,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Washington, DC: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2)
    Meyer, John P. and Irving, P Gregory and Allen, Natalie J. (1998). “Examination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work values and early work experiences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1)
    Pelled, Lisa Hope & Xin, Katherine R. (1997). “Work values and thei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a theoretical comparison of China,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Tucson, AZ: 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Studies.
    Raymond Williams(1977)“The Structure of Feelings”. Wellington Square 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Vanus, D. & McAllister, I.(1991). “Gender and work orientation”. Thousand Oaks, CA :Work and Occupations, 18(1)
    二、參考書籍
    Abraham Maslow(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 New York:Harper & Row
    Argyle, M. (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London:Rout ledge. 陸洛(譯)。(1995)。日常生活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Bammel, G.. & 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W.C. Brown. 涂淑芳 (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Cordes, K. A. & Abraham, H. M. (1996).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Boston, MA:Mosby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1991) 《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Drucker, P. (1974).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Harper & Row.
    Engel, J.F., Kollat, P.W., and Blackwell R.D.(1995)“Customer Behavior(8th Ed)”. Chicago:Dryden Press
    Marx and Engels. (1965). “The German Ideology”. Large version, edited by C. Arthus. New York:Lawrence &Wishart
    Hans Selye(1956).“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
    Locke, E. A., & Henne, D.(1986). “Work motivation theories. In C. L. Cooper & I. Robertson (eds.) ”, New York: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O psychology.
    Robbins, S. P. (1993).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6th Ed.) ”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ichard S. Lazarus, (1986)“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1921051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10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105101.pdf49KbAdobe PDF2765View/Open
    92105102.pdf52KbAdobe PDF2830View/Open
    92105103.pdf66KbAdobe PDF21729View/Open
    92105104.pdf110KbAdobe PDF2896View/Open
    92105105.pdf100KbAdobe PDF2922View/Open
    92105106.pdf174KbAdobe PDF2794View/Open
    92105107.pdf386KbAdobe PDF21363View/Open
    92105108.pdf328KbAdobe PDF2908View/Open
    92105109.pdf847KbAdobe PDF2941View/Open
    92105110.pdf494KbAdobe PDF2891View/Open
    92105111.pdf1085KbAdobe PDF280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